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太原第一節救駕

現在我們可以將目光轉回倉皇逃出京城的慈禧了。

慈禧的“鑾駕”剛進了德勝門的城門洞,身後便響起了激烈的槍聲,伴隨着的,是護駕兵丁的哭喊。

慈禧第一感便是洋兵追殺上來了。嚇得魂飛天外的慈禧命令快走,騾車飛快地朝西奔去,路的兩邊,是人潮滾滾的難民,爲了縮小目標,慈禧不敢走大道了,命令騾車抄小道走。

於是騾車下了大路,駛上了一條往西北去的小道,兩面是一望無際的莊稼地,反而給嚇破了膽的慈禧些許安慰。

那時的德勝門可是北京城的北大門,出了德勝門就是真正的城外了。

坐在顛簸的騾車裡,慈禧臉上淌着汗,一半是熱的,一半是嚇的,不停問追上來了沒有。她認定聯軍一定會找她這個大清帝國實際掌權人的麻煩,畢竟是她下令對萬國宣戰的。

申時時分,慈禧一行逃進了頤和園的大門。回顧身後,出發時長長的車隊已經縮短了一大半。

頤和園是慈禧的另一個“家”,也是她最喜愛的“家”。她對這裡的感情,絕對超過了皇宮。

值班的官員和太監趕緊將太后與皇帝擡進了樂壽堂。茶點馬上上來了,又飢又渴的慈禧顧不上形象,狼吞虎嚥起來。剛吃了個半飽,不幸的消息又來了:洋兵的馬隊已經到了海淀。

慈禧扔下手裡的半塊點心,喊了聲走。拔腿就往外走。

車隊出了頤和園,倉皇北去。

確實有洋兵朝頤和園奔來了,他們是衝着頤和園珍寶來的俄國騎兵,並不知道滿清皇室的主要成員就在頤和園。

慈禧乘坐的騾車是地道的國貨:車輪是木製的,人乘坐的位置在車軸的正上方,乘坐時必須像舉行某種儀式一樣盤着腿,車子沒有減震裝置,如果硬要找,只能是乘坐者豐滿的屁股了。本來英國公使是送過皇室一輛西式馬車的,那種四輪馬車不但有寬敞的車廂。柔軟的座位。明亮的玻璃窗戶,而且在車輪上箍有橡膠圈,還有用彈簧設計的減震裝置。這輛馬車不中慈禧的意,不是因爲它的舒適度不行。而是因爲馬車伕的位置。竟然在乘坐者的前方且高高在上。這如何能體現乘坐者的威嚴?現在,顛簸和酷熱讓慈禧想起了那輛馬車,她簡直要難受死了。那天的黃昏,身體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壓力,讓這位高貴的女人想到了死!

當晚,也不知是什麼時辰了,慈禧一行到了一個叫貫市的小鎮,這裡距京城大約70裡。車隊實在是走不動了,於是這支逃難的隊伍就歇息在這裡。李蓮英取了碎銀子去找老百姓購買食物,只要是吃的,生熟不論。最精美的就是窩頭和麥粥了,腰痠背困腿抽筋的慈禧顧不上乾淨與否,更不管味道了,與光緒喝了麥粥,吃了窩頭,在一間破廟了歇息了。連張牀都沒有,在一張大木板上背靠背坐了一夜。而那些跟隨她到此的王公、格格、大臣們連窩頭也沒吃飽,兵丁車伕們就更差了,怨聲載道,負責護衛的蒙古王爺那彥圖不敢呵斥兵丁——他統計了一下,跟過來的部隊已經不足二百人了,很多人連武器都跑丟了。更爲重要的是,軍機大臣剛毅丟了,沒有跟上來。

跟隨慈禧出逃的人不少,除掉趙舒翹,還有軍機大臣王文韶,這位年逾八旬的老臣實在往頤和園的路上“截住”車隊的,不止王文韶一人,還有禮親王、端郡王、肅親王以及載瀾等一衆王公。丟了剛毅,剛纔真沒發覺。

喀爾喀親王那彥圖對與京營武力是徹底失望了:瞧瞧那些兵丁吧,一個個蔫頭巴腦,衣冠不整,哈欠連天,就跟大煙鬼缺了料子一般。依靠他們護衛皇室?萬一遇到洋兵或亂兵,他們能保全自己就不錯了!深感責任重大的那彥圖硬着頭皮找慈禧彙報了警衛部隊的狀況,慈禧一聲不吭地盯着那彥圖,讓細皮嫩肉一點不像武將的那彥圖心裡發毛。

那彥圖年紀並不大,也就是三十三四歲的樣子,沒有一點蒙古人的武勇,和先皇手下的僧王比起來差遠了。半日奔波,騎馬前行的那彥圖早已渾身痠痛,尤其是兩股之間,火辣辣地好不難受。古人說,久離鞍馬,脾肉復生,身居京師養尊處優的那彥圖雖然是蒙古人,但早已將祖先那點本領丟光了。

慈禧暗暗嘆氣,籠絡那彥圖當然是爲了羈縻日益離心離德的外蒙古,國勢衰落至此種境地,那裡還管得了外蒙古喲。

“那王,辛苦你了。”許久,慈禧說了這麼一句。

“臣職分所在,不敢隱瞞太后。”

“我知道,別說是那些兵丁,便是天下的官兒,怕是都以爲朝廷完了﹍﹍”

“臣誓死護衛太后﹍﹍”

慈禧點點頭,“隨行兵勇,不可欠了餉銀。”她擺擺手,揮退了那彥圖,心想,靠着那彥圖那副樣子,能保了他自己就不錯啦。

第二天天剛亮,慈禧的車隊便出發了,朝居庸關繼續前進。出發過於倉促,且缺少經驗,帶的食物甚少,第二天隊伍便斷糧了。跟隨慈禧光緒逃難的王公大臣太監近侍們不跑,也沒地兒跑,但那些護衛的京營官兵就不幹了,這些老爺兵哪裡受得了這份苦楚?扛着刀槍,頂着炎炎烈日,餓着肚子,不停地走,還沒有個目的地盼頭。不斷有人藉口解手鑽進莊稼地開了小差,於是那彥圖的隊伍便越來越短,先前還可以湊一個營,後來也就是新軍的一個隊了。

這天晚上,慈禧還是夜宿於一座破廟中,北方的溫差大,夜裡很有些寒意了。慈禧沒有臥具,只好和衣躺在地上苦熬。昨晚還勉強睡了一會兒,今晚實在是睡不着了。隔着幾步遠,慈禧聽見光緒也在不停地翻身,皇帝也難以入眠啊。

白天的時候,光緒面對李蓮英關於食物短缺的奏報,憤憤地說,“淪落至此,皆蒙拳匪之賜!”這便是公開批評慈禧了。若是平日,慈禧早就發作了。但此刻只能默然以對。

自己真的完了?還能不能熬過這一關?在黑暗中慈禧一直睜着眼睛想心事。直到曙色微明。她清晰地聽見了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近,朝她所在而來。

慈禧一下子坐起來,“來人啊,快去看看!”

睡在門口的李蓮英趕緊跑了出去。

如雷的馬蹄聲近了。光緒已經爬起來。緊張地看着慈禧。“不會是洋人吧?”

慈禧沒有吭氣。許久,李蓮英跑進來,“老佛爺。老佛爺,是自己人,山東兵來救駕啦。”聲音裡帶着顫抖。

“快,扶我起來。”

光緒和李蓮英攙住慈禧,將老太婆扶起來,藉着曙光,廟門口出現一個身穿新軍軍裝的大漢,“臣龍謙救駕來遲,望太后皇上恕罪!”說着,大漢撲通跪了下去,連連叩頭。

“龍謙?”慈禧死死盯着跪在面前的軍漢,似乎在哪裡聽到過這個名字,但記不起來了。

“老佛爺,他就是袁世凱派出的勤王兵首領,您賜於副將之職啊。”

“原來是你。快快請起。你如何找到本宮的?”

“微臣奉命自天津馳援京師,到得京城,城防已破,與洋人混戰半夜,拼死救出了榮祿大人,保護他殺出京城,榮祿大人告知微臣太后與皇上北狩,蒙塵在外,微臣着急,先帶了數十騎兵趕來,沿途抓獲潰兵,才獲知太后的所在﹍﹍”龍謙忍不住擡頭看了眼這位可與呂雉、武曌並列的女人,光線昏暗,看不很清楚,令龍謙詫異的是,眼前分明就是一個髒兮兮的農年農婦,那裡能和慈禧太后劃上等號?但理智告訴他,她就是慈禧。

“微臣來晚了,讓太后受苦,臣之罪也。”說着再次重重叩下頭去。

慈禧突然嚎啕大哭起來,聲音裡透着悲愴和委屈。

李蓮英沒有去勸痛哭不止的慈禧,而是拉起了龍謙,“龍將軍有所不知,太后一直誇獎於你,說你千里赴援,足見對朝廷的忠心。而勇武果決,更是武將之楷模。太后早就想召見你了。”

躲在慈禧身後的光緒沒有哭,“榮祿在哪裡?”

“是了,”慈禧終於止住了悲聲,“榮祿呢?他在哪裡?”

“回太后皇上,榮祿大人心憂兩宮安危,要臣先期趕過來,他還在路上。估計再有兩三個時辰就到了。”

“好好,好。”慈禧走近一步,仔細去看站在眼前的大漢,難怪洋人敗於此人之手:身高膀闊,一臉的絡腮鬍子,頭戴軍帽,身穿軍裝,帽檐下露出一圈紗布,像是負傷了。因爲是逆光,慈禧看不清五官,“你便是龍謙?你部在天津大敗洋兵,可是真的?”

“回太后的話,微臣率軍勤王,在天津與聯軍連番血戰,託太后與皇上洪福,生擒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並其麾下官兵四百餘衆,現在仍在微臣手中。”

“細細講來。”光緒興奮起來。

“皇上,是不是先與太后洗漱用飯?關於天津及北京戰事,榮祿大人一清二楚﹍﹍”

一說吃飯,慈禧立即感到了飢餓難耐。李蓮英問,“你帶了食物?快將食物呈上來。”

龍謙取來隨身帶的乾麪餅子,這種平時慈禧看也不看的東西,此刻卻是天下一等一的美味了。也不顧形象了,抓過餅子便大嚼起來。

“您就是李總管吧?我現在將所部官兵隨身的乾糧先蒐集起來,給大夥兒墊墊肚子。等我的部隊趕到,糧食暫時就有了。我這就派出哨探接應榮祿大人。另外,我覺着要給太后老人家喝開水,千萬別生病。卑職帶有水袋,水質還潔淨些,千萬不可用野外壕溝裡的生水。”龍謙乘慈禧和光緒狼吞虎嚥之際,將李蓮英拉至門外。

“唉,何嘗不是呢。”李蓮英嘆息一聲,“多虧你來了,要不今日還不知怎麼過呢。”他看到了龍謙軍帽下的紗布,“怎麼,龍將軍負傷了?”

“在京城中了流彈,這兒。”龍謙摸摸後腦勺,“差點丟了命,也是卑職命大,合該侍奉太后他老人家﹍﹍”

“這都是緣分吶。龍將軍,危難見忠臣。你立大功啦。”

“卑職不敢居功。這都是卑職的本份。若沒有這次國難。卑職哪裡有福氣見到名滿天下的李總管您那?”

“名滿天下可不敢當。”誰都喜歡誇獎,李蓮英平時承受的恭維夠多了,但從龍謙嘴裡說出的這句話,李蓮英心情大好。

“名至實歸。卑職在海外便聞聽總管大名了。”龍謙微笑着看着眼前這位內廷大總管。慈禧眼前一等一的信任人。“卑職久居海外。不諳朝廷禮儀,若是言語舉止有不當之處,還請總管大人不吝指教。”

“好說好說。對了。龍將軍你帶來多少人?”

“連上聯軍俘虜,大約近兩千人。請總管放心,有卑職在,絕不容有人驚擾兩宮。”

“好,好。”李蓮英想起了什麼,轉身進廟去了。

一會兒功夫,李蓮英再次出來,“龍將軍,太后召見。”

這一次卻是聊家常了,慈禧連跪都沒讓跪,讓龍謙坐在她面前,一五一十地問了龍謙的情況,包括他如何回國,如何落草蒙山。又如何受袁世凱招安,以及蒙山軍在天津及北京的行動。聞說龍謙所部以寡擊衆,生擒西摩爾中將,慈禧和光緒嗟嘆良久。

“退思,爾爲朝廷立下如此大功,又趕來護駕,朝廷必不負你。我們母子的安危,就交給你了。”

龍謙等的就是這句話,馬上跪倒,“請太后皇上放心,有龍謙在,兩宮磐石之安!”

慈禧有些激動,“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你好好做吧。”

光緒也很激動,“龍將軍,你來說說,咱們去哪裡好?”

“微臣曾見那董福祥部從宛平西撤,後來才聽榮祿大人說董部有反意。所以,西安怕是去不得了。微臣之意,不若到太原落腳。畢竟是省城,各方面條件好些。待微臣將聖駕護送至省城,便帶兵鎖了娘子關,倚仗天險擋住聯軍西進太原之路,絕不讓一個洋鬼子踏進山西一步。”

“嗯,退思啊,你覺得洋人會不會追來?”慈禧還是擔心洋人。

“微臣不好斷言。曾聽逃出京城的那二人言及洋人在京城燒殺搶掠,依微臣之見,一時半會兒他們不會舉兵追趕的。請太后放心,洋人也不是三頭六臂,一槍打過去,他照樣腦袋開花。有微臣在,洋兵不足慮。”

“好,好。吾母子二人的安危,便交付與你。”

“太后寬心。微臣以派了哨探接應榮祿大人,很快就有消息。等大隊到來,糧食器物都有了。太后不妨先歇息片刻吧。”

“嗯,好好去做,若得復國,必不敢忘德!”

這是很重的話了,尤其是從慈禧這樣性格與地位的女人嘴裡說出來!

龍謙稍微遲疑了下,朗聲道,“微臣職責本分,不敢奢求太后獎賞。但願早日息此外患,臣護送聖駕返京。”

慈禧沒再說話,只是長長地嘆了口氣。

慈禧性格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恩怨分明。當然,恩怨的標準是她來掌握的,其核心便是維護其統治了。但權力的行使,在於生命的安全。命都沒了,要權何用?所以,龍謙關鍵時刻的出現,令慈禧牢牢地記住了這個本來微不足道的青年。什麼落草爲寇,什麼曾舉兵對抗袁世凱,現在都微不足道了。功高莫過於救駕嘛。

就在這裡等了近三個時辰。中午時分,榮祿及蒙山軍大隊終於趕至了。榮祿第一時間便去見了慈禧和光緒,君臣又痛哭了一場。慈禧聽了榮祿這兩天來的情況,嗟嘆良久,聽說榮祿收容了逃出京城的恩銘和王崇烈,又召見了二人,其家難及聞聽的慘事,令慈禧和光緒既心驚不止,又慶幸不止,“仲華,若不是龍謙將你救出城來,你我怕是難見啦。想不到一個歸國之人,如此忠義。”

“更爲難得的是,此人統軍作戰勇猛無敵,若是朝廷多幾個龍謙,外患不足平。”榮祿補充道。

“那些洋兵俘虜,該當如何?”光緒插話道。

“太后,皇上,咱們手裡的這些洋人,就是最大的本錢了。要早一些通知李鴻章纔好。”

“這些都是以後的事。還是商議下去哪裡吧。”

“太后,微臣以爲,不能去西安了。董福祥所部已返西北,西安不安全了。不若我們先到宣化,再做打算。”

“嗯,這件事你和龍謙商量着辦吧。那彥圖忠心,但不能帶兵,護駕之責,就交給龍謙吧。”受了兩日驚嚇的慈禧終於將心落在肚子裡了。

大隊一直停到下午纔出發,慈禧終於吃了頓像樣的熱飯,雖然菜餚稀少,但總算是不用餓肚子了。而且,她有轎子可坐了,不用再忍受騾車顛簸之苦了。

當日傍晚,“大軍”抵臨居庸關,未曾歇息,越關而過,繼續朝懷來前進,天黑下來的時候,隊伍抵達榆林堡,突前的騎兵連帶回了一個身穿官袍的文官,此人風塵僕僕,自稱是懷來縣令,名叫吳永。

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14節 末日一第2節 破莊二第7節 彼得堡三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15節 突圍二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11節 整編前後一第13節 阻擊六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2節 破莊二第10節 彰德秋操六第6節 政黨之議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14節 平叛四第24節 貪腐案三第8節 南轅北轍第2節 初定軍律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27節 變化三第20節 整編前後十第12節 楊士驤二第15節 黃興入粵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10節 危機與變局二第7節 彼得堡三第15節 外蒙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5節 事與願違第12節 條件第4節 鍾火星和英阡陌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2節 國會二第8節 陳家崖第18節 平叛之後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9節 國慶日二第21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六第14節 平叛四第9節 天津三第3節 干涉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5節 南京二第18節 王士珍二第26節 招商會二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14節 危機與變局六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13節 德軍的計劃第2章 青島第一節要塞一第1章 黑溝臺會戰第一節南滿支隊一第22節 整編前後十二第35節 社會調查第20節 通信與戰局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29節 變化五第32節 沂州一第2節 坦克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22節 擴軍第20節 整編前後十第32節 情報處二第5節 探路者第12節 預備役第22節 義軍第4節 國會四第19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2節 召見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39節 大勢八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8節 交底第4節 起因第24節 縱論二第11節 北京一第6節 許家第3節 初戰二第31節 錦州之戰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16節 東北局勢一第19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12節 北京二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5節 彼得堡一第27節 軍械組第2節 分歧第9節 英國特使第5節 楊度第20節 範德平第5章 戰後第一節軍事觀察員的結論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19節 視察
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14節 末日一第2節 破莊二第7節 彼得堡三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15節 突圍二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11節 整編前後一第13節 阻擊六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2節 破莊二第10節 彰德秋操六第6節 政黨之議第7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一第14節 平叛四第24節 貪腐案三第8節 南轅北轍第2節 初定軍律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27節 變化三第20節 整編前後十第12節 楊士驤二第15節 黃興入粵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10節 危機與變局二第7節 彼得堡三第15節 外蒙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5節 事與願違第12節 條件第4節 鍾火星和英阡陌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2節 國會二第8節 陳家崖第18節 平叛之後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9節 國慶日二第21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六第14節 平叛四第9節 天津三第3節 干涉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5節 南京二第18節 王士珍二第26節 招商會二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14節 危機與變局六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13節 德軍的計劃第2章 青島第一節要塞一第1章 黑溝臺會戰第一節南滿支隊一第22節 整編前後十二第35節 社會調查第20節 通信與戰局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29節 變化五第32節 沂州一第2節 坦克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22節 擴軍第20節 整編前後十第32節 情報處二第5節 探路者第12節 預備役第22節 義軍第4節 國會四第19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2節 召見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39節 大勢八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6章 出巡第一節濟南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8節 交底第4節 起因第24節 縱論二第11節 北京一第6節 許家第3節 初戰二第31節 錦州之戰第30節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16節 東北局勢一第19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12節 北京二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5節 彼得堡一第27節 軍械組第2節 分歧第9節 英國特使第5節 楊度第20節 範德平第5章 戰後第一節軍事觀察員的結論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19節 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