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

第八十九章御前會議之餘音

朱祁鎮召開這個御前會議是出於兩個目的,其中之一,就是搞一個軍隊改革的試點。

福建大戰之餘,本來世襲將領有點出息的戰死沙場,沒有出息的也身上也都有罪名,再加上有焦宏在,還有一萬五千京營士卒。更有心腹郭登,方瑾,李信乃是大批量的武學學員。

有名義有名義,要人有人。有時機也有時機,別的不說,如果誰不聽話,就調他們上山打兩仗就行了。

真有本事的人自然會脫穎而出,剩下自己不用多管了。

即便動作稍大一點,想來也能兜得住。

這個蓄謀已久的目的。在兵部尚書徐晞的助攻之下,自然是完成了。

另外一個就是少府了。

當他起了建立一管理所有皇家御用工廠的衙門之前,他就細細梳理了一下,由大內負責的各種廠。

在朱祁鎮看來,大抵可以分爲兩類。

一部分在內地的,一部分在外地。比如各地織造局,臨清,蘇州的磚廠,景德鎮的瓷器廠,還有朱祁鎮新建的在蘭州的毛紡廠。

等等。這些都是由太監管理的。

另外就是大部分,集中在北京附近的。直接供應皇宮的,什麼神木廠,琉璃廠,等等。

朱祁鎮之前沒有注意。

他之前以爲這廠,即便比不上後世的工廠,大抵是作坊的形式,但也不該有什麼問題。但是他恰恰有問題的。

問題就是這些作坊之中工作的工匠,並不是以工人的身份。或者這個時代根本就沒有工人這個概念。

大部分都是各地工匠的差役。

所以負責管理各作坊的太監,打死幾個人,都是小事。

大明礦山上遇見的事情,從來不是個例,是普遍現象。不過礦山之上的勞作最爲辛苦且危險,同樣的情況在尋常作坊之中,尚可以維持,但是在礦山上是不可以維持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朱祁鎮在權衡利弊之下,就不再管什麼文官向內廷權力延伸的問題了。這個在他看來,嚴重畸形的生存關係,如果不做出改變的話。

他想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簡直是緣木求魚。

而且不僅僅是宮內如此,工部,兵部的作坊,就好一些嗎?不,是一丘之貉,五十步與百步而已。

無非是文官在平均素質上比宦官要高一點,但是問題是,直接管理工匠。大多是小吏,他們的嘴臉可不比宦官好到什麼地方去。

朱祁鎮其實也發現了,他永遠是看清楚真正的大明是什麼樣子,他所能看清楚的,不過是奏摺之中,各種彙報之中的大明,他即便拼盡全力,也不過多看破一層而已。

但是很多事情,所有人都習以爲常,不會出現在奏摺之上的事情,朱祁鎮就很少能看到。

不過,朱祁鎮而今卻已經不是當初,早就不是眼睛之中看不見一點沙子,見到要改變的地方,就急衝衝的去做。

所以,他才醞釀了小半年打出而今一擊。

礦稅的問題是一定要解決的,楊溥這一次來求見,一定是爲了這一件事情。

只是有些事情,卻是要私下去談的。

楊溥來了之後,寒暄幾句,就進入正題了,說道:“陛下,這礦稅之事,陛下意下如何?”

朱祁鎮說道:“就這樣吧。”

楊溥眉頭微微一皺,想要細細分辨朱祁鎮所言這個就這樣,倒是就什麼樣子。

楊溥心中暗自揣測,覺得大概是朱祁鎮對於大內財政收入不斷流失,感到了不滿。

畢竟從太皇太后時期,所有白銀都流入大內的狀況相比,而今皇宮每年滿打滿算,不過是四百萬兩上下。

維持這麼大的宮殿,還有很多禮儀的費用,這些倒是夠用。

但是楊溥卻是知道,不管對那一個皇帝來說,能直接動用的錢財都是越多越好的,這憑空從內廷之中砍下來十幾萬兩的進項,皇帝自然不滿意了。

楊溥卻也不想爲這十幾萬兩銀子賣單。

在楊溥的想法與大部分文官沒有差別,就是皇宮的開支夠用就行了,何必那麼多啊?即便是錢砸在九邊修城牆,也比修宮殿強。

只是皇帝的意思,到底是默許了,維持現狀,而是等風頭過後,再次開礦了?楊溥一時間就揣摩不出來了

楊溥心中一轉,說道:“陛下,此次葉賊之亂,臣已經乃是地方有很多漏洞,各地礦山,聚嘯數千人,地方官府居然沒有人管?任其釀成大禍,臣以爲亡羊補牢,爲時不晚。當在有礦山的府縣,多設縣丞,同知,專門管理各地礦山。以絕此禍,陛下以爲如何?”

朱祁鎮聽了,卻知道他不能迴避了。

一旦礦山納入地方管理,想想就知道地方會怎麼管,開礦禁的風聲這麼大?很多文官都有這個想法

而且朱祁鎮也知道,這礦山現在沒有人,那是當時的礦工都跟隨葉留宗造反了,但是時間長了很難沒有人。

畢竟福建並不是別的地方,乃是有名的狹鄉,人口密度是相當大的。

北直隸在洪武末年編戶是三十三萬四千戶,而福建一省在洪武末年的編戶是八十一萬五千戶,也就是說整個福建人口比河北多上一倍還要多。

這也是爲什麼沙縣會民變的側面解釋。

這也是爲什麼福建溺嬰的傳統那麼有名的原因。

所以,不需要多長時間,爲了謀生,自然有人不在乎所謂的礦禁。

朱祁鎮的本意不過是,難不成將來重新開礦的時候,再弄出一個什麼樣的亂事來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的意思,朕是知道的,只是有些事情,卻不能過欺人了,朕親政以來,先是將海關等稅,劃給了戶部,又任戶部建立太倉銀庫,可以說而今,內外錢糧經緯分明,朝廷所入十之七入戶部,十之三入大內。朕更是沒有動用過戶部一筆錢糧用於大內。”

“宮中但有賞賜,具出內承運庫。”

“朕的內承運庫,也不是金山銀山,今日免礦稅,明日又不知道要免什麼的,是不是各地供奉,江南織造,通通免了纔好,讓朕與太后喝西北風去?”

楊溥面對朱祁鎮也只能說:“陛下所言甚是。”

在這方面,朱祁鎮做的很好。

朱祁鎮在朝廷之上做事,自然是大手大腳,但是在宮中卻很少有興事之舉,整個紫禁城之中,進入正統以來,最多是恢復太宗年間的舊制。從來沒有新建殿宇,最多是建立幾個農場,一兩個小亭子。

大內真正的花費大頭,還是娶皇后,還有太皇太后的喪事上。

但是這樣的大事,其實也是國事。即便朱祁鎮想要節儉,朝廷大臣也不會讓,不能失天朝的體面。

雖然朱祁鎮的節儉,與普通百姓理解的緊衣節食不一樣。但是比起有些皇帝已經相當不錯,最少朱祁鎮沒有造佛寺。大內每年都有結餘。

在楊溥看來,卻是不錯,甚至比宣宗皇帝要好一點。

宣宗皇帝可是一個大手筆的文藝皇帝。

朱祁鎮說道:“那麼先生還想讓朕怎麼樣?”

楊溥說道:“以臣之見,不如讓地方府縣代爲開礦,每年礦稅又戶部補給大內。陛下以爲何如?”

楊溥所言看似不錯。

但是朱祁鎮很清楚,這錢從戶部拔給大內,與朱祁鎮從戶部調錢又有什麼區別?

都是主動權到了別人手中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如果來說這個的,就不用再提了,先生還是早早的去休息吧。”

楊溥立即從朱祁鎮的言語之中,聽出了一絲絃外之音,他小心翼翼的問道:“陛下,想要如何?”

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
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