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班底

第351章 班底

官渡之戰乃三國三大戰役之一,是決定曹、袁誰爲北方霸主的關鍵性戰役,劉景作爲熟知三國曆史的人,自然早已知曉結果,因此面上並未流露出驚訝之色,仍是泰然自若,氣定神閒。

劉瑍對劉景的識量與城府深感佩服,要知道,曹操、袁紹乃是當今天下最強大的兩個諸侯,曹操據有兗、豫、青、徐四州,及司隸、荊州、揚州部分地盤,袁紹據有冀、幽、青、並四州,兩人地盤加在一起,天下十分有其七。他們之間的勝者,桓、文之業可期,甚至席捲天下,鼎定山河也未可知。

正因如此,聽聞曹操、袁紹二人分出勝負,包括劉瑍在內,衆人無不形於顏色,難以自持。

而劉景卻不爲所動,單憑這份定力,天下便少有人能及。

劉景笑道:“河北乃世祖龍興之地,成業之基,袁本初據而有之,遂西定黑山,東平齊、魯,北滅公孫,廣有四州,兵多糧足,胡騎千羣,大有兼併天下之志;曹孟德起於徒步之中,興於危難之際,用兵之能,當世無雙。自迎天子於洛陽,即官於許都,西屠李傕、南戮袁術,東禽呂布,一統中原後,乃欲加威信於四海。兩人皆爲當世人傑,實力旗鼓相當,誰勝都不意外。”

劉景頓了一下又道:“不過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袁本初根基雄厚,又素有人望,河北士民皆受其恩德,縱然喪師十萬,亦不致滅亡。曹孟德想要奪取河北,實非易事,兩人勢必還會有一番龍爭虎鬥。”

劉瑍俊美的臉龐難掩驚愕,他雖未親臨前線,但在許都亦能看出許多問題,比如曹操兵力匱乏,糧食短缺,又比如各地叛亂不斷,遙應袁紹,許都上下,人心惶惶,一日數驚。

曹操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居然能一舉擊敗袁紹,可以說頗有幾分僥倖,短期內當無力跨越黃河。袁紹得到喘息之機,未嘗不能重整旗鼓,捲土重來。

然而這是劉瑍在許都親歷後,才得出的結論,劉景遠在江南,單憑一鱗半爪的消息,和自己的推測,就得出了和他相同的結論,機慮簡直如同神人一般。

北津渡口十分喧鬧,不是談話的地方,劉景暫時止住談興,隨後他行至桓階、劉康、成績等長沙郡吏面前,與之寒暄,最後一手拉着潘濬,一手拉着劉瑍,登上長沙郡府備好的車輿。

從零陵始安至長沙臨湘,水路千餘里,費時二十餘日,劉景一路旅途勞累,頗有幾分疲憊,劉景直接返回郡府太守舍中。

鄧瑗收到丈夫歸來的消息,抱着兒子劉旗候於門口,長沙剛剛結束兵亂天災,民衆窮困,劉景屢次三番公開號召吏民節儉,鄧瑗身爲劉景妻子,當然要爲表率,一身素服,發無美飾。不過鄧瑗天生麗質,即便沒有麗裝盛飾襯托,依然美麗非常。

車輪轆轆,駛入太守舍院中,鄧瑗見隨行車輛人員甚多,劉景當是有事要與衆人商談,她趕忙命婢女、僮僕搬出坐榻,燒水煮茶,招待賓客。

“少君……”劉景眼眸帶笑,聲音分外柔和。接着他迫不及待從鄧瑗手中接過虎頭虎腦的兒子,抱在懷中,逗弄一番。這一刻,他不再是威震荊、交,雄霸江南的安遠將軍,單純只是一個離家多時,心念妻兒的丈夫。

鄧瑗嫣然一笑道:“恭喜夫君,年僅二十二即封侯拜將,本朝開國以後,當屬罕見……”

劉景含笑道:“皆賴將士用命,奮勇殺敵,方有今日之功。”說罷,他懷抱兒子,手挽妻子,步履從容地走入堂中,坐於主位。跟隨他進來的人共有八人,分別是劉瑍、潘濬、諸葛亮、徐庶、桓階、劉巴、蔣琬、賴恭。

劉景招他們前來,自然有用意,這裡面劉瑍已是長沙太守,且不提,其餘七人,將會成爲他安遠將軍府的核心班底。

要說這套班底有什麼特點,那就是年輕,七人中,賴恭是年紀最長者,也才三十五六而已,桓階其次,僅三十二三歲,徐庶則剛滿三十,剩下潘濬、劉巴、蔣琬、諸葛亮皆不滿三十,最小的諸葛亮更是隻有二十一歲。

年長有年長的好處,年輕則有年輕的好處,正所謂“有志不在年高”,世祖光武中興漢室時,功臣也都十分年輕,大將軍耿弇只有二十三歲,司徒鄧禹也才二十四歲,其餘三十歲上下者比比皆是。

何況,七人皆名垂青史,其中諸葛亮、蔣琬、劉巴、桓階四人,或成爲丞相,或官至尚書令,乃是當之無愧的國之宰輔。潘濬、徐庶、賴恭亦身居高位。這套班底,莫說區區荊南之地,就算管理一國,也綽綽有餘。

待衆人禮畢落座,劉景緩緩開口道:“劉表無故興兵,使荊南陷入連年動亂,以致郡縣疏離,不聞上命,各自爲政。承蒙國家信任,不以我年輕才淺,委以方面之任。如今當務之急,是儘快成立安遠將軍府,兼攝諸郡,恢復政令,安定人心。”

劉景目光轉向桓階,說道:“桓君乃我長沙名士,昔日不惜甘冒危險,隻身入襄陽求見劉荊州,請求收斂故主孫文臺屍骸,忠義之名,播於四海。前後居長沙功曹十載,執掌郡府,匡政理務,治理之才,無出其右。今我欲以桓君爲安遠將軍府左長史,總率府事……”

長史乃將軍所置長吏,本朝文以右爲尊,武以左爲尊,左長史便是安遠將軍府最高屬吏。

“在下不敢當,請將軍收回成命。”桓階起身離席,拜道。“劉(巴)子初才能、名望,全都在我之上,且將軍與表軍對峙於湘耒之時,劉子初身處後方,收租調米,豐給軍資,令將士不患衣食,得以專心殺敵。後張津舉交州之衆而來,劉子初又率吏士固守泉陵月餘,使將軍可以從容應對。在下無功無勞,有何資格位居劉子初之上?”

桓階非常有自知之明,在劉景崛起的過程中,他幾乎沒出過什麼力,而劉巴則肩劉景蕭何之任,功績極大,他萬萬不能居劉巴之上,否則必定引起非議。

劉巴正襟危坐,保持沉默,這事他不好開口。

其實劉景也屬意劉巴爲左長史,長沙乃荊南中心,他考慮到桓階在長沙有着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才提議桓階出任左長史。

既然桓階自己主動拒絕,劉景也就順勢同意了,退而求其次,讓桓階擔任右長史。

長史之後,則是司馬,這個司馬,不是領兵作戰的軍司馬、別部司馬,而是掌將軍府軍事,相當於後世的參謀長角色。

劉景以潘濬爲左司馬、以徐庶爲右司馬。又以諸葛亮爲軍師,蔣琬爲主簿。

最後是賴恭,劉景原本向朝廷推薦他擔任長沙太守,畢竟長沙太守這個位置太過重要,必須是自己人才行,賴恭算是他半個老師,又是嫂子賴慈的兄長,由他擔任長沙太守再合適不過。

無奈陰差陽錯下,劉瑍取代他成爲長沙太守,劉景爲了“補償”賴恭,表舉他爲比兩千石正議校尉,日後與安遠將軍府左長史劉巴、右長史桓階、左司馬潘濬、右司馬徐庶、軍師諸葛亮、主簿蔣琬共秉荊南政事。

除了長史、司馬、軍師、主簿外,劉景還會設置主記、參軍、門下督等職位,更有意成立諸曹,將荊南諸郡之權,全部收歸於安遠將軍府。

若是他真的這麼做了,等同於開府,而安遠將軍,只是雜號將軍,是沒有資格開府治事的,除非得到朝廷的允許。

不過一來他以安遠將軍,董督荊南四郡,有兼管政事的權力。二來現在已是亂世,沒有幾人會繼續墨守成規,孫權如今的官職是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連個董督江東的資格都沒有,還不如劉景,不也設曹治事。

具體事宜,留待明天召開朝政時,與羣臣再行討論。

之後劉景將話題引向北方,劉瑍從途經西鄂,重逢杜襲講起,再到入許都,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事無鉅細,一一道來。

劉景之前就已從諸葛亮那裡得知,杜襲目前就在南陽宛城以北的西鄂縣當縣長,西鄂處於曹操、劉表夾縫之間,不用想也知道,必是兵荒馬亂,殘破不堪。聽劉瑍所言,果然如此。

劉景忍不住感嘆道:“大兄乃潁川名士,弱冠即聞於郡中,才器過人,實乃國士也。潁川人如荀文若、鍾元常等,在朝中頗爲得志,何以不見重用?大兄若來投奔,我必視以股肱。”

可惜這注定不會發生,杜襲志在成爲國家良輔,平理天下,根本不可能棄朝廷,而就外藩,哪怕兩人有着深厚的情誼。

劉景搖了搖頭,日後兩人註定將成爲敵人,只希望,到時候兩人不會對決沙場,兵戎相見。

接着又聽劉瑍談起荀彧,其言語中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劉瑍性情高傲,他在長沙居住多年,能稱得上朋友的屈指可數,一般人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以致連表面功夫都懶得做,否則以他北方士子的身份,也不至於多年後,仍然寂寂無名,不爲人知。他對荀彧如此推崇,由此可以想象荀彧的人格魅力,究竟有多大。

劉景心裡對荀彧亦是充滿敬佩,在滿是人面獸心、豺狼當道,毫無廉恥的亂世,一個能夠堅持本心、理想、信念,而不被名利驅使的人,是多麼的難得。

當曹操流露出稱公之意時,荀彧回道:“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雖千載之後,讀之猶令人動容。

當他說出這句話時,不知是否預料到自己的結局……

隨後劉瑍又談到了天子,有些話無法明說,但他心裡對天子的評價,顯然並不太高。

人臣談論天子,終究不妥,劉景不動聲色地結束了這個話題,轉向他處。

衆人聊着聊着,桓階突然提到益州,不久之前,益州爆發了內亂。劉璋的東面屏障,屯兵朐忍,防備劉表的徵東中郎將趙韙反了。

(本章完)

第239章 嚴法第85章 囚徒第523章 南下第162章 免役第331章 倚仗第128章 甘寧第105章 八陣第463章 三郡第375章 返回第24章 郡府第16章 決定第225章 勇悍第277章 急報第448章 下馬威第466章 射策(上)第495章 鐵樓第6章 葛生第281章 面見第500章 敗慈第390章 責備第378章 策反第449章 隱戶第176章 親耕第413章 潘濬第175章 授田第159章 退讓第200章 兵臨第459章 焚橋第482章 預言第534章 歸心第96章 建安第362章 臨衝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45章 弩第347章 鬱林第475章 妹夫第461章 守節第449章 隱戶第236章 看清第371章 慰問第4章 賴慈第235章 軍市第36章 劉瑍第472章 失策第457章 飛矢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379章 屈服第15章 救命恩人第521章 傾出第19章 桓階第93章 墓祭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194章 羌笛第4章 賴慈第353章第166章 崩潰第245章 巡視第195章 韓廣第399章 攻城(3)第55章 鄧瑗第248章 心絞第177章 施恩第289章 倒戈第217章 牀弩第276章 張津第385章 夷陵第455章 投降第369章 出使第528章 惡氣第238章 求援第443章 韓暨第258章第289章 倒戈第66章 徙邊第126章 六禮第73章 送別第342章 陷陣第15章 救命恩人第277章 急報第442章 破局第442章 破局第21章 未婚妻第540章 國士第516章 夜取第314章 賢妻第105章 八陣第506章 桃李第356章 請婚第382章 西進第540章 國士第139章 於徵第381章 江陵第283章 洪水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113章 啓程第21章 未婚妻第467章 射策(中)第154章 縣舍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476章 冬至
第239章 嚴法第85章 囚徒第523章 南下第162章 免役第331章 倚仗第128章 甘寧第105章 八陣第463章 三郡第375章 返回第24章 郡府第16章 決定第225章 勇悍第277章 急報第448章 下馬威第466章 射策(上)第495章 鐵樓第6章 葛生第281章 面見第500章 敗慈第390章 責備第378章 策反第449章 隱戶第176章 親耕第413章 潘濬第175章 授田第159章 退讓第200章 兵臨第459章 焚橋第482章 預言第534章 歸心第96章 建安第362章 臨衝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45章 弩第347章 鬱林第475章 妹夫第461章 守節第449章 隱戶第236章 看清第371章 慰問第4章 賴慈第235章 軍市第36章 劉瑍第472章 失策第457章 飛矢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379章 屈服第15章 救命恩人第521章 傾出第19章 桓階第93章 墓祭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194章 羌笛第4章 賴慈第353章第166章 崩潰第245章 巡視第195章 韓廣第399章 攻城(3)第55章 鄧瑗第248章 心絞第177章 施恩第289章 倒戈第217章 牀弩第276章 張津第385章 夷陵第455章 投降第369章 出使第528章 惡氣第238章 求援第443章 韓暨第258章第289章 倒戈第66章 徙邊第126章 六禮第73章 送別第342章 陷陣第15章 救命恩人第277章 急報第442章 破局第442章 破局第21章 未婚妻第540章 國士第516章 夜取第314章 賢妻第105章 八陣第506章 桃李第356章 請婚第382章 西進第540章 國士第139章 於徵第381章 江陵第283章 洪水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113章 啓程第21章 未婚妻第467章 射策(中)第154章 縣舍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476章 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