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禁運

從李鷹那回來後,李重九即回到乾陽殿處理政務。

中書省那邊,當值的虞世南,張玄素二人一併前來。

“蔣善合奏請徐圓朗,徐義愁父子不死,讓二人爲民即可。”李重九看了奏摺,不由皺眉道,“朕當初下旨可是要徐家父子二人人頭,他竟然違抗朕的意思。”

虞世南道:“陛下,事出有因,當初蔣善合入城詐降……”

虞世南將徐世績,王薄,蔣善合定計的事情經過說了一遍。李重九這才瞭然道:“原來還有這番波折,如果不是如此,也不能這麼快拿下兗州,蔣善合爲此許諾徐圓朗父子不死,雖是自作主張,但也算是情有可原。”

張玄素道:“陛下,聽聞徐圓朗被擒後,整日整夜在牢卒面前大罵陛下不守信義,鮮廉寡恥。”

李重九聽了道:“竟有此事?”

張玄素道:“陛下,徐圓朗這是尋死之道,此人不可以放過。”

“可是蔣將軍已是答允了他,如此我們不是背信嗎?”虞世南反對道。

張玄素道:“是蔣善合答允的,陛下卻沒有給他這大權,收回來就是,到時候給蔣善合一些補償就是。”

虞世南道:“可是此事事關國體,傳揚出去。”

李重九道:“你們不用再爭議了,此事朕已有主張。朕現在關心的是,這兩個月來對關中禁運之事,作得如何了?”

張玄素道:“回稟陛下,正要向你稟告。洛陽至關中的水道,陸道都已是設卡,由士卒把守。嚴查過往商販。按照陛下之前交代,但凡涉及糧鹽,一律苛以十倍重稅。”

李重九道:“此事不容易辦,我們雖設關卡,但也有逐利之人。走私至關中,對於這樣人的要從重處置。”

張玄素道:“陛下,此事微臣會令將士嚴加監督。”

李重九道:“張愛卿辦事,朕就放心多了,那麼禁運兩個月來,關中糧價可有波動。”

張玄素道:“回稟陛下。今年關中氣候還不錯,風調雨順雖說不上,但怎麼還算是正常的年景。”

“正常年景,去年呢?”李重九關心地問道。

“也是不錯。”

張玄素說到這裡笑了笑道:“不過就算是不錯又如何,正常年景內,關中糧米也是不能自足的。從大隋開國以來關中糧米。都要靠江淮之米輸至關中,每年最少都要百萬石之數。以往輸糧時,都是糧船直抵洛陽後,一路經三門峽北上,一路則是走陸路經潼關道後,再經渭水以船運至長安。現在黃河水道一卡,黃河上哪裡有糧船往西。”

李重九聽了問道:“不是說三門峽難以行船嗎?”

張玄素道:“陛下說的不錯。以往黃河經三門峽,逆水行船困難極大。故而歷代都在沿河北岸的山岩上,鑿了石環或者孔洞,再在孔洞插上橫木,鋪上木板作爲拉縴棧道,讓縴夫拉船逆流而上。但即便如此三門峽仍不時船毀人亡之事。到了大業七年時,底柱山崩,偃河逆流數十里,黃河大水,還淹沒了下游三十幾郡。故而三門峽水路更加難行,但總是有貪圖僥倖的人,從此行船。”

李重九道:“水路不暢,看來只有陸路一途了。”

張玄素道:“正是,眼下陛下攻下洛陽。又下了禁令,無論江淮商船,還是陸上商幫無法西入關中。故而儘管關中的夏糧已是要豐收之勢,但糧價卻反而上漲了。”

李重九道:“豐年尚且如此,災年看李淵如何熬得過去。朕就算不攻打長安,堵住洛陽,數年之內也可以逼得李淵糧盡。當然除非李淵遷都,不過如此他也失去了關隴門閥的支持了,死得更快,那麼李唐現在可有應對之法?”

張玄素道:“據我們從李唐朝堂上傳來的消息,李淵對於長安糧價上浮的事已十分重視,現在早已在未雨綢繆,甚至將其要事,列爲在今年攻打蕭銑之上。”

李重九聽到這裡微微一笑,現在李唐趙國都遇到難題,李淵面對是關中糧米不足的危機,而李重九卻是永濟渠淤塞,令洛陽與幽京船運通行困難。但是李重九已命周博,何稠主導此事,預計今年內可以疏通永濟渠。

而李唐呢?雖是今年內,糧草豐收,但關中之地大災小災不少,李淵不可能年年都這麼好運氣。去年,今年或許讓李淵撐過了,若明年關中大飢,李淵自顧不暇,趙國的機會就到了。

所以現在對於李重九而言,需要是的時間。

“李淵倒是個有遠見的人,”李重九當下問道,“那李唐朝廷上下可商議了什麼應對之策?朕就不信他們會坐以待斃。”

張玄素道:“李唐上下倒是拿出了兩個辦法?”

“兩個辦法?”虞世南笑道,“我還真沒料想到,若是真有辦法,當年武皇帝就不用遷都洛陽了。”

虞世南一副不以爲然的樣子,李重九道:“說來聽聽,說不定也有可觀之處呢?以朕想來,關中良田已是開墾到極處,李唐眼下解決的辦法,莫過於是從他處籌糧。”

張玄素道:“陛下果真料事如神,李唐解決辦法之一,就是重修褒斜道,糧草從褒斜道經陸路至褒水通沔,由斜水道渭,再行漕船。”

要知道漢中通往關中的古道有褒斜道、陳倉道、儻駱道、子午道四條。褒斜道雖狹谷險段多而長,但與其它三道比較,路程較短也是漢中通往關中最主要額通道。

李重九笑道:“李淵莫非是想從川蜀運糧嗎?我聽說當年諸葛亮七出祁山,屢屢因糧盡而退兵,若是褒斜道真能運糧,李淵可真勝過諸葛武侯了。”

張玄素,虞世南聽李重九如此調侃,都露出笑意。

事實也是如此,衆所周知論天下各州論富庶楊一蜀二,相對於長安而言川蜀近,而江淮遠,如果能從川蜀運糧至關中,解決缺糧之事,當然是最好的。

不過美夢畢竟不是現實,蜀道之艱難,令人望而生畏。翻越秦嶺運糧至關中,在路途上就費了太多氣力了。

張玄素道:“正是,李唐朝廷上商議,是從商州鑿路,翻越秦嶺至川蜀的。不過此策在微臣看來不過杯水車薪,川蜀之糧如此就算運至關中,其糧米除了王公大臣外,也沒有幾個百姓吃得起的。”

“那第二個辦法呢?”李重九問道。

“李唐朝野上下,商議的第二個辦法,就是在河東一帶屯田,引黃河之水灌溉,若是成功可開良田數千頃,可收得幾十萬石以上。”

李重九聞言皺眉道:“河東屯田,這可行嗎?”

虞世南上前一步道:“陛下此事早有先例,當年兩漢時,漕運因砥柱之限,糧船多損,故而有大臣建議,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也就是今日汾陰、蒲阪之地。大臣有言屯田得谷後,從渭上至關中,可省千里漕運之勞。但結果天子發卒數萬人作渠田,卻顆粒無收。”

“引渠灌溉之事哪有這麼容易,陛下大可放心,李淵若要在此屯田,不過是重蹈覆轍。”

張玄素道:“不過眼下李淵確實很重視河東之糧,爲了確保河東糧草豐產,李淵日前派陝州總管於筠,屯兵靈州,以備突厥打草谷。李淵還下令在靈州黃河設水師,到江南召募船匠至造船,設六城水運匣總督糧船之事。”

虞世南道:“李淵雖在河東囤糧,比從褒斜道運糧容易,但河東之糧一要供關中,還要供給靈州,河西兵馬之用,哪裡會有餘力。”

張玄素,虞世南都是認爲河東良田有限,要真能以河東良田供給關中,那麼歷朝歷代,也不用想辦法從江淮運糧了。

從兩漢以來關中人口,一直在天下之重,從漢,魏,隋一直都是遷高訾富人,豪傑充實關中。但關中人口衆多,但田土從秦漢以來,因受到長期的嚴重乾旱以及水澇,八百里秦川糧產卻不見怎麼增長。

現在人口增多,糧食減少已構成關中困局,李唐定都關中,雖有其利,但也見其弊。這也就是爲何終唐一朝,從高宗至武則天,到了後來的玄宗,一直都想遷都洛陽的緣故,可是除了武則天外,其他人遷都的打算,都在關隴門閥的大力反對下,而沒有成功。

到了玄宗時,唐玄宗啓用裴耀卿爲相,裴耀卿提議採用轉搬法,先罷了陝西陸運,置倉河口,使江南漕舟運至河口者;輸粟入倉返回江南。朝廷再僱舟入洛陽。之後在三門峽東西各設糧倉,動洛陽來的漕舟輸入東倉,而以陸運的方式輸入西倉,再以舟漕的方式輸入長安,從而避過三門之水險。

裴耀卿的辦法,就是逐級轉運,由專門之人負責陸運,漕運,這才稍稍緩解。

而現在洛陽就控制在李重九手中,李唐就算想出這逐級轉運的辦法,也沒有用。事實上秦漢時立都關中,算是正確,到了隋唐之時,立都關中已是十分勉強。(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第五百零五章 母憑子貴第兩百三十六章 柳城之戰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唐議和(第三更)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箭之仇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十八章 殺出重圍第三十五章 流賊將至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陽之戰第十八章 殺出重圍第七百一十五章 主力出現第四百二十九章 渡江之談第兩百零八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第六百九十九章 大戰序幕(第一更)第一百三十六章 教諭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兩百七十三章 跋扈第兩百一十八章 招賢館第六百五十六章 平壤烽火第四百六十九章 第三名中書侍郎第七百八十章 陽山高闕第十三章 李家來頭第兩百七十八章入城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兩百七十九章驗庫第五百六十三章 趙軍水師第五十八章 最毒婦人心第六百八十七章 幾人稱孤幾人道寡第六百五十四章 隋軍戰俘第七百五十章 問話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第一百四十三章 守城第四十八章 久利商會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丈夫當乘風破浪第四百一十二章 滄海桑田(第一更)第兩百六十五章 孤軍第八百三十七章 當世虎將第三百六十六章 落難公主第四百三十二章 大雪滿弓刀第十四章 小名芷婉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七百九十章 騎兵對決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八百六十二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下)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挾?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兩百五十六章 待客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七百五十五章 兄弟相爭(第一更)第一百八十九章 俟斤之位第九十一章 立足懷荒鎮第八百二十五章 勸立太子第九十七章 千里赴戎機第四百六十五章 踏破烏桓山第六百九十二章 校閱(第二更)第三百三十五章 消弭紛爭第五百三十五章 無定河之盟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六百六十章 甲堅兵利(第二更)第五百六十五章 五牙大艦顯威第六百六十章 甲堅兵利(第二更)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婚第六章 左右開弓第四百八十二章 岳母安危第五百五十四章 趙軍出陣第六百五十二章 假道伐虢第四百五十一章 各路人馬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兩百零五章 暗流第三十九章 首席俗家弟子第六百七十五章 江上論勢第七百一十五章 主力出現第三百四十六章 兩路並進第八百四十八章 長安城下(第一更)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七百七十四章 知道後果第兩百八十四章 天下之望第四百七十章 河北之將第六百三十五章 初出牛犢不怕虎(第二更)第四百三十五章 謀人謀己第一百七十五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七百七十九章 大軍雲集(第二更)第一百二十八章 襲營第兩百零三章 將略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還不配問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第兩百一十六章 皆大歡喜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一百八十七章 屍山血海第六百零一章 大趙年號(第一更)第七百五十二章 唐卒第一百四十九章 竇線娘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五百七十五章 受降(第一更)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
第五百零五章 母憑子貴第兩百三十六章 柳城之戰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唐議和(第三更)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箭之仇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十八章 殺出重圍第三十五章 流賊將至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陽之戰第十八章 殺出重圍第七百一十五章 主力出現第四百二十九章 渡江之談第兩百零八章 時來天地皆同力第六百九十九章 大戰序幕(第一更)第一百三十六章 教諭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兩百七十三章 跋扈第兩百一十八章 招賢館第六百五十六章 平壤烽火第四百六十九章 第三名中書侍郎第七百八十章 陽山高闕第十三章 李家來頭第兩百七十八章入城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兩百七十九章驗庫第五百六十三章 趙軍水師第五十八章 最毒婦人心第六百八十七章 幾人稱孤幾人道寡第六百五十四章 隋軍戰俘第七百五十章 問話第六百九十四章 衣錦還鄉第一百四十三章 守城第四十八章 久利商會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丈夫當乘風破浪第四百一十二章 滄海桑田(第一更)第兩百六十五章 孤軍第八百三十七章 當世虎將第三百六十六章 落難公主第四百三十二章 大雪滿弓刀第十四章 小名芷婉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七百九十章 騎兵對決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八百六十二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下)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挾?第三百九十五章 掩殺第兩百五十六章 待客第五百四十三章 兄妹反目第七百五十五章 兄弟相爭(第一更)第一百八十九章 俟斤之位第九十一章 立足懷荒鎮第八百二十五章 勸立太子第九十七章 千里赴戎機第四百六十五章 踏破烏桓山第六百九十二章 校閱(第二更)第三百三十五章 消弭紛爭第五百三十五章 無定河之盟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六百六十章 甲堅兵利(第二更)第五百六十五章 五牙大艦顯威第六百六十章 甲堅兵利(第二更)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婚第六章 左右開弓第四百八十二章 岳母安危第五百五十四章 趙軍出陣第六百五十二章 假道伐虢第四百五十一章 各路人馬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兩百零五章 暗流第三十九章 首席俗家弟子第六百七十五章 江上論勢第七百一十五章 主力出現第三百四十六章 兩路並進第八百四十八章 長安城下(第一更)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七百七十四章 知道後果第兩百八十四章 天下之望第四百七十章 河北之將第六百三十五章 初出牛犢不怕虎(第二更)第四百三十五章 謀人謀己第一百七十五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七百七十九章 大軍雲集(第二更)第一百二十八章 襲營第兩百零三章 將略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還不配問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第兩百一十六章 皆大歡喜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一百八十七章 屍山血海第六百零一章 大趙年號(第一更)第七百五十二章 唐卒第一百四十九章 竇線娘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五百七十五章 受降(第一更)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