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六章 尊卑有別

楊銘手裡,拿着當初從楊勇書房找到的那本《大隋地理志》,在車上閒着無聊的時候,他就會拿出來翻看一會。

他如今走的這條線路,出大興,一路向東,走臨潼、新豐、渭南、鄭縣、華陰,再轉北往大荔縣,過蒲津關,就是河東了。

這條線路,也是山西河北地區入京的必經之路。

李淵父子當年攻取長安,原本就是要走這條線,但是河東有屈突通坐鎮,沒打下來,這才繞道從龍門渡過河,進入關中地區。

進入關中後,先拿下大荔縣,再南下進駐潼關,阻斷屈突通回援大興,以至於大興周邊郡縣先後被李世民、劉弘基、殷開山拿下,對京都形成合圍之勢。

蒲津渡、龍門渡,可謂關鍵中的關鍵,蒲津渡被屈突通保住了,但是龍門渡的宋老生不給力,丟掉了龍門渡的門戶霍邑,以至於李淵長驅直入,進入關中。

蒲津渡在今山西運城永濟市,龍門渡在今山西運城河津市,霍邑在今山西臨汾霍州市。

楊銘身邊的這些侍衛,除了龐牛等人外,其他都是王府部曲,曾經跟隨楊廣參加過諸多大戰,皆是軍伍出身,吃的了苦。

反觀龐牛等人,皆是士族子弟出身,不願在野外風餐露宿,曾建議楊銘入郡縣尋找客棧過夜。

但楊銘拒絕了,入夜後,直接令人就地取材,打造簡易營帳,湊合一晚後,第二天一大早便會繼續趕路。

馬車內攜帶的物資不少,何況楊銘也派人去往附近村鎮採買物資,吃喝都不缺,就是夜裡會有點冷。

龐牛是禁衛,歸左羽林衛。

皇城禁軍一水的關隴子弟,姓楊的姓李的有不少,比如龐牛帶着的十個人當中,有四個姓楊的,兩個姓李的,兩個姓韋的,一個姓元的,一個姓柳的。

這些人靠着姓氏,就能活的很滋潤。

反觀王府部曲,北人南人鮮卑人都有,比較雜。

楊銘走的這條路,被稱之爲京師門戶,所以官道上行人不少,單是過往的驛卒,每過幾分鐘就能看到一個。

三天後,過了華陰縣,隊伍開始轉北,華陰縣的東面,就是潼關了,楊銘不從那走。

乘坐渡船過了廣通渠,再走二十多裡,有一座糧倉,名爲廣通倉。

衆所周知,廣通渠從大興西北往東,經潼關而入黃河,而廣通渠以北的渭水南岸有座糧倉,叫做廣通倉,是京師附近最重要的一座皇家糧倉,主要存納關中地區徵繳的租米。

廣通渠因廣通倉而得名。

有了廣通渠,廣通倉存放的糧食便可以源源不斷的通過水路,支援京師,此地單是駐軍便有三千人,而且附近郡縣皆有軍府。

歷史上李淵和楊玄感造反,都曾攻佔此倉,這個地方乃關中地區命脈所在。

抵達大荔縣,已經四天後了,行程不算慢,大荔縣往東三十多裡就是蒲津關,過了河就是蒲津渡口,蒲津渡再往東就是河東縣。

….

龍門渡也是這樣,龍門關在關中,過了河是龍門渡,這樣的設置當然是爲了把守好這兩大渡口。

河東郡在秦時,治所在安邑,大隋在蒲阪縣,後來蒲阪縣改名爲河東縣。

正因蒲津渡太過關鍵,所以河東郡的治所纔會放在距離蒲津渡不遠的河東縣。

蒲津渡是官渡,有公差在身的官員渡河,不需要任何費用,其它的都會繳納一定關稅,這裡有「關中巨防」之稱。

這次運氣不錯,黃河水位沒有淹沒浮橋,楊銘他們可以安全渡河。

楊銘剛開始得知這裡有一座浮橋的時候,心裡也很納悶,難道就不怕阻斷上游船隻嗎?

結果找麻

老六一打聽才知道,朔方郡(陝西榆林)至龍門渡之間的河段,根本走不了船,而龍門渡與蒲津渡之間距離太近,又以蒲津渡爲主要漕運碼頭,所以兩個渡口之間也不通航。

這就是黃河,水運系統受河流特性限制,並不發達,反觀長江,一路暢通無阻。

浮橋非常結實,架設在一段河流頗爲狹窄的地帶,你肯定不能騎馬過,因爲上面太晃了,馬的四隻蹄沒抓地力,只能由人牽着慢慢過。

過橋之後,楊銘連夜趕路,於當晚子時順利抵達河東縣。

河東縣城四四方方,東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門,城牆比之大興,如同孫子見了爺爺,不過河東的城牆算不錯的了,畢竟這地方太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楊銘早就派人先行一步,叫開城門,城門下,早早便得到消息的李靖和房玄齡,已經在這裡等候多時了,陪他一起來的,還有河東郡太守竇慶。

竇慶心裡一定覺得很倒黴,河東沒有封王的時候,這地方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也就是所謂都督河東諸軍事。

但自打聽說楊廣的小兒子封在了河東郡,他這心裡就特別不是個滋味,楊銘一來,他在河東的有多大權力,完全取決於楊銘給他多大權力。

都督河東諸軍事,也就輪不着他了。

楊銘下了馬車,朝迎面過來的竇慶笑道:「可是竇公?」

「正是下臣,殿下一路奔波勞苦,下臣已備好酒菜,爲殿下接風,」竇慶笑呵呵道。

竇慶身上有上柱國的勳位,還有爵位永富郡公,這都要感謝他爹竇榮定,準確來說是感謝他媽,因爲他的媽媽是楊堅的親姐姐。

而楊堅在家中排行老二,只有一個姐姐,竇慶這老小子,是大隋的外戚。

至於接風宴,楊銘微笑搖頭:「難得竇公苦等,不過本王頗爲疲乏,與李郡丞有些許事情商談,所以還請竇公回府,早早歇息去吧。」

話說的挺客氣,實際上是沒給面子。

竇慶心裡憋氣,但嘴上還是陪着笑臉再三邀請,而楊銘再三拒絕。

這位小殿下入世不深,不懂人情世故,竟然這麼不給面子?

….

竇慶還能怎麼辦呢?只能是朝李靖拱手道:「那就勞煩藥師爲殿下接風了。」

「李靖榮幸之至,」李靖趕忙還禮道。

一個太守一個郡丞,看似相差一級,實際上差到天上去了。

楊銘早就打定主意,一開始就不給竇慶臉。

人與人之間,第一印象很重要,楊銘是要告訴竇慶,這地方以後是我說了算,你的臉在我這不值錢,要怨就怨皇帝只是你親舅舅,卻是我親爺爺。

一開始壓不住對方,以後還不知道會是什麼樣。

楊銘在李靖的帶路下,前往李靖在城東的宅子,

房玄齡一路跟着。

這小子雖然只是一個王府錄事,但眼下在河東,也是一號有頭有臉的人物,因爲他代表了河東王府。

誰讓王府現在只有一個錄事一個參軍呢?

那個參軍還特麼不知道在哪剿匪呢。

進了縣城,楊銘有種從北京到了曹縣的感覺,落差感太大了,除了城中主要幹道能見到兩三層的樓房外,其它地方都是平房。

而且眼下又是深夜,除了老鴰的叫聲之外,城中一片死寂。

不過聽房玄齡說,白天的縣城還是非常熱鬧的,畢竟地理位置特殊,乃北方地區入京的必經之地,貿易非常發達,本地戶籍人口雖只有三萬戶,但是加上外來流動人口,河東縣人口數量常年在七萬戶左右。

這麼一說的話,楊銘心裡安慰了不少。

大門外,紅拂女與一衆奴僕在聽到巷外動靜的第一時間,便紛紛跪地,迎接楊銘的到來。

楊銘抵達後,趕忙上前將紅拂女扶起:

「快快請起,我與李靖私下以兄弟相交,嫂夫人今後切勿客氣。」

紅拂女早就從李靖口中得知他與河東王的關係,也猜到當初在楊素府上,河東王很可能便是因這層關係,纔將自己從長公主手下救回一條命。

人家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她也是爽快人,聞言起身道:「妾身已在府內備下酒菜,請殿下准許妾身在旁服侍。」

楊銘笑了笑,沒有再說什麼,帶頭邁入府中。

至於他帶來的衛士,除龐牛與陳奎各帶二十人留在李府外,剩下的都被縣衙安頓在了河東縣的官驛。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陳奎這小子年紀不大,二十四歲,就因爲射了宣城王楊煜一箭,被楊銘特意安排在身邊。

後來楊銘發現這小子不僅膽識過人,而且性格沉穩能服衆,一問之下才知道,對方在軍中還曾做過校尉,手底下管着三百軍士。

所以這次出行,楊銘乾脆便將王府部曲都交給了他。

這樣一來,下面肯定有不服的,但這不是楊銘關心的,如果陳奎壓不住這幫人,那自己只能換人了。

這是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能不能把握住,看陳奎自己,

堂屋內,隨着楊銘就坐,酒菜開始上桌。

楊銘指了指左右兩側位置,示意李靖和房玄齡入座,當紅拂女爲他斟酒一杯後,楊銘主動端起,朝着紅拂笑道:

「此番前來河東,未有別事,只爲提前恭賀靖兄與嫂夫人,嫂夫人如果還是這麼客氣,這杯酒我可就不喝了。」

紅拂聞言先是一愣,心中大爲感激,趕忙自領一杯,道:

「救命之恩,妾身唯死可報,今日之後,當不再與殿下拘禮。」

「嫂夫人不輸豪士!」楊銘望着對方一飲而盡,這才哈哈一笑,喝光了自己杯裡的酒。

在他看來,李靖是自己手底下最大的一張牌,這張牌必須拿好了。

對待別人,也許需要恩威並施,比如房玄齡,

但是李靖大可不必。

因爲李靖是聰明人,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他也知道,無論楊銘表現的與他多麼親近,終究是尊卑有別。

圓盤大佬粗

第759章 鹽池四面監第六章 女賊四零四章 博陵家主第621章 還輪不到你第496章 山西吐萬緒一六五章 母憑子貴第666章 天寒地凍四五九章 新型高爐第695章 伸舌頭的狗七五章 舐犢情深二八四章 我很欣賞他第649章 滎陽有反賊一九三章 霍邑丟了七四章 家大業大四三四章 通達幹練第757章 兩個都中意第534章 臨洮縣公一六七章 燕國後裔第732章 第二次辭職第666章 天寒地凍第714章 寄人籬下一九四章 秦王三九一章 李淵的野心三六一章 兩封奏疏第636章 朝堂第一人一一零章 請假借口第616章 劉皇叔的眼淚七九章 負荊請罪第770章 大步前行第536章 能屈能伸,方爲丈夫四七二章 具裝甲騎第515章 攔河大壩第548章 休息,休息一下二九零章 鞭罰第741章 父子相對而坐二六零章 八關都邑二八七章 交代後事第三章 小狗崽子三零四章 貶奴賜爹一三零章 一人一半第670章 太平清河第566章 以牙還牙一七七章 長孫論功第532章 一觸即潰第751章 十五道第724章 傳染一五三章 師徒情誼第717章 風險與收益四三八章 秦晉之好第769章 請父皇退位二零六章 工期一年第723章 三十歲整第576章 我夢江南好一三七章 預算開支四七一章 三個慰撫使第553章 公主將嬪二十三章 調任地方二七八章 當然滿意三六章 晚宴一三四章 長江大江第511章 兵械優勢二一五章 大秘小秘四三零章 遊子歸鄉三二一章 五軍之戰一三四章 長江大江二二一章 大隋建築集團二五五章 東宮,太子三四章 造化弄人八五章 手起刀落第535章 大魚吃小魚第634章 東西聯盟三五九章 大儒門生第705章 水軍出動第600章 皇帝帶貨第670章 太平清河四零三章 問罪民部第529章 進退無路一七二章 備孕生子第533章 朕欲召見始畢第742章 日月二門九五章 返京第503章 初步試探第610章 做事要做絕三零九章 不孝有三五五章 吃剩飯四七章 夫妻恩愛三三九章 撂挑子第698章 一鍋飯六七章 御史中丞一九七章 戰場形勢五一章 天大的事四一八章 吏部選官第704章 哪涼快哪呆着去第五章 坐地分贓第605章 宗室領袖四四零章 怒髮衝冠四四二章 不是你的二一七章 葬於洪瀆川一六二章 三公三師第754章 高玥求子
第759章 鹽池四面監第六章 女賊四零四章 博陵家主第621章 還輪不到你第496章 山西吐萬緒一六五章 母憑子貴第666章 天寒地凍四五九章 新型高爐第695章 伸舌頭的狗七五章 舐犢情深二八四章 我很欣賞他第649章 滎陽有反賊一九三章 霍邑丟了七四章 家大業大四三四章 通達幹練第757章 兩個都中意第534章 臨洮縣公一六七章 燕國後裔第732章 第二次辭職第666章 天寒地凍第714章 寄人籬下一九四章 秦王三九一章 李淵的野心三六一章 兩封奏疏第636章 朝堂第一人一一零章 請假借口第616章 劉皇叔的眼淚七九章 負荊請罪第770章 大步前行第536章 能屈能伸,方爲丈夫四七二章 具裝甲騎第515章 攔河大壩第548章 休息,休息一下二九零章 鞭罰第741章 父子相對而坐二六零章 八關都邑二八七章 交代後事第三章 小狗崽子三零四章 貶奴賜爹一三零章 一人一半第670章 太平清河第566章 以牙還牙一七七章 長孫論功第532章 一觸即潰第751章 十五道第724章 傳染一五三章 師徒情誼第717章 風險與收益四三八章 秦晉之好第769章 請父皇退位二零六章 工期一年第723章 三十歲整第576章 我夢江南好一三七章 預算開支四七一章 三個慰撫使第553章 公主將嬪二十三章 調任地方二七八章 當然滿意三六章 晚宴一三四章 長江大江第511章 兵械優勢二一五章 大秘小秘四三零章 遊子歸鄉三二一章 五軍之戰一三四章 長江大江二二一章 大隋建築集團二五五章 東宮,太子三四章 造化弄人八五章 手起刀落第535章 大魚吃小魚第634章 東西聯盟三五九章 大儒門生第705章 水軍出動第600章 皇帝帶貨第670章 太平清河四零三章 問罪民部第529章 進退無路一七二章 備孕生子第533章 朕欲召見始畢第742章 日月二門九五章 返京第503章 初步試探第610章 做事要做絕三零九章 不孝有三五五章 吃剩飯四七章 夫妻恩愛三三九章 撂挑子第698章 一鍋飯六七章 御史中丞一九七章 戰場形勢五一章 天大的事四一八章 吏部選官第704章 哪涼快哪呆着去第五章 坐地分贓第605章 宗室領袖四四零章 怒髮衝冠四四二章 不是你的二一七章 葬於洪瀆川一六二章 三公三師第754章 高玥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