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

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

朱祁鎮與于謙臨行時候,一番密談。

從來沒有人知道。

因爲朝廷之中的人,都被內閣變動牽動心腸。內閣之中,同時去位的還有王文,羅通。

羅通的去位,乃是朱祁鎮拉攏軍隊的一種舉措。

兵部尚書換成了資歷淺薄的程信,雖然他有一個好兒子,在這一次展露頭角的程敏政,但是就程信本身的資歷來說,他在兵部尚書位置之上,發揮不出什麼作用。

同樣的官位,在不同的人手中就有不同的作爲。

讓王驥在兵部尚書位置之上,他能壓着五軍都督府變成閒職,而程信能守住兵部而今的權柄就不錯了。

甚至王越反而在很多事情上侵佔兵部職權。

在這一場變法之中,朱祁鎮最重視的就是兵權了。

雖然他不想事情發展到他必須動兵才能將事情推行下去。但是軍方的絕對支持,卻也是朱祁鎮絲毫不能退讓的,所以朱祁鎮對軍隊要優容一些。

如此一來,內閣之中,能保持位置的,只有劉定之,郭登,王永和三個人。

劉定之就不用說了,郭登也不用說了,而王永和好像是一個隱身人一般,絲毫在內閣之中並沒有什麼作用。

因爲王永和是工部尚書出身。朱祁鎮這麼多年大小工程不斷,不管是漠南漠北的馳道,還有各地的水利,甚至營造水師船隻,修建城池,等等。這些事情都是王永和協調負責的。

說起來,都是一些髒活累活

都是一些沒有問題大概是應該的,出了問題要挨板子的事情。

王永和負責這些事情,都沒有出什麼大問題,可見王永和的能力,可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而且做工程的都知道。

這事情一定要與給錢的人搞好關係,否則,有辦法折騰你。

所以王永和剛剛開始或許是爲了工作,與負責財政的劉定之走得很近,後來就慢慢的成爲了劉定之的跟班,算是劉定之一黨的。

如此一來,內閣七人之中,只有三個人,要補充四個名額。

這是幾次增補內閣成員之中,名額最多的一次,與曹鼐內閣一次被罷的時候,相差彷彿。

只是這一次內閣,有一點點難產。

這是朱祁鎮故意。

無他,而今到了正統三十一年冬季了。

一般到了冬季,內閣就有一絲清閒功夫。雖然六部會賬,內閣也要參與其中,但是真正忙的是六部尚書,特別是戶部尚書。

內閣大學士們倒是可以清閒一點。

朱祁鎮選擇這個時候,也是故意的。

這四個名額久久不決,朱祁鎮其實在看下面的風向,或者說朱祁鎮要下官員看清楚風向。讓他們知道什麼樣的人得到提拔,從來將推行變法,向皇帝靠攏就能得到提拔的概念植進大明官員的腦海之中。

畢竟,朱祁鎮有多少想法,真正做事的人,還是天下百官。這一次內閣補選,就成爲一次顯示朱祁鎮意志的吹風會。

其中內容,無非朱祁鎮授意一些,將一些聲望很高的官員,推舉上來,然後朱祁鎮拖延,然後否決。進退之間。然後選拔這一次,辟雍之會之中立下功勞的大臣,如陳文,徐有貞,王恕,丘濬,商輅等等。

當然了,陳文,徐有貞已經近乎板上釘釘了。

但是丘濬,王恕,商輅幾個人資歷來稍稍淺薄了一些。

這種風暴在京師醞釀的時候。

于謙已經離開了京師,于冕留在京師侍奉太子。跟着于謙離京的只有于謙的義子於康。

他們先乘坐馳道的馬車,不過半日就從北京到了通州。

按理說,從到了通州之後,就能改乘船隻,通過運河南下,但是于謙依舊乘坐馳道的馬車。無他,于謙雖然聽說過馳道之能,但是真正乘坐卻沒有多少次。

他雖然已經決定致仕,但是內心之中,還是關心國事的,特別是他從西北迴來之後,建議朝廷先修從西安到輪臺的馳道。

他也擔心,此事有害於百姓。

於是乎,他在一次驛站下車之後,找了驛站之中一個民夫給了幾個大錢,問了一些話

這民夫見於謙身邊不過三四個老弱婦孺,只有義子於康兩三個年輕伴當。

只當是一戶普普通通的官宦人家,自然沒有隱瞞的意思。

于謙問道:“這馳道來了,可有好處?”

這民夫自稱三十多歲,但是滿臉皺紋,頭髮雖然沒有發白,但也枯黃的如同乾草,說道:“是有好處,之前繳納賦稅,都要運輸到了邊關的倉庫,要運好幾百裡,而今只需運到驛站就行了,就在那裡?”

這民夫一指,于謙順着看過去,卻看見一排排的庫房。于謙做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地方官,不用進去看,直看外型就知道這些房子就是糧倉,當然了,至於裡面有多少糧草就不知道了。單單看庫房的規模,大概能容納一兩萬石糧食。

北方一個縣的夏秋兩稅大抵就這麼多,當然大縣小縣有所不同,與江南重賦是沒有辦法相比的。

其實這個現象,于謙也有發現,要知道馳道並非火車,馳道與馳道之間相隔幾十裡就會換馬,所以馳道站點,要比火車站點更加密集。

而每一個站點都有倉庫。

于謙心中其實已經有所猜測了。

不過,民夫所言驗證了于謙的猜測。

民夫說道:“繳納的賦稅,而今都運到這裡就行了,不過是前後腳的功夫,可省了大力氣了。”

南方重於糧,直接表現爲江南重賦,而北方重於役,就是指北方各縣運輸到邊關的糧食。

于謙是做過地方關的,也是他提出很多地方運輸到邊關的糧食,七石不能到一石。

單單看着這一點,似乎是一個大大的善政。

于謙說道:“可有什麼壞處?”

民夫嘆息一聲,說道:“如果說壞處,就是這裡了。”民夫一指面前。

雖然馳道號稱能日行一兩百里,但是一般不趕時間,很少會這麼做,不說換馬休息的時間,單單在馳道上奔馳的馬車,滋味都不是那麼舒服的。

想想沒有什麼減震的馬車奔馳起來,那種搖晃的滋味,想想明白了。

一般來說,奔馳一站,就會休息一會,然後再奔馳一站,這樣一站站接力前進。如此一來,就給各個驛站來說,是一個發展的機會。

但是,對百姓來說,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無他,驛站的經費乃是朝廷與地方共同負擔的。

甚至說,驛站的經費大部分都是地方籌借的。

但是驛站的經費是一個無底洞。

大明剛剛開始的時候,對驛站的使用,還是有嚴格規定的,只有在兵部領了牌照才能使用。但是隨着法度鬆弛,很多人都無限制使用驛站。

這樣就出現了大量的虧空。

要知道驛站是不用給錢的。

朝廷給的經費是有限的,但是虧空是無限的,就會攤派給地方。而地方也沒有那麼多經費,更多讓百姓來承擔這樣的經費,或者讓百姓來服役。

百姓的各種重役之中,驛站就是其中之一。

而今馳道通行,朝廷下撥的錢糧多一點了,但是同樣的問題仍然存在着。甚至比以前更嚴重了。

但是即便如此,這個民夫還是說道:“其實,這也沒什麼,比以前要好多了。”

是啊,比起之前跋山涉水肩抗人推,將糧食運輸到數百里外去繳納賦稅,而今在家門口出些力氣,已經好上太多太多了。

于謙雖然沒有當初說些什麼,但是將這一件事情記在心上。

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章 年關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
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章 年關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