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討龍之戰

一九一八年四月五日,孫中山再次致電陳炯明,嚴厲指出:“援閩之舉,準備已久”,“惟攻擊之令,至今寂然無聞,敵備日增,且狃於嶽長之役,虜氣益驕,我軍頓兵不進,足以示弱。況段賊復出,積極圖南,我軍從事準備,增力幾何?而彼則恃有外援,愈久則力愈充,及今圖之,惟在速戰”。

陳炯明部在粵閩邊境滯留三個月,確已錯過了大好戰機。在此期間,其它戰場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湘省,北軍陷嶽陽,佔長沙,正向湘南推進。

在江西,陳光遠已調遣兵力,襲佔廣東南雄。

在閩省,不僅防禦準備日臻完善,而且浙江援軍已經入閩,軍事力量已得到較大加強。

總之,整個形勢對攻閩粵軍越來越不利。

到五月初,攻閩粵軍已擴充至三十營,約一萬二千人。在孫中山和粵軍將領的逼促下,陳炯明才下達進攻命令。

其第一階段作戰計劃是:許崇智第二支隊四個營爲左路,從蕉嶺向武平、上杭進攻,得手後,進規長廷連城;

陳炯明親自指揮第一、三、四支隊和預備隊爲中路,分兩路進攻,以第一支隊和預備隊共五營,從大埔進攻永定,得手後,進規龍巖,第三、四兩個支隊共六營,從饒平(今三饒)進攻柏嵩關以規平和;

右路則由參謀長鄧鏗指揮,包括第五支隊三營和遊擊二營,集中於澄海、黃岡(今饒平)以監視詔安、雲霄之敵。

粵軍指揮部設在三河壩。

五月十日,粵軍發動全面進攻。由於許崇智在民國元年曾任閩軍師長,較有聲望,戰前已運動駐武平的一個營和駐上杭的一個大隊倒戈附粵,故該路進展順利,當日即佔領武平,三日後佔領上杭。

因中路李炳榮第一支隊進攻永定受阻,許崇智當即派出二營增援,始克永定。中路第三、四支隊也順利攻佔柏嵩關。

這樣,閩軍第一道防線完全被突破,粵軍向閩省推進達五十公里,基本完成了第一階段作戰任務。

粵軍稍事休整後,即準備實行第二階段作戰計劃:

左路許崇智部分爲二支,一從上杭進攻連城、永安,規取沙縣;一取長廷清流、歸化(今明溪)、將樂、順昌,然後進佔延平;

中路李炳榮第一支隊和熊略預備隊分別進攻龍巖、南靖;羅紹雄、鄧本殷第三、四支隊進攻平和,攻取漳州;

右路洪兆麟第五支隊進攻雲霄、漳浦。

各路若進展順利,則繼續向縱深發展,夾擊福州。

不料部隊尚未行動,從浙江援閩的童葆暄第一師已抵前線,閩、浙軍隊聯合發起反攻,戰局急劇逆轉。

一九一八年五月二十日,北京政.府任命張懷芝爲援粵總司令,吳佩孚爲援粵副司令,調集北方各省軍隊組成援粵軍,擬分三路攻粵。

段祺瑞雄心勃勃,企圖一口拿下廣東。

但是,吳佩孚對任其爲援粵副司令一事不予理睬。張懷芝則在湘東作戰時嚇破了膽,已無攻粵的勇氣。各路援粵軍也相互觀望,遲遲不動。

只有東線李厚基,處在粵軍進攻正面,爲保住地盤,不得不拚力作戰。

五月底,童葆暄率浙軍第一師趕到前線後,北京政.府任命李厚基爲閩浙援粵軍總司令,童葆暄爲副司令。

六月四日,閩浙聯軍分兵三路,向粵軍發動全線反攻:

以臧致平旅爲左路,擬突破詔安、黃岡粵軍陣地,進窺潮汕;童葆暄師爲中路,從平和進攻柏嵩關,然後進取斑陂,控扼韓江,威脅粵軍總指揮部所在地三河壩;

唐國謨旅爲右路,收攏被許崇智部擊散之潰兵,擬先取龍巖、上杭、永定,然後改取守勢,牽制粵軍左翼兵力。

閩浙聯軍投入反攻之總兵力約一萬五千人,基本企圖是左攻右守,首先進佔潮汕,同時襲取大埔、三河壩,將粵軍南北割裂,進而各個擊破。

此時,陳炯明與方聲濤之間已出現隔閡,滇軍隔岸觀火,消極怠戰。粵軍右路兵少力弱,餉彈不繼,在閩軍臧致平旅的反擊下,放棄黃岡,退守汕頭。

陳炯明急調許崇智之左路軍一部增援,企圖趁臧旅立足未穩之際,收復黃岡。不料閩軍右路又乘虛而入,攻佔永定,許崇智部退守巖前;粵軍中路防線也被浙軍突破。

激戰日餘,粵軍在初期攻取的閩西南要地又全部喪失。接着,閩軍左翼前鋒深入到汕頭一帶,其中路已突破峰市,進逼大埔。粵軍被動挨打,形勢岌岌可危。

此時,陳炯明此時對北洋政.府已有“內附之意”。一面消極防禦,節節退守,一面暗向北軍傳遞函電,以示妥協。

但是,這時北軍在軍事上迭獲勝利,氣焰正盛,對陳炯明“內附”之表示置之不理,擬乘其鬥志動搖之機,“一擊破之”。於是閩浙軍隊繼續窮追猛打,並以主力從左翼楔入粵境,於七月十八日攻佔大埔,威脅粵軍總指揮部駐地三河壩。

在此危急時刻,孫中山再次寫信給陳炯明,向其分析敵我形勢後指出:“兄身當敵衝,後援難恃,強敵在前,所部又餉械俱乏,處此局勢,萬難操全勝之算,若審慎求全,則我之兵力有限,敵之增援無窮。爲兄今日計,惟有奮力前進,冒險求勝,規取閩中”。

孫中山一面反覆勸導陳炯明,一面派廣東軍政.府參謀部長呂公望(原浙江督軍),赴前線策動浙軍倒戈起義,分化瓦解北軍。

陳炯明見“內附”之意不被北軍理睬,當面敵軍又步步進逼,不得不重新組織兵力,從軍事上尋找出路。

七月二十三日,他將右路之洪兆麟支隊調至中路,增強三河壩一線防禦力量。八月初,陳炯明集中中路粵軍反攻大埔,以一部兵力從正面仰攻,分兵一部由漳溪下游攻敵側背。經兩晝夜激戰,閩軍不支,棄城潰逃。這時,駐守饒平的浙軍第一團團長陳肇英,在呂公望等人的策動下率部起義,成立“援閩浙軍”總司令部。

浙軍師長童葆暄倉皇率部撤離前線,退往廈門。粵軍乘勢全線反攻,右翼鄧鏗部連克詔安、雲霄、漳浦等城,直逼漳州。左翼許崇智部乘勢向閩西進攻,連佔武平、上杭、龍巖等地,與主力部隊會攻漳州。

八月三十一日,粵軍攻克漳州,繼而向廈門推進。李厚基驚慌失措,逃回福州。

九月十二日,李致電段政.府,報告閩軍處境危急,請辭閩浙援粵軍總司令職。

段政.府一面電令李厚基堅守待援,一面急調北軍從三路援閩:贛省抽調軍隊開赴上杭,浙省增派軍隊馳往廈門,海軍派艦隊進入廈門海面。

十月三日,軍政.府任命陳炯明爲福建省宣撫使兼攻閩軍總司令。

十一月,粵軍與閩浙聯軍在福建前線劃界停戰。

龍濟光同張勳一樣,是反動愚頑的“怪物”之一。在護國戰爭後期,面對滇桂軍的強大軍事壓力,龍濟光走投無路.後由黎元洪出面調解,才得以兩廣礦務督辦名義率殘部移駐瓊州。龍在瓊州招兵買馬,企圖捲土重來,重作廣東的土皇帝。

護法戰爭爆發後,段祺瑞調動北軍進攻湖南,龍濟光認爲時機已到,表示願充攻粵前驅。

他調門很高:“惟冀鈞座排除羣論,速定方針,……濟光秣馬厲兵,敢憚徵繕。各將領枕甲請纓,勿灰其氣,望鈞座有以策厲之。”

北京政.府也很賞識龍濟光這隻鷹犬,於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八日,任命龍爲兩廣巡閱使,令其出兵攻粵。

龍濟光受命後,立即以所部二萬餘人分三路進攻:

李嘉品爲第一路司令,擬從陽江登陸,經合山、恩平進圖廣州,並控扼西江中段,斷絕桂粵聯繫;

段爾源爲第二路司令,馬存發爲第三路司令,擬從海安登陸,先佔雷州半島,爾後向桂粵邊界發展,伺機攻取南寧。

十二月十四日,李嘉品率部在陽江秘密登陸成功,即以一部兵力駐守陽江,主力向恩平和陽春推進。

龍濟光則親率第二、三路軍從海安登陸,向石城(今廉江)、化州方向發展。

廣東督軍莫榮新得知龍軍大舉進犯,急令沿海粵軍抗擊登陸之敵,以待後援。繼令駐粵海軍分別開赴閘坡、崖門等地,堵截龍軍後繼船隊。

十二月十六日召開軍事會議,商訂討龍作戰計劃。

十二月三十日,莫榮新任命欽廉鎮守使沈鴻英爲討龍軍第一軍司令,令其率所屬十二營在石城至化州一線阻擊龍軍。

以原高雷鎮守使林虎爲討龍軍第二軍司令,令其率警衛軍十二營開往恩平方向迎敵。

以上兩支軍隊兼程開赴前線,在預定地點展開並完成防禦部署,阻止和遲滯向前疾進的龍軍。

嗣後,莫榮新又分別命督軍署參謀長劉志陸和粵省警務處長魏邦平爲討龍軍第三、四軍司令,李根源爲討龍靖國軍(由滇軍三個團組成)司令。

以上討龍軍總數共五十營約二萬餘人。

東路陽江方向作戰非常激烈。林虎所部討龍軍開赴前線後,猛衝猛打,曾一度收復陽江,迫敵前鋒退守織篢。

一九一八年二月初,李嘉品之後續部隊馳赴織篢,會合退守該地之先頭部隊併力反撲,於二十五日復佔陽江,東路戰局再度惡化。

三月七日,粵督莫榮新任命李烈鈞爲討龍軍總指揮,統一指揮陽江方向之作戰。

三月十一日,李烈鈞擬定了全線反攻作戰的計劃,基本企圖是:

集中主力部隊於開平至陽春一線,分兵四路圍殲李嘉品所部龍軍,收復陽江,再進擊石城、化州之敵。

具體作戰部署是:

第四軍由那扶進逼陽江東部,負責牽制敵人;

第三軍由恩平、那龍出合山,進逼陽江東北部;

第二軍於恩平與陽春之間前進,攻擊陽江西北部;

李根源靖國軍由黃泥灣至陽春大道前出,配合第二軍進擊陽江西北部,並負責警戒高州、雷州方向之敵;沈鴻英之第一軍進抵石城一帶,襲擊龍軍之二、三路,阻敵增援陽江。

第94章 僵局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166章 實情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62章 垂釣洹上第19章 一心離開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204章 勸退第429章 辭職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89章 出師未捷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48章 開灤礦權第344章 北歸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150章 復古第247章 外逃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48章 開灤礦權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19章 一心離開第187章 唐繼堯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65章 模範團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06章 小德張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530章 白話詩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106章 小德張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57章 管見十條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66章 機會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5章 挫折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122章 如此黑暗
第94章 僵局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166章 實情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62章 垂釣洹上第19章 一心離開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204章 勸退第429章 辭職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89章 出師未捷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48章 開灤礦權第344章 北歸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150章 復古第247章 外逃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48章 開灤礦權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291章 各方的較量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19章 一心離開第187章 唐繼堯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65章 模範團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106章 小德張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530章 白話詩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106章 小德張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57章 管見十條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66章 機會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5章 挫折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18章 好景難長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122章 如此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