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

這還有什麼可談的,一月二日,馮國璋、薑桂題、張勳等北方將領通電錶示擁護君主立憲。如以少數人意見採取共和政體,必將誓死反對,不惜一戰到底。

空氣驟然緊張了,戰端一觸即發。

是呀!南方是怎麼回事?其作法確實令人難以理解。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恐怕還得由史學家去回答。

從表面看來,應該有這樣一些原因:

其一、南方需要一個統一的組織和指揮,特別是軍事上的,來結束各自爲政的狀況。

這應當是南方的有識之士的共同認識,也是一直在努力解決的問題。

上海方面,曾經推舉過黃興爲大元帥,黎元洪爲副大元帥。但消息傳到武昌後,武昌不幹了。一方面,武昌是首義聖地,你上海有什麼資格推舉大元帥?再者說了,推舉大元帥也不能是黃興啊!來武昌指揮打仗,沒把漢口奪回來,還把漢陽丟了,過河拆橋枉死了那麼多兵士?要是聽黃興的撤出武昌,這首義的聖地不就早丟了嗎?

武昌方面馬上對上海推舉的大元帥公開表示不承認。

武昌是是首義聖地,來自聖地的態度不能不引起重視。於是,南京光復以後,在江浙的中心南京又重新推舉了大元帥。人還是那二個,次序變了。黎元洪是大元帥,黃興是副大元帥。

這樣一來,武昌方面滿意了,但大元帥得來南京上任呀!黎元洪不想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便委託黃興代他行使大元帥之權。

黃興也有脾氣呀!讓你當副的你不幹,讓你當正的你又離不了家,好事都是你的嗎?黃興一口回絕。

這樣一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總不能翻來覆去的再選黃興當這個大元帥吧!

正在這個時候,同盟會的總.理,革命領.袖中.山先生回來了。回來的還真是時候,那就選中.山先生當這個大元帥吧!武昌方面不會有異議吧?

總得事先徵求一下本人意見,中.山先生當然願意了,他急匆匆的回國就是來主持大局的。

當胡漢民勸他去廣州時,他不是說了嗎,“我若不至滬寧,則此一切對外大計主持,決非他人所能任”嗎!

但在國外待了這麼多年,總要見多識廣些,民國的元首怎麼能叫大元帥呢?給人的印象不成了軍事政權了嗎?國人怎麼看,外國人怎麼看,不是自找麻煩嗎?

幹嘛選大元帥呀?要選也是選大總統呀!於是,中山先生就被選爲了臨時大總統。

其二、信息不暢通。雖然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電報,但南方各方沒有人主持,在當時的條件下各方溝通還是不暢的。

南北談判在上海,但推舉大元帥或大總統的代表在南京。伍廷芳這邊談妥的事,南京的代表們很難馬上知道,而南京的各省代表做什麼事,伍廷芳他們這邊也不太可能很快得知。

否則,袁世凱突然翻臉後,伍廷芳最開始不可能表現得那麼生氣。

不會輕易斷定,袁世凱是翻手爲雲,覆手爲雨。也不會馬上去照會各國領事,去爭取外部的同情,佔據道義的制高點。

在信息不暢的情況下,有些失誤,誤會等是很難避免的。

其三,讓袁世凱當總統的事,是很私密的事。南方方面,知道的人除了黃興、黎元洪、汪精衛、伍廷芳這些頭面人物外,其餘的知情者是很有限的。

包括南京的那些各省的一些代表,也可能不是都清楚。

這事也真的是不能告人的,讓大家知道,袁世凱做的所有的事都是爲了當這個總統,讓他怎麼見人?清廷容能得了他嗎?北洋軍的弟兄們怎麼看他?袁世凱也是個好臉的人。雖然,事是這麼個事,但總得做些裝飾,總不能讓人家脫光了身子站在大家面前。

還有就是,既然是民主共和,總統是要經過一個法定的程序產生呀,不是那一個人,那幾個人能說了算的。

無論如何,把總統許給袁世凱的這個做法在邏輯上是說不過去的。

再說了,在南方的許多革命黨人看來,袁世凱是敵人,最大的敵人。出賣維新人士的事,新派的人未必會丟在腦後。革了半天的命,讓袁世凱當這個總統,革命黨人一時能接受嗎?

關於讓袁世凱當總統這個交易,不但別人,一開始中.山先生都未必能知道。

黃興和黎元洪爲什麼選大元帥,不就是把大總統給袁世凱留着嗎?如果中.山先生開始就知道,應該不會讓代表們推舉大總統的,沒事捅這個馬蜂窩幹什麼?

不過,中.山先生應該是很快知道了,所以在宣誓就職時說了那麼一番話,努力做出補救。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爲衆服務。至專制制度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爲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這怎麼看也不像是個就職宣言,什麼意思,我知道這個總統不該我當,等正主出來,我就騰地方。

這還不夠,宣誓就職的當天馬上給袁世凱發電:“北京袁總理鑑:前日抵滬,諸同志皆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囑,問其理由,蓋以東南諸省欠統一機關,行動非常困難,故以組織臨時政.府爲生存必要條件。

“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只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乾轉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之,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日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中山先生或許覺得話沒說透,第二天又發電袁世凱:“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雖民主、君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涼之。

“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志願,保民族之調合,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是公論。

“文承各省推舉,誓詞具在,區區此心,天日鑑之!若以文爲有誘致之意,則誤會矣。”

從中山先生的這番話中,我們至少能讀出三個意思:其一、不但把總統許給袁世凱的事他不知道,就是南北合談他也是剛知道。所以,他不反對和談。他剛到上海時,不是說過嗎!“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

其二、中.山先生是誠摯的,人格是崇高的,心胸也是很開闊的,確有偉人胸懷。

其三、和剛成立同盟會時相比,中.山先生在民族問題上已經有了大的進步。因爲在制訂同盟會綱領時有“驅逐韃辱,還我中華”這樣的話。中華不只是漢族人的,是屬於中華民族的所有民族的,也當然包括滿族。

爲什麼要驅逐滿人?把他們驅逐到什麼地方去?但是,現在,中山先生的提法是“保民族之調合。”而在辛亥革命中有很多人是喊着反滿口號的,和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懷相比,未免就狹隘了。

袁世凱認定了革命黨人是在騙他,覺得不能再上當了,當然不會相信。

面對先生的一片赤誠之心,用嘲弄的口氣給先生回電說:“孫逸仙君鑑:君主共和問題,現方付之國民公決,所決如何?無從預揣。臨時政.府之說,未敢與聞,謬承獎誘,愧悚至不敢當,惟希諒鑑爲幸。”

國體還要等國民大會公決,何談臨時政.府,何談誰當總統,別拿這子虛烏有的東西誘人了。這話說得一點毛病沒有,只不過都是官話、套話、冠冕堂皇的話,就是沒有一句實話,沒有一句真心話。

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68章 武昌起義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93章 南北議和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8章 約定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62章 垂釣洹上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3章 科舉之路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405章 八股文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99章 六路北伐第162章 國恥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40章 系矯旨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89章 出師未捷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65章 保路運動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123章 孫袁會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63章 請願大潮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
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68章 武昌起義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93章 南北議和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8章 約定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62章 垂釣洹上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3章 科舉之路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405章 八股文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99章 六路北伐第162章 國恥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40章 系矯旨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89章 出師未捷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65章 保路運動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123章 孫袁會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63章 請願大潮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