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章龍門山五溝競秀美

西川北部有個龍門山脈。

鳳凰嶺是龍門山脈主峰。

五溝鎮是鳳凰嶺下田廣地沃人口繁庶之千年古鎮。

鳳凰嶺上山洞巖穴衆多,有山人行跡飄忽,出沒無常,故只聞其聲,無人一睹真容。山人對鳳凰嶺周邊人事,事事精明,洞若觀火,尤好評判臧否,指點嘆怨,其語詞雅麗,清朗上口,人稱“龍門山人”。

山人有云:有山必有溝,有溝就有水,有水纔有人,有人必生事。山人也曾雲:山與山有異,溝與溝不同,同異乃天定,萬物有其宗。

望文見義,五溝鎮有五條溝,五溝同異紛繞,爲釐繁撥冗,留便於觀覽者,先說張營頭溝。

張營頭溝位於五溝鎮西南端。她的本名皆因其位五溝之最西側,又因其土著張姓居民最多故曰“張頭溝”,她的現名與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和中國革命史有關。據老一輩的老一輩們講:某年,張獻忠在梓潼城南大戰,險勝後急攻慢行路過張頭溝,本想在本家的村寨稍事休整,無奈戰機稍縱即逝,必須立即奔襲成都,遂與張頭溝族長歃血爲盟,並將近千傷殘將士藏匿於鳳凰嶺半山的臺坪中,也就是張頭溝後山陡峭山崖上邊那塊大臺坪。那臺坪也太大了,足足有好幾百畝!鳳凰嶺的溝溝壑壑,怪石嶙峋,山高林密,人跡罕至,張頭溝人通過秘密山道送醫送藥送糧食補給,張營也就相安無事。不知是什麼原因,兩個月後明軍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從鳳凰嶺後山奇襲傷兵營,上千起義軍將士無一活口,張頭溝也慘遭屠溝。平縣縣誌記,全溝五百八十四戶計二千四百九十人,在家的無一倖免,只有在松潘、涪陽、成都等地經商和少量離溝外出者八十三人躲過劫難。劫後餘生先輩們立下規矩:臺坪乃張家生死盟友之諱地,人口牲畜,概不能入!傳近百來年有膽大氣盛者試圖到臺坪裡看點稀奇或者發點財,剛爬上臺坪邊緣就聞驚天動地的嘶殺聲和呻吟聲,**時也有人進入臺坪試圖建功立業,要麼回家途中鬼使神差跳入懸崖落得個屍骨不全,要麼大病不起嗚呼哀哉。據說近些年也有兩三個好事無聊者進入過大臺坪,揀回一二件鏽跡斑斑的刀槍殘片,但此行人等下山後陡生重病九死一生,家裡年長者把刀槍殘片送回臺坪,焚香化帛叩頭謝罪後,才保住年輕人性命。

張營頭溝人耳熟能詳的史實不只是這些。近幾十年津津樂道的還是公元一九三五年,紅軍長征路過五溝,在此休整了三月有餘,蘇維埃政權就建在張頭溝。紅軍領導人也住在張頭溝。今天,張頭溝紅軍運籌帷幄的會議室,紅軍領導人用過的辦公、生活、軍事指揮等用品都陳列如故。紅軍在張頭溝及鳳凰嶺的山溝山崖上鐫刻的“蘇維埃萬歲”等紅色標語隨處可見。全溝二百三十戶不足一千人的張頭溝人,跟着紅軍長征的就有一百八十二人。紅軍走後,國民黨軍隊來了,張頭溝遭遇了歷史上第二次屠溝,有一百零九戶從張頭溝消失。也正因爲如此,一九五五年共和國將軍名錄中,張頭溝籍的將軍就有三人。張頭溝從此就叫“張營頭溝”,穩坐了五溝鎮五溝之首。

二說李二溝。

中國歷史上有個李特李雄起義。公元三世紀,李特在綿竹起義,遇難後其子李雄子承父志前赴後繼直至犧牲,可謂壯懷激烈。史書記載:李特,氐人。氐,或即羌族,曾在北方稱雄多年,在經年不息的戰亂中日漸式微,人口銳減,慢慢南徙於川甘青藏成片的高山峽谷地帶。平縣與綿竹山水相連,因古今縣治地域差異,平縣李二溝纔是李特、李雄父子生息之地。溝內有“特兒嘴”、“營門口”、“旗杆坪”等地名,處處都有二李起義的生動傳說,特別是旗杆坪邊兩株楠木,據說是李特李雄父子二人懸掛義旗之樹,人稱“父子楠”,近些年,經科學家同位素碳——14測定,其生物學年齡有1800多年,與史實相符。前些年,李二溝的

李氏祖廟裡,重新塑起了李氏父子金身坐像,描畫了李氏父子苦難童年、飢寒南下、揭竿起義、英勇殺敵、奇功屢建、功成成都、大義凜然等景象。李二溝現有六百餘戶羌人,家家戶戶女輩都會羌繡,年長者會都說口口相傳的羌語,每當重要日子或重要客人到來或者重要祭祀活動等都要在古老鵰樓上鳴火銃二十響、吹牛角號、獻咂酒,一切都是地地道道的羌人原汁原味。

近年,鄰縣變更爲少數民族自治縣,享受了國家一系列政策優惠,於是五溝人不遺餘力開始了把“五溝鎮”變更爲“五溝羌族自治鄉”的艱難歷程。縣民政局、公安局派員常駐五溝督導,五溝鎮所有村社所有村民,凡是與羌族沾親帶故的,或者自願變更民族的,放行變更爲“羌族”,全鎮羌族總人口達到了二千二百一十人,終因少數民族人口與全鄉公安人口之比太低,而設立民族自治鄉工作就功虧一簣。

三說牌坊溝。

牌坊溝位於五溝最中間。從窰坪老街過小昌橋,上行一里半,有一座高大牌坊,牌坊本名翰林牌坊。傳唐開元年間溝裡一年一家出了弟兄雙翰林,老大翰林姓白名震,老二名武,開元皇帝好居功自偉敕建雙翰林牌坊,以資彰表。牌坊溝原名白家溝,此後日久天長,人們就把白家溝叫作牌坊溝。站在牌坊溝看鳳凰嶺半坡處那山巒,中間高大聳立,兩側小山嶺外側圓潤,內側直峭,無論怎麼看都像一筆架,曰“筆架山”。筆架山下有“筆洗池”,那筆洗池四壁光光滑滑,線條優美,池水墨綠,四季從不幹涸。東邊山坡坪中那一大石頭更奇,大石頭平平整整,方方正正,牌坊溝人曰“讀書檯”,那讀書檯的三方草叢中有好多方石塊,名曰“讀書墩”。

唐末,白家溝人在溝口建了一廟,曰“文星廟”,廟前立一石碑,曰“翰林牌坊碑記”,碑文上感皇恩浩蕩,廣納賢才,贊牌坊溝士民幸盛,上被恩澤,誡子孫秉承先志,忠君愛國,耕讀傳家。可惜的是,此碑千年蒼桑不毀,卻歿於當今一些粗心大意的小吏手中。八十年代初,全國進行文物普查,平縣文化館幹部將“翰林牌坊碑”運走。有人親眼看見古碑放置於文化館辦公樓下牆角,甚有不滿。一九八八年,牌坊溝人決意自費重建千年古廟,到縣文化館討要古碑,文化館人說:查無檔。從此古碑消失。

千百年來,牌坊溝人尚文之風甚濃。或商或農,或貧或富,男女蒙童必須入館習學,家家戶戶,每年每口須向祠堂交納學糧三升,其中小麥一升,稻穀二升,權作學館聘請先生及日常資用,豐欠不賒。平日人口相見,不比家境銀糧多寡,喜談藏書幾何。酷暑嚴寒,稍有空閒之人尤好集於祠堂,或聽先生講學,或吟誦詩文,或談古論今。

某年,《白鹿原》作者陳大作家到川遊歷講學,恰逢平縣召開“鄉村文化建設先進表彰會”,涪陽市政府力邀陳大作家到會作報告,陳大作家《新世紀農耕文化的蟬變與飛躍》的報告語驚四座如醐醍灌頂,在會上有交流發言的白老五找到陳大作家,要他傳信於白鹿原之白嘉軒老前輩後人,說西川省涪陽市平縣五溝鎮牌坊溝白家大祠堂後生,欲與白鹿原同胞交換白氏家族牒譜,連宗連祠,陳大作家笑而不語嘻然離去。支部書記白老五悽然若失,恨恨而歸。

四說等愛溝。

等愛溝原名橋樓溝,等愛溝溝勢最開闊,全溝有十一個村民小組,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有人口三千七百八十三人。說來話長,橋樓溝被當地人叫了幾千年,八十年代統一村鄉地名時爲了打好三國牌,增加知名度,更名爲“鄧艾溝”。因爲《資治通鑑》卷七十八、《三國演義》一百十七回均有載述:三國時魏鄧艾伐蜀至入川鎖鑰摩天嶺,因山高崖陡,無路可尋,艾自氈裹其身,滾崖而下,將士效尤。江油守將馬邈驚疑神兵天降不戰而降,且獻地理圖書一本於鄧艾。據傳,書中備寫涪陽至成都3

60裡山川道路,闊狹險峻,人情風土。鄧艾從書中得知:橋樓溝靚女如雲,美若天仙,大喜。將軍就是將軍,一面令其子鄧忠:“星夜徑去綿竹,以據蜀兵,吾隨後便至,切不可懈怠。”鄧忠奉父命急攻綿竹去了,鄧艾忙裡偷閒暗訪橋樓溝,與美女尋歡作樂。後,鄧艾被司馬氏計殺,橋樓溝人念其情愫修祠記念,供奉鄧艾神像。千百年來,橋樓溝鄧姓漸次繁庶,略超土著金姓。這些年,旅遊文化盛行,三國文化更是受人推崇,五溝鎮旅遊業發展迅速。然而其有幾年,橋樓溝的發展略滯於比鄰溝村,有思想解放者提議將“鄧艾溝”改名“等愛溝”,響應者衆,“等愛溝”就聲名遠播,遊客絡繹不絕。

本來,橋樓溝取名“橋樓”是名實相副。橋樓溝有橋六座,座座古石橋橋面橋墩都是大青石構造,橋上橋樓全是木結構,橋樓雕樑畫棟,色彩鮮麗。橋樓溝男男女女,有事無事愛在橋樓上喝茶閒談,玩玩棋牌,或做女紅,有過往客人也順勢打情罵俏挑逗取樂。說來也怪,整個橋樓溝世世代代女多男少,個個女人身材高挑,容貌嬌好,人見人愛,以致路過此地之意志薄弱男士不免心猿意馬,像鄧艾這樣將帥級人物也在橋樓溝留下千古風流故事,何況士民百姓?幾千年來橋樓溝美女軼文傳說有如鳳凰嶺上的山雞野兔,有史可查的誥命夫人、相帥家室,西川大富翁名教授都曾娶橋樓溝女爲妻,把橋樓溝更名爲“等愛溝”,雖有牽強附會之嫌,但也不無道理。事實也證明,更名產生了極大的經濟效益。這些年,橋樓溝辦起了幾十家農家樂,餐飲、娛樂、住宿一條龍服務,生意火爆。特別是每年夏天,等愛溝最高氣溫二十八九度,比溝外窯坪場低近十度,更有森林茂密,山珍美味豐饒,遊者一天只需花費三四十元人民幣,就可享受吃玩住遊全部主要服務,而且清爽瀟灑。等愛溝人因此收入大幅增長。

五說“五郎溝。”

鳳凰嶺成西南—東北走向。五郎溝處五溝鎮東北端。過了五郎溝,翻山過去就是藏區。五郎溝的來歷與離平縣不遠的江油縣青蓮鄉那個姓李的詩仙有關,詩仙是五郎溝的始作俑者,他的《蜀道難》中那句“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成就了五郎溝。當地人說,蜀道艱險,過了五郎溝就“險盡陂來”,然後就進入平坦通暢的淺丘平壩。幾千年來,離平縣不遠的梓潼人固執地認爲,該詩句是描寫梓潼縣潼江邊五丁山。五郎溝人說:差也!李詩仙寫的是我們五郎溝。你看五郎溝往山裡走一直到陝甘,懸崖絕壁上古棧道之石孔連連不斷,許多地方殘斷木樁依稀隱約,溝外側石壁陡直,刀砍斧切,宛如瞬間崩塌之狀,與詩仙之“地崩山摧”相吻合。還有,我五郎溝素有尚武遺風,男人個個都體壯碩岸,力舉千鈞。在五丁文化研討會上,平縣人問梓潼人:你有完整的古棧道遺蹟嗎?你有悠遠深厚之尚武之風嗎?五郎溝人還搬出中國革命史:我們還有現代五郎:一九三五年,五郎溝一家父子五人同時參加紅軍,在甘肅西部與幾倍於我紅軍的敵軍浴血奮戰幾個月,被馬步芳大軍追殺的父子五人跳崖壯烈犧牲,此事有書可查,《紅四方面軍西征記》有詳細記述,五英烈中的父親武元用毛筆寫在衣服襯裡上的五人祖籍、姓名的血衣,現藏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你梓潼有嗎?梓潼人終於有了反戈一擊的重磅材料:你們參加的是什麼紅軍,是張國燾的四方面軍!而且,而且後來又西征甘肅河西走廊且全軍覆沒,紅軍怎能如此慘敗?他們把工農紅軍的“德”都喪完了,典型的右傾逃跑主義!爲什麼不直接到中央紅軍根據地陝北去!五郎溝人說,那是領導的事!與普通紅軍戰士無關!

會議主持人說:你平縣不會論辯。畫蛇添足,自取其辱!

龍門山人曰:

蠶叢魚鳧風水好,龍門山麓故事多。

一山一溝一浩瀚,只因歲月太蹉跎。

(本章完)

正文_第35章張國強網絡傳真情正文_七十四回 孔方奴患難見真情正文_第33章芙蓉城白明皓酒殤正文_第38章孤獨生睚眥多情漢正文_第28章 張縣長撥款解燃眉正文_第41章趙處長悠悠離恨天正文_第26章王局長淡定指迷津正文_第25章 張縣長平縣大跨越正文_八十一回 白書生倦投欸乃村正文_第39章武東坡拳拳祭祖先正文_八十回 靚戴維情繫五溝鎮正文_第62章糊塗人不解糊塗經正文_第25章 張縣長平縣大跨越正文_第66章老祠堂新人成大禮正文_第25章 張縣長平縣大跨越正文_七十八回 白書生鐵肩擔重任正文_第26章王局長淡定指迷津正文_第38章孤獨生睚眥多情漢正文_八十回 靚戴維情繫五溝鎮正文_第52章小書生網聊遇美眉正文_第10章白書生自領校長銜正文_第46章知天命衆書生賦雅正文_八十回 靚戴維情繫五溝鎮正文_第51章 老將軍百年歸故里正文_第39章武東坡拳拳祭祖先正文_第25章 張縣長平縣大跨越正文_六十九回 龍門山血淚大驚魂正文_第44章夜深沉副局長感恩正文_第54章鄧卓筠閨閣會閨蜜正文_第5章訴衷腸白書生入神正文_第4章多情人鬼門關脫身正文_第67章 窯坪場舊友嘆黃昏正文_八十三回 準親家萬里結同心正文_第20章尤茂華佳節送大禮正文_第66章老祠堂新人成大禮正文_第14章小門徒難煞掌門人正文_七十四回 孔方奴患難見真情正文_第21章王局長無意柳成蔭正文_第14章小門徒難煞掌門人正文_七十三回 山河碎深溝有女精正文_第14章小門徒難煞掌門人正文_第58章伶仃人午時醉酩酊正文_八十七回 山石落國強語成讖正文_第40章張國強暗中搭鵲橋正文_第66章老祠堂新人成大禮正文_第58章伶仃人午時醉酩酊正文_第37章窯坪場夜走任寶春正文_第9章金光陽北國夢斷魂正文_第14章小門徒難煞掌門人正文_八十一回 白書生倦投欸乃村正文_第24章任九陽二難白書生正文_第11章衆書生五溝隆中對正文_第45章秋菊黃老將軍還魂正文_第20章尤茂華佳節送大禮正文_第20章尤茂華佳節送大禮正文_八十二回 老五娘山中沐雨露正文_第25章 張縣長平縣大跨越正文_六十九回 龍門山血淚大驚魂正文_第20章尤茂華佳節送大禮正文_第35章張國強網絡傳真情正文_第17章白明皓篤情播五溝正文_第17章白明皓篤情播五溝正文_第58章伶仃人午時醉酩酊正文_第17章白明皓篤情播五溝正文_八十九回 鄧局長嗔別白書生正文_第49章小書生北方有鴻運正文_第15章黃校長真情述隱憂正文_第2章白狀元逆天回鄉路正文_第38章孤獨生睚眥多情漢正文_第9章金光陽北國夢斷魂正文_第10章白書生自領校長銜正文_第27章養父子幽怨露心語正文_第18章 張縣長矚意排危樓正文_八十六回 白書生淚立義犬碑正文_第42章人神助書生得逍遙正文_第21章王局長無意柳成蔭正文_七十二回 解放軍進駐牌坊村正文_第17章白明皓篤情播五溝正文_第31章義白銀神勇護主人正文_第14章小門徒難煞掌門人正文_第15章黃校長真情述隱憂正文_第30章 任九陽三難白書生正文_第5章訴衷腸白書生入神正文_第39章武東坡拳拳祭祖先正文_八十八回 火烹油李博導上位正文_第61章老處女精細裝新房正文_第30章 任九陽三難白書生正文_第2章白狀元逆天回鄉路正文_第45章秋菊黃老將軍還魂正文_第7章白明皓橋樓遇女精正文_第41章趙處長悠悠離恨天正文_七十七回 李教授急就建言書正文_第14章小門徒難煞掌門人正文_第59章王大海拳腳分愛憎正文_第33章芙蓉城白明皓酒殤正文_六十九回 龍門山血淚大驚魂正文_第11章衆書生五溝隆中對正文_第17章白明皓篤情播五溝正文_第64章白書生自累錦官城
正文_第35章張國強網絡傳真情正文_七十四回 孔方奴患難見真情正文_第33章芙蓉城白明皓酒殤正文_第38章孤獨生睚眥多情漢正文_第28章 張縣長撥款解燃眉正文_第41章趙處長悠悠離恨天正文_第26章王局長淡定指迷津正文_第25章 張縣長平縣大跨越正文_八十一回 白書生倦投欸乃村正文_第39章武東坡拳拳祭祖先正文_八十回 靚戴維情繫五溝鎮正文_第62章糊塗人不解糊塗經正文_第25章 張縣長平縣大跨越正文_第66章老祠堂新人成大禮正文_第25章 張縣長平縣大跨越正文_七十八回 白書生鐵肩擔重任正文_第26章王局長淡定指迷津正文_第38章孤獨生睚眥多情漢正文_八十回 靚戴維情繫五溝鎮正文_第52章小書生網聊遇美眉正文_第10章白書生自領校長銜正文_第46章知天命衆書生賦雅正文_八十回 靚戴維情繫五溝鎮正文_第51章 老將軍百年歸故里正文_第39章武東坡拳拳祭祖先正文_第25章 張縣長平縣大跨越正文_六十九回 龍門山血淚大驚魂正文_第44章夜深沉副局長感恩正文_第54章鄧卓筠閨閣會閨蜜正文_第5章訴衷腸白書生入神正文_第4章多情人鬼門關脫身正文_第67章 窯坪場舊友嘆黃昏正文_八十三回 準親家萬里結同心正文_第20章尤茂華佳節送大禮正文_第66章老祠堂新人成大禮正文_第14章小門徒難煞掌門人正文_七十四回 孔方奴患難見真情正文_第21章王局長無意柳成蔭正文_第14章小門徒難煞掌門人正文_七十三回 山河碎深溝有女精正文_第14章小門徒難煞掌門人正文_第58章伶仃人午時醉酩酊正文_八十七回 山石落國強語成讖正文_第40章張國強暗中搭鵲橋正文_第66章老祠堂新人成大禮正文_第58章伶仃人午時醉酩酊正文_第37章窯坪場夜走任寶春正文_第9章金光陽北國夢斷魂正文_第14章小門徒難煞掌門人正文_八十一回 白書生倦投欸乃村正文_第24章任九陽二難白書生正文_第11章衆書生五溝隆中對正文_第45章秋菊黃老將軍還魂正文_第20章尤茂華佳節送大禮正文_第20章尤茂華佳節送大禮正文_八十二回 老五娘山中沐雨露正文_第25章 張縣長平縣大跨越正文_六十九回 龍門山血淚大驚魂正文_第20章尤茂華佳節送大禮正文_第35章張國強網絡傳真情正文_第17章白明皓篤情播五溝正文_第17章白明皓篤情播五溝正文_第58章伶仃人午時醉酩酊正文_第17章白明皓篤情播五溝正文_八十九回 鄧局長嗔別白書生正文_第49章小書生北方有鴻運正文_第15章黃校長真情述隱憂正文_第2章白狀元逆天回鄉路正文_第38章孤獨生睚眥多情漢正文_第9章金光陽北國夢斷魂正文_第10章白書生自領校長銜正文_第27章養父子幽怨露心語正文_第18章 張縣長矚意排危樓正文_八十六回 白書生淚立義犬碑正文_第42章人神助書生得逍遙正文_第21章王局長無意柳成蔭正文_七十二回 解放軍進駐牌坊村正文_第17章白明皓篤情播五溝正文_第31章義白銀神勇護主人正文_第14章小門徒難煞掌門人正文_第15章黃校長真情述隱憂正文_第30章 任九陽三難白書生正文_第5章訴衷腸白書生入神正文_第39章武東坡拳拳祭祖先正文_八十八回 火烹油李博導上位正文_第61章老處女精細裝新房正文_第30章 任九陽三難白書生正文_第2章白狀元逆天回鄉路正文_第45章秋菊黃老將軍還魂正文_第7章白明皓橋樓遇女精正文_第41章趙處長悠悠離恨天正文_七十七回 李教授急就建言書正文_第14章小門徒難煞掌門人正文_第59章王大海拳腳分愛憎正文_第33章芙蓉城白明皓酒殤正文_六十九回 龍門山血淚大驚魂正文_第11章衆書生五溝隆中對正文_第17章白明皓篤情播五溝正文_第64章白書生自累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