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

一時間,文武百官默然了,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不斷地回味崇禎的話語,結合着自己所知的歷史信息,揣度與思考,細究其中之理。

此時,大殿裡唯有崇禎那爽朗的聲音在迴盪,給人一種欲揚頓挫之感,顯得是那麼的自信而坦然,自有某種讓人着迷的氣場,周圍一片靜悄悄地。

諸多言語之中,衆人無法反駁崇禎的一個觀點,所謂的明君聖主,乃是時勢所造,而非是單純地詩書禮儀所能培養的,唯有經歷過民間疾苦,亦或是親眼所見過百姓的磨難,帝王纔會具有悲天憫人之心,勤於政務。

隱約間,衆臣還感覺到,皇上有着廢除立儲君的那個準則之意,不再是什麼立嫡立長,而是要看皇子的才能,是否真得具有一個帝王應有的素質,從諸多皇子中甄選出最佳者。

“所以,在朕看來,不管是以何種標準立儲君,作爲東宮儲君的人選,都必須瞭解民間疾苦,具有治理一地的才能,進而緩緩提高,可以治理一縣、一州、一府、一道,唯有如此,有着這樣的經驗,纔是一個合格的儲君,才具備被立爲太子的資格。”

此刻,文武百官被說蒙了,被崇禎的這番言語震撼到了,儲君的培養歷程,完全顛覆了他們的認知,從未想象過如此擇選出太子。

堂堂的一國儲君,東宮的太子爺,居然要像一個登科中第的進士一般,從最小的職位做起,爲最底層的百姓辦事。

不再只是埋頭苦讀,在學堂裡學習四書五經,也不再只是學習聖人先賢之道,而是從最小的官員做起,做出政績來,治理好一地,一點一點地擢升,直至可以治理一道(一省),才具備被立爲太子的資格。

毫無疑問,這樣培養出的儲君,一旦登基稱帝,絕對具有相當高的處理政事的能力,更是對於地方的一些情況能夠了解,自然而然地,這樣可以儘可能地降低儲君的空談闊論。

最爲關鍵的是,這樣培養出的儲君,將會少了幾分書生氣,多了一些實幹精神,更加的務實,更加地能夠體會到百姓的疾苦,以及地方官員的艱辛。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相比於百官想着這些事情,崇禎面色的雖然平靜,但內心想得卻是另一件事情,要是讓羣臣知道,非得震驚的合不攏嘴,佩服崇禎的大膽之時,更是擔心不已。

凡是皇子,年幼之時,除了學習詩書禮儀之外,還要兼修文武之道,待到長大成人之後,先是隱姓埋名,從軍數年,唯有立了軍功,纔可以到地方當官,然後一點一點爬升。

換而言之,就是一句話,未來的東宮儲君,不僅僅文武兼備,還要經歷種種危險和苦難,猶如百鍊成鋼一般,不斷地打磨,才具有成爲太子的資格,而非是根據祖訓確立儲君。

嗯....要想實行這個計劃,這樣從皇子裡面選出太子,就必須廣“播種”,多納妃。否則的話,計劃再完美,沒有足夠多的子嗣,也無法付諸於實際。

崇禎這樣心想着,轉瞬就清醒了過來,看着陷入思索中的百官,心中一動,轉而說道:“想我大明官員的選拔與任命,除了開科取士之外,要想成爲國之重臣,就必須在翰林院擔任編修,編撰書籍,多則,十幾數十年;少則,也有個數年。”

“下到最小的九品芝麻官,上到朝中的二品大員,多是從恩科中取士,雖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博聞強識,但對地方之事卻是知之甚少。”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僅就治理地方的能力而言,恐怕二品、三品這樣的大官還不如九品這樣的微末小官,自然而然地,對於一些地方政務不甚瞭解。”

“不可否認,從翰林院傳來的官員,多是文采斐然,才華橫溢,寫得一手的好文章,卻缺少了幾分實際主持地方的能力,往往是多空談。”

......

漸漸地,隨着崇禎的緩緩講述,侃侃而談,百官的注意力隨之轉移的同時,心中更是震動不已,神色變得極其難看,猶如豬肝一般,就好像被人當面打臉一般。

不可否認,崇禎的這番言語,說得也是事實,卻也過於誇張了一些,讓百官心中不服,這個時候,身爲翰林院總裁官編修之一的賀逢聖,也是萬曆四十四年殿試的第二人,有一些不服的站了出來。

“皇上,微臣不敢苟同您的這些言論~”

“哦~難道朕所說得這些,有哪裡是假的嗎?”

對於賀逢聖的頂撞,崇禎也不生氣,而是煞有其事地反問了一句,直直地看着對方。

“皇上,您所講之言,確確實實乃是大明官場的情況,卻也是言過其實了,不錯,朝中重臣,十之七八都是出自於翰林院,尤其是內閣之中的官員,更是全部如此。”

“但是,翰林院雖是一個做學問的地方,以編撰書籍爲主,卻也在熟悉一些衙門的政務,學習政務的處理案例,以便於更能勝任一些實缺,當好一個官員。”

“當然,不可否認,在處理地方政務的事情,相比於一些低階的地方官員,朝中的一些官員確實是略有不如。但是,朝中官員,乃是負責總攬全局,負責統籌的事務,協調各方,兩者的職務性質本就不同,又如何相提並論呢?”

“哦~賀愛卿,真的是這樣嗎?真得像你說得這麼好的嗎?”

崇禎意有所指連連反問了一句之時,目光卻是在最前排的官員之間來回掃視,目光中充滿玩味的意味,不等賀逢聖作出迴應,進而又問道:“別得不說,單單是陝西的連年大旱,就持續了數年之久,而江南卻是連年豐收,米糧多不勝數,作爲總攬全局、負責統籌的所謂‘朝中官員’,怎麼就沒有發揮作用呢?”

一時間,賀逢聖被問得啞口無言,有一些語塞了,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而是心有顧忌,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漸漸地,崇禎身上的氣勢越來越熾盛,語氣也變得有一些咄咄逼人起來。

“在上朝之前,朕翻看了一下大明國庫的歷年稅收,尤其是最近數年,尤其是江南的稅收,每年卻是隻有寥寥數十兩、數百兩,還不如京城的一個商鋪繳納的稅銀多。”

“這種情況,若是發生在陝西,朕不僅不奇怪,不僅不生氣,反而還會十分高興,最起碼能夠說明,陝西的災情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而且,在最近數年、十幾年裡,朕沒有聽說,也沒有看到地方官員上報啊,江南有什麼天災發生,致使收成減少,甚至於顆粒無收。”

“那麼,朕就非常的奇怪的,以富庶和繁華著稱的江南,每年的稅銀,爲何只有那麼一點?難道就不該給朕個解釋嗎?難道就不該給大明一個解釋嗎?”

第六百二十八章 好消息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六百四十一章 事無絕對第一百四十八章 輻射第四十八章 防患於未然第四十七章 徐光啓獻策第三百八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五)第一百五十二章 收買人心第三百零章 另一層打算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規則(大結局)第六十四章 被束縛的兩大特務機構第七十二章 西南風起第八十一章 新的政策第二百三十五章 調查幕後黑手第四百五十五章 佔盡優勢第六百三十七章 得道高僧代表團第五百五十六章 宴請名單第六百零五章 第一受害者第六百五十八章 最爲合適的處理方式第一百一十八章 疑惑不解的張書堂第三百五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六)第二百一十四章 火箭第五十三章 意義非凡第二百九十八章 狼狽爲奸第二百五十章近乎於無禮的強勢第三百七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七)第二百六十七章 孫祖壽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條件第一章 寒冷的夜第一百九十八章 從中漁利第三百二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九)第二百三十六章 貨幣戰爭(一)第二百三十四章 十天的任務第一百一十二章 “知府”第一百三十八章 據理反駁第四百七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三百七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六)第四百七十二章 太瘋狂了第四百一十九章 不差錢第一百五十九章 西南的威脅第四百三十二章 禁忌第二百九十七章 “兩柄利劍”第四百六十四章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開胃菜”第五百九十五章 莫大殊榮第二百八十六章 怪怪的感覺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二百九十五章 陽謀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絕的否定第四百零三章下定決心第三十五章 逼迫第二百三十四章 十天的任務第五百一十八章 遼東局勢大變第七十三章 無人敢惹的福王府第三百四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二)第四百九十八章 架空那些首領第五百零一章 亦師亦徒第三百四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六)第五百九十一章 最糟糕的情況第二百四十二章 貨幣戰爭(七)第三百七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六)第二百零八章 製造混亂第一百七十九章 鞏固既得成果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三百九十七章 臨別交代第二百二十章 第七部第五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二百七十三章 按月分值第四百四十二章 摻沙子第二百七十一章 不利局面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三章 免除三餉(求收藏求推薦)第二百八十三章 挑釁皇權第五百六十一章 前科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一樣的反應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現第二百六十四章 凡事以穩爲先第十三章 微服出宮第六百五十五章 更遑論潞王府?第三百三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一)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氣魄第一百一十八章 疑惑不解的張書堂第三百六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六)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三百七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個念頭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二百六十五章 京城的那位第二百八十一章 諸多弊病第四百七十六章 後果太嚴重了第二十一章 孫傳庭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第五百九十八章 拿來主義第四百七十二章 太瘋狂了第三百五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悽慘
第六百二十八章 好消息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六百四十一章 事無絕對第一百四十八章 輻射第四十八章 防患於未然第四十七章 徐光啓獻策第三百八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五)第一百五十二章 收買人心第三百零章 另一層打算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規則(大結局)第六十四章 被束縛的兩大特務機構第七十二章 西南風起第八十一章 新的政策第二百三十五章 調查幕後黑手第四百五十五章 佔盡優勢第六百三十七章 得道高僧代表團第五百五十六章 宴請名單第六百零五章 第一受害者第六百五十八章 最爲合適的處理方式第一百一十八章 疑惑不解的張書堂第三百五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六)第二百一十四章 火箭第五十三章 意義非凡第二百九十八章 狼狽爲奸第二百五十章近乎於無禮的強勢第三百七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七)第二百六十七章 孫祖壽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條件第一章 寒冷的夜第一百九十八章 從中漁利第三百二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九)第二百三十六章 貨幣戰爭(一)第二百三十四章 十天的任務第一百一十二章 “知府”第一百三十八章 據理反駁第四百七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三百七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六)第四百七十二章 太瘋狂了第四百一十九章 不差錢第一百五十九章 西南的威脅第四百三十二章 禁忌第二百九十七章 “兩柄利劍”第四百六十四章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開胃菜”第五百九十五章 莫大殊榮第二百八十六章 怪怪的感覺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二百九十五章 陽謀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絕的否定第四百零三章下定決心第三十五章 逼迫第二百三十四章 十天的任務第五百一十八章 遼東局勢大變第七十三章 無人敢惹的福王府第三百四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二)第四百九十八章 架空那些首領第五百零一章 亦師亦徒第三百四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六)第五百九十一章 最糟糕的情況第二百四十二章 貨幣戰爭(七)第三百七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六)第二百零八章 製造混亂第一百七十九章 鞏固既得成果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三百九十七章 臨別交代第二百二十章 第七部第五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二百七十三章 按月分值第四百四十二章 摻沙子第二百七十一章 不利局面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三章 免除三餉(求收藏求推薦)第二百八十三章 挑釁皇權第五百六十一章 前科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一樣的反應第一百一十六章 反常表現第二百六十四章 凡事以穩爲先第十三章 微服出宮第六百五十五章 更遑論潞王府?第三百三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一)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氣魄第一百一十八章 疑惑不解的張書堂第三百六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六)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三百七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個念頭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二百六十五章 京城的那位第二百八十一章 諸多弊病第四百七十六章 後果太嚴重了第二十一章 孫傳庭第三百三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第五百九十八章 拿來主義第四百七十二章 太瘋狂了第三百五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