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被束縛的兩大特務機構

帝王的一個猜疑,都將是爲人臣、爲人將的巨大災難!

如果再有人從中挑撥,推波助瀾,不斷地煽風點火,這個災難來得更加狂暴,破壞性和毀滅性將會更加強烈,後果將會難以預料。

儘管深知這一點,秦良玉也不得不強裝自信的安撫着衆人,事情已經無可避免,更不可能從中抽身而出。否則,那就是違抗皇命,後果將會更加嚴重。

在這一刻,秦良玉知道,最起碼也要與京城的一兩個官員保持良好的關係,在未來的某一天,無妄之災真的落到頭上之時,不求對方能夠爲自己等人開脫、說話,辯駁什麼,但求對方能夠示警,能夠將京城的消息提前送到四川,讓自己能夠有所準備,不至於措手不及。

畢竟,面臨有心人的突然發難,皇上的質詢,如果沒有一定的事先準備,就算反應再快,也會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只要出現一丁點的紕漏,回答不上來,就會遭到有心人的猛烈攻擊,直至最後的無言分辨。

“放心吧,至於你們的那些顧慮,我早就想到了,並做好了準備,留有後手。”

秦良玉的這句話看似在安撫衆人,又何嘗不是在給自己打氣?

這就像一個死結,過於得到的皇上倚重,勢必會引起其他人的羨慕嫉妒恨。

尤其是一名武將,絕大多數的文官都不希望有哪個將領與皇上走得過近,否則,就會引起文官集團同仇敵愾般的反感和敵視,並想法設法的遏制那名武將。

縱觀大明王朝的歷朝歷代,無論是哪個皇帝主政,莫不如此,武將都比同階的文官地位矮半截,前者往往要依附於後者,方能獲得一個善終。

大明王朝就像一個跛腳的巨人,發展越來越不平衡,武將越來越受制於文官。

猶如現代的一句話,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默默支持,稍稍修改一下,在大明王朝,每個武將要想成功,要想在仕途上官員亨通,文官幾乎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若無張居正,戚繼光又如何能成就赫赫功名?

秦良玉的眸子裡閃過一絲黯淡之色,心裡愈發的沒底,但也無可奈何,苦無良策,還不得不強壯笑容,應付着眼前的這些子侄。

說句不客氣的話,千里而來的白杆子兵,雖然驍勇善戰,作戰勇猛,但在這京城,卻是無根無源的存在,沒有任何的依靠,稍有疏漏,就有可能就會飛來橫禍,全都葬身於此,還會揹負罪名,

尤其是在這種敏感的時期,自己等人做得那些事兒,雖非出自於本願,卻也得罪了許多官員,要是辦事不利,再讓皇上這個唯一靠山動怒,白杆子兵就真的完了。

所以,此刻的秦良玉就像走鋼絲一般,不得不奮勇之前,在留給皇上好印象的前提條件之下,還不能有所紕漏,將所負責的事情辦得盡善盡美。

呼...

暗暗長吐了一口濁氣,秦良玉沒有一絲輕鬆的感覺。

不管秦良玉願不願意,事情依舊按照原有的軌跡發展,清理魏黨的行動還在繼續,原來越多的官員被牽扯了進去,還有許多的監生。

隨着日子的一天一天的過去,從愈演愈烈到漸漸歸於平靜,唯有北京城的百姓還在熱議。

結交近侍秋後處決者,一十九人,劉志選,樑夢環,田吉,劉詔....

結交近侍次等充軍者,一十一人,魏廣輝,周應秋,閻鳴泰....

結交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捐輸爲民者,一百二十九人,大學士顧秉謙,馮銓,張瑞圖,來道宗....

......

隨着大量的魏黨被治罪,雖然欽定逆案的落下了帷幕,歷時近半個月,處理的官員數百名,或斬,或流放,或革職,等等。

但是,京城的氣氛依舊是緊張不已,官場上風聲鶴唳,所有人都知道,事情並未結束,只是暫停了而已,一把達摩克斯利劍始終懸在他們的頭上,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落下。

乾清宮之中,崇禎像往常一樣的端坐在那裡,錦衣衛指揮使洛養性與東廠提督曹化淳一左一右的站於對面,認真地傾聽着,微微低着頭,不敢直視崇禎的目光。

“你們兩個聽好了,不管使用什麼手段,像李夔龍、魏廣微、吳淳夫等魏忠賢的爪牙,陷害了那麼多的忠臣良將,這些人都必須死,還要做的隱秘,人不知鬼覺,不能讓人起疑....”

崇禎每說出一句話,話語裡的每個字就像一記重錘,狠狠地擊在兩人的心房之上,如此狠辣而陰暗的手段,讓他們畏懼、膽寒的同時,不禁想起了大明的開國之君,朱元璋。

小明王,許多的開國元勳,湯和等人,就是被錦衣衛暗地裡弄死,手法詭異莫辨,難尋蹤跡,以爲那些人都是意外而死,或是自然而亡。

尤其是眼前的這位帝王,僅僅只有十七歲,就有如此手腕和膽識,只是想想,洛養性和曹化淳就覺得未來的日子將會格外難熬,就像是放在熱鍋上的麻衣,心中很是苦澀。

兩人知道,如今的錦衣衛和東廠看似權力極大,分別有監視百官、可以直接捉拿勳貴的權力,更是無需經過其他衙門同意,可以任意將平常百姓下大獄。

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不同於前朝,錦衣衛和東廠的權力更加收攏於皇上的手中,再也無法像魏忠賢那樣肆意妄爲,可以權傾朝野。

原因很簡單,眼前的這位皇上不是等閒之輩,不管是心機、手腕,還是個人能力,都超過前朝的萬曆和天啓,更加不能容忍錦衣衛和東廠的擅權。

關鍵的是,這位年輕的皇帝勤於政事,不像天啓與萬曆,時常當甩手掌櫃,使得錦衣衛與東廠的權力越來越大,代使皇權。

崇禎講完了之後,這時,似乎想到了什麼,不等兩人迴應,再次說道:“對了,不管是錦衣衛,還是東廠,都要加強在遼東的密諜力量,任務的重點不是監視那些武將,而是收集關於後金的各種情報,以及策反後金的將領。”

“前朝之時,魏忠賢雖然把持朝政,陷害忠良,但這一點做得確實不錯,居然策反了努爾哈赤的姻婿劉愛塔。當然,策反劉愛塔,也就是劉興祚,在整個過程中,袁可立起到了主導作用,若無錦衣衛和東廠的配合,又怎麼可能成功?”

第二百五十章近乎於無禮的強勢第五百二十五章 將功補過第三百九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十)第四百四十八章 摘出去第二百八十七章 戰鬥力飆升五倍第四百三十五章 最佳時機第四百六十四章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第二百二十四章 開學典禮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範圍寶鈔試點第四百一十一章 轉移注意力第二十氣章 明悟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三百二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三)第一百九十九章 新的陰謀第四百二十一章 昭然若揭第三百八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第五百九十六章 “大鐵疙瘩”第五百五十八章 破壞了大明的根基第二百零一章 援軍到來第二百四十七章 落幕第一百零一章 上!第二百四十章 貨幣戰爭(五)第二百五十二章 東南形勢第五百二十四章 絕望了第二百四十二章 貨幣戰爭(七)第四百八十三章 扶持一個勢力第二百五十四章 餘波第五百五十六章 宴請名單第六百五十二章 理所當然第三百三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四)第五百五十章 大明開出的條件第九章 山西八大奸商(求收藏求推薦)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煙”非彼“煙”第三百一十一章 沒有絕對的信任第四百九十七章 求情第四百七十五章 兔死狐悲第五百七十章 儲藏水源第五百零二章 尋找多爾袞的蹤跡第五百八十四章 摸底第七十六章 皇家軍事學院第五百六十章 流言滿天飛第三百五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九)第一百一十章 醞釀陰謀第二百零零章 沒有後路第五百六十二章 聖諭第一百二十九章 莫大的恩賜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一百二十八章 儲藏之處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六百四十七章 微調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可以第六百四十九章 童試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五百四十八章 坤輿萬國圖第四百八十七章 低聲下氣第二百七十八章 化腐朽爲神奇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字之差第一百九十章 沒落的大明海軍第六百四十一章 事無絕對第一百零五章 十五年的囚徒生活鍛造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三百二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第一百一十二章 “知府”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三百零七章 豪氣沖天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四百六十九章 燙手山芋第四百八十四章 一場豪賭第六百零六章 大難題第二百二十二章 摒棄“重農抑商”的思維第二章 決定(求收藏求推薦)第四百零四章 培養新一代的黔國公第一百九十一章 組建新水師第四百一十二章 取消風聞奏報第四百九十章增加籌碼第一百零六章 丘兆麟的重要性(三更)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一百二十八章 儲藏之處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六百三十六章 心結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七)第六百二十章 國情不同第二十六章 分化瓦解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規則(大結局)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佳時機第五十章 膽戰心驚的李祖白第三百一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九)第五百八十章 也有一個條件第六百零四章 統一計時第六百三十七章 得道高僧代表團第四百六十四章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第一百八十五章 熱門人選第三百零二章 要求很簡單第二百三十九章 貨幣戰爭(四)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二百零三章 恩威並施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
第二百五十章近乎於無禮的強勢第五百二十五章 將功補過第三百九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十)第四百四十八章 摘出去第二百八十七章 戰鬥力飆升五倍第四百三十五章 最佳時機第四百六十四章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第二百二十四章 開學典禮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範圍寶鈔試點第四百一十一章 轉移注意力第二十氣章 明悟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三百二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三)第一百九十九章 新的陰謀第四百二十一章 昭然若揭第三百八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第五百九十六章 “大鐵疙瘩”第五百五十八章 破壞了大明的根基第二百零一章 援軍到來第二百四十七章 落幕第一百零一章 上!第二百四十章 貨幣戰爭(五)第二百五十二章 東南形勢第五百二十四章 絕望了第二百四十二章 貨幣戰爭(七)第四百八十三章 扶持一個勢力第二百五十四章 餘波第五百五十六章 宴請名單第六百五十二章 理所當然第三百三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四)第五百五十章 大明開出的條件第九章 山西八大奸商(求收藏求推薦)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煙”非彼“煙”第三百一十一章 沒有絕對的信任第四百九十七章 求情第四百七十五章 兔死狐悲第五百七十章 儲藏水源第五百零二章 尋找多爾袞的蹤跡第五百八十四章 摸底第七十六章 皇家軍事學院第五百六十章 流言滿天飛第三百五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九)第一百一十章 醞釀陰謀第二百零零章 沒有後路第五百六十二章 聖諭第一百二十九章 莫大的恩賜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一百二十八章 儲藏之處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六百四十七章 微調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可以第六百四十九章 童試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五百四十八章 坤輿萬國圖第四百八十七章 低聲下氣第二百七十八章 化腐朽爲神奇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字之差第一百九十章 沒落的大明海軍第六百四十一章 事無絕對第一百零五章 十五年的囚徒生活鍛造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三百二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第一百一十二章 “知府”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三百零七章 豪氣沖天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四百六十九章 燙手山芋第四百八十四章 一場豪賭第六百零六章 大難題第二百二十二章 摒棄“重農抑商”的思維第二章 決定(求收藏求推薦)第四百零四章 培養新一代的黔國公第一百九十一章 組建新水師第四百一十二章 取消風聞奏報第四百九十章增加籌碼第一百零六章 丘兆麟的重要性(三更)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一百二十八章 儲藏之處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六百三十六章 心結第三百八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七)第六百二十章 國情不同第二十六章 分化瓦解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規則(大結局)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佳時機第五十章 膽戰心驚的李祖白第三百一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九)第五百八十章 也有一個條件第六百零四章 統一計時第六百三十七章 得道高僧代表團第四百六十四章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第一百八十五章 熱門人選第三百零二章 要求很簡單第二百三十九章 貨幣戰爭(四)第五百一十三章 暴利第五百七十四章 理論付諸於實際第二百零三章 恩威並施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