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

第一百五十八章財政緊急策略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後世有豐富的融資手段。

且不說國債,貸款等行爲,真逼急了,濫發貨幣也是行的。

總之,真到了朝廷赤字太多,是有很多辦法的,看美國的情況就知道了。所以很多時候,朝廷的赤字,僅僅是寫做赤字而已。

並不代表拿不出錢來。

但是古代朝廷可就不一樣,那沒錢是真沒錢。

一旦沒有錢了,是什麼事情都做不了的。

所以一國有九年之儲,實在是農業社會的現實。

國家儲備就是國家命脈,國家財政就是國家血脈,沒有糧食沒有真金白銀,那是說什麼都不行的。

所以在前幾年財政狀況良好的情況之下,朱祁鎮每年財政結餘不過二三百萬兩,可真是大手大腳的花錢。

當然,不能說這錢花的不值。只能說風險太大了。

如果沒有黃河決堤,什麼都好,而今兩件事情一起來,才弄出而今的樣子,但是古代農業都靠天吃飯。

一旦老天爺不高興了,來一個赤地千里,大旱三年,豈不是而今一樣,朝廷的財政也是維持不了數年持續不斷的救災的。

所以九年之儲雖然有一點理想化,卻並非沒有道理的。

朱祁鎮心中暗暗反省,周忱已經開始說他的財政緊急策略了。

周忱說道:“陛下,而今太倉存銀尚有八百萬兩,但是其中六百萬兩都是有去處的,會在今年下半年陸續撥出去。”

“臣已經奏明首輔,藩王所以俸祿全部暫停撥發,共節省糧食三百萬石有齊,臣已經調整各省賦稅,保證今年年底有京倉有六百萬石糧食。”

“現在支付大項,乃是黃河大工,尚欠一千萬兩白銀。”

朱祁鎮聽見這個數字就頭疼。

一千萬兩,內庫數字也不過如此。

如果全部支付內庫就空了,而太倉銀庫之中,也就有二三百萬兩。雖然因爲河北糧食產量增長極快,又砍了朝廷即將要支出的一筆大錢,三百萬石,糧食尚且有一千萬石,倒是夠用。

但是對於應對與瓦刺大戰,這數字就差太多了。

周忱說道:“臣已經連夜清丈各省賬目了,臣準備從南直隸,江西,廣東,四川,湖廣,直隸調集銀兩五百萬兩,極明年春稅,一千萬石糧食,已經各種物資,頂替朝廷需要支出的一千萬兩。”

朱祁鎮大吃一驚,說道:“地方上這麼有錢嗎?”

周忱說道:“陛下,從太宗以來天下承平,地方各有富裕,太宗前期,甚至有地方倉庫不足府庫之用,臣在正江南時,也建各義倉,江南一地,大抵有百萬石之多,至於其他各省,如果籌集五百萬兩是足夠的。”

“只是陛下,強幹弱枝雖然是正道,但是如果將地方收刮殆盡,也不是爲政之道。”

隨即他有一些苦笑說道:“陛下,不到萬不得已,臣也不想如此,臣如今,已經是竭澤而漁,震動天下了。”

其實很多人說明代後期地方政府不作爲,不維護水利工程,不賑濟災民,才鬧到後來不可收拾。

其實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地方政府沒錢。

大明從萬曆年間就開始有嚴重的缺血癥。除卻張居正時期,大明財政已經入不敷出,那大明財政怎麼堅持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辦法,就是奪地方財政結餘。

這些結餘在太祖皇帝制定製度時候,就是地方開支。

但是在嚴重財政危機情況下,戶部連幾百兩,幾十兩的結餘都不放過,幾乎從縣到府,到省都是空空如也。

所以才面對各種情況,地方政府無力應對,沒有錢是什麼事情也辦不了。、

而今就是這樣。

大明中央財政經過洪宣已經太皇太后秉政時期,大抵恢復過來,太皇太后給朱祁鎮存下的三千多萬兩白銀,就是明證。

而朱祁鎮之後,所用的銀兩,也很少動用地方財政。大多都是中央撥款的。也就是這一次黃河河工,纔開始將地方財政直接算進入河工預算之中。

而今除卻延邊山西,陝西,遼東,剛剛打過一仗廣西,福建,雲南之外,其餘正各省的結餘都一古腦拿過來了。

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好事。

比如再出什麼事情,就好像下面人造反,地方上就不可能在沒有得到朝廷支援的情況下,出兵平定。

原因很簡單,沒有錢?

而且即便各省的財政結餘加起來,也不足一千萬兩,周忱的命令中,又有讓以物資抵扣。

是的,雖然河工需要這麼多錢,但這個錢其實是一個估值,便於結算而已,並不是說,都要銀子。直接給物資就行了。

但是周忱久在地方實在明白一件事情。

那就是大明算預算的時候,很少將人力算進去,也就是運輸一般是徵用百姓無償徭役。

運糧食的耗損就夠嚇人了,但其實有比用糧食耗損更嚇人的,比如深山採木,號稱千人進山五百歸。

黃河大工要的各種物資,從各省運道工地上來,長途跋涉,不知道要累死多少百姓。這也是朱祁鎮興大工耗費高的原因。

除非人工之外,朱祁鎮一般就是直接當地採買。而不是百姓去服徭役從採石,伐木,到修建大堤一條龍服務。

所以,周忱爲什麼說這是竭澤而漁,震動天下了。

這個政策,其實就是將黃河大工的餘款,分攤給南方很多身份了。或許這個辦法,對他們來說並不公平。

但在中樞也是沒有辦法了。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說道:“且苦百姓兩年。熬過這兩年就好辦了。”

大明財政收入還是很高的,特別是以海關稅,鹽稅,爲首收入每年有一千二三百萬兩有餘,糧食收入一年二千五百萬石有餘,以前是太祖定額,兩千三百萬石,但是河北在大修水利之後,已經多了兩百萬石的定額。

所以,只要朱祁鎮管住自己的手腳,只需一兩年時間,大明財政就會恢復過來。

朱祁鎮說道:“如此一來,朝廷手中這一千萬兩銀子,就要支撐到明年夏稅之後了?”

周忱說道:“陛下不是,而是明年一年。夏稅一般是從秋期開始徵收,到第二年春天收起,然後起運。”

朱祁鎮忘記了這一個時間差,也就是從現在開始,到正統十四年末,南方各省的糧食都不會入北京的倉庫了。

至於去年賦稅。

大部分已經減免了,沒有減免也都填補了各地賑災的窟窿,剩下也就沒有多少了。

朱祁鎮說道:“如果與瓦刺決裂,朝廷與瓦刺決戰的時期,不是今年冬天,就是明年春天,這一千萬兩,如何夠用?”

朱祁鎮還沒有說其他開支的。

朝廷的錢還不能僅僅用在打仗之上的,還有其他必要的開支。畢竟天下官員的俸祿,皇陵的維護,乃至於水利設施的維護,等等,大明一朝廷,家大業大,有些不可能壓縮的開支太多了。

一千萬兩是不可能全部放在戰爭經費的,怎麼光打仗了,其他家當都不管不顧了。

周忱說道:“臣還有幾個注意,第一就是改變鹽稅與海關稅的上繳週期,從本月開始,各海關已經鹽運司賦稅一月一上繳。當月結,次月就要上繳京師,不得有誤。”

雖然鹽稅與各海關賦稅,有一千多萬兩,但是並不是說這一千多萬兩是在各地收齊之後一千多萬兩一起壓運到北京的。

而是分各衙門單獨押運的,海關稅分好幾個港口。鹽稅分各鹽運司。

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八十章 西寧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
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八十章 西寧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