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二百四十章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孟俊說道:“父親,難道我們就這樣看着韃子胡作非爲,什麼也不做嗎?”

孟瑛淡然一笑說道:“你知道什麼?兵者國之大事,你覺得一場決戰很容易,卻不知道真正數十萬人的決戰,相互試探,糾纏好幾月,好幾年都是尋常的。因爲每一次這樣的大戰,都會深深影響國家的命運。”

“我能做的,不過是做好自己,我方不犯錯,等也先犯錯。”

孟俊說道:“如果也先不犯錯怎麼辦?”

孟瑛乾脆利落說道:“那就不打。”

帶數千士卒,衝鋒陷陣,決陣無前,不過一勇將而已,真能權衡利弊,是能戰與不能戰,纔算是進入帥臣的門檻。

孟瑛比起明前期徐達,藍玉,乃至於太宗皇帝這樣的將領來說,是差了不少。

但是總體來說,卻也在門檻之內。

戰爭比雙方誰犯錯多固然是對的,但是大戰數十萬對壘,千頭萬緒,誰敢說自己一方一點問題都沒有?

可以說,每一方都會犯錯。

不過是大錯與小錯而已。

孟瑛沒有能力,揪出也先一個小錯誤,然後入庖丁解牛一般,從這個小錯誤上打出一個足夠讓對方全軍覆沒的大錯誤來。

只能等也先犯一個戰略級別的錯誤。

但是,也先十幾歲就開始打仗,經驗之豐富,經歷戰事之多,只在孟瑛之上,不在孟瑛之下,指望這樣的人犯錯。簡直是太小概率的事件了。

щщщ .t tkan .C O

其實孟瑛心中也不甘心。

因爲朝中政治勢力變動,讓孟瑛發現一個機會。

一個幾乎一步登天的機會。

成國公戰敗身死,英國公也被牽連了,也就說,內閣之中少了一個勳貴。這個人朱祁鎮已經多次暗示給他了。

但是他如果沒有足夠的軍功,說話也不硬氣。

他雖然在軍中,但是北京方面的消息,卻從來沒有斷絕過,最多是消息有些滯後。

甚至孟瑛對京師的關注,勝過了眼前的戰場。

無他,任何一個獨攬舉國之兵的大將軍,都是要同時應付兩場戰鬥,一個是眼前的敵人,一個是背後的敵人。也是北京的政策變化。

從來沒有君王見疑,還能立功於外者。

孟瑛也明白這個道理。

只是朱祁鎮對孟瑛的信任似乎從來沒有動搖過,即便是紫荊關最危急的時候,朱祁鎮也從來沒有想過從前線調兵。

這一點孟瑛還是很放心的。

但是有一點,讓孟瑛不放心了,就是王驥。

王驥在貓兒莊之敗後對衛所制度近乎駭人聽聞的大揭底,已經讓孟瑛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兵制一定要變了。

這一點孟瑛也認同。

說實話,當初太宗皇帝北伐的時候,看似動員五十萬大軍,其實大部分都是維持後勤的,真正用於決戰的也不過是幾萬騎而已。

如果孟瑛手中的騎兵,是太宗皇帝時期的騎兵,何必如果步步爲營,早就正面擊破了瓦刺軍了。

明軍戰鬥力下降是有目共睹的。

而且孟瑛也很明白,他而今的位置是怎麼來的,所以他自然是支持軍制改革的。

支持歸支持。但是這其中牽連太大了,孟瑛即將登臨勳貴之首的位置,自然要爲下面的人爭奪足夠的利益。

但是這利益怎麼爭奪啊?

勳貴怎麼說話才硬氣?

就是打勝仗了。有戰功,即便是他去給內閣拍桌子,皇帝知道了,也會安撫一二的,但是沒有戰功,去兵部領個東西,都要看兵部小吏的顏面。

這一次兵制變革,更是要影響大明不知道多少年,有些事情孟瑛是必須力爭的,所以他太想打一場勝戰再回去了。

甚至說眼前這一仗,直接影響今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軍事制度。

如果打贏了,勳貴就能多爭取一些利益,如果打輸了,不,不用打輸,僅僅是將也先恭送出關,勳貴們想達到貓兒莊之戰前的權力,恐怕就難了。

只是孟瑛即便心中再想,也只能按下去,心中暗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孟瑛給楊洪寫了一封書信之後,就大隊人馬向居庸關方向而去了。孟瑛心中暗暗算了里程,暗道:“大概十一二日,就能到居庸關城下了。”

他是一點不擔心居庸關的安危,原因無他,居庸關本來就是雄城,又被兵部尚書徐晞加固了,堪稱銅牆鐵壁。

瓦刺而且守關京師有數萬之多。火器充足,再加上少府的生產一刻都沒有聽過,生產出來的物資都通過馳道運輸到居庸關。

可謂源源不斷。

甚至危難時期,京城的駐軍其實也能抽調一些的,畢竟這裡有險峻的關城,想想守居庸關,與守北京城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這樣的戰事怎麼想都不可能打輸。

至於給楊洪寫的書信,卻是對楊洪有拉攏之意。畢竟他即將上位,就必須有足夠的將領支持。

英國公在內閣說話硬氣,是有成國公在外將兵。、

他如果進入內閣之後,他麾下的舊部就差太遠了。

他畢竟耽擱了十年,真算起來,即便他提拔出來的人,也是各有各的淵源,比如郭登身後有武定侯府,又是方瑾的姑父。

他的根底太淺薄了,自然要借這一場戰事,想辦法拉攏一些大將爲自己所用,即便不爲自己所用,也不能爲敵人。

而楊洪正是他拉攏的重點,因爲他觀京營邊軍的將領之中,各有各的特色,但是真正進入帥臣的角色之中,估計只有楊洪一個人。

只是楊洪接到孟瑛的書信,並不高興。

因爲孟瑛除卻說明大軍去向,交代大同防務之外,還說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關於楊洪的兒子,楊俊的事情。

孟瑛的暗示很明白,就是讓楊洪主動上書,請斬楊俊。

原因很簡單,顧興祖已經斬首,顧家也已經奪爵流放了。而楊俊方而按着不說,這是陛下在擔心你。要等大戰之後再做處置。

如果大勝的話,楊俊必死無疑,但是如果敗戰了,陛下倚重於你,反而容易寬宥楊俊。

但是這種寬宥真的好嗎?

陛下從此有了心結,今後就難辦了。

還不如而今,就上書請斬楊俊以謝天下。首先楊俊之罪,本該處斬。其次,你主動提前,還有一線生機,讓陛下念你忠君愛國之心,網開一面。其三,即便真的殺了,陛下也會念你喪子之痛,給你一些補償。

今後你的仕途就順利多了。

當然了,孟瑛僅僅是建議,讓楊洪多做思量罷了。

楊洪細細看完,心中暗道:“逆子------”

楊洪作爲一個將軍,自然知道軍紀的重要性,如果楊俊是他在麾下,楊洪根本不會做第二個選擇,當時就殺了楊俊。

原因很簡單,在軍中正因爲是父子,楊洪才更要執法嚴明。

但是畢竟父子親情在,誰家的孩子不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出來的,縱然這個兒子再混蛋,楊洪也沒有殺子之心。

他這一段時間一直沒有就這一件事情上書,固然是先公後私,軍務繁忙,但是心中也有一絲想法。

那就是大戰之後,他如果薄有微功,能不能用功勞贖楊俊一命。

但是而今看來,拖着的結果,只能越來越壞。

他固然做不到上書求殺子,但也覺得應該給陛下一個交代了。他寫思量萬千,寫了一封奏疏,無非是楊俊罪該萬死,但老臣唯有二子,不敢求陛下寬恕,只求陛下允許老臣以功贖罪,保楊俊一條小命。云云。

這一封奏疏送往北京,不過是大戰之中小插曲而已,居庸關之下,大戰的尾聲緩緩的響起。

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十章 出京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
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十章 出京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