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

第二十二章天下大勢,浩浩湯湯

朱祁鎮負手看着窗外的景色,說道:“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朱祁鎮承認,在這個時候他的私心大作。

如果不是朱祁鎮知道後世歷史,中華民族將會有怎麼樣的危機,朱祁鎮都有一種將皇位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的想法。

畢竟當皇帝實在是太舒服了。

以天下之大,供奉一人,縱然朱祁鎮自制力也算可以了。但是依然覺得皇帝的日子要比後世舒服多了。

雖然比起後世很多享受的,這個時代沒有,但是這麼多人對皇帝尊崇之極的態度,這種人格上的享受,甚至是後世的社畜們想都想不到的。

只是,有些東西終究是留不住的。

朱祁鎮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而今,他雖然一步步將大明發展到強盛起來,但是真正推動世界變得不一樣的,並不是大明,而是葡萄牙那位王子的航海行爲,大航海的先聲已經開始了。

而中國這個老大王朝,還是在自己的頻率之中行進。

面對這樣的天下大勢,他也沒有什麼別的選擇。

再者,朱祁鎮的本心從來是免除中華民族一段黑暗的時光。

如果在這樣的思想混亂之中,醞釀出中國在春秋戰國之後,思想上第二個高潮。朱祁鎮死復何憾?

于謙不大清楚朱祁鎮這一句話內涵,但是表層意思卻是明白的。朱祁鎮並沒有改變心思的意思。

朱祁鎮說道:“於先生,李賢已經告老,內閣之位,不可或缺,先生可否助朕一臂之力?”

在朱祁鎮與于謙談論之中,朱祁鎮重要確定了大明下一任首輔的人選,不是劉定之而是于謙。

之所以不是劉定之。也是朱祁鎮確定了變法之事,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思想上的變革。

在這一點上,劉定之熟悉朝廷內外的優勢,並不是太大的。

而於謙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有前後在湖廣,貴州,江西,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南直隸,山東做過事,可以說恩德遍佈天下。

天下人敬重的元老重臣,他口中說出來的話,與劉定之口說出來的話,分量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種思想上的問題。需要這種能鎮得住場子的大臣坐鎮。

于謙沉吟片刻,說道:“陛下,臣老矣,頭須皆白,牙齒搖搖欲墜,每夜入睡,手腳冰涼,如墜冰雪之中,想來是不久於人世。臣此次回京,就是想向陛下告老的。首輔重任,老臣恐怕不能承擔了。”

于謙最近身體很不好。畢竟快七十的人了。

古代的醫療條件與後世又有不同。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如胡濙一般,養生有道,年過九十,還是精神很好。

前一段時間,于謙還在伊州,也就是哈密坐鎮了一段時間,處理西域事務,身體透支的厲害。

否則也不會在半路就病倒了,差一點就誤了千秋萬壽宴的時辰。

朱祁鎮說道:“先生,此事關乎的大明氣運,朕實在是除卻先生,誰都放心不下來。還請先生幫我一把,請先生放心,劉定之也是你的老屬下了。大事先生與朕商議便是了。小事讓劉定之處置就行了。”

于謙心中暗道:“我這個老部下估計不會歡迎我。”

劉定之在京師任職的時候,是在於謙麾下工作過一段時間,但是那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此刻劉定之接任大明首輔的風言風語,傳的滿京師都是。

于謙忽然空降,想來劉定之這個老部下,有一百八十個不舒服。

只是于謙看朱祁鎮懇切的目光,拒絕的話卻是說不出口的。

于謙也不是傻子。

他也能看出來朱祁鎮這樣做,其實是變法的先聲。

只是于謙與朱祁鎮之間的羈絆,與李賢又不一樣。

李賢從頭到尾,他與朱祁鎮就沒有多少私人之間的感情,即便有,也是李賢身爲首輔這一段時間之內與朱祁鎮培養出來的。

但是于謙卻不一樣。

朱祁鎮剛剛親政,就將於謙給調入京師。當時朝野側目。朱祁鎮第一次在朝廷上發生,打助攻的也是于謙。

之後建立朱祁鎮權威的大事,自然就是河北水利,這一件事情,朱祁鎮除卻于謙誰也不相信。

要錢給錢,要名給名。

于謙很清楚,河北水利工程能成功,他于謙的努力是原因之一,但是朱祁鎮近乎毫無保留的,將太皇太后留下的內庫銀,花了將近一半多。也是原因之一。

雖然後來,因爲種種原因,他沒有進入內閣,但是在外任職。

朱祁鎮對於謙的信任與支持,一直都沒有動搖過,哪裡有事情,朱祁鎮首先想到的是于謙,而於謙只要提出條件,朱祁鎮也從來沒有打過折扣,甚至每一次給予于謙的支持都是過量了,將兒子于冕放在太子身邊,太子第一次出京 ,就是放在於謙麾下。

這種信任與支持,早已超出普通君臣感情了。

于謙拒絕固然是因爲他的身體,的確不大行了,他想退下來養老。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李賢能看出來這是一攤渾水

于謙能看不出來嗎?

只是世界上,總有一些事情,你知道前途未明,但是依舊不能拒絕的

就好像于謙現在。

朱祁鎮已經將話說到這個份上了。

于謙不可能說出拒絕的話,只能說道:“臣謝陛下信任,臣定然將這一件事情做好。”

朱祁鎮說道:“有於公在,朕就放心了。”

“只是老臣有兩個條件。”于謙說道:“還請陛下恕罪。”

朱祁鎮心中微微一沉,有些不悅,說道:“先生請講。”

于謙說道:“老臣的身子骨實在是撐不住了,爲陛下主持了這一件大事之後,還請陛下允許老臣致仕。”

朱祁鎮看着于謙滿頭白髮,心中雖然不願意,說道:“朕也不會強人所難的,既然先生去意已決,朕自然同意。”

于謙說道:“其次,就是內閣人員不要大動,一切如舊,老臣只是爲陛下做這一件事情而已,其他雜務,令各大臣分理之,老臣實在受不了內閣勞苦。”

于謙這樣說,其實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很簡單,于謙固然聲望高,名聲大。但是他已經離開中樞不知道多少年了,當年在中樞的一些人脈都已經煙消雲散了。

就好像劉定之,也算是于謙的舊部。但是物是人非,根本不可能爲于謙提供助力了。

于謙想要有所作爲,非要在人事上大動干戈,將自己的人從地方上調入京師之中不可。

這也是爲什麼朱祁鎮一般都是從內閣內部挑選首輔的原因之一。

如果於謙真有一番作爲的想法,自然不憚於大動干戈。只是他而今最好的年華已經過去了,不管是精力還是體力,都沒有大有作爲的精力了。

既然如此,何不剛剛開始就說好了,讓劉定之主持日常庶務。他不過是一個過路財神,做了這一件事情,就回杭州老家去了。

只是不知道故鄉的梅花,是不是如當初一樣。

朱祁鎮此刻才相信于謙是真沒有留下來的意思,他說道:“既然先生這麼說了,朕豈能不答應。”

于謙說道:“如此一來,老臣與翰林院,就爲陛下擬兩篇文章,請陛下在開年之後,刊登在明報之上。”

對於明報,大臣們適應都非常快,這才幾年功夫,就熟練的利用明報的影響力了。

朱祁鎮說道:“如此,朕就等着看先生如椽大筆了。”

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五章 新內閣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十四章 遺詔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
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五章 新內閣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十四章 遺詔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