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廟堂之高(二十六)

長江岸邊,彎月如鉤,江水泛着清波,潮溼的空氣在拍岸的濤聲中緩慢地流動。數匹快馬從江邊小道快速地奔跑,急促的馬蹄聲,驚動了長江裡的魚羣,只聽“卟通”之聲不斷,一尾尾數斤重的長江魚躍出了水面。

柴榮孤獨地坐在帳中,十二盞大油燈把軍帳照得如白晝一般,兩天以來,來自京城各地的奏摺已有數十份,柴榮每一份都要認真批閱,晚睡早起成爲柴榮的生活習慣,幸好長期軍旅生涯打磨了一幅好身板,要不然,早就被繁重的軍務政務累跨了。

範質、王薄、侯大勇、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這六人是柴榮最爲倚重之人,享有見柴榮之時不用通報的特殊權利,趙匡胤來到柴榮帳前這時,御前親衛直接把急急忙忙趕來的趙匡胤領入帳中。

趙匡胤解開布袋,裡面全是珠寶,在燈光中更是顯得璀璨無比,然後跪在一旁道:“這是南唐送來的珠寶,意圖賭賂於臣。”

柴榮揉了揉太陽穴,看着堆放在桌面的珠寶。

趙匡胤看柴榮並未發怒,就接着道:“來者名爲馬閒,是臣在洛陽時的故識,自從臣從軍以來,已有十多年沒有見面,今日突然來訪,說是南唐主李景要結識江北英雄。”中年男子馬閒見過趙匡胤之後,開門見山說明了受南唐主李景之託,來結識江北英雄,並奉上了價值千金的珠寶。趙匡胤聞言大驚,他不敢怠慢,把來者穩在軍中,然後親自帶着珠寶來到了柴榮大帳。

柴榮隨手抓起一顆晶瑩剔透的寶石,對着燈光看了看,只見寶石在燈光下發出柔和藍光,看上去就如一隻貓眼,他素來不喜這些無用之物,卻也讚道:“好一顆貓眼寶石。胡商最喜歡這種貓眼寶石,我估計得沒錯,這種質地的貓眼寶石可以換得戰馬五十匹。”他看到趙匡胤仍然跪在地上,就笑道:“愛卿起來吧,看來南唐主已是六神無主了。纔會用這等幼稚之計來離間我君臣。”

聽到柴榮如此下結論,趙匡胤懸在心中的石頭刁踏踏實實地落了下來,起身道:“這個馬閒本爲中原洛陽人,卻爲南唐主充當說客,臣回去之後,就以奸細之罪殺掉馬閒。”柴榮放下手中的貓眼石。道:“這倒不必了,趙大郎讓這個馬閒帶話給南唐主,給他說,朕亦知道此事,有多少寶物儘管送來,朕照收不誤。”

趙匡胤笑嘻嘻地退了出去,一路上快馬加鞭,心情極爲愉快:南唐已是日落西山,眼看就要亡國了,我纔不會上這條破船。

柴榮又取過一封密信。這是一封來自契丹的密信,內容很簡單:“南唐李景使臣已到達上京。”

在第二次南征之際。南唐主就通過海路和契丹進行頻繁聯繫,如今。雙方的聯繫更加密切了,大周水師已經數次在海上攔截到從南唐北上的使臣。此事讓柴榮內心頗爲焦急,若南唐和契丹真正聯合起來,南北夾擊大周,則大周立刻就會陷入被動。

看過此信,柴榮一時有些心煩意亂,在帳中不停地來回走動。

第二天,大周大軍逆水而上。軍旗連綿十數裡,站在長江南岸的南唐軍士,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行進中地大周軍隊。

很快,報信的南唐軍士來到了金陵,南唐主李景正和馮延巳等人正在花園中詠梅作樂。

馮延巳一襲淡綠色的長衫,搖頭晃腦地道:“唐人詠梅詩確非前朝可比,譬如李義山這首詩,‘匝路亭亭豔,非時嫋嫋香。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爲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實是詠梅詩中的魁首。”

李景並不以爲然,道:“不然,不然,杜子美頗有幾首詠梅詩,意境較李義山之詩更爲深遠、開闊。”

杜子美就是杜甫、李義山就是李商隱,兩人都有不少詠梅詩,正所謂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李景、馮延已爲此事爭論的次數也不在少數,這也就是所謂地文人之樂,沒有登堂入室者,難以領會其間的愉悅。

正在此時,查文徵、魏岑兩人面色驚惶地趕進宮來,道:“快馬來報,周軍水陸兩軍從泰州出發,最多明日就要到達金陵對岸。”

李景即位時間已長,雖說肚子有些微微凸起,總體來說,還是一個眉清目秀的飄逸之人,聞聽此言,一屁股坐在胡椅之下,喃喃道:“這可如此是好,這可如此是好?”

馮延巳是當朝宰相,軍國重事多由他在掌控,就道:“也不知派往契丹和北漢的使臣把事情辦成沒有,若契丹或北漢當真出兵,當可解今日之困。”

李景對於借兵契丹之事總有些疑虛,石敬塘雖然當了皇帝,身後卻是罵聲不斷,不過,若不與契丹或北漢聯手,眼前的困局卻實在無法解開。

查文徵見李景呆呆地不發一言,就道:“幾日來,有一些難民從楚州逃了過來,周軍攻佔楚州以後,屠城一日,城內百姓,只有不到千人逃得性命。若周軍攻入金陵,恐怕又有一場大屠殺。”

一旁的魏岑正在爲此事着急,補充道:“城中數千軍民已知周軍逼近金陵,他們圍在皇宮前,要求放出兵部郎中張河源,由他率軍抵抗周軍。”

張河源是南唐少有地敢打硬仗的將領,在南唐軍中素有威名,和劉仁贍、張彥卿並稱爲南唐軍三傑,目前,劉仁瞻降敵,張彥卿陣亡,三傑只餘張河源一人,他卻因爲鑾江口之敗,被押入了天牢。

李景是造旨非凡的文人,成天醉心談詞論文,只覺政務索然無味,政務全部交由馮延已等人操辦,張河源入獄,正是馮延巳一手經辦。

當魏岑說起張河源之時,李景一時沒有想起此人是誰。

馮延巳連忙解釋道:“當日張河源爲邊鎬之副將,在長沙之戰中。邊鎬不聽張河源之勸阻,擅自出城決戰,導致大軍慘敗,這張河源也因此戰被解除了軍職,後又遷到兵部擔任郎中一職。這次鑾江口水師失利,張河源和王延靈乘坐在中軍船上,兩人僥卒逃得性命,回到金陵之後,已被臣押到天牢裡。”其實張河源當日在中軍船上,並非指揮水軍作戰的將領。而是跟隨陳覺送貢品的使節,只是馮延已和鑾江口水軍將領劉琮是表兄弟,鑾江口之敗,必須要有一個替罪羊,因此,張河源和王延靈就成爲鑾江口之敗的首犯。

李景這纔想起張河源是誰,他問道:“張河源就是南唐軍三傑吧,他倒是一個猛將,爲何在天牢裡?”

“鑾江口之敗,張河源和王延靈要負主要責任。”馮延巳不慌不忙地道。

李景看了看馮延已、查文徵、魏岑等人。心知他們也非能征慣戰之人,想了一會。道:“現在是非常之時,就讓張河源任禁衛軍大將軍吧。統領金陵水陸兩軍,作好抵禦周軍的準備。”

馮延巳想了想,此時金陵城中除了張河源,再無能征慣戰之將,就道:“臣親自去請張河源大將軍。”

天牢四處散着着陰沉沉的黴臭味,雖然牢中有一些稻草,睡在地上讓後背上的箭傷如刀割一般,雖說是幾年所受之傷。冷氣浸身,還是覺得難以忍有受,張河源爲人甚爲倔強,咬着牙不出一聲,可是,卻也不敢睡在地上,只有靠在木柵欄上睡覺。

此時,張河源身上之痛卻遠不及心中之痛,朝堂之人愛聲色奢侈,每日高談佛理及詩文,不問百姓疾苦,不理政務軍務,幾年下來,朝中無賢臣,軍中無良將,想到從天而降的大周強大水師,張河源在天牢裡數次仰天長嘆息:南唐不亡,天理不存。

馮延巳隨着獄卒走進了天牢,走到天牢,只覺一股腐屍之氣沖鼻而來,他忍不住問道:“爲何有這般味道?”

典獄長對這位當朝宰相自是點頭哈腰不止,道:“這天牢所關都是死囚,有些人一關數年而未決,身上有些腐肉自是難免。”

馮延巳對典獄長所說自是心知肚明,自己雖是第一次進這天牢重地,卻和這天牢極有緣分,因爲裡面關了不少自己昔日地政敵,換一個說法,裡面至少有一半囚犯是通過自己送進來,他雖然知道天牢如地獄一般,此時聞到這個味道,仍然有些作嘔,就道:“天牢之人都曾是朝廷重臣,要給他們留些體面,每日讓他們輪流出來放風,下次我來,若再聞到有這種腐屍之味,你也進去呆着吧,聽見沒有,嗯。”

典獄長嚇得雙腿發軟,顫聲道:“下官記住了。”

張河源沒有料到當相宰相能在獄中相見,他素來瞧不起這位誇誇其談地宰相,當年邊鎬之敗,也與這位宰相調度不力有極大地關係。

馮延巳對張河源冷淡而倨傲的態度視而不見,上前一步,抽出聖旨,道:“張河源接旨。”

張河源雖然可以無視這位權臣,卻不敢對皇帝無禮,無奈之下,只有跪伏在馮延已腳下。

宣讀完聖旨,馮延巳笑道:“恭敬張將軍。”張河源沒有料到事情突然會發生如此戲劇性地變化,他突然想到已經強大無比的大周水師,心中一驚,問道:“莫非是大周水師到了金陵對岸?”

馮延巳臉色一斂,變得嚴肅起來,道:“正是,大周水陸兩軍,沿江逆水而上,已到了金陵對岸。”

張河源嘴角露出隱隱地譏笑:這正是天道報應,朝堂被這五鬼把持,賢臣勇將有一半死在這天牢之中,現在周軍來犯,竟無可用之大將,需從天牢裡尋找領兵之人。

馮延巳最擅長察言觀色,他似乎知道張河源的心思,道:“周軍如狼似虎,攻破楚州城以後,城中數萬百姓,逃生之人不過千人,張將軍,爲了陛下,爲了金陵數十萬百姓,你也要擔起金陵防禦之責。”

這兩頂大帽子蓋下來。張河源只能無條件接受任職。出獄之後,立刻着手長江南岸的防務。

南唐金陵水師集中了七艘西江大船,六十艘中型船,各式小船足有三百多艘。張河源命令小船全部集中在金陵上游,船尖釘上尖銳的鐵刺。另置黑火葯、猛火油及乾柴於船艙類,若大周水師來犯,小船則從上游順流而下,借水流之勢,衝入大周水師中,小船船頭只要能夠釘在大船之上。就有機會火攻敵船。

另外,調集守城用的上百架投石機於岸邊,用來遠程打擊周軍的戰船,鑾江口水戰中,周軍戰船上安置地投石機,成爲水戰利器,此時在船中安置投石機已經來不及了,張河源就把投石機安置在岸邊。

水中佈置好以後,張河源調集所有兵力集中在長江南岸,周軍若上得岸來。就在河灘之上阻殺半渡之周軍。

南唐金陵附近有近十萬守軍,聽到南唐軍三傑之一的張河源主持防務。頓時看到了防守河岸的希望,在如此惡劣的戰況之下。南唐朝廷也罕見地對前線大將不予牽制,放手任張河源做好應戰地準備。

從鑾江口出發的水師到了金陵對岸以後,就安營紮寨,拉開了向南岸進攻的架式。

侯大勇這一段時間,緊緊跟隨在柴榮身邊,柴榮是個喜歡事必親躬的皇帝,凡是大事小事都要一一過問,這樣一來。侯大勇基本上可以算得上無所事事,跟隨在柴榮身邊,竟如觀戰一般,他所最關注的對手趙匡胤是前敵指揮官,每天行軍打仗,忙得團團直轉。侯大勇不由得暗道:軍中是一個強者稱雄地地方,趙匡胤帶兵屢勝敵人,難怪南唐大戰結束之後會有如此高地威望。

此時,長江北岸還有舒州、薊州、黃州等地爲南唐軍掌握,大周水師作出強攻金陵之勢,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金陵,而在於舒、薊、黃等江北之地,若這幾州到手,按照楚州夜談之計,南征之戰也就算是完成了。

大周水軍試探着進攻長江南岸南唐軍水師,南唐軍水師並不出戰,只等大周水軍靠近之時,則岸上投石機齊發,上游就會順流而下數十隻小船,這些小船隻要釘在大周戰船之上,受到重賞的南唐水手們就點燃火葯,焚燒大周戰船,經過數次激戰,大周水軍接連被擊沉了三艘玄龍船、十多艘玄蛟船和無數小船,卻難以攻上長江南岸。

趙匡胤怒斬臨陣退卻地兩名指揮使以後,改變了戰術,並不強攻南岸,而是把投石機的石塊全部換成了裝有猛火油地陶罐,趁着大霧天氣,偷襲了南唐水師營地,一舉燒燬了南唐金陵水師地主力戰船。

此戰以後,南唐水師再無力與大周水師爭鋒,大周水師縱橫長江,長江對於大周軍隊已不是天險,隨時可以擇機而動。

這時,大周君臣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發生了,北漢主劉鈞突然派出北漢軍隊,從石州出發,深入周境,已至隰州,大周極有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侯大勇得知此事後,立刻想到了全軍出擊,盡全力壓迫南唐,讓其不戰而降,當侯大勇趕到柴榮帳前之時,柴榮已下達了全線開展壓迫性進攻的命令。

大周水師選擇了數個南唐兵力薄弱的登陸點,數支周軍小部隊出現在長江南岸,與時同時,已聽命於大周的割據勢力荊南高保融和吳越錢俶分別派兵助戰,荊南軍兵威直逼鄂州。吳越和南唐多年征戰,本是世仇,此時派出大小戰艦四百艘,水軍一萬七千人,也向金陵進發。

南唐軍一向懼怕周軍,見周軍、荊南軍、吳越軍齊聚長江,軍心頓時惶惶,各種謠言四起。張河源卻並不驚慌,主力仍然原地駐防,守住沿江重地,另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沿長江岸邊搜索登陸地周軍小隊。

金陵城內,一夜之間,突然出現了許多傳單,傳單分爲兩種,一種歷數張河源輕言兵事因而惹來周軍、作戰不利毀掉水師等等種種罪行,另一種則是表明了大周軍只要並不想攻打金陵,只要割獻江北之地,周、唐就可結爲盟友,永不興兵。

這兩種傳單數量極大,全部貼在鬧市區和官衙之處,很快就傳到了南唐宮殿,李景、馮延已早就畏周軍如虎,見張河源也抵擋不了周軍,早已起了議和之心,接到傳單之後,自然知道這是周軍傳遞過來的信息,失掉了長江金陵水師和鑾江口水師,江北諸州遲早要丟失,因此,李景對於“割讓江北之州換取和平”之議並無異議,再派兵部侍郎陳覺帶上江北淮南十四州的地圖、人口表冊,到江北周軍處議和。

至此,大周徵南唐之役總算取得初步地成果:從顯德三年開始,周軍三徵南德,到顯德五年三年正式簽訂了盟約,南唐十四州、六十縣、二十二萬六千五百七十四戶盡歸大周,南唐奉大周爲正朔,從此對大周稱臣。

南唐禁軍大將軍張河源抗拒周兵,被押送大周治罪。馮延已、陳覺等退敵有攻,各得無數賞賜。

陳覺只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江南不產鹽,希望得到江北海陵鹽田,以供南唐之需,柴榮斷然拒絕了這個要求,只是爲了獲得暫時穩定的後方,同意每年給南唐食鹽三十萬斛。從此,南唐失去了江北十四州,又失去了所有鹽田,南唐軍三傑一人投降一人戰死一人治罪,國力進一步衰弱。

大周經過三年征戰,穩定了南方,轉向把目光投向了北面地契丹。

第32章 決戰鳳州(十二)第119章 經營同心(五)第4章 射殺住持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52章 回鶻大軍(六)第64章 大戰過後(一)第86章 鳳雲再起(九)第66章 大戰過後(三)第278章 鹿死死誰手(四十一)第124章 經營同心(十)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35章 經營同心(二十一)第252章 鹿死誰手(十五)第3章 烽火熄滅第175章 廟堂之高(二)第13章 攻城爲下(一)第250章 鹿死誰手(十三)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7章 怪人王樸第3章 小人難防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178章 廟堂之高(五)第11章 商隊南行第307章 南下之路(二十二)第125章 經營同心(十一)第326章 蕩盡羣雄(三)第287章 南下之路(二)第228章 決戰幽雲(十九)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27章 侯府家事(四)第202章 廟堂之高(三十二)第6章 激戰馬賊第252章 鹿死誰手(十五)第93章 鏖戰西北(六)第339章 蕩盡羣雄(十六)第4章 黃牛軍寨第354章 蕩盡羣雄(三十二)第281章 鹿死誰手(四十五)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7章 智破命案第136章 爭奪河套(一)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277章 鹿死誰手(四十)第341章 蕩盡羣雄(十八)第18章 發現密室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11章 商隊北行(四)第259章 鹿死誰手(二十二)第201章 廟堂之高(三十一)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320章 南下之路(三十五)第93章 鏖戰西北(六)第361章 蕩盡羣雄(三十九)第219章 決戰幽雲(十)第160章 爭奪河套(二十五)第107章 清水河畔(四)第358章 蕩盡羣雄(三十六)第309章 南下之路(二十四)第349章 蕩盡羣雄(二十七)第225章 決戰幽雲(十六)第三百五十六 蕩盡羣雄三十四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148章 爭奪河套(十三)第20章 決戰鳳州(四)第344章 蕩盡羣雄(二十二)第17章 決戰鳳州(一)第66章 大戰過後(三)第118章 經營同心(四)第138章 爭奪河套(三)第273章 鹿死誰手(三十六)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349章 蕩盡羣雄(二十七)第294章 南下之路(九)第15章 高平血戰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314章 南下之路(二十九)第280章 鹿死誰手(四十四)第5章 遇到商隊第12章 拒捕出城第251章 鹿死誰手(十四)第72章 回到大梁(四)第4章 西軍風波第4章 黃牛軍寨第307章 南下之路(二十二)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47章 節度三州(七)第96章 鏖戰西北(九)第69章 回到大梁(一)第210章 幽雲之戰(一)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239章 鹿死誰手(一)第205章 廟堂之高(三十五)第211章 決戰幽雲(二)
第32章 決戰鳳州(十二)第119章 經營同心(五)第4章 射殺住持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52章 回鶻大軍(六)第64章 大戰過後(一)第86章 鳳雲再起(九)第66章 大戰過後(三)第278章 鹿死死誰手(四十一)第124章 經營同心(十)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35章 經營同心(二十一)第252章 鹿死誰手(十五)第3章 烽火熄滅第175章 廟堂之高(二)第13章 攻城爲下(一)第250章 鹿死誰手(十三)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7章 怪人王樸第3章 小人難防第373章 蕩盡羣雄(五十三)第178章 廟堂之高(五)第11章 商隊南行第307章 南下之路(二十二)第125章 經營同心(十一)第326章 蕩盡羣雄(三)第287章 南下之路(二)第228章 決戰幽雲(十九)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27章 侯府家事(四)第202章 廟堂之高(三十二)第6章 激戰馬賊第252章 鹿死誰手(十五)第93章 鏖戰西北(六)第339章 蕩盡羣雄(十六)第4章 黃牛軍寨第354章 蕩盡羣雄(三十二)第281章 鹿死誰手(四十五)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7章 智破命案第136章 爭奪河套(一)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115章 經營同心(一)第277章 鹿死誰手(四十)第341章 蕩盡羣雄(十八)第18章 發現密室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11章 商隊北行(四)第259章 鹿死誰手(二十二)第201章 廟堂之高(三十一)第8章 商隊北行(一)第320章 南下之路(三十五)第93章 鏖戰西北(六)第361章 蕩盡羣雄(三十九)第219章 決戰幽雲(十)第160章 爭奪河套(二十五)第107章 清水河畔(四)第358章 蕩盡羣雄(三十六)第309章 南下之路(二十四)第349章 蕩盡羣雄(二十七)第225章 決戰幽雲(十六)第三百五十六 蕩盡羣雄三十四第168章 爭奪河套(三十三)第110章 清水河畔(七)第148章 爭奪河套(十三)第20章 決戰鳳州(四)第344章 蕩盡羣雄(二十二)第17章 決戰鳳州(一)第66章 大戰過後(三)第118章 經營同心(四)第138章 爭奪河套(三)第273章 鹿死誰手(三十六)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349章 蕩盡羣雄(二十七)第294章 南下之路(九)第15章 高平血戰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314章 南下之路(二十九)第280章 鹿死誰手(四十四)第5章 遇到商隊第12章 拒捕出城第251章 鹿死誰手(十四)第72章 回到大梁(四)第4章 西軍風波第4章 黃牛軍寨第307章 南下之路(二十二)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47章 節度三州(七)第96章 鏖戰西北(九)第69章 回到大梁(一)第210章 幽雲之戰(一)第37章 節度三州(一)第239章 鹿死誰手(一)第205章 廟堂之高(三十五)第211章 決戰幽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