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知府”

這個時候,誰也想不到,崇禎的心裡想的不是關於唐王的事情,從靈魂和思想上來講,他更像是一個穿越者,那個靈魂莫名來到這個年代的賈亦韜,想得而是自己的不幸遭遇。

似乎是受到關於福王與唐王諸多信息的先後刺激,讓他請不自己的再次想起,穿越之前的那個令人心寒的夜晚。

傷害自己最深最痛的不是敵人,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最爲親近之人!

在巨大的誘惑之前,除了極爲信任的親情,所謂的血脈關係,什麼叔伯侄子,什麼堂兄堂弟,什麼同宗同族,都顯得是那麼虛無縹緲,那麼的脆弱,不堪一擊。

這一刻,“崇禎”心中暗想,自己雖然與朱由檢身處不同的時代,但從本質上來講,處境是一樣的,叔伯子侄,堂兄堂弟,都是極爲富有之人,在牽涉到個人的利益,哪怕是對整個家族而言有利,他們也不願意犧牲自己一點點的利益,讓擁有同樣血脈的族人暫渡難關。

同時,“崇禎”也是一個歷史學家,忍不住地聯想到諸多歷史教訓,在皇位的絕大誘惑之下,最先造反的往往是那些藩王,所謂的血親之人。

從古至今,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像周公那般?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緊接着,“崇禎”的心裡一陣嘀咕,像是在自言自語,又似在說給腦海裡好久沒有出現過的朱由檢的殘存意識,又或者是在安撫自己,爲以後對付天下藩王,尋找某種心理平衡。

我這已經算是客氣的了,不管怎麼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如果按照歷史演變的那樣發展,現在這樣做,雖然剝奪了他們的親王爵位,卻也是他們的恩人,等同於救了他們一命,最起碼讓他們能夠活下去,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

而且,雖然沒收了全部家產,廢除了種種特權,卻也依舊善待於他們,讓他們能夠安身立命,能夠自給自足,不至於餓死。

最爲關鍵的是,賦予他們大明子民應有的最起碼的權力,入仕當官,爲將爲相,參加科舉,亦或是經商,到任何一個地方做生意。

一念及此,“崇禎”的嘴角微微上揚,勾勒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轉瞬即逝,很快就恢復了正常,誰也沒有發現這一細微的神情變化。

這一刻,他很是心安理得,再也沒有那種對諸王下手的負罪感。

似乎是覺得大廳裡過於安靜,有一些壓抑,劉若宰舉目四顧,看了看衆人,面有猶豫之色,目光落到崇禎的身上之時,最終還是說道:“皇上,關於你上次提到得那件事情,關於‘知府’一詞的由來,微臣這段時間查了一下一些歷史古籍,結合種種記載,大概整理了一下,這才知道它的由來。”

很顯然,隨着劉若宰這一聲的轉移話題,打破近乎於壓抑的平靜,大廳裡的氛圍明顯緩和了少許,崇禎的臉上更是流露出一絲淡淡的來了興致之意。

“知府一詞,最早出現於宋朝,不過,將‘知府’一詞列爲官職名稱,乃是咱們大明朝。至於宋朝正式劃分州府行政區,乃是‘知府事’的官稱。”

“根據古代的《官職志》記載,知府二字,重在‘府’,而‘府’的變化過程,更是體現了‘知府’一詞的演變始末,也代表着古代官職的一種演變。”

“府,最早出現於魏晉時期,州刺史同時兼備着將軍的職務,事實上,州刺史卻是一個文職,將軍是一個武職,州有州的衙門和幕僚,將軍也有將軍的衙門和幕僚,而將軍的衙門就稱之爲‘府’。”

“到了唐朝時期,朝廷對‘府’的存在,已經非常的重視,在中都和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職過的州,普遍都設有府,比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等,而他們的主事稱之爲府尹,而不是知府。”

......

聽着劉若宰的侃侃而談,話語越來越流暢,“崇禎”雖是一個明史專家,但也不可能事無鉅細地對所有事情都細細考究,弄清所有官職名稱的由來。

否則,要真是那樣研究的話,哪怕“崇禎”用一生的時間,也不可能對所有的事情都弄清楚。

何況,穿越之前的他,還只是一個年僅二十八歲的教授。

儘管不清楚“知府”二字的由來,但“崇禎”對其還是有一些瞭解,明朝的“府”是有這等級的劃分,按照納稅糧的多少,可以劃分爲三個等級。

二十萬石以上,爲上府;二十萬石到十萬石之間,爲中府;十萬石以下,爲下府。

自然而然地,府有等級劃分,知府一職也有三六九等,上府從三品,中府正四品,下府從四品。

雖然,以後的知府統一爲正四品,但明朝對全國一百五十多個府貼的標籤,各個府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人口的多寡、路程的遠近、案件的多少、民風的順劣等等,定有“衝”、“繁”、“疲”、“難”四個字。

每個字代表着一種情況,含有四個字標籤的府爲“最要缺”,還有三個字爲“要缺”,還有兩個字爲“中缺”,還有一個字或者一個都沒有爲“簡缺”。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在哪裡當知府,僅僅是從那個府的標籤,就可以大概可以判斷那個官員的能力如何?未來的仕途潛力幾何?

“崇禎”清楚地記得,同樣是正四品,簡缺和中缺只會給那些初次當知府,亦或是當知府時間不長的官員,尤其是初次任職之人,多是督撫奏請朝廷任命。

要缺和最要缺就不一樣了,不僅是朝廷直接任命,即便是有着督撫的推薦,也必須達到兩個硬性條件,當過知府,必須有極爲豐富的經驗。

不言而喻,在正常的情況下,後兩者當職的知府,更加的受朝廷重視,仕途也更加的平坦。

想到這些,再加上劉若宰正在的講述,“崇禎”的心裡不禁有一番感慨,所謂的知府,相當於現代社會的市長,撇開兩者的選拔與任免程序不講,單單是名字,“崇禎”就更加的喜歡前者。

知府知府,知道一府者,瞭解一府的情況,纔是知府,纔是一府的最高長官。

所謂的市長,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就是一市之長!

何爲長?

就是比其他人大的意思,就是在所有人之上。

所以,相比於市長這樣的稱呼,僅僅是從字面上的意思出發,“崇禎”就更加的喜歡知府一詞,作爲一地長官的職稱。

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優勢第六百零章 疫情第一百六十九章 楔一顆釘子第五百五十五章 趁虛而入的機會第五百一十七章 升的太快第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六百二十四章 狠辣勁兒第三百零三章 孫元化的好意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二百六十六章 簡陋的互市之所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個名額第三百三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八)第五百一十二章 巨大的貿易順差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一)第五百一十九章 以蒙治蒙第五十一章 “爺”文化第三百二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九)第六百零一章 災難財第六百四十七章 微調第六百一十章 少得可憐的稅銀第六百一十三章 有苦說不出第三百八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三)第五十八章 不該啊第三十章 洛養性的小心思第六百五十四章 兼而有之第一百八十章 濃郁的尚武氣息第一百九十章 沒落的大明海軍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三)第六百五十七章 徒有其表第四百六十二章 不該改變嗎?第五百七十八章 密碼和密碼本第三百四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七)第四百二十三章 便宜行事之權第五百六十章 流言滿天飛第四百二十五章 爭吵第五百二十五章 將功補過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煙”非彼“煙”第三百三十一章 設立商館第二百一十八章 鮮爲人知的秘密通道第五百九十五章 莫大殊榮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優勢第五百九十三章 雙喜第二百七十七章 機會第五百八十六章 試驗區第一百五十章 壯觀的早朝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規則(大結局)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種手段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七十九章 荒蕪的良田第三百七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四)第二百零三章 恩威並施第四百二十八章 提前透露第三百八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八)第一百六十章 變質的沐府第五百五十四章 隱元隆琦禪師第六百三十二章 爲大明培養女官?第二百四十七章 落幕第五百一十四章 庫爾纏的猜測第三百三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虧爲盈第二百零五章 分析第四百七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四百六十八章 迂迴的勸說第二百七十章 學員的優勢第四十七章 徐光啓獻策第一百八十七章 棄翰林院,轉投皇家軍事學院第二百八十八章 用錢堆起來的戰鬥力第五百二十二章 最合適的人選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八)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種手段第四十九章 “將軍的搖籃”第五百六十五章 兩相對比第五百零八章 “增強皇太極的實力”第五百八十五章 決心第六百五十一章 不想做得太絕第二百五十五章 訓斥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六十七章 就那麼爽快的答應了?第三百九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九)第五百八十六章 試驗區第二百一十九章 萬事開頭難第九十五章 暗中謀劃第三百四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四)第五十一章 “爺”文化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可以第五百六十二章 聖諭第五百零五章 人爲刀俎第四百零二章 觸目驚心第二百三十八章 貨幣戰爭(三)第五百三十六章 煙鬼第九十七章 尷尬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九十二章 宋獻策的謀士氣度第五百二十二章 最合適的人選第一百九十五章 取巧手段第十三章 微服出宮第三百二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九)第六百三十三章 契機
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優勢第六百零章 疫情第一百六十九章 楔一顆釘子第五百五十五章 趁虛而入的機會第五百一十七章 升的太快第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六百二十四章 狠辣勁兒第三百零三章 孫元化的好意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二百六十六章 簡陋的互市之所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個名額第三百三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八)第五百一十二章 巨大的貿易順差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一)第五百一十九章 以蒙治蒙第五十一章 “爺”文化第三百二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九)第六百零一章 災難財第六百四十七章 微調第六百一十章 少得可憐的稅銀第六百一十三章 有苦說不出第三百八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三)第五十八章 不該啊第三十章 洛養性的小心思第六百五十四章 兼而有之第一百八十章 濃郁的尚武氣息第一百九十章 沒落的大明海軍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三)第六百五十七章 徒有其表第四百六十二章 不該改變嗎?第五百七十八章 密碼和密碼本第三百四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七)第四百二十三章 便宜行事之權第五百六十章 流言滿天飛第四百二十五章 爭吵第五百二十五章 將功補過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煙”非彼“煙”第三百三十一章 設立商館第二百一十八章 鮮爲人知的秘密通道第五百九十五章 莫大殊榮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優勢第五百九十三章 雙喜第二百七十七章 機會第五百八十六章 試驗區第一百五十章 壯觀的早朝第六百五十九章 新的規則(大結局)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種手段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七十九章 荒蕪的良田第三百七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四)第二百零三章 恩威並施第四百二十八章 提前透露第三百八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八)第一百六十章 變質的沐府第五百五十四章 隱元隆琦禪師第六百三十二章 爲大明培養女官?第二百四十七章 落幕第五百一十四章 庫爾纏的猜測第三百三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扭虧爲盈第二百零五章 分析第四百七十四章 危如累卵第四百六十八章 迂迴的勸說第二百七十章 學員的優勢第四十七章 徐光啓獻策第一百八十七章 棄翰林院,轉投皇家軍事學院第二百八十八章 用錢堆起來的戰鬥力第五百二十二章 最合適的人選第三百五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八)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種手段第四十九章 “將軍的搖籃”第五百六十五章 兩相對比第五百零八章 “增強皇太極的實力”第五百八十五章 決心第六百五十一章 不想做得太絕第二百五十五章 訓斥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六十七章 就那麼爽快的答應了?第三百九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九)第五百八十六章 試驗區第二百一十九章 萬事開頭難第九十五章 暗中謀劃第三百四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四)第五十一章 “爺”文化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可以第五百六十二章 聖諭第五百零五章 人爲刀俎第四百零二章 觸目驚心第二百三十八章 貨幣戰爭(三)第五百三十六章 煙鬼第九十七章 尷尬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九十二章 宋獻策的謀士氣度第五百二十二章 最合適的人選第一百九十五章 取巧手段第十三章 微服出宮第三百二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九)第六百三十三章 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