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呼之欲出

南陽郡,秦置。

前漢分天下十三州,南陽歸荊州,時轄三十六縣。今漢仍屬荊州,郡治宛都,領縣三十七。封南都,尊帝鄉。雲臺二十八將中,有多達十一人出自南陽。戶五十二萬八千(528551)口二百四十三萬(2439618)。

歷經戰亂,仍餘過半。

本以爲黃巾亂後,天下始安。豈料飛來橫禍,家園盡毀。

便是安貴人湯沐邑之淯陽縣,亦同毀於大水,片瓦無存。薊國南陽官吏衆多。前有酈城令陰修,三舉鄉黨。王傅黃忠,亦出南陽行伍世家。

出仕薊國,家人雖舉族北上。宗親四鄰,仍遺留衆多。

得薊王萬舟齊發,悉數運抵國中。雖被分置各處大營,仍想方設法,託言投帖。求廣開方便之門。

書報門下署。由門下屬吏,逐次答覆。好言相勸,以安其心。

如前所說,南陽乃帝鄉。貴胄衆多。逃難時積財無從攜帶。急切間,唯有將一兩件傳家寶從密室搶出,隨身帶來。

入營方知,一切花銷全免。湯藥白粥,足量供應。確無隱疾,便會分戶各城。戶戶得田一頃,宅院一座。

舉族來投,亦無妨。不欲散居亦可。

自薊王大興稻作始,薊國年年皆有新民落戶。尤其東部安北、遼海二郡,乃屯民重區。知南陽百萬之衆,無家可歸。安北守閻柔、遼海守郭芝,先後上疏。欲遷南陽民衆,入治下安居。

安北郡,先得扶余四加四十萬衆,後又陸續遷入十萬衆,再加漢民十萬,船民十萬。夕陽、昌城、驪城、絫縣,計有七十萬衆。無論通渠圩田,築路營城,皆不短人手。

然遼海郡,沓氏、金州、海陽、臨渝,四縣地廣人稀,人口之和,遠不及國中一縣。先前雖將二十萬高句麗,分置海陽、臨渝二縣。然沓氏、金州二縣,一直苦無充足人手可用。多爲國中青壯,短期客庸。

宜將二郡人口,填滿百萬。

取三十萬遷入安北。漢人佔比,亦足有半數。再取六十萬,填入遼海。開發半島。剩下十萬匠人,入籍大利城。數萬貴胄,分置樓桑、南廣陽等,通都大邑。權且棲身。待南陽水退,再重返故土不遲。

至於普通民衆,當此生無望。唯有久居薊國。試想,戶戶美田一頃,稻魚二季。薊王輕徭薄賦,足可安居。

新得百萬南陽民衆,薊國二十七縣,終得圓滿。

薊國上下,皆大歡喜。好似佔了天大便宜。

然普天之下皆以爲。百萬流民得薊王善待,何其幸也。

家臣尊薊王“主公”。國人尊“王上”。南陽百姓,皆喚“主父”,“王父”或“東父”。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六月,罷太尉樊陵。

少帝欲蓋彌彰,本欲堵悠悠衆口。然天下有識之士,倍思前後,多已窺破天機。淮泗大水,爲何倒灌南陽,先不提。四方將軍不造雲梯攻城,反造海量竹筏,亦毋論。

且說,薊王萬舟齊發,八方馳援。莫非未卜先知?

既如此,爲何不廣而告之,令南陽民衆,先行躲避。細思恐極。必牽扯二帝之爭。薊王故恪守臣節,未曾逾越。

換言之。此乃人禍,非是天災。

二帝爲爭漢室正朔,無所不用其極。

薊王身爲人臣,唯退而求其次,保住百萬黎庶。

英明如斯,卻飽受昏君掣肘,不能畢盡全功。

當如何破?

答案,呼之欲出。

非但天下皆如此想。薊國上下,無論高官少吏,鴻儒白丁,老弱婦孺,亦如此想。尤其薊王廣開言路。太學、大學,值用人之際。海內大儒,紛紛來投。

《薊國大百科全書》,編撰日益精進。雖未成書,卻已蜚聲海外。薊國大儒學,亦廣爲流傳。引海內學子,紛至沓來。

或有人言,薊國縱強盛一時,亦不過千里之土。一州之地。如何能與十三州相抗。今南陽新帝,一敗千里。洛陽少帝穩坐大位。只需十年修養,十年生息。更加二十年後,薊王百子長成。推恩令下,千里封國支離破碎,不復先前狀貌。

那時,少帝如日正中,合十三州之力,能制衡薊國乎。

便有大儒笑道:時,高祖入漢中稱王,亦不過千里之土。亦數敗於項羽。終一戰而勝之,立四百年煌煌天漢。我主年不及而立,千里沃土,千萬國民,謀臣如雨,猛將如雲。更加中立幕府,統四方百萬雄兵。君不見,水淹南陽,一片澤國。我主一聲令下,萬舟齊發。救百萬黎庶於生死一線。古往今來,見此仁主乎?

與會嘉賓,皆歎服。

萬舟併發,一舉救下百萬之衆。古往今來,實屬罕見。

除去薊國海興,船隻衆多。薊王豪擲億錢,足額支付往來僦費。亦爲人津津樂道。

就是有錢。

有錢固令人豔羨。然如何花錢,方見真章。如薊王這般揮金如土,非但不招人嫌,且還廣收民心。薊王若不是明主,還有何人可稱明主乎?

飢寒起盜心。亙古不變之真理也。

聞戰後不久,董卓收攏十萬大軍,奔赴洛陽。先從左中郎將呂布手中,強取洛陽八關。又據洛陽近郊苑囿。而後挾威入宮,覲見少帝。

如願進位三公之司徒。

初登高位,董卓亦知收斂。君前君後,未見失儀。朝會奏對,無有缺席。

司徒可開府。於是乎,董卓大肆封賞籠絡有功之人,收買人心。忠於臧旻、田晏、夏育一干人等,不是被藉故調離,便是因罪免職。不出數月,十萬大軍,皆爲董卓所用。扼守八關,固若金湯。

少帝見其行事,雖略有乖張,卻恪守臣節。漸漸按下心結。然終歸聖心難料。少帝究竟如何作想,外人皆不得知也。

洛陽城中,司徒府。

董卓高居主位。但見一人,趨步登堂,肅容行大禮:“許攸拜見司徒。”

“哦,子遠來了。”董卓和煦一笑:“免禮,賜座。”

“謝司徒。”許攸再拜落座。

“子遠所爲何來?”董卓明知故問。

“欲行毛遂自薦也。”許攸面色不改。

172 春晝初長1.39 妾無異議1.36 懷真抱素1.294 滅紀廢典184 南巡于闐127 萬法歸宗1.29 養女死士1.84 東海揚塵1.238 君有不戰130 紅塵濁世1.85 女海賊王140 不可思議1.72 天國之味187 西運東輸1.82 捷足先登139 開枝散葉145 狡兔三窟1.83 尚書來訪1.7 三家解兵1 天羅地網1.34 望文生義1.69 張飛劫親179 百廢初興139 八日之幸117 無人清白1.90 蒼天已死148 宮前之變1.7 雌雄莫辨1.54 一字之師16 重造京洛153 經營西域1.77 蜩螗之鳴1.89 終得圓滿1.84 身陷囹圄167 綠洲公社199 款到發貨81 天下喉舌1.7 雌雄莫辨107 克堅平難1.248 火煉真金153 以身擋箭151 便宜行事1.7 三家解兵1.260 爲虎作倀196 少年無拘41 河洛羣英146 鑄軌直道71 各路神仙126 投其所好115 木軌直道1.93 再築新城18 張家小胖1.245 更始決裂191 世衰道窮103 蝮蛇螯手183 悉聽君便179 清白無鬼111 隴右鮮卑1.72 涉海鑿河1.62 陰陽連環1.26 太后召見124 上公九命169 東西交構1.87 性命相托108 積重難返170 列城豪俠138 戰爭紅利123 天賜之幸1.79 字挾風霜132 爲君取食1.84 盡入彀中第2088章 1.277 末席之爭18 四面楚歌181 歪門邪道188 二桃三士167 遙遠綠洲1.38 溯谷而行1.79 撤村並邑191 魚梁血濺114 割肉飼虎1.45 初次遠行1.65 如湯沃雪1.32 上下求索183 長史女衛71 各路神仙1.45 因利乘便132 七海雄心156 仁道在邇154 以享司寒1.50 試釘馬掌166 白衣飛將182 兩全其美1.72 羚羊掛角1.30 未琢璞玉137 萬邦來賀1.38 兼督四州1.83 尚書來訪1.20 來去相宜104 有生之年91 不脛而走
172 春晝初長1.39 妾無異議1.36 懷真抱素1.294 滅紀廢典184 南巡于闐127 萬法歸宗1.29 養女死士1.84 東海揚塵1.238 君有不戰130 紅塵濁世1.85 女海賊王140 不可思議1.72 天國之味187 西運東輸1.82 捷足先登139 開枝散葉145 狡兔三窟1.83 尚書來訪1.7 三家解兵1 天羅地網1.34 望文生義1.69 張飛劫親179 百廢初興139 八日之幸117 無人清白1.90 蒼天已死148 宮前之變1.7 雌雄莫辨1.54 一字之師16 重造京洛153 經營西域1.77 蜩螗之鳴1.89 終得圓滿1.84 身陷囹圄167 綠洲公社199 款到發貨81 天下喉舌1.7 雌雄莫辨107 克堅平難1.248 火煉真金153 以身擋箭151 便宜行事1.7 三家解兵1.260 爲虎作倀196 少年無拘41 河洛羣英146 鑄軌直道71 各路神仙126 投其所好115 木軌直道1.93 再築新城18 張家小胖1.245 更始決裂191 世衰道窮103 蝮蛇螯手183 悉聽君便179 清白無鬼111 隴右鮮卑1.72 涉海鑿河1.62 陰陽連環1.26 太后召見124 上公九命169 東西交構1.87 性命相托108 積重難返170 列城豪俠138 戰爭紅利123 天賜之幸1.79 字挾風霜132 爲君取食1.84 盡入彀中第2088章 1.277 末席之爭18 四面楚歌181 歪門邪道188 二桃三士167 遙遠綠洲1.38 溯谷而行1.79 撤村並邑191 魚梁血濺114 割肉飼虎1.45 初次遠行1.65 如湯沃雪1.32 上下求索183 長史女衛71 各路神仙1.45 因利乘便132 七海雄心156 仁道在邇154 以享司寒1.50 試釘馬掌166 白衣飛將182 兩全其美1.72 羚羊掛角1.30 未琢璞玉137 萬邦來賀1.38 兼督四州1.83 尚書來訪1.20 來去相宜104 有生之年91 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