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七回

空明傳烽錄

國慶連續更新結束,多謝支持

祖大壽愕然問道:“怎麼?”桓震搖頭道:“這道理很是簡單,前者陛下叫孫大人致書召還,你用弩箭將來使生生逼了回去;現下督帥相召,你卻毫不遲疑,即刻便回。那豈不是顯得督帥的一封書信比聖旨的分量還要重上幾分麼?陛下若知,該當如何看待督帥?從古至今,哪曾有一個皇帝,肯容忍臣子的威望要高過自己的?”祖大壽聽他一言,不由得汗流浹背,提起手來重重摑了自己一記耳光,連道:“是,是,祖某糊塗,險些反害了督帥!”他雖是大將之才,於這些主義之下皇帝的心理揣摩卻是甚少。象這等滿腦子只有忠君愛國之人,要他忽然相信皇帝其實是個小人,也真難爲了他。經桓震這一番恐嚇,一時間沒了主意。

桓震微微一笑,道:“左右事已至此,咱們不若搏上一搏。”壓低聲音,說道:“督帥本來無罪,你我都是清清楚楚。可是陛下將他囚而不殺,你知道是爲了甚麼?”祖大壽目露疑色,搖了搖頭。桓震道:“現下在此地的關遼部隊,算上你我與何總兵的部下,總共有多少人?”祖大壽不假思索,順口答道:“援軍之中有你的錦州兵一萬五千餘,加上從北京帶出來的,約莫兩萬之數;屬我部下的是一萬人上下,何總兵所部也約有此數,餘下尚有關兵九千餘人同兩個精銳炮營,總共是六萬五千人上下。”

桓震點頭道:“這許多精銳之師,倘若叛亂起來,朝廷要如何收拾?況且眼下皇太極正謀再攻北京,腹裡軍隊不堪一擊,全不是對手。陛下尚要倚仗咱們這支兵抵禦韃子,倘若此刻殺了督帥,關遼將領一則痛心切齒,一則再無顧慮,軍心一亂,莫說回援京師,八成要投了韃子。桓某這話雖則難聽,可是祖總兵細細想想,可是這麼回事?”祖大壽臉色十分難看,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

桓震續道:“現今陛下所以不敢殺督帥者,一是安撫遼兵之心;更要緊的卻是以督帥爲質,迫咱們回援!就是這一封信,多半也是陛下再三催逼督帥所寫的。”話音方落,只聽一人插話道:“百里說的甚有道理!”循聲望去,卻是何可綱。方纔桓震趕來之時,他親自領了一隊斥候往前方哨探,是以不曾見到。

兩人寒暄幾句,何可綱便道:“這一層可綱也曾約略想過,只是未敢擅言。”桓震接口道:“憑我大軍之力,倘若回擊韃子,必能一鼓破之。可是韃子軍退之後,督帥性命也就堪虞。祖總兵,何總兵,你們願意瞧着這等事情發生麼?”祖、何二人一齊搖頭,何可綱嘆道:“然而眼下除卻遵旨回軍,哪裡還有旁的法子?京師危急,若是當真給虜兵破了城,咱們一個個都是千古罪人,督帥就是死了,怕也不會安心!”

桓震咬牙道:“我有個法子,成敗都是半半之數,你們可敢試上一試?”祖何兩人面面相覷,對視良久,忽然何可綱叫道:“事已至此,還猶豫甚麼?只要能救出督帥,又不違背君國大義,咱們全聽百里吩咐便是。”他心計較祖大壽爲多,加上平日瞭解桓震的爲人,猜想他此刻要做的多半是無君無父的大逆勾當,是以先將“不違背君國大義”這一條說了出來。

桓震卻也不是要拉他二人造反,當下笑道:“那個自然。”想了一想,扯下自己袍襟,刺破指尖,寫了幾行血字,將布片疊好了,喚過蕭慎來道:“我這裡有書信一封,你替我交與樑大人。”蕭慎滿臉疑惑,接過布片放入懷中,拜了一拜,飛馬而去。

何可綱問道:“百里,你寫的甚麼?”桓震微微一笑,道:“只是四個字:水能載舟。”

當下紮下營來,清點交接了錦州本部軍馬,炮營素由桓震遙統,此刻也歸在他部下。兩個營的主官參將,一個就是當年寧遠鬧餉時候的主謀張正朝,另一個叫做方繼祖,現年三十來歲,是定遼書院之中層層選拔上來的武生。吳三鳳也隨在方繼祖的營中,已經做到了遊擊之職。故人相見,自有一番感慨,張正朝感激當年桓震斡旋之德,吳三鳳於他卻有師生之誼,說起來都算自己人。正朝聽說弟弟思順已經戰歿,痛哭一番之後更發誓復仇。

桓震回信傳到北京,樑廷棟不敢隱匿,當即上呈。崇禎皇帝看了,又怒又怕,驚的是臣子竟敢對皇帝口出如此不敬之語,怕的卻是遼兵倘若真的吃了秤砣鐵了心,硬是不肯救援京師,那該如何是好?昨日接得塘報,韃子大軍已經攻下良鄉、固安,良鄉知縣殉城,固安縣卻投降了。皇太極揮軍直逼盧溝橋,眼看一二日內便要抵達。崇禎無計可施,只得急調駐守柳林的申甫車營前去盧溝禦敵,又調滿桂移防南城永定門。雖然如此,他仍是不肯將先前集聚在京師的各路援軍分散出去,也許在他心中,守衛自己這個皇帝,纔是最最要緊的。

更叫他驚愕不置的是,據派去的使者還報,這封貌似挑釁的血書,竟是錦州總兵桓震所寫的。自己不曾下詔,他竟敢私自出城!並且還同祖大壽一起叛走!此人的膽子也太大了!況且還寫下這等目無君上的書信,這不是在公開挑戰他作爲皇帝的權威麼?崇禎又氣又恨,又是後悔自己當初爲何不早早殺了他,一時間只覺心頭無名火騰騰燒起,拔出劍來在殿中亂砍,燭臺香爐紛紛倒塌,好好一個皇宮大殿,叫他弄得一片狼藉,似乎就預示着大明朝的將來,也是如此這般的不可收拾。

發泄一番,終於還是得冷靜下來,處理軍國大事。瞧桓震這信的意思,怕是要脅迫自己釋放袁崇煥,才肯解京師之圍,否則便要做那覆舟之水了。堂堂一國之君怎可受臣子要挾?崇禎的本能告訴他絕不能示弱。可是現如今除卻遼兵之外,已經沒有別人能挽救他的皇位了。皇太極攻破北京,難道不會連他的頭也砍了下來麼?還有自己深愛的周皇后與田貴妃,出生不滿一年的皇子與公主,國破家亡……國破家亡!崇禎皇帝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之中。

十一日清晨,遼兵以馬軍爲前部,炮營居中,步軍殿後,大兵直趣永平,留八千軍助守,餘部繼續北上遷安,同樣留下八千軍。大軍隨即直奔薊州,一路上掃除韃子游兵,並不費力。阿敏屯駐薊州城外,始終圍而不攻,十六日聞得桓部打來,當即揮軍迎戰,一戰之下遼兵以烏龜陣大勝,阿敏率部西奔,與皇太極合兵一處,桓震也不追趕,只開進薊州憑城固守。孫承宗抵達山海關,再三致書祖大壽詳陳厲害,百般勸說,祖大壽置之不理。

同樣也是十六日,皇太極軍至盧溝橋,與申甫車營戰。車營全軍覆沒,申甫也力戰而死。崇禎急令黑雲龍、麻登雲部移防永定門之南助滿桂守,一面再次令兵部發檄召桓震、祖大壽回援。

此次的檄文,卻是與滿桂、孫祖壽戰死的戰報一同傳到薊州的。新任的各路援軍總兵官馬世龍也有書來,無非仍是老生常談。祖大壽見了滿桂陣歿的噩耗,也是大吃一驚。他當年與滿桂有同袍之誼,驟然聽說故人殞命,難免物傷其類,感慨一番。

三十九回餉變一百零一回155一百一十九回五十回立威八十九回六十八回四十回寇邊四十三回去官二十回攘金州鵲巢鳩佔立新軍誓天應命七十六回151一百零八回三十九回九十一回四十回寇邊二十七回149七十五回三十五回溫氏女佯爲賢婦153八十回一百三十三回二十九回十七回五十五回二十五回帝都二十九回十九回李經緯取死有道桓百里殺人自存第7回 囹圄一百回第7回 囹圄一百四十六回一百一十回一百四十三回十四回盟友一百三十一回六十六回一百四十二回第1回 雄兵歸遼去外侮 頑童弄藥炸東林二十一回第9回 傷逝四十二回遭劾第1回 越空十四回單刀赴會入虎穴軟硬兼施伏文龍第7回 囹圄五十三回四十六回屈身154五十九回一百一十五回十七回三十八回北地八十三回一百二十二回七十一回一百回第6回 驛卒九十八回六十六回三十二回五人156四十二回遭劾第10回 國蠹一百二十七回一百四十三回一百二十回一百一十四回一百零四回四十一回破虜四十九回三鳳三十二回五人八十九回四十二回四十四回援手一百二十三回第十回 上三十一回信邸四十七回歧路三十八回覬王位李貴謀叛歷苦難崇禎歸國一百四十四回四十六回屈身八十九回一百一十三回二十二回妙才施計耍無賴試官入院通關節五十五回第1回 雄兵歸遼去外侮 頑童弄藥炸東林一百零二回九十九回九十六回一百零二回四十九回三鳳四十二回第6回 驛卒四十四回援手一百三十五回三十四回一百零六回二十三迴歸去
三十九回餉變一百零一回155一百一十九回五十回立威八十九回六十八回四十回寇邊四十三回去官二十回攘金州鵲巢鳩佔立新軍誓天應命七十六回151一百零八回三十九回九十一回四十回寇邊二十七回149七十五回三十五回溫氏女佯爲賢婦153八十回一百三十三回二十九回十七回五十五回二十五回帝都二十九回十九回李經緯取死有道桓百里殺人自存第7回 囹圄一百回第7回 囹圄一百四十六回一百一十回一百四十三回十四回盟友一百三十一回六十六回一百四十二回第1回 雄兵歸遼去外侮 頑童弄藥炸東林二十一回第9回 傷逝四十二回遭劾第1回 越空十四回單刀赴會入虎穴軟硬兼施伏文龍第7回 囹圄五十三回四十六回屈身154五十九回一百一十五回十七回三十八回北地八十三回一百二十二回七十一回一百回第6回 驛卒九十八回六十六回三十二回五人156四十二回遭劾第10回 國蠹一百二十七回一百四十三回一百二十回一百一十四回一百零四回四十一回破虜四十九回三鳳三十二回五人八十九回四十二回四十四回援手一百二十三回第十回 上三十一回信邸四十七回歧路三十八回覬王位李貴謀叛歷苦難崇禎歸國一百四十四回四十六回屈身八十九回一百一十三回二十二回妙才施計耍無賴試官入院通關節五十五回第1回 雄兵歸遼去外侮 頑童弄藥炸東林一百零二回九十九回九十六回一百零二回四十九回三鳳四十二回第6回 驛卒四十四回援手一百三十五回三十四回一百零六回二十三迴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