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 掌崇禎皇帝

林純鴻從荊州出來後,忍不住內心的興奮,策馬狂奔,往枝江而去。

《專利規程》流傳開之後,得到許多有識之士的欣賞,紛紛前往枝江一探究竟。這裡面就包括錢秉鐙。他對錢鈔之法浸淫甚深,見到林純鴻後,一番深談,雙方都相見恨晚,林純鴻拿着後世的金融知識和他交流,直接給錢秉鐙打開了一扇門,但林純鴻對大明金融狀況缺乏瞭解,而錢秉鐙雖說才二十歲,但到處遊歷,對大明的經濟狀況相當瞭解。林純鴻二話不說,直接任命錢秉鐙爲邦泰錢莊總管,負責*事務。

*能夠在一定範圍內解決大宗交易面臨的銀兩緊缺問題。實際上,*就相當於管理更爲嚴格的紙幣,可以有效的減少銀兩運輸的風險和人力消耗,增加市場的貨幣供應量。

但一般的交易還需要銀兩,這就有菲利斯的銀幣金幣鑄造計劃。在一般的交易中,使用銀兩也不方便,不僅需要分割,還需要隨身攜帶等子,鑄造銀幣正有需求。按照菲利斯的想法,就是直接在銀幣中加入一成的銅,這個方案被林純鴻否決。銀幣還沒有被老百姓接受呢,冒然添入賤金屬,只會走入死衚衕。待老百姓接受了邦泰的銀幣,再加銅也不遲。但鑄造純銀的銀幣,初期會面臨虧本的問題。林純鴻也不在乎,這筆錢遲早要被掙回來。

於是,菲利斯被任命爲邦泰錢莊的副總管,負責鑄幣事宜。

按照邦泰商社的設想,末端市場的交易最好用銅錢,這個問題不容忽視,末端市場的蕭條最終會影響生產。但目前林純鴻也弄不到銅礦,收購銅鑄造銅幣虧本嚴重。嘉靖年間,大量的鑄造銅幣,結果虧本嚴重,導致連續百年都沒有鑄造銅幣。崇禎初年,在南京鑄造銅幣,也是虧本嚴重,朝廷不得已停止了鑄幣。

林純鴻發誓,一定要弄到銅礦,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整個貨幣措施就不完善,三隻腳才穩當,兩隻腳遲早會摔倒在地。

高鬥樞到底是經濟外行,他沒有意識到*帶來的豐厚利潤和興風作浪的能力,別說修城牆,就是花一百萬兩銀子去買,林純鴻也願意買過來。一隻手正準備伸向大明中樞,緩緩的侵蝕大明的金融控制權。

時值深夜,偌大的乾清宮顯得靜謐幽深。崇禎皇帝依然伏案批閱奏摺,秉筆太監曹化淳侍立一旁,動也不動。

忽然聽到噼啪一聲響,曹化淳連忙拿着木剪去剪燈花,驚動了崇禎。他擡起頭,看了看曹化淳,將頭左右搖動,舒緩一下頸部肌肉。

“化淳,什麼時辰了?”

“回皇上,子時兩刻了!”曹化淳躬身答道。

崇禎皇帝低頭翻了翻奏章,自言自語道:“還有十多份就結束了!”

說完,又埋頭看向手頭的奏章。曹化淳絲毫不敢出聲,依然侍立着。

這份奏章乃戶部尚書畢自嚴的奏章,通篇都是河南孟津黃河決口,淹死人畜無數,急需賑濟之事,否則一旦民變,將與山西和陝西一樣無法收拾。畢自嚴還提到,朝廷的府庫已經空空如洗,爲了籌款,急需擴大鹽引以救急。奏章中還提到,萬不可再加稅,否則*民怨沸騰,實非朝廷之福。

崇禎心裡憋悶異常,陝西連年大旱,民變之勢愈演愈烈,好在洪承疇和曹文詔通力配合,將賊寇驅趕出境。沒想到賊寇入了山西之後,將山西禍害的一團糟。山西的地方官混蛋,面對賊寇束手無策,致使賊寇坐大,現在更是公然攻打縣城,大有不可收拾之態。

現在河南的黃河居然決口了,廣大子民生活無着落,眼睜睜的等着朝廷的賑濟,但現在朝廷哪裡有錢?要是萬一老百姓受了陝西、山西賊寇的蠱惑,成爲變民,大明的腹心就完蛋了!

崇禎嘆了口氣,拿起硃筆,批了紅:“准奏!”

都是銀子惹的禍,朝廷要是有銀子,陝西的民變早就強行壓下了,那容得他們反反覆覆,還去禍亂山西?萬曆當年三大徵,銀子從何而來?哎,還是張太嶽打下的基礎啊。國難思良臣啊。崇禎早就對首輔周延儒不滿了,秉政幾年來,朝政絲毫不見起色,反而愈加混亂。

哎,銀子!

崇禎皇帝放下畢自嚴的奏章,又拿起另外一份。這份乃南直隸按察副使何之源所奏,稱今年上半年在荊州任知府時,長江上有商人私造三桅帆船,將夷陵和荊州的土貨一掃而盡,運至揚州銷售。這艘船在荊州時繳納稅收二千二百兩銀子,後來到了揚州,售賣貨物,又繳納稅收三千二百兩銀子,合計五千四百兩銀子。鑑於現在朝廷財政困難,不如鼓勵商人造三桅帆船,收取稅收,緩解一時之急。內閣票擬的意見是支持,以緩解財政困難。

崇禎合上奏章,擡頭沉思,一時也沒有處理。曹化淳看見,心裡大爲緊張,緊盯着崇禎的神色,琢磨應急之法。

沉思片刻,崇禎問道:“長江上也能行走三桅帆船?”

曹化淳忙躬身應道:“奴才不知,奴才沒有見過!”

崇禎似乎沒有聽見曹化淳的回答,或許剛纔他根本就沒有問曹化淳,而是在自言自語。

祖制如此,爲之奈何?崇禎心裡大爲糾結,將奏摺放在一邊,又拿起下一篇奏摺,這篇奏摺是南直隸布政使上奏稱揚州出現了三桅帆船,詢問皇上如何處理,是禁止還是支持。

崇禎皇帝也不處理,和剛纔那份奏摺放在了一起。曹化淳大大的鬆了口氣,崇禎留中,表示該事不支持也不禁止。

崇禎皇帝緊接着拿起下面的奏章,這份奏章乃兵科給事中馮元飈彈劾吏部尚書閔洪學,稱荊州府枝江縣典史林純鴻曉暢軍事,訓練弓兵有法,前有驅逐水匪張兆之功,後有剿滅當陽賊寇吳敢之功,而吏部疏於職守,有功不賞,致使林純鴻居典史之職三年,雖然年年考評爲優,而官職不得升,無法爲朝廷效勞。

崇禎皇帝又翻起前面的兩份奏章,眉頭微微皺起,臉色越來越嚴厲,雷霆之怒非同小可。崇禎帝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轉頭緊盯着曹化淳,厲聲喝問道:“爲何都是荊州的事情?”

曹化淳嚇得一哆嗦,連忙跪在地上,說道:“奴才爲了皇上處理方便,便將幾份奏摺放置在一起!”

崇禎皇帝狐疑的看着曹化淳,良久,說道:“要是讓朕查出你內外勾結,仔細你的皮!”

“奴才不敢!”曹化淳的額頭在地上磕的崩崩響。

“起來吧,量你也不敢!”崇禎皇帝也不看曹化淳,重新拿起馮元飈的那份奏章,又看了一遍,留中了。

不過林純鴻的名字映入了他的腦海,現在山西已經調集了重兵,對賊寇進行圍追堵截,犯不着調一小官進入山西。再說馮元飈彈劾的是吏部尚書,如果准奏,閔洪學除了遞辭章,別無選擇。

崇禎皇帝又拿起了下面的奏章,繼續查看,曹化淳的心才落入了肚子裡。這幾份奏章便是曹化淳故意放在一起的,並且奏章的順序經過了精心的考量,務必要使崇禎皇帝不阻止三桅帆船之事,並且對林純鴻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一切便是瞿式耜操作的結果。曹化淳素來與錢謙益和瞿式耜親厚,對於瞿式耜的這點請求,自然不在話下。

一羣人琢磨崇禎皇帝,其效果豈是崇禎一人琢磨羣臣可比?自古以來,經驗老道絕頂聰明的唐宗宋祖都不免着了臣子的道,更何況是青嫩的崇禎?

按照林純鴻和張道涵討論的結果就是:爲人主者,當握住財權、人事權,然後把精力放在完善制度上即可。事事都管,事事都管不好,崇禎皇帝就是最好的例證!成天坐在紫禁城,對外界的瞭解能超過羣臣?

哎,可憐的崇禎皇帝,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此夜,不眠的人還有溫體仁!

溫體仁,字長卿,浙江烏程人。此時,溫體仁正端坐於書房中,在那裡寫寫畫畫。寫了幾個字,提起毛筆,眉頭微皺,陷入沉思。

紙上赫然寫着:

“結黨!”

“貪鄙!”

……

沉思片刻,溫體仁拿起這張紙,放在燈下仔細查看,嘴角不由得露出一絲笑容。

崇禎帝最忌諱的兩件事情便是結黨和貪鄙,溫體仁入閣多年,深悉此道。周延儒力圖引東林黨和復社爲援,在崇禎四年的會試中,悍然違背常規,擔任主考官,將吳偉業和張縛分別列爲狀元和進士及第。本來按照常規,會試主考官由內閣次輔擔任,周延儒這麼做,就相當於在溫體仁飯碗裡搶食,兩人的矛盾一下子激化,沒有絲毫調解的可能。溫體仁當然不會坐視,抓住周延儒結黨的嫌疑,指使黨羽大造輿論,揭露會試隱情。沒想到周延儒也算老奸巨猾,搶先將吳偉業的答卷呈送給崇禎,崇禎對吳偉業的考卷大爲滿意,大筆一揮,考語爲“正大博雅,足式詭靡”,方纔使周延儒逃過此劫。

“嘿,想引人爲援?得看看紫禁城答不答應!”溫體仁想到此節,雙眼不由得眯起來。周延儒雖說逃過此劫,但結黨的嫌疑最終留了下來,成了一枚*。

崇禎帝最恨臣子貪鄙,溫體仁就以清廉的形象示人,將絡繹不絕的禮物全部拒之門外,京師里人人皆知,就連崇禎帝也一清二楚,大爲讚賞。溫體仁知道自己的政敵繁多,稍稍有點過錯,就會被對手抓住不放,現實逼得他不得不清廉。清廉不僅保護了自己,也是射向政敵的利箭。當初,吏部尚書王永光對周延儒言聽計從,被溫體仁抓住證據,指使黨羽彈劾他賣*官鬻爵,崇禎帝大怒,將王永光革職,史部尚書由自己的老鄉閔洪學代替。自那以後,吏部就成了自己的禁臠!

溫體仁想起這些往事,臉上露出得意的神色。這兩下堪稱傑作啊,更何況周延儒的痛處不停地暴露出來,就如孔雀開屏之後,露出醜陋的屁股一樣。

“想保孫元化?賣個人情給東林黨?沒門!”孫元化已經棄市,周延儒和徐光啓大半年的努力終於白費。登萊巡撫的隕落猶如敲響了周延儒的喪鐘,讓周延儒整日忙於救火,無暇關注溫體仁這個近在咫尺的威脅。

溫體仁想了想,在硯臺舔了舔墨水,低頭又在紙上寫了幾個字:

“剛愎!”

“自大!”

“性急!”

“多疑!”

……

寫完這幾個字,溫體仁臉上的笑容立即消失,這樣的君主難以隨侍!

哎,也就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又很少出紫禁城,其見識其執政能力出色才叫有鬼了!不過崇禎帝執政能力出色,非這幫臣子之福,臣子理想中的帝王應該是垂拱而治。這崇禎帝不僅缺乏手腕,遇事只是一味的心急,整個朝廷亂成一鍋粥。

不過,溫體仁自信能夠抓住崇禎的弱點,打擊政敵,滿足自己的夙願。

“同樣是年輕人,歷練過就不一般……”溫體仁想起內閣這些天的幾個票擬,林純鴻進入了他的腦海。對於瞿式耜和馮元飈的小動作,他洞若觀火,但他不準備採取什麼動作。東林黨在崇禎的心目中已經成了過街老鼠,對付他們就如捏死一隻毛毛蟲一般容易。

而且東林黨還不吸取教訓,依然在走他們那條結黨的死路,更是幻想掌握軍權擴大自己的勢力。溫體仁對東林黨的這個做法呲之以鼻,內心極爲鄙視。

溫體仁注視着紙上寫的幾個字,忍不住拿起毛筆在“自大”上圈了一個圈。崇禎帝向來自大,更容不得臣子指出他的過錯,即便有錯,也是諉過於下。當年的楊鶴便是明證,楊鶴主撫,秉承着崇禎帝的指示,失敗後,便成了崇禎帝的替罪羊。

“嗯,不錯,這點正好用來對付周閣老……周閣老,居然還敢說‘伏羲上人’,置吾皇於何地?”溫體仁越想越得意,將兩張紙放在了燈上。

一縷青煙冒起,瞬間變成了火苗,兩張紙成了灰燼……

第574章 大洗禮第565章 圈地第479章 借債風波(一)第602章 武衛軍第403章 鎖江第512章 接仗第494章 籌錢糧第73章 虎牙之對第632章 封狼居胥(六)第499章 作勢築城第253章 年關議戰第662章 滅國之戰(七)第1章 垂髫小兒第411章 阻江第97章 擴編計劃第355章 鋼絲繩遊戲第192章 不歡而散第560章 戰馬(四)第447章 鯤鵬之略第568章 小高潮第150章 返回枝江第64章 東林黨人第88章 紛爭又起第688章 天津事變第531章 屠殺第34章 鄉村大計第360章 配合第328章 第一次談判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190章 展示肌肉第635章 罌粟花第6章 幽谷巨木第633章 禁衛軍第87章 圍剿曹操(二)第30章 山雨欲來第581章 開眼看世界第255章 局勢險惡第40章 土改契機第596章 妥協與堅持第593章 貨幣戰前奏第117章 觀口守營(一)第589章 西北劇變(四)第401章 條件第29章 惠王分羹第228章 租借錦普第189章 準備攤牌第592章 錢秉鐙第571章 自罵第438章 登陸第605章 阿濟格的對策第675章 南洋與西域第382章 出人意料第14章 口不擇言第478章 謠言第494章 籌錢糧第507章 阻擊第510章 壓力(三)第477章 單幹第194章 開始交鋒第7章 玉汝於成第593章 貨幣戰前奏第137章 海軍基地第342章 海派進荊第37章 榨油工坊第274章 糧食大戰第132章 脫離包圍第555章 春雨行動第602章 武衛軍第409章 大節第234章 婆媳之間第361章 出擊第345章 轎子與纏足第595章 串聯第648章 東南變局(一)第262章 主動出擊第21章 洞庭湖匪第602章 武衛軍第277章 晉商身影第390章 初戰第86章 圍剿曹操(一)第388章 火速進兵第388章 火速進兵第62章 徽州會館第331章 偶遇第66章 如火如荼第667章 小成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678章 風起西洋第357章 架在爐火上烤第690章 光祿大夫第678章 風起西洋第36章 誓言報復第667章 光祿院(二)第528章 置之死地第174章 親信之殤第128章 張獻忠義子第368章 騎兵奔襲第505章 殉國第294章 意外之喜
第574章 大洗禮第565章 圈地第479章 借債風波(一)第602章 武衛軍第403章 鎖江第512章 接仗第494章 籌錢糧第73章 虎牙之對第632章 封狼居胥(六)第499章 作勢築城第253章 年關議戰第662章 滅國之戰(七)第1章 垂髫小兒第411章 阻江第97章 擴編計劃第355章 鋼絲繩遊戲第192章 不歡而散第560章 戰馬(四)第447章 鯤鵬之略第568章 小高潮第150章 返回枝江第64章 東林黨人第88章 紛爭又起第688章 天津事變第531章 屠殺第34章 鄉村大計第360章 配合第328章 第一次談判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190章 展示肌肉第635章 罌粟花第6章 幽谷巨木第633章 禁衛軍第87章 圍剿曹操(二)第30章 山雨欲來第581章 開眼看世界第255章 局勢險惡第40章 土改契機第596章 妥協與堅持第593章 貨幣戰前奏第117章 觀口守營(一)第589章 西北劇變(四)第401章 條件第29章 惠王分羹第228章 租借錦普第189章 準備攤牌第592章 錢秉鐙第571章 自罵第438章 登陸第605章 阿濟格的對策第675章 南洋與西域第382章 出人意料第14章 口不擇言第478章 謠言第494章 籌錢糧第507章 阻擊第510章 壓力(三)第477章 單幹第194章 開始交鋒第7章 玉汝於成第593章 貨幣戰前奏第137章 海軍基地第342章 海派進荊第37章 榨油工坊第274章 糧食大戰第132章 脫離包圍第555章 春雨行動第602章 武衛軍第409章 大節第234章 婆媳之間第361章 出擊第345章 轎子與纏足第595章 串聯第648章 東南變局(一)第262章 主動出擊第21章 洞庭湖匪第602章 武衛軍第277章 晉商身影第390章 初戰第86章 圍剿曹操(一)第388章 火速進兵第388章 火速進兵第62章 徽州會館第331章 偶遇第66章 如火如荼第667章 小成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678章 風起西洋第357章 架在爐火上烤第690章 光祿大夫第678章 風起西洋第36章 誓言報復第667章 光祿院(二)第528章 置之死地第174章 親信之殤第128章 張獻忠義子第368章 騎兵奔襲第505章 殉國第294章 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