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合浦珠還

支渠四通,在水網倍加密集,枝津故瀆遍地的三南,有了更深層的含義。先秦一條神來之筆的靈渠,連通珠江與長江二大水系,貫通南中、荊南、嶺南三大地域。

而劉備要做的,便是精工細作,爬梳剔抉(pá shū tī jué)。仿薊國水路,將遍及夷區的河川溪流,連成三級水網。能夠行萬石、千石、百石機關船。此事,皆交由水衡都尉全權負責。

江南一帶,水網密佈,後世有“水鄉澤國”之稱。水運,乃時下最經濟高效的交通形式。河道亦是水鄉澤國最主要的交通通道。先秦兩漢,續力鑿穿江南渠道。人員、輜重,多經漕渠輸送。事半而功倍。

薊國在北,沿近海航線,入番禺,合浦,乃至徐聞、比景。再逆入內河航道,便可舟行三南夷區。實無需逆入長江,再順次南下。薊國海市船隊,則反其道而行之。先入江淮。再分行南北。一路沿湘水、沅水南下,再西行合浦、番禺,乘風出海,北上薊國。形成商道大回環。

只需開挖漕渠,連通南合浦水與北圭水。好比打通任督二脈,真氣從此循環不息。合浦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此良港,洛陽朝堂必不捨得割給薊王。薊國良工實地勘探後,圈定距合浦港百八十里外的醴水(欽江)入海口(茅尾海),築造新港。鑿渠連通醴水與南廉水(廉江),通合浦港,入合浦水路。又有“醴水在蒼梧,環九疑之山。”故,此水乃“南醴水”。於是劉備取名“南醴港”。

南澧水,河道蜿蜒,水出“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經由船上“記裡車”丈量,長約四百三十里。上游谷地土地肥美,林中多生花果。南醴水沿岸越人,濱水搭建長屋,船泊廊下。屋脊晾滿乾果,側院曬滿魚鮮。常用陶器稱“連罐”。有二連罐,三連罐,四連罐之分,是典型的越人盛器。罐中分門別類,盛滿乾果和鮮果。常有童子數人,聚在廊下,吃着罐中美味。時下連罐,便是後世之果盒。“尉佗(南越王趙佗)獻高祖鮫魚,荔枝,高祖報以蒲桃錦四匹。”以至於“南單于來朝,賜御食及橙橘龍眼荔枝。”換言之,時下嶺南特產,已廣販京畿。試想,若無水陸通暢,嶺南夏季果蔬,如何能轉運數千裡,抵達洛陽時,仍新鮮可食。

窺一斑而知全豹。大漢水路之便捷,遠超想象。中原大地滿是南方水果,以至於“民間厭桔柚”。都吃厭了。除此之外,“犀角、象齒、翡翠、珠璣”等,嶺南珍品,亦爲世人矚目。“珠璣象齒出於桂林”,“一揖而中萬鍾之粟也”。合浦,正是珍珠產地。嶺南風物不斷北上:“雜香細葛,輒以千數,明珠,大貝,流離,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異果,蕉邪龍眼之屬,無歲不至。”

而中原物產,亦順下嶺南。

南下漢人,將鐵器、陶器、耕牛、種子、技藝等,吃穿用度,衣食住行,播撒嶺南。極大促使了當地的進步。和合之風盛行。遍吹大江兩岸。

此地夷帥,乃出旁支。種出古南越國。部民皆以採“合浦珠”爲業。“合浦民善遊,採珠兒年十餘歲,使教人水。官禁民採珠,巧盜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

“(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先時宰守並多貪穢,詭人採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於交阯郡界。於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於道。(孟)嚐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商貨流通,稱爲神明。”

意思是說,合浦沿海,盛產珍珠,卻不產糧食。當地百姓,皆以採珠爲生,以此向交趾換糧。因採珠收益極高,當地官吏便乘機貪贓枉法,盤剝珠民。不顧珠蚌生長規律,一味逼迫珠民過度捕撈。乃至珠蚌逐漸遷移交趾郡海,合浦能捕撈到的,越發稀少,“珠逃交趾”。珠民收入大減,許多人因無錢購糧,而餓死半道。順帝拜孟嘗爲合浦太守。孟嚐到任後,革除先前種種前弊。不到一年,珠蚌繁衍,“合浦珠還”。

時人便已懂得,封山育林,禁海養珠。“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故“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切莫,“竭澤而漁”。切莫,“焚林而田”。

百夷使者北上薊國,三南人盡皆知。聞薊國欲在此地造港通渠。日薪二百大錢。夷帥大喜過望。

“凡採珠,常三月,用五牲祈禱。若祠祭有失,則風攪海水,或有大魚在蚌左右。”饒是如此,亦常遭遇生命之危,“不幸遇惡魚(鯊魚),一縷之血浮於水面,舟人慟哭,知其已葬魚腹也。亦有望惡魚而急浮,至傷股斷臂者”。故唐宋時,合浦人又將珠池(注①)喚做“望斷池”。

三月採珠畢。聞可日賺二百大錢,沿岸百姓,紛紛渡舟而來。

水衡都尉,尚在穿渠修閘。連通上下水路。船上匠人見夷人越聚越多,一邊好言寬慰,一邊遣快船返回通報。

周暉不敢託大。急忙棄舟登岸,翻桂門關,急入合浦港。

正巧與曲紅津回船相見。

艙內一排鬚發斑白,年過半百之人。正是二十年前,青史留名之治水能臣。

“故荊州從事曲紅龔臺,字少謙。”

“故荊州從事曲紅郭蓍,字伯起。”

“故南部督郵曲紅龔雒,字玄然。”

“故吏曲紅鄧音,字孝直。”

“故吏曲紅朱騭,字義德。”

”故吏曲紅張源,字子才。”

“故吏曲紅龔連,字叔通。”

“故吏曲紅黃部,字世尼。”

“故吏曲紅周蓋,字伯嚳。”

“故吏曲紅黃晏,字子齊。”

“故吏曲紅馬珪,字元序。”

“故吏曲紅潭承,字寧升。”

“故吏曲紅劉鵠,字季產。”

“故吏曲紅黃祺,字叔仁。”

“故吏曲紅周習,字仲鸞。”

“故吏曲紅劉越,字子省。”

“工師南陽宛王遷,字子疆。”另有一鶴髮老者,闊步上前,領衆人齊聲下拜:“拜見都尉。”

1.46 陣前示威1.57 意欲何爲1.45 生死大敵1.54 薊國四師1.8 劍拔弩張1.37 兵發北進1.98 衣帶秘詔123 呼之欲出163 萬一之率1.72 百害不侵1.24 伏虎潛龍1.37 鰲頭獨佔1.42 鑿路先鋒1.47 一念之差118 亂臣賊子1.42 兵行險着1.66 飛廉斬薙131 胡雜騎兵102 平波水砦154 衆星捧月221 大秦魚麗122 刀槍莫及1.35 劉備擲金1.23 孤軍誘敵142 上谷烏桓41 波橘雲詭1.250 天下之始150 爲國秉筆1.44 豐取刻與103 人力秧機1.94 百官缺席1.6 沐猴冠帶143 未戰先亂1.73 大行天下168 面面俱到1.46 整齊劃一170 乞伏來投137 如左右手1.55 莫不如此185 拋磚引玉146 東井戒火107 鑄造新幣1.52 家恨國仇1.76 以國爲家1.96 一億情義1.245 天下樓桑160 女中豪傑162 舉棋不定1.283 石牛糞金12 縑車載禍135 豐年多禾1.95 黃巾屯田71 戲送大禮1.80 十萬樓臺183 欲取姑予1.85 遼東之煮1.90 沉月女校1.9 三英齊聚1.62 倉廩府庫168 無法拒絕146 東井戒火126 分胙之禮1.52 洛陽金市1.2 燕燕于歸212 德不配位1.204 猶樂思沛1.3 插標賣首136 和親之禮1.25 人艱不拆1.83 身世成謎166 落子無悔111 外臣凌主144 田貴如馬136 借刀殺人179 蠢蠢欲動1.69 強宗驍帥1.7 殺機畢露106 大徹大悟172 自掘墳墓109 舊友重聚1.296 可甘人下158 北面稱臣127 朝堂半壁166 落子無悔140 盡數歸心13 紅顏薄命109 密詔鋤奸10 寡義廉恥1.48 微觀天下1.73 有教無類187 九橫十縱1.87 富貴同享145 督亢秋成107 鑄造新幣182 馬齒徒增第2089章 1.278 拱手言和164 十夷王女136 和親之禮1.24 伏虎潛龍178 天下表率
1.46 陣前示威1.57 意欲何爲1.45 生死大敵1.54 薊國四師1.8 劍拔弩張1.37 兵發北進1.98 衣帶秘詔123 呼之欲出163 萬一之率1.72 百害不侵1.24 伏虎潛龍1.37 鰲頭獨佔1.42 鑿路先鋒1.47 一念之差118 亂臣賊子1.42 兵行險着1.66 飛廉斬薙131 胡雜騎兵102 平波水砦154 衆星捧月221 大秦魚麗122 刀槍莫及1.35 劉備擲金1.23 孤軍誘敵142 上谷烏桓41 波橘雲詭1.250 天下之始150 爲國秉筆1.44 豐取刻與103 人力秧機1.94 百官缺席1.6 沐猴冠帶143 未戰先亂1.73 大行天下168 面面俱到1.46 整齊劃一170 乞伏來投137 如左右手1.55 莫不如此185 拋磚引玉146 東井戒火107 鑄造新幣1.52 家恨國仇1.76 以國爲家1.96 一億情義1.245 天下樓桑160 女中豪傑162 舉棋不定1.283 石牛糞金12 縑車載禍135 豐年多禾1.95 黃巾屯田71 戲送大禮1.80 十萬樓臺183 欲取姑予1.85 遼東之煮1.90 沉月女校1.9 三英齊聚1.62 倉廩府庫168 無法拒絕146 東井戒火126 分胙之禮1.52 洛陽金市1.2 燕燕于歸212 德不配位1.204 猶樂思沛1.3 插標賣首136 和親之禮1.25 人艱不拆1.83 身世成謎166 落子無悔111 外臣凌主144 田貴如馬136 借刀殺人179 蠢蠢欲動1.69 強宗驍帥1.7 殺機畢露106 大徹大悟172 自掘墳墓109 舊友重聚1.296 可甘人下158 北面稱臣127 朝堂半壁166 落子無悔140 盡數歸心13 紅顏薄命109 密詔鋤奸10 寡義廉恥1.48 微觀天下1.73 有教無類187 九橫十縱1.87 富貴同享145 督亢秋成107 鑄造新幣182 馬齒徒增第2089章 1.278 拱手言和164 十夷王女136 和親之禮1.24 伏虎潛龍178 天下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