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生死大敵

鮮卑連續兩日攻城失敗,丟盔棄甲,損兵折將。連城牆都沒摸到。事不過三。明日必定尤爲激烈。

見劉備眉頭緊鎖,烏蓮這便勸慰道:白檀城固若金湯,我軍連勝兩陣,氣勢如虹。加上守城物資齊備,鮮卑輕騎遠來,又揮軍急攻。焉能久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大可不必擔心。

劉備點頭稱善:言之有理。卻也不可大意。檀石槐乃是豪傑。又豈能因私廢公。今親提十萬大軍圍城。表面上是報殺子之仇,奪妻之恨。其實是想趁羽翼未豐,將我等剷除。以絕鮮卑後患。

烏蓮這才醒悟:難怪他不要回大閼氏。

正如劉備和檀石槐的陣前對話。兩人皆是要爲各自百姓,尋一條活路。劉備小小年紀便敢親帥一軍,遠赴北疆。目標判斷之準,行動之迅疾,麾下軍士之強悍,聞所未聞。若待他長成,必是鮮卑心腹大患。故而,檀石槐不惜以十萬大軍,將白檀城圍成鐵桶一般。目的便是要取劉備性命。至於殺子之仇,奪妻之恨。比起鮮卑的生死存亡,就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白檀城的歷史,檀石槐必定心知肚明。按他料想,一座荒廢了二百餘年的前朝邊城,損毀嚴重。草草修葺,又能有多少防禦?不料連攻兩日,損兵折將。卻連城牆都沒摸到。這便連天加夜,砍伐周遭樹木,加緊製備攻城器械不提。

對於守城,劉備深得崔尚書之真傳。

《四民月令》未曾錄入的鄔堡攻防,劉備早已爛熟於胸。樓桑有邑無門,劉備尚能守住。如今白檀城,城牆堅固高聳,護城河環繞。城內物資齊備。兵精糧足。即便有十萬大軍圍城,劉備也無所畏懼。

只是白檀城臨近河岸,需防水患。如今北地極旱,並無大水。上下游築堤,效果甚微。又因白檀城附近地勢平坦,即便蓄滿足夠水量,破閘放水。大水漫出河道。也會將鮮卑營地一同淹沒。到那時,放眼望去,一片無盡的爛泥地,鮮卑人馬泥足深陷。別說攻城,就連行走都難。城內卻有城牆擋水。劉備督造的幹欄建築,高架地面之上,自能抵禦水患。因而水攻無憂。

此次北地大旱。不得不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也正因如此。劉備纔想盡辦法,不惜動用內廷人脈。爲自己討了個胡騎校尉的官職。率領只有八百餘落的右北平烏桓,北出盧龍塞四百餘里,悄無聲息的佔據白檀城。若不是處事經驗尚少,未能辨認出檀石槐的真實身份。此時早已功成身退。

可惜功虧一簣。

或有人說,身患重病的鮮卑大單于,去日無多。也就幾年光景,爲何還多此一舉?

在劉備看來,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情形。

此戰,若漢軍大敗,丟盔卸甲,十不存一。則再無力應對邊疆戰禍。不僅鮮卑日益強盛,抄掠邊境百姓,充實人口,獲得先進技藝,壯大聲威。就連牢牢控制的南匈奴,也因新任可汗的陣亡而分裂。漢化未能持續。

另一個危害便是三郡烏桓。屢被朝廷徵召平叛,未有寸功,卻損兵折將。積怒而反。禍害北地,又成一大患。

一切的一切,便是因此次戰敗。被鮮卑擊敗的大漢,讓向來仰視強權的遊牧民族,人心浮動。漢廷對北方遊牧的統治力,隨之大大削弱。邊郡百姓爭相內遷,將大片土地拱手讓給遊牧胡人。爲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因而在劉備看來,此戰大漢亦輸不起。這也是他得知檀石槐未死,毅然決然,固守白檀城的原因。只不過,他還是小覷了天下英雄。檀石槐親率十萬大軍圍城,並不爲報殺子之仇,奪妻之恨。而是把他視作鮮卑的生死大敵,心腹大患。欲殺之而後快,永絕後患。

剩下的問題就簡單了。

劉備守城。檀石槐攻城。雙方皆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三日清晨。

鮮卑大營再次傾巢而出。與先前不同的是,在鐵蹄之前還裹挾着大量的平民百姓。等走到近處,守城軍士才發現,麻繩鎖鏈捆綁的,皆是我炎漢百姓。

男女老少皆有。蓬頭垢面,衣衫不整。許多人身上還有血跡。一路哭嚎着被鮮卑大軍驅趕到城下。用手中簡易的木製工具,掘土填河。

邊郡百姓雖早已進入射程,可弓箭手卻遲遲未能射出。

左右皆看向劉備。

少君侯面色鐵青。

世人皆知少君侯愛民如子。鮮卑驅使我大漢百姓掘土填河,實在是太卑鄙。

射還是不射?

城上兵士和城下百姓,四目相對。城下哭聲一片。許多人跪地求救,口吐正是北地鄉音。再看鮮卑大軍,遠在一箭之地外駐足。人馬皆寂靜無聲。

越過重重人馬,劉備甚至能感受到檀石槐的窺探。所用計策其實很簡單。破解也不難。只需一輪齊射,便可令城下民衆盡數斃命。關鍵是劉備如何能下去手?

或許檀石槐也已料定,劉備必不忍心下手。如此一來,結果只有兩個。甕城前的護城河,被百姓填滿。劉備打開城門放百姓入城。無論是何種結果,檀石槐的戰略目標均已達成。

果然,環視押後的鮮卑大軍。少君侯一聲輕笑:“打開城門,衆將隨我出城。”

“喏!”

城頭三通鼓罷。吊橋緩緩落下。鮮卑大軍一陣騷動,卻又很快平息。檀石槐在等。有道是半渡而擊。待民衆蜂擁入城,阻塞門洞。再發兵突襲,大事可成。

吊橋剛剛放下,便有一將奔出。身披燦錦戰袍,胯下龍駒賽火。橫刀立馬,目光如電。揮刀一指,一隊板楯黃弩兵魚貫而出。

沿河岸一字排開。板楯上下疊放,組成一道盾牆。刀盾兵、長槍手緊隨其後。劉備在繡衣吏的護衛下,親率五百丹陽白毦,衝到城下。

“百姓速速進城!”劉備話音剛落,兩層疊放,呈品字和倒立品字型排成一面弧形盾牆的板楯,迅速裂開一個個豁口。

讓出通往城內的道路。

百姓四目相望,轟的一聲,奔逃向城內。

119 北海一龍1.39 妾無異議123 呼之欲出1.55 築臺募士180 羅襪未染181 臨時改意31 春秋決獄1.80 善水良才129 心腹大害191 明燈指路178 爲戰而生1.32 無心插柳1.273 同堂異室1.29 負荊請罪134 君何所求163 萬一之率130 鮮卑寇邊1.27 出宮闢禍1.88 暗流涌動1.296 可甘人下154 鹿死誰手1.54 七日血戰1.9 三英齊聚133 金針撥障192 夫子之牆1.62 風月常新131 深閨待嫁189 天下信奉1.97 以自爲方160 女中豪傑1.92 家賊難防187 西運東輸1.67 何爲樓桑1.27 路中捍鬼1.59 飽虎飢鷹154 衆星捧月17 將府五校1.257 珠璣深藏1.5 黃門侍郎123 文無第一193 利大難估1.47 再增三縣1.93 葡萄苜蓿1.6 不二之選163 女亞馬遜!1.98 白湖水榭138 清波滌塵1.98 千金之軀143 孤城剿匪1.97 以自爲方114 一州之地1.68 燕人來也146 心安吾鄉1.67 何爲樓桑1.32 明隱之爭1.63 熔金入庫1.258 激勵三軍153 巧施連環1.243 斬將搴旗1.40 羣盜蜂起129 各方博弈194 利令智昏116 一進一出1.85 九九歸原191 陰圖異計1.50 從風而服1.35 九流學派1.90 萬軍叢中1.209 鐵騎橫衝156 金牌免死1.2 雞不下蛋1.33 同舟共渡170 自斷股肱171 北薊南宛1.70 佛道之爭111 撤塔並港1.58 金水商肆157 與漢同休148 輕雲閉月12 淫不破義1.2 圈地爲邑1.96 開年見喜1.43 白馬楊氏105 鳳闕龍樓194 天下共疾1.257 珠璣深藏1.4 大禍滔天162 難言之隱170 血矛之約21 赤心如故1.255 非淬不銛13 民情得疏1.42 布衣爲王1.45 好治不病1.35 多事之秋185 有神無鬼154 火攻破敵1.39 一棒成名51 天下一國1.34 無法交換
119 北海一龍1.39 妾無異議123 呼之欲出1.55 築臺募士180 羅襪未染181 臨時改意31 春秋決獄1.80 善水良才129 心腹大害191 明燈指路178 爲戰而生1.32 無心插柳1.273 同堂異室1.29 負荊請罪134 君何所求163 萬一之率130 鮮卑寇邊1.27 出宮闢禍1.88 暗流涌動1.296 可甘人下154 鹿死誰手1.54 七日血戰1.9 三英齊聚133 金針撥障192 夫子之牆1.62 風月常新131 深閨待嫁189 天下信奉1.97 以自爲方160 女中豪傑1.92 家賊難防187 西運東輸1.67 何爲樓桑1.27 路中捍鬼1.59 飽虎飢鷹154 衆星捧月17 將府五校1.257 珠璣深藏1.5 黃門侍郎123 文無第一193 利大難估1.47 再增三縣1.93 葡萄苜蓿1.6 不二之選163 女亞馬遜!1.98 白湖水榭138 清波滌塵1.98 千金之軀143 孤城剿匪1.97 以自爲方114 一州之地1.68 燕人來也146 心安吾鄉1.67 何爲樓桑1.32 明隱之爭1.63 熔金入庫1.258 激勵三軍153 巧施連環1.243 斬將搴旗1.40 羣盜蜂起129 各方博弈194 利令智昏116 一進一出1.85 九九歸原191 陰圖異計1.50 從風而服1.35 九流學派1.90 萬軍叢中1.209 鐵騎橫衝156 金牌免死1.2 雞不下蛋1.33 同舟共渡170 自斷股肱171 北薊南宛1.70 佛道之爭111 撤塔並港1.58 金水商肆157 與漢同休148 輕雲閉月12 淫不破義1.2 圈地爲邑1.96 開年見喜1.43 白馬楊氏105 鳳闕龍樓194 天下共疾1.257 珠璣深藏1.4 大禍滔天162 難言之隱170 血矛之約21 赤心如故1.255 非淬不銛13 民情得疏1.42 布衣爲王1.45 好治不病1.35 多事之秋185 有神無鬼154 火攻破敵1.39 一棒成名51 天下一國1.34 無法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