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魄力

第203章 魄力

褚方俯臥於馬身,全力衝馳,這時荊州軍終於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驚怒之下,紛紛引弓射之,一時間箭矢亂飛。

然而此時褚方已經衝出甚遠,箭矢大多落在空處,就算偶有射中,也因爲褚方人馬俱甲而不能傷其分毫。

不過眨眼的功夫,褚方便駕馭二馬衝過護城河的大橋,直抵臨湘城郭之下。

如今荊州大軍初至,臨湘尚未封死城門,當即便有守軍開門,將其迎入。

隨着褚方單身入城,臨湘城牆上的士卒頓時爆發出震天的歡呼聲。

而城外的荊州軍,則士氣大挫,陷入一片死寂。

褚方橫穿數以千計的敵軍,殺傷六人,寒毛未傷的入城方式,對他們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臨湘城西臨湘水,北倚瀏水,唯有南面和東面地勢開闊,而這兩個方向,自然也是防守的重點。褚方是從南面進入的臨湘,張羨目下卻在東面城牆上,這也是荊州大軍主力所在方向。

劉表治下南陽、章陵、南郡、江夏等地皆產鐵,因此荊州軍裝備之精良,在天下諸侯中可謂數一數二,士卒人人頭戴兜鍪,身披鎧甲者,亦不下萬人。這就是劉表爲何能夠屢屢擊退來犯敵人的底氣所在。

望着玄甲曜日,朱旗絳天,雄壯威武的劉表軍,張羨臉上不露聲色,內心卻頗感憂愁。

他現在麾下有士卒萬人,新募之兵五千餘,而鎧甲還不到兩千,面對劉表軍,自然底氣不足。

忽然間,張羨聽到城南傳來巨大的歡呼聲,他心中對此頗爲不解,弄不清楚現今的形勢下,還能有什麼事值得歡呼雀躍。

直到士卒爭相高呼褚子平之名,張羨才知事情原委,不禁大喜過望。他現在不缺士卒,缺的是大將,尤其巴丘一役,諸將傷亡殆盡,就更缺了。褚方一至,算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褚方談不上大將之才,過去只帶過一營不滿千人,但他爲人驍勇善戰,也有極高的名望,士卒都服其孝勇,當此困境之時,能夠極大振奮軍心。

桓階不由長舒一口氣,笑道:“褚子平終於來了。我與他昔日同在烏程侯帳下效力,素知其爲人孝勇,亦以信義聞名。我料其得知府君有難,必定前來,褚子平果然沒有令我失望。”

張懌則是一臉慚色,無地自容,他之前曾因褚方遲遲不至而破口大罵,如今看來,倒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其實何止他,就連張羨,也對褚方不抱什麼希望了。畢竟他今年以來,前前後後給褚方寫了三封邀請信,全部石沉大海。

沒想到臨湘安全之時,他不肯來,臨湘危機之時,他卻來了。

張羨當即率張懌、桓階、劉蟠等人,走下城牆,迎接褚方。

沒過多久,身披袍鎧,駕馭二馬的褚方便在兩名騎吏的引導下來到臨湘東城城下。

等到褚方一下馬,張羨就迫不及待的大步上前,拉住褚方的手,說道:“僕當年赴任長沙,途經酃縣時,由於吳人蘇代爲禍甚烈,百姓苦之,是以僕匆匆北上臨湘平叛,未能親身拜訪,直到今日,纔有機會正式見面。”

說實話,當年張羨並沒有太過重視褚方,至少不值得自己折節下交,登門拜訪。不過褚方到底也是長沙首屈一指的武將,張羨便派人慰問其母,送上厚禮,並且此後年年都是如此。

一是欣賞他的孝心,二是籠絡他的手段,反正這點財物對張羨來說微不足道。而多年不懈的堅持,終於在今日獲得了回報。

褚方沉聲道:“過去家母在世時,常受府君饋贈,彌留之際,亦對府君恩情念念不忘,一再叮囑在下,日後當思報答。

前時府君來信,因在下正在酃縣征討賊寇,倉促間難以脫身。數日前乍聞北軍南下,臨湘危在旦夕,思及府君昔日恩情,心中不敢猶疑,便放下一切,火速而來。”

張羨聽罷,忍不住嘆道:“巴丘大敗,兵將一時俱喪,全軍幾至覆沒。表軍南下之際,僕調在外諸營入衛臨湘,共抗大敵,卻不想應者寥寥。面對得勢猖獗的劉表軍,諸將各擁兵衆,亦不免膽寒,然子平卻不避危險,孤身北上,這是何等英勇無畏。”

張懌在一旁開口道:“似劉伯嗣、蔡宏超等人,平日素以豪傑自詡,危急關頭,卻望風而逃,與足下實有若天壤之別。”

二人的行爲,絕對和劉景脫不了干係,不過張懌沒敢提劉景的名字,褚方現在的身份還是劉景主簿,當着他的面侮辱劉景,簡直比侮辱他本人還要嚴重。

劉蟠一聽,臉色立刻沉了下來。

褚方駁道:“足下怕是說反了。在下路上聽百姓議論,劉伯嗣在巴丘時於全軍大敗之際,收攏數千潰兵安全返還。而蔡宏超不久前平定東部豫章賊,解除了長沙後顧之憂。在下至今寸功未立,如何能與二人相比?”

被褚方當面反駁,張懌不禁面紅耳赤,自感顏面大失。

張羨面色平靜地頷首道:“子平所言甚是,劉伯嗣、蔡宏超確實對長沙有大功,他們雖然沒回臨湘,卻也沒有投敵,不該過分苛責他們。反倒是僕信任有加,視爲心腹的吳巨,竟然陰降北方,壞我大軍,委實可恨!”

每每想到吳巨,張羨就感到心痛如絞,若非他背後捅刀,局勢不至於一下敗壞到這個地步。

張羨又道:“算了,不提那個卑鄙小人。子平,僕欲以你爲羅縣令、長沙北部都尉,督臨湘諸營兵,不知子平意下如何?”

羅縣令、長沙北部都尉是之前吳巨的官職,在長沙可以說是僅居張羨一人之下,而在萬人之上。最重要的是督臨湘諸營兵,這等於是任命他爲守軍統帥。

不意張羨竟有如此魄力,褚方大感意外,心裡不由生出敬意,當即下拜道:“多謝府君信任,在下必不負府君重託。”

張羨扶起褚方,笑着說道:“有子平爲僕督軍禦敵,表軍縱有十萬之衆,僕又有何慮?”

褚方抱拳道:“府君深得民心,士卒用命,上下一心,表軍雖衆,亦休想撼動臨湘分毫。”

“善。”張羨撫掌笑道,“走,子平,隨我登城觀敵。”

“諾。”

臨湘城中歡聲雷動,不可避免引起了臨湘東郊的荊州大軍的注意。蒯越此番南下,手中持有一份名單,上面列的都是長沙名士、豪傑,褚方自然也在其上。

和吳巨不同,蒯越從沒有想過招攬褚方,沒辦法,誰讓他昔日曾爲孫堅的部將呢,就像桓階一般,他絕對不會投誠,雙方註定成爲敵人,斷沒有迴旋餘地。

根據蒯越掌握的情報,褚方目前當在酃縣劉景麾下效力,城中爲何要高呼其名?等到南邊的斥候來報,方纔恍然大悟。

蒯越內心素來不甚看重武人,亦爲褚方的信義英勇而讚歎不已,當着衆將的面,不吝誇耀,認爲他身上有古人之風。

蒯越越誇獎褚方,吳巨便越覺刺耳,他感到周圍人看他的目光全都帶着異色,令他心生煩躁。

身軀矯健,面容俊朗的劉磐開口道:“我之前聽人說褚子平乃是荊南首屈一指的猛將,過去孫堅亦愛其勇,以爲先鋒,摧鋒破敵,善戰無前,只是因侍奉病母,才滯留南方。我心中還頗有幾分不信,今日觀其行爲,倒也不全是虛言。只恨我當時未在南邊,不然必斬其於馬下。”

蒯越聽罷,心裡頓時便有幾分不喜,這種只會逞匹夫之勇的人,他最是看不上,偏偏對方又是劉表的侄兒,又不能不用。

蒯越耐着性子勸道:“褚子平盛名之下,豈能無因?異日戰場相遇,劉中郎千萬不可輕敵大意。”

劉磐心中不以爲然,論武藝,他只服漢升一人,其他人,包括褚方,都不被他放在眼裡。口中說道:“我自不會輕敵大意,只盼異日先登之時,與其相遇。”

蒯越嘿然,他根本就沒想過讓劉磐先登,自古先登陷陣,最是危險,他可是劉表的親侄兒,萬一有個什麼三長兩短,劉表縱使嘴上不說,心中也會責怪他。

蒯越不理劉磐,目光轉向下首一人,其方面大耳,五官出衆,留着絡腮鬍須,甚有英氣,不是賴恭又是誰?

“正所謂先禮而後兵。伯敬,你是零陵人,而張羨昔日爲零陵長,你們二人也算頗有交情,不如你去城下勸其歸降,如何?”

賴恭忍不住皺眉道:“張長沙性格倔強不屈,斷不會降。”

蒯越含笑道:“試試亦無妨。就算張羨不降,也可以語言稍稍瓦解臨湘堅守之心。”

賴恭暗暗搖頭,這也沒什麼用,效果幾乎等於無,張羨在長沙任上數年,廣施仁德,甚得士民之心。相反,劉表對長沙從無恩惠,自然被長沙人視爲敵人。

不過胳膊扭不過大腿,蒯越是主帥,他說什麼就是什麼吧。

賴恭並未帶護衛,匹馬出陣,直抵護城河下。

他雖與張羨有些交情,本身亦爲荊南零陵郡人,可這絲毫不能改變他支持劉表統一荊州之心。

劉表雖無王霸之略,但他卻有治理之才,治下百姓,都能安居樂業,荊南固然也算安寧,可到底是處於半割據,不聽州中號令,必須要儘快改變這種狀況,因爲目前荊州的局勢絕對談不上好,北有曹操、西有劉璋、東有孫策,皆爲宿敵。

曹操暫時講和,劉璋無他遠略,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孫策,此子與劉表有殺父之仇,自跨江以來,短短數年間席捲數郡,恐怕要不了多久,便會一統江東。到時候荊州若是還處於分裂之中,必然會陷入多面作戰。

所以,荊州必須一統,才能抵抗住四周覷覦的敵人。

若是以前,賴恭還會擔心妹妹賴慈的安危,不過他得知妹妹已被劉景接往酃縣,而且期間還曾帶領外甥虎頭還家探望父母。賴恭由此便徹底放下心來。

賴恭策馬徘徊於護城河邊,揚聲道:“故人零陵賴伯敬,有請張府君出面一敘。”

張羨剛剛回到城牆,便聽到賴恭的呼喚,探身而出道:“伯敬,你我相識多年,記得從前在零陵之時,你我常常促膝而談,討論治郡安民之策,不想一別多年,你我再見之日,竟是在兩軍之前,莫非今日,你要與我兵戎相見嗎?”

賴恭大聲道:“在下也常常回憶昔日之時光,張府君在荊南多年,爲政有方,百姓深受恩惠,便是在下,亦是如此。

此番隨軍南下,實乃迫不得已,張府君可知道,荊州現今的形勢已是十分險惡,荊州一統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張府君不想與在下兵戎相見,不如舉三郡而降。劉牧乃宗室仁人君子也,必會善待張府君。”

張羨哈哈大笑道:“伯敬若是前來敘舊,僕願與你言之,若是爲劉表說客,速速離去。”

賴恭心知張羨意志極堅,最後說道:“張府君,大戰一起,必會生靈塗炭,你難道真的要三郡百姓,跟着你玉石俱焚嗎?”

張羨不禁陷入沉默,他自出仕以來,幾乎就沒有離開過荊南,這裡可以說傾盡了他半生的心血,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基業,毀於一旦。

不過現在顧不上那麼多了,他與劉表,誓不兩立。

“伯敬勿要再言,速去。”

“張府君,珍重。”賴恭緩緩搖頭,一拉繮繩,調轉馬頭,馳回陣中。

賴恭無功而返,在蒯越的意料之中,本就沒抱希望,自然也就談不上失望。

蒯越率領大軍徐徐而退。

大軍初至,難以馬上攻城,因爲攻城器械,不方便搬運,基本都是就地取材製造。除此之外,還要在外圍深挖數道壕塹,以便困死臨湘,最後則是填平護城河。如有必要,還要壘起幾座土山,以壓制城牆上的守軍。

反正想要攻城,絕非一時半刻,需要極其繁瑣的前期準備。

(本章完)

第430章 落幕第20章 南陽來客第232章 負傷第271章 火攻第510章 計成第76章 新左史第393章 破城第363章 攬才第100章 大船第310章 親近第395章 悲涼第494章 戰臨第127章 襦鎧第186章 八月第11章 帶經耕鋤第62章 拔刃第168章 募兵第483章 定議第200章 兵臨第123章 赴宴第473章 迴歸第511章 開戰第13章 張羨第236章 看清第211章 計劃第210章第536章 邀請第424章 入陣第501章 彭虎第440章 匕見第246章 名字第27章 皓月第346章 青綬第188章 三年第241章 蔣琬第496章 鐵壁第420章 評價第60章 跋扈第395章 悲涼第422章 出陣第105章 八陣第460章 趙戩第207章 合兵第238章 求援第242章 三爵第257章 爭執第110章 主簿第246章 名字第116章 再見第477章 要求第129章 雙戟第222章第357章 鄧芝第169章 奔襲第505章 周鳳第266章 兵臨第61章 鞭笞第83章 預言第393章 破城第124章 宴會第226章 死第449章 隱戶第465章 出使第315章 甘寧第459章 焚橋第373章 盟約第357章 鄧芝第512章 伏兵第364章 使者第224章 潰敗第435章 裴司第518章 海昏第141章 酃縣第315章 甘寧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105章 八陣第344章 中箭第370章 同州第457章 飛矢第19章 桓階第438章 勸降第359章 八月第169章 奔襲第338章 烏滸第70章 攤牌第197章 喜事第70章 攤牌第497章 來投第54章 鄧攸第144章 褚方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99章 王彊第195章 韓廣第254章 突圍第154章 縣舍第39章 自負第155章 拜訪第57章 示好第537章 茂才
第430章 落幕第20章 南陽來客第232章 負傷第271章 火攻第510章 計成第76章 新左史第393章 破城第363章 攬才第100章 大船第310章 親近第395章 悲涼第494章 戰臨第127章 襦鎧第186章 八月第11章 帶經耕鋤第62章 拔刃第168章 募兵第483章 定議第200章 兵臨第123章 赴宴第473章 迴歸第511章 開戰第13章 張羨第236章 看清第211章 計劃第210章第536章 邀請第424章 入陣第501章 彭虎第440章 匕見第246章 名字第27章 皓月第346章 青綬第188章 三年第241章 蔣琬第496章 鐵壁第420章 評價第60章 跋扈第395章 悲涼第422章 出陣第105章 八陣第460章 趙戩第207章 合兵第238章 求援第242章 三爵第257章 爭執第110章 主簿第246章 名字第116章 再見第477章 要求第129章 雙戟第222章第357章 鄧芝第169章 奔襲第505章 周鳳第266章 兵臨第61章 鞭笞第83章 預言第393章 破城第124章 宴會第226章 死第449章 隱戶第465章 出使第315章 甘寧第459章 焚橋第373章 盟約第357章 鄧芝第512章 伏兵第364章 使者第224章 潰敗第435章 裴司第518章 海昏第141章 酃縣第315章 甘寧第47章 衝突 (三千字)第105章 八陣第344章 中箭第370章 同州第457章 飛矢第19章 桓階第438章 勸降第359章 八月第169章 奔襲第338章 烏滸第70章 攤牌第197章 喜事第70章 攤牌第497章 來投第54章 鄧攸第144章 褚方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99章 王彊第195章 韓廣第254章 突圍第154章 縣舍第39章 自負第155章 拜訪第57章 示好第537章 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