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太原(二)

同一天,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李綱奉命南下應天府,接太上皇回京。太上皇起程回京,到達應天府之後,突然駐駕不前。謠言太上皇要去毫州上清宮燒香,然後取道西京洛陽,不回京城了。趙桓憂心如焚,連連派使節南下,勸太上皇回京。突然傳回太上皇旨意,令李綱覲見。衆人都不知此舉何意,李綱請行,君臣二人在延和殿足足談了兩個時辰,李綱連家也顧不上回,立即上路。

南京應天府位於東京汴梁的東南方,距離不過二百五十里左右。李綱有要事在身,選擇的是最快的交通方式——坐船。天黑前,下船登岸,換馬直趨應天府。

自城西迴鑾門而入,穿城而過,在宮門重熙門前下馬,入門行百餘步,歸德殿已在眼前。琵琶聲聲,歌喉宛轉輕靈,絕妙的歌聲在耳邊飄蕩,太上皇雅興不淺啊!

內侍進殿通報,移時,內廷有旨,傳李綱覲見。

殿內的空氣中還殘存着女人的香氣,空氣也有些燥熱,李綱低頭急行,于丹墀前跪好,三跪九叩:“臣李綱參見太上皇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卿何來之速也?”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聲音飄了過來。

李綱低頭再奏:“聞太上皇召見,臣敢不聞命即行?況且,分別有時,臣想一睹聖顏,蒙上皇教誨,久矣!”

“嗯,這話聽着舒服!平身,賜座!”

李綱謝座,做好,擡頭望向太上皇趙佶!

趙佶一身便裝:頭戴平腳月白色襆頭,穿淡黃色紗袍,通犀金玉環帶,足蹬粉底靴。玉帶之上,左邊系一塊飛龍翡翠玉佩,右邊掛着九龍黃金魚袋,身子半臥在龍榻之上。僅僅三月未見,整個人老了許多,不過精神還好,目光平和而威嚴。

“陛下龍體可好?飲食可好?”

“好,都好!”

“自太上皇離京,官家每見南來諭旨,無不流涕,以臣觀之,天下仁孝莫過於官家!這是官家命臣帶來的信箋,請太上皇御覽!”李綱說着,恭恭敬敬地把信兒託過頭頂!

趙佶身邊最寵信的內侍陳思恭過來,將信呈上去。

趙佶拆開,一字不落地看完,長嘆一聲,已是淚流滿面。過了一會兒,擦了擦眼淚,自失地一笑,道:“難得他有這份心思,好,好啊!”

這封信李綱雖然沒有看過,大致的意思還清楚:一方面,趙桓請求太上皇不必赴上清宮燒香,轉赴西京,還是早日還都,以慰天下臣民之望。二是,蒙太上皇教誨多年,於國家艱難之際繼位爲帝,賴祖宗之福,得以保全江山社稷。太上皇一旦回京,即請還政於太上皇,自乞歸身田廬。

趙佶突然問道:“聽聞皇帝將門下、中書兩省侍郎廢置不立,宰執減爲七人,並且廢棄太宰、少宰之名而不用,可有此事?”

“官家曾與臣談及此事。當時,出任兩省侍郎之人,多不勝任,充位而已,所以罷相。一時之間,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只得暫時空位。至於改太宰、少宰之名一事,官家也想請示太上皇再行更張,但是,金兵圍城,信使不通,只得作罷!微臣認爲,官家初登大寶,有所更新,也在常理之中!”李綱回話之際,加了百倍的小心,生怕一句不慎,惹惱了太上皇,那就麻煩了。

趙佶表情沒什麼變化,看來對李綱的回答還算滿意!

許久,再道:“金兵渡河,爲何不擊?”

李綱緩了一口氣,說:“种師道用兵一貫謹慎有餘,進取不足。只是,滿朝重將沒有比他再合適的統兵之人,官家只得信之用之。种師道不欲戰,朝廷也只好由他去了。”

趙佶連連搖頭,大嘆可惜。

慢慢地,君臣二人的談話,氣氛融洽了許多。趙佶還解釋了一下,截遞角、止勤王、留糧綱等事的原由。原因倒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一事可以說明,太上皇認可了他李綱,既認可了他的身份,也認可了他這個人。

趙佶隨口道:“蔡京、童貫六人,爲何一併罷黜?聽說,李彥已經被賜死,王黼在歸鄉的路上被強人所殺,具體情況,李卿可知?”

蔡京六人之事,趙佶是一定會問的。六人之中,趙桓最恨的是王黼。王黼柄政,交往鄆王趙楷,趙桓的太子之位幾乎不保。而太祖皇帝留有遺訓:不得誅殺大臣。趙桓既不想落一個違逆祖宗的惡名,又不想放過王黼。所以,密令開封府尹聶山,派衛士裝扮強盜,在半路把王黼殺了。

來的路上,李綱費盡了心思,字斟句酌,想好了說辭。如今,正好派上用場。

李綱起身,撩衣跪倒,叩頭回道:“蔡京六人,辜負聖恩,排斥忠良,任用私人,天下共知。國家至現在這般境地,皆六人之罪。京城太學生、百姓羣情洶洶,幾萬人伏闕請官家誅六賊。當時,金兵攻城甚急,官家不得不稍從**,罷黜六人。李彥之死,咎由自取;王黼之斃,民心所向,朝野已有定論!

自太上皇南狩,每有南來諭旨,官家憂懼不進膳,涕泣直至昏厥。譬喻普通人家,尊長出而把家中之事託付給子弟,偶然遇到強盜劫掠,自然應當任其處置。尊長要回來了,子弟擔心尊長問詢,心中之驚恐可想而知。爲尊長者,當以其能保田園大計,好言撫慰,不應責問他所使用的具體辦法。官家登基之初,陛下巡幸,適當大敵入寇,爲宗社計,政事不得不小有變革。現在,宗社無憂、四方安寧、陛下回鑾,臣以爲太上皇應該獎賞官家,不應該再問其它。”

趙佶聞言,沉思良久,緩步走下丹墀,扶起李綱,笑道:“李卿說的有理,聽起來也順耳。朕想起來就問問,今後不會啦!祖宗江山賴卿保存,朕得賞你點什麼!”

說着,趙佶隨手解下玉佩、魚袋以及玉帶,給李綱戴在身上。李綱一再推脫,趙佶只是不許。無奈何,只得領旨謝恩。

隨後,趙佶賜宴,君臣二人談得高興,說得暢快,如同多年的好友重逢。

第八章 宋州(二)第九章 日出(一)第十三章 手足第二章 奇襲(二)第六章 秦淮(一)第六章 交趾(五)第六章 曙光(三)第四章 大喜第六章 曙光(五)第四章 親征(一)第七章 弄月(二)第九章 驕傲(一)第九章 驕傲(五)八月軍史頻道獲獎感言第六章 君臣(二)外篇 照夜白(四)第七章 護軍第五章 冷夏第二章 天威(三)第八章 常日(二)道可道,非長道第五章 夢蝶第十二章 海戰(一)第十章 承極(二)第七章 血光(四)第二章 護花(四)第二章 護花(三)第十章 國賊第十二章 無聲(二)第六章 求賢第十章 小町王(三)第三章 凱旋第五章 打援(一)第五章 江寧(一)第六章 家國(二)第十章 發芽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二)第十二章 春雷(二)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九章 聖使第六章 家國(二)第二章 天威(一)第十四章 盛宴(二)第七章 護軍第七章 色魔第五章 爲雲(一)第六章 會戰(一)第三章 初戰第四章 折衝(一)第二章 奇襲(一)第一章 疾苦第六章 家國(一)第五章 縱橫(一)第八章 雪紅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十四章 杭州第二章 春雨(七)第十章 決斷(一)第三章 涼州(一)第七章 光復(二)第七章 雲頂(一)外篇 破陣鉞(三)第三章 武威(一)第四章 風化(一)第八章 對壘(五)第十二章 柱國(一)第三章 出山(二)第四章 折衝(一)第七章 弄月(一)第六章 破陣(二)第二章 國色(二)第七章 血光(一)第五章 打援(二)第七章 血光(一)第九章 聖使第十三章 奔馳(一)第一章 蕭牆(二)第五章 縱橫(一)第八章 對壘(四)第六章 會戰(二)第八章 盛事第十一章 救駕(二)第一章 厚積(二)第三章 心意外篇 高麗公(一)第四章 風化(一)第九章 天照神(二)第八章 無主(二)外篇 望燕雲(五)第十章 神仙(二)外篇 照夜白(二)第十章 驚心(一)第六章 震動(一)第六章 交趾(四)第八章 對壘(三)第六章 會戰(一)第二章 國色(二)第一章 厚積(二)第十一章 流花第六章 交趾(一)
第八章 宋州(二)第九章 日出(一)第十三章 手足第二章 奇襲(二)第六章 秦淮(一)第六章 交趾(五)第六章 曙光(三)第四章 大喜第六章 曙光(五)第四章 親征(一)第七章 弄月(二)第九章 驕傲(一)第九章 驕傲(五)八月軍史頻道獲獎感言第六章 君臣(二)外篇 照夜白(四)第七章 護軍第五章 冷夏第二章 天威(三)第八章 常日(二)道可道,非長道第五章 夢蝶第十二章 海戰(一)第十章 承極(二)第七章 血光(四)第二章 護花(四)第二章 護花(三)第十章 國賊第十二章 無聲(二)第六章 求賢第十章 小町王(三)第三章 凱旋第五章 打援(一)第五章 江寧(一)第六章 家國(二)第十章 發芽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二)第十二章 春雷(二)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九章 聖使第六章 家國(二)第二章 天威(一)第十四章 盛宴(二)第七章 護軍第七章 色魔第五章 爲雲(一)第六章 會戰(一)第三章 初戰第四章 折衝(一)第二章 奇襲(一)第一章 疾苦第六章 家國(一)第五章 縱橫(一)第八章 雪紅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十四章 杭州第二章 春雨(七)第十章 決斷(一)第三章 涼州(一)第七章 光復(二)第七章 雲頂(一)外篇 破陣鉞(三)第三章 武威(一)第四章 風化(一)第八章 對壘(五)第十二章 柱國(一)第三章 出山(二)第四章 折衝(一)第七章 弄月(一)第六章 破陣(二)第二章 國色(二)第七章 血光(一)第五章 打援(二)第七章 血光(一)第九章 聖使第十三章 奔馳(一)第一章 蕭牆(二)第五章 縱橫(一)第八章 對壘(四)第六章 會戰(二)第八章 盛事第十一章 救駕(二)第一章 厚積(二)第三章 心意外篇 高麗公(一)第四章 風化(一)第九章 天照神(二)第八章 無主(二)外篇 望燕雲(五)第十章 神仙(二)外篇 照夜白(二)第十章 驚心(一)第六章 震動(一)第六章 交趾(四)第八章 對壘(三)第六章 會戰(一)第二章 國色(二)第一章 厚積(二)第十一章 流花第六章 交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