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刀槍莫及

世人皆知,薊王少時名“平”。後族中大考,名列前茅,得賜名“備”。爲樓桑劉氏四子,身背復爵大任。

遊方術士口出:此劉平,非彼劉平乎?

顯然,別有所指。

故劉平纔有一問:足下究竟何人!

只見那人不慌不忙起身。撣去碎屑,衝劉平長揖及地,不辭而別。

擦肩而過時,忽低聲耳語,卻振聾發聵:“足下又是何人?”

劉平羞愧難當。忽覺天旋地轉,立足不穩。所幸被遊方術士暗中托住,方未人前失儀。待熬過眩暈,方士已遠去。只覺四肢無力,渾身惡寒。

遊方術士口出讖言,不啻當頭棒喝。一語驚醒夢中人。

劉平非劉備。

“守丞?”二人一問一答,身旁騎士不疑有他。

劉平心念百轉,宛若歷經滄桑鉅變。實不過,彈指一瞬間。

在旁人看來,遊方術士吃飽喝足,謝過起身,並未失禮。劉平更是禮賢下士,長者之風。毫無破綻。

然,自家事,自家知。

渾渾噩噩,重登公車。待車門關閉,劉平如斷線木偶,癱倒榻上。

目送公車遠去,路人各自散去。早有門下游繳,一路尾隨遊方術士而去。

便是一場偶遇,只需與薊王相關,門下游繳,亦不敢有絲毫大意。

少頃,薊王地宮耳室。

記室掾,遂將前後諸情,娓娓道來:“此人,來路不明。如其所言,乃一路‘篳路藍縷,沐雨櫛風,遠遊至此’。後入千秋觀,失去蹤跡。”

幕府中丞賈詡,不置可否:“守丞可有異常。”

“並無異常。”記室掾答曰:“守丞乃主公族兄,又承舊名。往來南北二宮,頗受禮遇。一無名方士,胡言亂語,焉能亂其心志。”

賈詡輕輕頷首:“切莫大意。命遊繳,緊盯千秋觀。若再遇此人,當場拿下,定要問個清楚。”

“喏。”

時人重名更惜名。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劉平之名,乃重拾薊王舊名。故有拾人牙慧之嫌。平時出入宮廷,接人待物,長者之風。日積月累,習以爲常。雖不曾“自命不凡”,卻也“自視甚高”。

今被無名方士,一句“此劉平,非彼劉平乎?”當街揭短。先前所積,傍身名望,頃刻間支離破碎,化爲烏有。對劉平心境的打擊,可想而知。

返回國邸後,竟臥牀不起。對外只說,偶感風寒,並無大礙。然唯有幕府中丞賈詡,知其心氣難平。

名人高士,多“心高氣傲”。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王充亦說:“養氣自守。”終歸“人爭一口氣。”

甚至驚動了薊王劉備。本欲親赴國邸探視,卻被王妃勸阻。

長姐言:夫君佯裝不知,纔是上策。

劉備這便醒悟。越興師動衆,族兄反倒越發無地自容。

彼此留有餘地,情勢方可轉圜。

也罷。恰逢正臘假期,除薊國上計使團,國邸並無百官出入。倒也無妨。料想,族兄自幼遊學在外,見識不凡。必不會糾結於,一無名方士之言。

誠然。因兩漢方術大行其道。時人又深信讖緯之術。若換作旁人,又或者非路上偶遇,族兄大可一笑了之。名士風範,不以爲意。之所以,被其言語所惑,正因一切皆符合“撞破天機”:無名方士,路中偶遇;賜以酒食,回贈讖語。

方士言語之利,當真刀槍莫及。

人總有不足,亦有缺陷。若被人無端放大,如何能不心傷難平。

窺一斑而知全豹。

薊王將方技與神仙術剝離,以神滅無鬼之王學門徒,統領方技館,可謂高瞻遠矚,神來一筆。

王充學說,太過驚世駭俗。後世雖偶有人拜讀,卻少有人承習。薊王立方技館,元素令。吸納天下王學門徒入館。又命鄭玄等,將王學納入『大儒學(百科)』範疇,廣授國內學子,乃至太學壇亦開專科。足見一斑。

薊王上洛前已下令:集舉國之力,仿《薊法》,修撰《薊學》。取名:《百科全書》。

以儒宗鄭玄爲首。四少師等,薊國名師大儒,悉數入選。

方技館的成立,給予王學政策上的扶持。讓散落各地的王學門徒,學以致用,學優則仕。元素令常林,秩真二千石高俸。館中屬吏、工師,皆衣食無憂。日日精研方技,樂此不彼。

先前得報,“伏火丸”已初見成效。

所謂“伏火”,乃外丹術之一種。屬於“火法煉丹”。指將藥石加熱,蒸發毒素,達到降伏石藥火毒,利於服用之目的。

伏火丸,又稱伏火丹。傳聞乃出天師道。塗抹法器,揮舞時可燃神火。

劉備一瞬間便想到了火柴。

因塗抹於法器,故時下稱“法燭”。稍後稱“發燭”。

宋人高承《事物紀原》中載:“漢淮南王招致方士之士,延八公等撰鴻寶方畢方,法燭是其一也,餘非民所急,故不行於世。然則法燭之起,自漢劉安始也。”

元末明初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亦有:“杭人削松木爲小片,其薄如紙,鎔硫黃塗木片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焠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

換言之,漢時,已有火柴。且說神奇不神奇。

火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待成爲薊國新名產,遂與指南針並稱爲二大航海神器。此皆是後話不提。

遙想當年,一羣太平道神棍,入村傳道。食畢百家飯後,使出“紅蓮淨法”,點燃火浣布。想必,便用了一根火柴。

一通百通。整日裝神弄鬼的一羣人,卻握有時下最頂尖的科技。

若能化繁爲簡,廣爲流傳。功莫大焉。

千秋觀頂閣。

西王母派上元夫人,面沉似水:“此人出自何派。”

“無人知曉。”瑤姬答曰。

“屍身又在何處。”

“便在觀內,未及收斂。”

“一路雲遊至此,吃飽喝足,一命嗚呼。”上元夫人言道:“所爲何來?”

“莫非,乃爲點化薊王族兄?”瑤姬亦模棱兩可。

“薊王族兄,不過看似尊貴。以我觀之,泯然衆人也。點化此人,又有何大用。更不惜賠上身家性命。”上元夫人搖頭道:“內中必有隱情。”

138 一席之地1.3 香消玉損1.85 佩韋佩弦106 大徹大悟1.242 兵棋演武130 不可定期1.4 酈督二溝132 人心難琢212 不請自來1.33 功敗垂成1.4 各懷鬼胎1.67 大明輪船134 鮮卑利亞291 無能之輩101 東走西顧191 世衰道窮127 兔死狐悲101 如虎添翼1.250 天下之始120 隨行就市91 一人之外157 澤被後世21 臉怎麼黑1.234 王允解懸191 魚梁血濺1.94 不虛此行142 東海壽麋109 原形畢露148 三舉鄉黨1.23 痹體之術122 破而後立1.46 尋機而動1.299 烏合之衆1.62 五陵少年107 九河之地176 巨人之志1.42 椎心泣血144 田貴如馬1.90 白身野士188 突發奇想185 天經地義1.60 楛矢貫隼190 半載之期11 大器已成1.248 火煉真金186 董君一念190 一較高下1.97 固辭不就141 曲水流觴137 共飲此杯1.240 聽風即雨101 問鼎中原1.6 以物易物165 往昔之約1.64 朝聞夕逝128 勢不兩立1.253 陰相與謀1.9 三危既宅1.37 冰山露角104 滄海遺珠1.34 旁門左道1.60 衆國津徑110 見縫插針198 封侯廟食1.86 學壇祭酒117 倒履相迎169 先登陷陳186 五子連臺115 帝王心聲1.87 扶危濟困137 萬邦來賀153 來龍去脈61 穩紮穩打1.67 畫地爲牢1.76 洛陽來使180 同道中人1.75 永不更迭17 爲瓽所轠122 溫室藥圃1.28 奇貨可居167 薄海從風194 心生瑕釁1.58 狐虎之威1.60 廣而告之155 寤寐思服41 鑄山煮海1.83 蓋世英雄1.73 衆口難調1.40 不義不親144 唯剩一問1.94 不虛此行186 董君一念1.99 生死相托134 累世通家1.45 江淮雙生第2094章 1.283 一衣帶水1.266 驚悉隱秘167 忠孝兩難137 百無禁忌41 功虧一簣
138 一席之地1.3 香消玉損1.85 佩韋佩弦106 大徹大悟1.242 兵棋演武130 不可定期1.4 酈督二溝132 人心難琢212 不請自來1.33 功敗垂成1.4 各懷鬼胎1.67 大明輪船134 鮮卑利亞291 無能之輩101 東走西顧191 世衰道窮127 兔死狐悲101 如虎添翼1.250 天下之始120 隨行就市91 一人之外157 澤被後世21 臉怎麼黑1.234 王允解懸191 魚梁血濺1.94 不虛此行142 東海壽麋109 原形畢露148 三舉鄉黨1.23 痹體之術122 破而後立1.46 尋機而動1.299 烏合之衆1.62 五陵少年107 九河之地176 巨人之志1.42 椎心泣血144 田貴如馬1.90 白身野士188 突發奇想185 天經地義1.60 楛矢貫隼190 半載之期11 大器已成1.248 火煉真金186 董君一念190 一較高下1.97 固辭不就141 曲水流觴137 共飲此杯1.240 聽風即雨101 問鼎中原1.6 以物易物165 往昔之約1.64 朝聞夕逝128 勢不兩立1.253 陰相與謀1.9 三危既宅1.37 冰山露角104 滄海遺珠1.34 旁門左道1.60 衆國津徑110 見縫插針198 封侯廟食1.86 學壇祭酒117 倒履相迎169 先登陷陳186 五子連臺115 帝王心聲1.87 扶危濟困137 萬邦來賀153 來龍去脈61 穩紮穩打1.67 畫地爲牢1.76 洛陽來使180 同道中人1.75 永不更迭17 爲瓽所轠122 溫室藥圃1.28 奇貨可居167 薄海從風194 心生瑕釁1.58 狐虎之威1.60 廣而告之155 寤寐思服41 鑄山煮海1.83 蓋世英雄1.73 衆口難調1.40 不義不親144 唯剩一問1.94 不虛此行186 董君一念1.99 生死相托134 累世通家1.45 江淮雙生第2094章 1.283 一衣帶水1.266 驚悉隱秘167 忠孝兩難137 百無禁忌41 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