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孫元化的好意

如果沒有一開始的國庫充盈,恐怕就不會有班軍之後的打開局面。

換而言之,若是沒有那番的種種行爲,近乎於無賴般的敲詐、綁架和勒索,現在這個時候,恐怕這位年輕的皇上還在爲軍餉的事情而發愁,手足無措,更談不上能夠撥出一部分銀子,用作西北賑災。

自然而然地,如今的大明朝,也不會出現政治漸漸清明、蒸蒸日上的景象。

多少年了,自從一代輔臣張居正死了之後,孫傳庭都記不清了,大明有多久,有今時今日這種景象,不說其他,單論國庫,已經幾十年從未充盈過。

山東,登州城內....

此刻,登萊巡撫衙門,後衙的客廳之上,只有登萊巡撫袁可立和遼東水師孫元化兩人,不僅如此,整個大廳周圍的數米之內,再無他人。

“孫將軍,你看,這就是劉興祚,也就是韃子稱其爲劉愛塔,差人送來的書信,請求投降的信箋。”

說話之間,袁可立從衣袖裡掏出一封書信,遞給了孫元化,在對方瀏覽的過程中,並沒停下講述,語氣多了幾分真誠。

“實不相瞞,孫將軍,早在天啓年間,我與孫督師就已經開始着手謀劃此事,策反劉興祚,以其爲內應,一舉收復遼東的金州、復州、蓋州和海州,即便不能收復失地,也能予以建奴一定程度上的重創,畢竟,劉興祚在遼東的漢人中頗具影響,有着相當程度的威望,尤其是建奴佔領地區的漢人之中。”

“奈何,隨後發生了諸多變故,由於閹黨勢大,孫督師不得不隱退,退出官場,而在下也因爲毛文龍的彈劾,其投奔了魏忠賢一黨,不得不急流勇退,辭官歸故里,因此,這件事情也就擱置了下來。”

“回想起來,之所以能夠順利地策反劉興祚,全都是仰賴於孫督師的鼎力支持。”

......

漸漸地,袁可立陷入深思之中,回想起了過往,如果不是魏黨的權勢過大,孫承宗不得不隱退;如果不是毛文龍與魏黨同流合污,勾結在一起,攻擊自己,恐怕天啓末年的遼東局勢,又是另一番景象。

在劉興祚「劉愛塔」的配合之下,以其爲內應,未嘗不可以收復金州、復州、蓋州和海州,最不濟,也能收回前兩者。

畢竟,金州和復州距離萊州那麼近,僅一水之隔,通過渤海灣,不需幾個時辰,就能達到,最爲關鍵的是,劉興祚還是負責鎮守四鎮。

孫元化很快就看完了書信裡面的內容,迎向袁可立那頗具感慨的目光,等到對方說完之後,臉上現出沉思之色,略有遲疑地說道:“袁大人,本將軍有一言,不知道該說不該說,就怕您聽過之後,會有一些不高興。”

“呵呵...孫將軍,但說無妨!”

袁可立爽朗的一笑,如此言語,更是顯得他胸懷坦蕩,擺出一副認真的傾聽之色,等待着孫元化的講述。

“袁大人,那本將軍就直言了,有着劉興祚作爲內應,在攻其不備之下,確實可以出其不意地收回遼東四鎮,然而,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建奴的風頭正盛,實力非常強悍,恐怕也守不住金州、復州等四鎮。”

“不同於現在,建奴與一些蒙古部落的聯盟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那時候的建奴,在努爾哈赤的統治之下,通過各種拉攏手段,聯盟極爲牢固,兵鋒正強,在沒有林丹汗的強有力地牽制之下,即便是收回了四鎮,恐怕也守不了多久。”

“而且,當時的朝中局勢十分混亂,魏忠賢權傾朝野,閹黨把持着朝政,排斥異己,如此情況下,先不說不適合大的軍事行動,就是守城的各種軍需、援兵等等,也很難做到保密周全。”

......

袁可立聽得頻頻點頭,一副深以爲然的樣子,這纔想起,遙想當年,人家孫元化乃是孫承宗的幕僚之一,身處遼東最前線,不管是遼東的局勢,還是朝中情況,地位雖然不顯,但瞭解到的東西,一點都不必自己少。

袁可立的神色有一些不自然,訕笑了一下,畢竟,堂堂的登萊巡撫,位列二品官銜,被人如此當面置疑,儘管心中並不在意,但面子上還是有一些過不去。

“所以啊,孫將軍,本官覺得,如今之時,有着劉興祚作爲內應,雖然他不再是後金鎮守四鎮的將領,但以他在遼東漢人中的影響力和威望,如果咱們突然發難,不是沒有一舉奪取四鎮的可能。”

“而且,你也說了,如今的建奴,處境非常的不妙,與蒙古族的聯盟關係,漸漸趨於分崩離析,現在不斷地在收縮防線,已經無力再控制金州、復州、蓋州和海州等地,正是咱們用兵的最佳時機。”

“建奴退出遼東,返回建州老巢,乃是大勢所趨,不過是時間早晚的事情,如果咱們不取四鎮,反而會便宜了野心勃勃的察哈爾林丹汗,既然如此,咱們還不如主動出擊,收復失地,佔據有利態勢。”

“說實話,袁大人,本將軍非常贊同這個這個提議,這樣做,如今之時,正是出兵的最佳時機,若是謀劃好的話,不僅僅是收回四鎮,未嘗沒有可能收復整個遼東,徹底將建奴趕回老家。”

孫元化輕輕點頭,附和了一番,滿臉的若有所思之色,這個時候,似乎是想到了什麼,神色爲之一斂,鄭重地提醒道:“不過,袁大人,此事牽涉甚大,爲了保密,即便不能直接發文於兵部,也要密奏於皇上,請示這件事情。”

剎那間,袁可立的心中爲之恍然,神色也變得極爲鄭重了起來,聽出了對方的弦外之音,其中的暗示之語,先不說這樣大而又牽涉甚廣的行動,不是兩人能夠輕易決定的,單單是一旦打起來,所需要的軍需物資和炮彈,就必須朝廷保證充足的供應,還需要孫承宗在寧錦一帶的配合,而這些都需要兵部的居中統籌和協調。

最爲關鍵的是,密奏於皇上,不僅少了一份事後兵部問責的麻煩,即便是行動失敗,他們遭到的懲罰也要少許多。

感受到孫元化話語裡的好意,袁可立衝着對方笑了笑,朗聲回道:“好,既然這樣,孫將軍,爲了保密起見,咱們先以密旨的形式請示皇上,稍後在做決斷。”

“呵呵...袁大人,本將軍也是這樣想的....”

第九十九章 冷靜....理性....第二百五十四章 餘波第二十三章 敲打(上)第五百九十三章 雙喜第五百八十五章 決心第七十九章 荒蕪的良田第一百一十一章 宋獻策的折服第五百七十五章 惶恐不安的張彝憲第一百三十三章 膽識過人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佳時機第五百一十六章 明軍的一大弊端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三百一十五章 身心俱疲第五百九十四章 捉摸不透第三百四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七)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二百九十三章 馳道第四百八十章 真正的漁翁得利第四百一十六章 籌謀第二百八十八章 用錢堆起來的戰鬥力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七)第六百五十七章 徒有其表第五十章 膽戰心驚的李祖白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雙收第二百三十八章 貨幣戰爭(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篇稿子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六百二十章 國情不同第四十五章 帶頭作用第二百三十章 另一個巨大意圖第三十二章 急流勇退第三百三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明中興有望了第八十七章 可以!第四百六十章 朱舜水第三百八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弊大於利第一百四十六章 滅天雷第一百五十一章 疑惑第五百七十三章 拉人頭第四百一十一章 轉移注意力第二百二十五章 近乎於下馬威的開場白第一百五十六章 弊大於利第六十三章 蒼白的安撫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條件第五章 拍板(求收藏求推薦)第四百六十六章 郭懷一第五百一十八章 遼東局勢大變第三百零七章 豪氣沖天第十四章 錐刺奸臣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規則(大結局)第一百九十四章 兵出塞外第二百四十一章 貨幣戰爭(六)第八十二章 遙遙跟隨第三百四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三個精明的商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疑惑第四百二十四章 “能屈能伸”的海上馬車伕第二百四十四章 貨幣戰爭(九)第六百四十九章 童試第二百七十三章 按月分值第二百九十七章 “兩柄利劍”第一百四十七章 重啓滅天雷計劃第五百二十章 第一次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增一減第五百一十六章 明軍的一大弊端第五百三十二章 取消兩京制第三百九十八章 宗教衝突第八十四章 慫恿第三百零四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增一減第一百四十九章 英國公第一百五十六章 弊大於利第四百四十二章 摻沙子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從中漁利第一百零一章 上!第四百四十九章 兩大糧倉第五百五十三章 紫衣事件第五百四十二章 皇太極的不安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範圍寶鈔試點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三百八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九)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六百一十七章 一個開場白第五十一章 “爺”文化第九十九章 冷靜....理性....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八)第二百五十八章 沒有一點負罪感第四百三十二章 禁忌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七十七章 相同的特點第十四章 錐刺奸臣第三百一十四章 輿論的可怕之處第三百四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五)第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第五十三章 意義非凡第三百五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五)第五百一十五章 裁撤衛所制
第九十九章 冷靜....理性....第二百五十四章 餘波第二十三章 敲打(上)第五百九十三章 雙喜第五百八十五章 決心第七十九章 荒蕪的良田第一百一十一章 宋獻策的折服第五百七十五章 惶恐不安的張彝憲第一百三十三章 膽識過人第三百一十二章 最佳時機第五百一十六章 明軍的一大弊端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三百一十五章 身心俱疲第五百九十四章 捉摸不透第三百四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七)第一百七十七章 缺乏全局眼光第二百九十三章 馳道第四百八十章 真正的漁翁得利第四百一十六章 籌謀第二百八十八章 用錢堆起來的戰鬥力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七)第六百五十七章 徒有其表第五十章 膽戰心驚的李祖白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雙收第二百三十八章 貨幣戰爭(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篇稿子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六百二十章 國情不同第四十五章 帶頭作用第二百三十章 另一個巨大意圖第三十二章 急流勇退第三百三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明中興有望了第八十七章 可以!第四百六十章 朱舜水第三百八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三)第一百五十六章 弊大於利第一百四十六章 滅天雷第一百五十一章 疑惑第五百七十三章 拉人頭第四百一十一章 轉移注意力第二百二十五章 近乎於下馬威的開場白第一百五十六章 弊大於利第六十三章 蒼白的安撫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條件第五章 拍板(求收藏求推薦)第四百六十六章 郭懷一第五百一十八章 遼東局勢大變第三百零七章 豪氣沖天第十四章 錐刺奸臣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規則(大結局)第一百九十四章 兵出塞外第二百四十一章 貨幣戰爭(六)第八十二章 遙遙跟隨第三百四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三個精明的商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疑惑第四百二十四章 “能屈能伸”的海上馬車伕第二百四十四章 貨幣戰爭(九)第六百四十九章 童試第二百七十三章 按月分值第二百九十七章 “兩柄利劍”第一百四十七章 重啓滅天雷計劃第五百二十章 第一次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增一減第五百一十六章 明軍的一大弊端第五百三十二章 取消兩京制第三百九十八章 宗教衝突第八十四章 慫恿第三百零四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增一減第一百四十九章 英國公第一百五十六章 弊大於利第四百四十二章 摻沙子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從中漁利第一百零一章 上!第四百四十九章 兩大糧倉第五百五十三章 紫衣事件第五百四十二章 皇太極的不安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範圍寶鈔試點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三百八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九)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六百一十七章 一個開場白第五十一章 “爺”文化第九十九章 冷靜....理性....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八)第二百五十八章 沒有一點負罪感第四百三十二章 禁忌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七十七章 相同的特點第十四章 錐刺奸臣第三百一十四章 輿論的可怕之處第三百四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五)第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第五十三章 意義非凡第三百五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五)第五百一十五章 裁撤衛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