第194章 廟堂之高(二十四)

夜已深,楚州城一片黑暗,沒有燈光跳動,沒有夫妻呢喃,沒有小孩哭鬧,沒有看門狗狂吠,只有零星的慘叫聲、重傷軍士的呻吟聲、軍營裡此起彼伏的鼾聲。

血腥、濃重得讓人窒息的血腥,鋪天蓋地籠罩着楚州城。幾匹快馬在城中奔馳,馬上是中軍傳令兵,他們一邊奔跑,一邊大呼:“屠城結束,各軍回營。”

各、軍、回、營,這幾個字在血風中漸漸遠去,隱隱約約又在城內迴盪。

城南有一個乾淨整治的小院,爲都監鄭起業居所,柴榮入城後,就暫時住於此。其實,城內最好的院落爲防禦使張彥卿的府弟,只是張府人口頗多,大屋小廳血腥氣太重,而鄭起業是都監,家屬均爲人質在南唐主手中,府裡只住了一個小妾和三個奴僕,人少,血腥氣就稍稍少一些,軍士們提水沖掉地上的血跡,燃起禪香,鄭起業的院落就恢復了往日的雅緻和乾淨。

在鄭府的大廳裡,擺了七八張桌子,每張桌子前都有一個燒鍋,燒鍋下面是做工精緻的小鐵爐,鐵爐裡燃燒着紅通通的木炭,燒鍋裡盛着暗灰色的熱湯,在炭火的燒炙之下不斷地翻滾着,破裂的氣泡中散發出令人垂涎欲滴的羊肉香味。

柴榮專心致志地吃着肥嫩的羊肉,似乎沒有理睬衆臣的激烈爭論。

範質是老資格的宰臣,雖說大周朝實行的是首輔宰相輪換制,可是憑着其資歷,他在幾位宰相中說話仍然最爲分量,他不緊不慢道:“契丹新主耶律述律年少執政,朝政頗爲荒廢,據傳他每夜招來衆臣酣飲,經常是通宵達旦,第二天白天才起牀。遼人稱之爲睡王。遼之燕王牒蠟被殺以後。繼燕王牒蠟鎮守幽州的是南京留守蕭思溫,蕭思溫是公主駙馬,爲人不修邊幅,最是怯懦無能,此時,正是奪回幽雲十六州的大好時機,正可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若錯失良機,等到遼人恢復了元氣,則北伐定然難上十倍。”

範質所說之事,涉及在遼國的內亂:內亂始於遼太宗耶律德光之死,耶律德光當年率失兵攻入大梁之後,滅了後晉,耶律德光卻在北歸路途中。病死在河北在殺狐林,南院大王耶律吼、北院大王耶律翰共同擁立永康王兀欲爲帝,是爲遼世宗,而遼國述律太后喜愛幼子李胡,擬立爲帝,太后、李胡率軍與遼世宗戰於潢河,遼世宗勝利,不過亦留下許多暗流和政爭。最後遼世宗也被謀殺,於是睡王耶律述律即位,他即位以後,又殺掉了密謀反叛的燕王牒蠟。

大週一向以遼國爲主要敵手,因此,衆位大臣對這一段歷史都知之甚深。不過,相同的歷史因爲不同人來解讀,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和結論。

侍衛軍主帥李重進是皇親,更是重將,他素知遼軍地戰鬥力。和範質兩人意見完全相左:“遼人朝政雖然有些亂,可是遼軍軍威極盛,遠非南唐、西蜀所能相比,我軍如果要北代成功,必須要動用最精稅地人馬,還有分兵防守南部邊境,中原腹敵只怕空虛異常。若此時北漢軍從澤州南下,直襲大梁,和遼軍形成夾擊之勢,則大周朝就十分危險了。”

李重進加重語氣道:“我的意見仍是先南後北,趁着我軍接連攻克楚州、揚州、濠州的威勢,掃平南方,然後再攻打西蜀和北漢,等到中原大定,我軍再和遼人決戰不遲。”

範質不以爲然地道:“大週四面皆敵,不論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面,如終要面臨兩線作戰甚至三線作戰的困境,如將軍所言先南後北,在南線作戰之時,若遼軍和北漢軍南下中原,我軍豈不是也會陷入兩線作戰?”

李重進向來心高氣傲,只是此時有陛下在場,說話者又是老資格宰相,他纔沒有發出尖酸之語,不過,範質話音剛落,李重進似笑非笑道:“這四年,我軍先和西蜀決戰在鳳州,然後三戰南唐,怎麼沒有見到北漢軍和遼軍南下?”他鼻子輕輕哼了一聲,道:“北漢劉崇若沒有遼人支持,早就被我軍的滅掉,所以,北漢和遼人也算得上脣齒相依,所以我敢肯定地說,我軍若攻打遼人,北漢必然出兵。但是,我軍攻打南唐,和遼人沒有利害衝突,他們自然不會出兵相助。”

北漢是大周的世仇,北漢主劉承均依靠着在契丹軍的保護,佔據了山西,就如一把長弓一樣對準大周朝的軟脅,隨時都有可能制大周於死地,因此,李重進地假設極有道理。

柴榮登基之時年僅三十三歲,稱帝后在高平打敗了北漢和遼的聯軍,由此信心大增,滿懷雄心壯志,道家高人陳摶通過無極圖,算定柴榮在位三十年,柴榮更是信心百倍地許下三十年帝王鴻圖:“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爲了達到十年拓天下的目標,柴榮和範質、王樸等等心腹重臣多次探討平定天下的戰略,關於平定天下的戰略,重臣們分爲“先南後北”和“先北後南”兩派,戰略方向事關全局,重臣們互不讓步,已經爭論過數次,柴榮鼓勵雙方爭論,但是一直沒有明確自己的主張。

範質是堅定的“先北後南”派,王樸、李重進、趙匡胤是堅定地“先南後北”派,王薄、張永德並無定見,時常在兩派中游離。

範質和李重進激烈交鋒之時,殿前司主帥張永德只顧低頭吃菜,對戰局不發一言,張永德的夫人就是著名的壽安公主,與壽安公主性格相反,張永德性格頗爲優柔寡斷,因此,在前線的殿前司禁軍實際上是由趙匡胤指揮,對於“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這種涉及全局的戰略,他沒有自己成系統的認識,聽雙方爭論,一會認爲範質有理,一會又認爲李重進有理。

趙匡胤見張永德並不發言。看到柴榮的眼光掃向自己。就道:“在下覺得統一天下還是先易後難爲妥,遼軍戰鬥力甚強,如果我軍不能迅速破敵,而與遼軍僵持不下,南唐與西蜀極有可能趁着中原空虛之際,出兵襲擾邊境,我軍分兵應付,局面難免就會糜爛。南唐、西蜀相對較弱。只要滅掉南唐、西蜀等南方勢力,再掉頭北上,此時可以利用南方充裕的錢財物質,爲北伐提供軍資,這樣我軍必然實力大增、勢氣如虹,破北漢也就順理成章。”

侯大勇以前沒有參加討論過這種事關全局地戰略,因此沒有急於發言。只是靜靜地聽。

當趙匡胤說完之後。侯大勇心道:在另一個世界的歷史中,趙匡胤就是按照先南後北的戰略,平荊南、西蜀、南漢和南唐,最後又滅掉了受到契丹人保護地北漢,基本實現了統一,可是北漢滅亡之後,宋人從此與契丹全線接壤,也就失去了緩衝之地。北方邊患由此興起,高梁河、歧溝關等戰役慘敗之後,宋軍在北方全線被動,僅能自保。從此,北方邊患不斷,隨後,党項建國,女真興起,宋朝被輪番欺凌,最後。蒙古崛起於大漠,橫掃了亞歐大陸,滅國無數,宋亦不能免,終被來自北方地遊牧民族所征服。

想到這裡,侯大勇神情就有些凝重。

柴榮把目光轉向了侯大勇,道:“侯愛卿。你怎麼看此事?”

侯大勇雖是新任的宰相,但是在朝中時間極短,率軍來到楚州以後,除了獻計用火藥破楚州城以外,基本上沒有對國事發表意見,此時,柴榮點名,侯大勇也只有拿出自己的觀點。

侯大勇來自現代社會,對於判斷歷史發展方向上,比範質、李重進、趙匡胤等人有先天的優勢,他知道在座每一位重臣的觀點,都有可能影響了社會歷史的發展,因此絲毫不敢怠慢,他深吸一口氣,再緩緩吐出來,這才道:“總體上來講,臣贊成先北後南地主張。”

範質是孤獨的“先北後南派”,見侯大勇開宗明義地支持自己,嘴角露出一絲微笑。

高平之戰時,李重進的地位遠遠高於侯大勇,曾短暫地做過侯大勇的上司,不過,侯大勇很快就被柴榮調到了張永德的手下,當時張永德和李重進的矛盾極爲尖銳,已經到了水火不容地地步,李重進頗爲惱怒侯大勇由侍衛軍調至殿前司,曾經藉故多次刁難過侯大勇。

李重進萬萬沒有想到,數年時間,當年的一名中級軍官居然一躍而成爲了皇親國戚,官職也是一升再升,不過五年時間,就由黑雕軍都指揮使變成了大周朝宰臣。此時,聽到侯大勇地表態,李重進英俊陰冷的臉頰輕輕抽*動了數下,隨即又平靜了下來,此時的侯大勇已非吳下阿蒙,輕易樹強敵是極爲愚蠢的。

“臣所說的先北後南,準確來說應是先北後南再北,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掃平長江以北的殘敵,趁勝奪取舒州、蘄州、黃州等地,徹底將南唐勢力趕到長江以南;

第二步,集中我軍主力,奪取幽雲十六州,只要能夠奪取這十六州之地,以此爲屏障,遼人就難以輕易躍馬中系,臣所說的向北,主要就是奪取十六州這個戰略要地,而不是與遼人決一死戰:

第三步,穩住北方之後,就可以再次揮軍南下,先攻稍弱的西蜀,次攻南唐、南漢等南方勢力,南方大定之後,再返身向北;

第四步,統一天下之日,便着手與遼人決戰,此時挾全國之人力物力,周軍必將縱橫大漠。”

侯大勇說到這裡,站了起來,提高聲音道:“不出十年,陛下必將掃平天下,建立不朽之功勳。”

柴榮不動聲色地聽完侯大勇地陳述,仍然沒有表態,他自己動手,舀起一碗滾熱的肉湯,隨意道:“今天這羊肉湯還真香,大家別愣着,都喝一碗吧。”柴榮是馬上帝王,多年軍中生活讓其形成自己動手的習慣,特別是在重臣議事之時,柴榮特別不喜歡太監、宮女站在身後。總是把他們趕到屋外等候。

範質等衆臣也依葫蘆畫瓢。舀起了肉湯,一時之間,屋內“呼哧”聲不斷。

柴榮放下湯碗,這才詢問範質,道:“範相,侯相之策你意下如何?”

範質身材瘦高,面貌清秀,穿着寬大的紫色官服。頗有些仙風道骨,“侯相之策甚合臣意。”

柴榮又問,“李三郎,你意下如何?”柴榮是太祖郭威的養子,李重進的郭威的外甥,柴榮未稱帝前,一直以“李三郎”稱呼李重進。此時如此稱呼,也是親近之意。

李重進相貌和党項房當族鷹帥房當明有些相似,都有一隻鷹鉤之鼻,盯着人看時頗有威勢,李重進把頭稍稍揚起,道:“幽雲十六州是戰略要地,在此地的爭奪戰必定十分激,!等同於和遼軍決戰。我軍必然要集中大量精稅於此,我還是哪個意見,若北漢軍趁機南下澤州,或是南唐軍趁機渡河而擊,我軍必定被動,這個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匆忙北上實在不智。”

在侯大勇知道的歷史中,柴榮選擇了先北後南地戰略,而趙匡胤最終選擇了先南後北地戰略,侯大勇從內心深處是支持柴榮的抉擇。他不願意和李重進糾纏在這些細節之上,走到大廳中間,取過一塊黑木炭,幾筆就畫出一個簡要的地形圖,指着圖道:“中原是否穩定關鍵在於北方是否穩定,北方不穩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中原失去靠山而芒刺在背。因而難以得到安寧。中原要統一,必須要拿奪回燕雲十六州。”

侯大勇拿起木炭,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圈,圍住燕雲十六州,語氣有些激昂,道:“燕雲十六州!是所有戰略的重中之重,比西蜀、南唐重要十倍,失掉了燕雲十六州,中原毫無屏嶂可言,契丹鐵騎就可來去自如,而我們卻要費盡腦汁耗費大批軍隊搞防守,被動不堪,這也是石敬塘最可恨的地方。”

侯大勇在靈州帶兵之時,養成了揮手習慣,這是大人物決定重大事項常用地手勢,此時說到興致處,右手不禁又擡了起來,可是立刻意識到坐在對面地是大周皇帝,就把右手放在腿邊,道:“南方諸國並非鐵板一塊,他們各自爲政、互相牽制,根本不能對大周形成威脅,北方一平,南方自可傳繳而定。至於北漢,臣也認爲不足爲懼,高平之敗已讓其稅氣頓時,這數年來,劉承均始終龜縮在太原,再也不敢南下,而延州軍、靈州軍等西北諸軍在其側翼,東南的潞州李筠部實力也是不俗,若北漢軍當真敢於南下,諸軍夾擊之下,只怕北漢軍佔不到任何便宜,根本不用中央禁軍出面。”

侯大勇講完,對着柴榮道:“臣愚昧,所說爲拋磚引玉,請陛下明鑑。”

柴榮長聲大笑,道:“侯相之言,句句都說到了朕的心窩裡。”柴榮對衆臣道:“衆愛卿所言,均爲金玉良言,朕一直沒有表明態度,今日侯相所獻之策,就算是我的態度,先北後南是國策,就於今晚定下,不必再議了,至於具體執行,則由樞密院精心疇謀。”

李重進心中猶有不服,又見侯大勇受到陛下的推崇,臉上笑容就一點一點陰了下來。

趙匡胤爽快地笑道:“天下大定之時,楚州夜談之盛事,必將流傳千古。”

第三天,大周軍就開始南下,掃蕩南唐在長江以北的殘兵。

大周禁軍尚槽運河道南下,三天後來到了揚州,然後向東到泰州,再到鑾江口。

來到鑾江口時,右武衛大將軍李繼勳率領着大周軍舟師早已列陣於長江之上,正在等待着與南唐水師決戰。

侯大勇來到大周以後,長期在北方作戰,還沒有機會接觸到水軍,今日一見,不覺吃了一驚,大周水師規模之大,遠遠超過他的想象。

大周舟師共百餘船,分爲三種:

一種是巨型戰船,名爲玄龍船,是從隋代“五牙”戰船演變而來,當年隋將楊素滅陳時動用地“五牙”樓船,就是無可置疑的鉅艦了,隋之“五牙”樓船高達30米,有船樓5層,擁有800人的海量吞吐,上面安置拋石機用於遠程攻擊。隋朝水軍在信州岸邊與陳水師對陣之時,“五牙”船拋出的大石擊碎陳艦十餘艘,陳水師爲之膽寒,遂大敗。

另一種是體型稍小一些的戰船,樣式和和玄龍船相仿,名爲玄蛟船,玄蛟船仿製於隋之黃龍船,可容納士兵百人,在吃水較淺的河岸行駛,比玄龍船更爲靈活,是大周水師的主力船艦。

另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小型船支,比如平乘,蒙衝等等船。

李繼勳水師陣形嚴整,六艘玄龍船一字排開,船上戰旗隨着江風發出“獵、獵”聲響,戰船前端、後端均設在投石機,就如近代戰船上地前甲、後甲火炮一般,船舷站着一些身穿藤甲的弓弩手,這些弓弩手同時又是格鬥兵。在玄龍船兩側,是五十多艘玄蛟船,玄蛟船的裝備和玄龍船幾乎一樣,只是略小一些,在玄龍船、玄蛟船兩種主力戰艦周圍,還有一些平乘、蒙衝等只能乘坐十數人的小船。

柴榮性格認真,辦事喜歡事必躬親,到了鑾江口,根本不休息,堅持要上戰船,衆臣也勸阻不了,只能看着威風凜凜的陛下上了戰船。大周水軍紀律嚴明,主將、副將不能同時上一條戰船,這條規距是柴榮親定,他自然要遵守此項規定,侯大勇和趙匡胤等分別上了另外的玄龍船,而範質、李重進諸人沒有上船,率軍守衛在岸邊。

範質小時候被落水,差一點喪命,從此不敢下水,此時,看着對岸的戰船和滾滾長江水,不覺雙腿發軟。

侯大勇上船之後,立刻由都指揮使鄧鐵陪着巡視整條戰船,鄧鐵長於淮河,是大周水師的元老,他所在的戰船是大周水師第二大戰船,最大容量在千人以上,不過爲了保險起見,每條船限裝八百人。

侯大勇雖然是陸軍特種部隊的指揮官,對大型戰艦並不熟悉,但是特種部隊裡有內河巡艇,有一段時間,特種部隊在太湖基地訓練之時,天天就伴着這兩隻巡艇,對船隻構造略知一二,在玄龍船巡視過程中,有什麼不明白地地方,馬上向鄧鐵詢問,鄧鐵是個言語爽利的戰船專家,又頗會比喻,往往幾句話就把複雜的問題說清楚。

因此,侯大能對大周戰船有一個初步的判斷:大周造船技術已經相當精良,船身普遍使用鐵釘釘合,用石灰桐油添塞船縫,因此,結構十分堅固和嚴密。此外,戰船還廣泛使用了輪槳、水密隔艙和水羅盤。輪槳的樣子很像水車,安裝在船舷兩側,每對爲一車,以軸相連,水手踩動軸上的踏板,軸轉帶動輪槳划水,推進方式極爲有效。水密隔艙技術,則利用彼此隔絕的船艙,使漏水地艙室不至輕易危及整條船的安全,這項技術至今仍是船舶不可或缺的。

有了這個初步判斷,對於馬上開始的水戰,侯大勇多多少少增添了一些信心,他站在玄龍船頂部平臺,觀看李繼勳率領水軍出戰。

長江下游水面寬闊,既是天塹,又是水軍一決高下的良好戰場,長江對岸,南唐船隻也列陣等候,不過,南唐艦船顯然準備不足,雖然有數十艘戰艦,卻沒有大型艦船,最大一艘不過僅僅相當於玄蛟戰船。

指揮船上戰鼓大作,五色彩幟不斷變化,一艘玄龍船、二十艘玄蛟船以及四十式各式小船在江面排成一列,緩緩向對岸攻去,玄龍船、玄蛟船上的投石機、牀弩已全部準備就緒。

第28章 姐姐病了(一)第133章 經營同心(十九)第71章 回到大梁(三)第205章 廟堂之高(三十五)第14章 攻城爲下(二)第15章 侯府家事(一)第129章 經營同心(十五)第90章 鏖戰西北(三)第128章 經營同心(十四)第125章 經營同心(十一)第238章 決戰幽雲(二十九)第89章 鏖戰西北(二)第174章 廟堂之高(一)第362章 蕩盡羣雄(四十)第170章 爭奪河套(三十五)第252章 鹿死誰手(十五)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87章 風雲再起(十)第368章 蕩盡郡雄(四十六)第3章 小人難防第372章 蕩盡羣雄(五十)第55章 回鶻商隊(三)第10章 借刀殺人第90章 鏖戰西北(三)第166章 爭奪河套(三十一)第269章 鹿死誰手(三十二)第54章 回鶻商隊(二)第270章 鹿死誰手(三十三)第188章 廟堂之高(十六)第150章 爭奪河套(十五)第285章 鹿死誰手(四十九)第38章 節度三州第12章 拒捕出城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191章 廟堂之高(十九)第8章 詔令出征第20章 澶州城外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151章 爭奪河套(十六)第190章 廟堂之高?(十八)第22章 決戰鳳州(六)第13章 火燒糧倉第306章 南下之路(二十一)第111章 清水河畔(八)第318章 南下之路(三十三)第6章 激戰馬賊第3章 小人難防第122章 經營同心(八)第171章 爭奪河套(三十六)第139章 爭奪河套(四)第80章 風雲再起(三)第273章 鹿死誰手(三十六)第22章 新婚之夜第297章 南下之路(十二)第14章 攻下滄州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181章 廟堂之高(九)第66章 大戰過後(三)第13章 王樸來訪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239章 鹿死誰手(一)第27章 侯府家事(四)第86章 鳳雲再起(九)第30章 決戰鳳州(十)第17章 決戰鳳州(一)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34章 決戰鳳州(十四)第82章 風雲再起(五)第177章 廟堂之高(四)第7章 怪人王樸第24章 手紙問題第311章 南下之路(二十六)第85章 風雲再起(八)第59章 出使蘭州(二)第129章 經營同心(十五)第65章 大戰過後(二)第184章 廟堂之高(十二)第349章 蕩盡羣雄(二十七)第241章 鹿死誰手(三)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四)第234章 決戰幽雲(二十五)第128章 經營同心(十四)第330章 蕩盡羣雄(七)第352章 蕩盡羣雄(三十)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129章 經營同心(十五)第23章 符英掌權第153章 爭奪河套(十八)第9章 解救符英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275章 鹿死誰手(三十八)第218章 決戰幽雲(九)第41章 節度三州(五)第329章 蕩盡羣雄(六)第278章 鹿死死誰手(四十一)第68章 大戰過後(五)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282章 鹿死誰手(四十六)第271章 鹿死誰手(三十四)第182章 廟堂之爭(十)
第28章 姐姐病了(一)第133章 經營同心(十九)第71章 回到大梁(三)第205章 廟堂之高(三十五)第14章 攻城爲下(二)第15章 侯府家事(一)第129章 經營同心(十五)第90章 鏖戰西北(三)第128章 經營同心(十四)第125章 經營同心(十一)第238章 決戰幽雲(二十九)第89章 鏖戰西北(二)第174章 廟堂之高(一)第362章 蕩盡羣雄(四十)第170章 爭奪河套(三十五)第252章 鹿死誰手(十五)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87章 風雲再起(十)第368章 蕩盡郡雄(四十六)第3章 小人難防第372章 蕩盡羣雄(五十)第55章 回鶻商隊(三)第10章 借刀殺人第90章 鏖戰西北(三)第166章 爭奪河套(三十一)第269章 鹿死誰手(三十二)第54章 回鶻商隊(二)第270章 鹿死誰手(三十三)第188章 廟堂之高(十六)第150章 爭奪河套(十五)第285章 鹿死誰手(四十九)第38章 節度三州第12章 拒捕出城第240章 鹿死誰手(四十三)第191章 廟堂之高(十九)第8章 詔令出征第20章 澶州城外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151章 爭奪河套(十六)第190章 廟堂之高?(十八)第22章 決戰鳳州(六)第13章 火燒糧倉第306章 南下之路(二十一)第111章 清水河畔(八)第318章 南下之路(三十三)第6章 激戰馬賊第3章 小人難防第122章 經營同心(八)第171章 爭奪河套(三十六)第139章 爭奪河套(四)第80章 風雲再起(三)第273章 鹿死誰手(三十六)第22章 新婚之夜第297章 南下之路(十二)第14章 攻下滄州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181章 廟堂之高(九)第66章 大戰過後(三)第13章 王樸來訪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239章 鹿死誰手(一)第27章 侯府家事(四)第86章 鳳雲再起(九)第30章 決戰鳳州(十)第17章 決戰鳳州(一)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34章 決戰鳳州(十四)第82章 風雲再起(五)第177章 廟堂之高(四)第7章 怪人王樸第24章 手紙問題第311章 南下之路(二十六)第85章 風雲再起(八)第59章 出使蘭州(二)第129章 經營同心(十五)第65章 大戰過後(二)第184章 廟堂之高(十二)第349章 蕩盡羣雄(二十七)第241章 鹿死誰手(三)第260章 鹿死誰手(二十四)第234章 決戰幽雲(二十五)第128章 經營同心(十四)第330章 蕩盡羣雄(七)第352章 蕩盡羣雄(三十)第114章 清水河畔(十一)第129章 經營同心(十五)第23章 符英掌權第153章 爭奪河套(十八)第9章 解救符英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275章 鹿死誰手(三十八)第218章 決戰幽雲(九)第41章 節度三州(五)第329章 蕩盡羣雄(六)第278章 鹿死死誰手(四十一)第68章 大戰過後(五)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282章 鹿死誰手(四十六)第271章 鹿死誰手(三十四)第182章 廟堂之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