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

1935年1月11日下午,胡適飛抵廣西。他在廣西受到的極爲熱情的接待,與廣州的冷遇,成爲鮮明對照。

廣西大學的校長馬君武和胡適的關係就不消說了,校中還有許多教職員是中國公學的老同學,羅文幹、羅隆基等是談“好政府”和“新月”的好朋友,他們對胡適的歡迎肯定是由衷的。就是白崇禧,也禮賢下士,多次力勸胡適改船期,在廣西多玩幾天。

客隨主便,胡適坐飛機飛來飛去,痛痛快快在廣西遊覽了十四天。遊遍了梧州、南寧、武鳴、柳州、桂林、陽朔等處的名山勝水;沿途又大“賣膏藥”,講演十餘次。

20日一早,胡適從梧州飛到桂林,正巧省民政廳雷廳長巡視桂林工作結束,準備返回。因胡適到達,便推遲行程,陪胡適遊疊彩山、獨秀峰。

胡適對疊彩山印象最深的,當屬推風洞。在獨秀峰,這位對史學家很有研究的學者想起來:歷史上元、明兩朝都終於桂林,因爲元代的末代皇帝妥歡貼木爾登基前,曾在獨秀峰前修行。到南明永曆年間,末代皇帝朱由榔從桂林跑到雲南去,後來死於吳三桂之手。

次日,因雷廳長有要務返回,由桂林縣劉縣長陪同胡適遊月牙山、龍隱巖諸景。見胡適很用心地觀看龍隱巖的石刻,劉縣長送了一幅《元祐黨籍碑》拓本給胡適,他如獲至寶。

從龍隱巖出來,胡適一行又去遊七星巖。在很暗的洞裡,因爲是用汽油燈和手電筒照明,光照不足,洞內又不平,胡適在洞裡跌了兩跤,受了點輕傷。他於是對同去的市政處長說:最好在巖內裝電燈,既便於遊人行走,又免得煙熏火燎,使鐘乳石受損,有利於保護風景名勝。應該說,胡適是最早倡議在桂林巖洞內安裝電燈,以利旅遊的人。

第三天及第四天,胡適一行乘小船遊陽朔,途中在興坪過夜。除了夜行船,以前所有的船隻都在此過夜,連幾百年前的徐霞客都如此。或許是有徐霞客的遊記,胡適對灕江沿途的景緻,除了冠巖以外,胡適沒有太多的記敘。他所以要花些筆墨寫冠巖,是因爲他認爲徐霞客沒有遊過冠巖。

胡適此次遊桂林,把很大精力花在了收集山歌方面。地方官員安排了三位女民歌手與胡適同行。女歌手不斷在船上唱歌,胡適便不斷的採風。一天下來,他居然記下了30多首桂林民歌。

其中一首唱道:“豆腐乾來豆腐乾,幾時和妹吃一餐。 幾時和妹睡一覺,死在黃河也心甘。”這樣的大膽的表白情愛,胡適特別欣賞。

胡適在23日的日記裡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之句。今天在碧蓮峰下看到的吳邁所書“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是胡適此行半個月後,也就是1935年2月5日才寫的。由此看來,吳邁的詩其實是兼容了前人的。

從陽朔回程,胡適在半路上又訪問了位於雁山公園的廣西師專。到雁山時,天已近黑,雖然肚子餓了,胡適還是決定先演講,再論其它。吃了幾個雞蛋充飢,便對學生做了“個人主義的人生觀”的講演。

演講完,吃過晚飯,師專校長點了汽油燈,帶胡適一行去參觀園內方竹山下的一個巖洞。此洞居然一直無名,校方便請胡適這位大學者代爲取名。胡適一笑:園旁有相思江,巖前有相思豆,這巖何不就叫相思巖?

此後,方竹山下那個巖洞,就叫相思巖了。

胡適此番旅桂,在返程的飛機上寫了兩首有關桂林的小詩,其中一首寫雁山公園相思巖:”相思江上相思巖,相思巖下相思豆。 三年結子不嫌遲,一夜相思教人瘦。”

或許是在廣州受到冷遇,和廣西是冰火二重天,廣西給胡適的印象極佳,他自己的心情也極好,故大讚廣西山水,也大誇廣西的政績民情。

他在《廣西印象》中寫道;“這一年中,遊歷廣西的人發表的記載和言論都很多,都很讚美廣西的建設成績。例如美國傳教家艾迪博士(ShwtEddy)用英文發表短文說,一中國各省之中,只有廣西一省可以稱爲近於模範省。凡愛國而具有國家的眼光的中國人,必然感覺廣西是他們的光榮。”這是很傾倒的讚語。艾迪是一個見聞頗廣的人,他雖是傳教家,頗能欣賞蘇俄的建設成績,可見他的公道。他說話也很不客氣,他在廣州作公開講演,就很明白的讚美廣西,而大罵廣東政治的貪污。所以他對於廣西的讚語是很誠心的。

“我在廣西住了近兩星期,時間不算短了,只可惜廣西的朋友要我繳納特別加重的“買路錢”,——講演的時間太多,觀察的時間太少了,所以我的記載是簡略的,我的印象也是浮泛的。

“廣西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全省沒有迷信的,戀古的反動空氣。廣州城裡所見的讀經,拜孔,拜關岳,修寺,造塔,等等中世空氣,在廣西境內全沒有了。當西南政務會議的把拜孔通令送到南寧時,白健生先生笑對他的同僚說:‘我們的孔廟早已移作別用了,我們還得造個新孔廟!’

“廣西全省的廟宇都移作別用了,神像大都打毀了。白健生先生有一天談起他在桂林(舊省會)打毀城隍廟的故事,值得記在這裡。桂林的城隍廟是最得人民崇信的。白健生先生毀廟的命令下來之後,地方人民開會推舉了許多紳士去求白先生的老太太,請她勸阻她的兒子;他們說:‘桂林的城隍廟最有靈應,若被毀了,地方人民必蒙其禍殃。’白老太太對她兒子說了,白先生來對各位紳士說:‘你們不要怕,人民也不用害怕。我可以出一張告示貼在城隍廟牆上,聲明如有災殃,完全由我白崇禧一人承當,與人民無干。你們可以放心了嗎?’紳士們滿意了。告示貼出去了。毀廟要執行了。奉令的營長派一個連長去執行,連長叫排長去執行,排長不敢再往下推了,只好到廟裡去燒香禱告,說明這是上命差遣,概不由己,禱告已畢,纔敢動手打毀神像!省城隍廟尚且不免打毀,其它的廟宇更不能免了。

“ 我們在廣西各地旅行,沒有看見什麼地方有人燒香拜神的。人民都忙於做工,教育也比較普遍,神權的迷信當然不佔重要地位了,廟宇裡既沒有神像,燒香的風氣當然不能發達了。

“在這個破除種權迷信的風氣裡,只有一個人享受一點特殊的優客。那個人就是總部參軍季雨農先生。季先生是合肥人,能打拳,爲人豪爽任俠;當民國十六年,張宗昌都下的兵攻合肥,他用鄉兵守禦縣城甚久。李德鄰先生帶兵去解了合肥之圍,他很賞識這個怪人,就要他跟去革命。季先生是有田地的富人,感於義氣,就跟李德鄰先生走了。後來李德鄰、白健生兩先生都很得他的力,所以他在廣西很受敬禮。這位季參軍頗敬禮神佛,他無事時愛遊山水,凡有好山水巖洞之處,着道路不方便,他每每出錢僱人修路造橋。武鳴附近的起鳳山亭屋就是他修復的。因爲他信神佛,他每每在這種舊有神樹的地方,叫人塑幾個小小的神佛像,大都不過一尺來高的土偶,粗劣的好笑。他和我們去遊覽,每到一處有神像之處,他總立正鞠躬,同行的人笑着對我說:‘這都是季參軍的菩薩!’聽說柳州立魚山上的小佛像也是手參軍保護的菩薩。廣西的神權是打倒了,只有一位安徽人保護之下,還留下了幾十個小小的神像。

“廣西給我的第二個印象是儉樸的風氣。一進了廣西境內,到處都是所謂“灰布化”。學校的學生,教職員,校長;文武官吏,兵士,民團,都穿灰布的制服,戴灰布的帽子,穿有鈕釦的黑布鞋子。這種灰布是本省出的,每套制服連帽子不過四元多錢。一年四季多可以穿,天氣冷時,裡面可加襯衣;更冷時可以穿灰布棉大衣。上至省總司令,下至中學生和普通兵立,一律都穿灰布制服,不同的只在軍人綁腿,而文人不綁腿。這種制服的推行,可以省去服裝上的絕大糜費。廣西人的鞋子,尤可供全國的效法。中國鞋子的最大缺點在於鞋身太淺,又無鈕釦,所以鞋子稍舊了,就太寬了,後跟收不緊,就不起步了。廣西布鞋學女鞋的辦法,加一條扣帶,扣在一邊,所以鞋子無論新舊,都是便於跑路爬山。

“ 廣西全省的對外貿易也有很大的入超。提倡儉樸,提倡用土貨,都是挽救入超的最有效方法。在衣服的方面,全省的灰布化可以抵制多少洋布與呢綢的輸入!在飲食嗜好方面,洋貨用的也很少。吸紙菸的人很少,吸的也都是低價的菸捲,最高貴的是美麗牌。喝酒的也似乎不多,喝的多是本省土酒。有一天晚上,鷹寧各學術團體請我吃西餐,——我在廣西十四天,只有此一次吃西餐,——我看見傳者把啤酒斟在小葡萄酒杯裡,席上三四十人,一瓶碑酒還倒不完,因爲啤酒有汽,是斟不滿杯的。終席只有一大瓶啤酒就可斟兩三巡了。我心裡暗以爲廣西人不懂怎樣喝啤酒。後來我仍然問得上海啤酒在塞寧賣一元六角錢一瓶!我才明白這樣珍貴的酒應該用小酒杯斟的了。我們在廣西旅行,使我們更明白:提倡儉樸,提倡士貨,都是積極救國的大事,不是細小的消極行爲。

“ 廣西是一個貧窮的省份;不容易擔負新式的建設。所以主持建設的領袖更應該注意到人民的經濟負擔的能力。即如教育,豈不是好事?但辦教育的人眼光一錯,動機一錯,注重之點若在堂皇的校舍,冬夏之操衣等等,那樣的教育在內地就都可以害人擾民了。我們在冕寧、武鳴各地的鄉間看見小學堂的學生差不多全是穿着極破爛的衣褲,腳下多是赤腳,仍有穿鞋,也是穿破爛的鞋子。固然廣西的冬天不大冷,所以無窗戶漏風的破廟,也不妨用作校舍,赤腳更是平常的事。然而我們在塞寧的時候,稍有陰雨,也就使人覺得寒冷。(此地有‘四時常是夏,一雨便成冬’的古話。)鄉間小學生的簡陋赤腳,正可以表示廣西辦學的人的儉樸風氣。我在巨寧鄉間看的那個小學還是“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的一個附屬小學哩。廣西教育廳長雷沛鴻先生正在進行全省普及教育的計劃,請了幾位專家在研究院裡研究實行的步驟和國民基礎教育的內容。他們的計劃大旨是要做到全省每村至少有一個國民基礎學校,要使八歲到十二歲的兒童都能受兩年的基礎教育。我看了那些破衣赤腳的小學生,很相信廣西的普及教育是容易成功的。這種的學堂是廣西人民負擔得起的,這樣的學生是能回到農村生活裡去的。

“ 廣西給我的第三個印象是治安。廣西全省現在只有十七團兵,連兵官共有兩萬人,可算是真能栽兵的了。但全省無盜匪,人民真能享治安的幸福。我們作長途旅行,半夜後在最荒涼的江岸邊泊船,點起火把來遊巖洞,驚起茅蓬裡的貧民,但船家客人都不感覺一毫危險。汽車路上,有山坡之處,往往可見一個灰布少年,拿着槍桿,站在山上守衛。這不是軍士,只是民團的團員在那兒擔任守衛的。

“ 廣西本來頗多匪禍,全省巖洞最多,最容易窩藏盜匪。有人對我說,廣西人從前種田的要揹着槍下田,牧牛的要揹着槍趕牛。近年盜匪肅清,最大原因在於政治清明,縣長不敢不認真作事,民團的組織又能達到農村,保甲的制度可以實行,清鄉的工作就容易了。人民的比較優秀分子又往往受過軍事的訓練,政府把舊式槍械發給兵團,人民有了組織,又有武器,所以有自衛的能力。廣西諸領袖常說他們的“三自政策”——自衛,自給,自治。現在至少可以說是已做到了人民自衛的一層。我們所見的廣西的治安,大部分是建築在人民的自衛力之上的。

“在這裡,我可以連帶提到廣西給我的第四個印象,那就是武化的精神。我用“武化”一個名詞,不是譏諷廣西,實是頌揚廣西。我的朋友傅益真先生曾說,“學西洋的文明不難,最難學的是西洋的野蠻。”他的意思是說,學西洋文化不難,學西洋的武化最難。我們中國人聰明才智足夠使我們學會西洋的文明,但我們的傳統的舊習慣,舊禮教,都使我們不能在短時期內學會西洋人的尚武風氣。西洋民族所到的地方,個個國家都認識他們的武力的優越,然而那無數國家之中,只有一個日本學會了西洋的武化,其餘的國家——從紅海到太平洋——沒有一個學會了這個最令人歌羨而又最不易學的方面。然而學不會西洋武化的國家,也沒有工夫來好好的學習西洋的文化,因爲他們沒有自衛力,所以對時在救亡圖存的危機中,文化的努力是不容易生效力的。

“中國想學人家的武化(強兵),如今已不止六十年了,始終沒有學到家。這是很容易解釋的。中國本是一個受八股文人統治的國家,根本就有戲規武化的風氣,所以當日倡辦武備學堂和軍官學校的大臣,決不肯把他們自己的子弟送過去學武備。日本所以容易學會西洋的武化,正因爲武士在封建的日本原是地位最高的一個階級。在中國,儘管有歌頌綠林好漢的小說,當兵卻是社會最殘視的職業,比做綠林強盜還低一級!在這種心理沒有轉變過來的時候,武化是學不會的。

“在最近十年中,這種心理纔有點轉變了,轉變的原因是頗覆雜的:第一是新式教育漸漸收效了,“壯健”漸漸成爲人們羨慕的對象了,運動場上的好漢也漸漸被社會崇拜了。第二是辛亥革命以來中央各省的政權往往落在軍人手裡,軍人的地位擡高了。第三是民十四五年之間,革命軍隊有了主義的宣傳,多有青年學生的熱心參加,使青年人對於“革命軍人”發生信仰與崇羨。第四是最近四年的國難,尤其是滋滬之戰與長城之戰,使青年人都感覺武裝捍衛國家是一種最光榮的事業。——這裡最後的兩個原因,是上文所說的心理轉變的最重要原因。軍人的可羨慕,不在乎他們的地位之高成權威之大,而在乎他們的能爲國家出死力,爲主義出死力。這纔是心理轉變的真正起點。

“可惜這種心理轉變來的太緩,太晚,所以我們至今還不曾做到武化,還不曾做到民族國家的自衛力量。但在全國各省之中。廣西一省似乎是個例外。我們在廣西旅行,不能不感覺到廣西人民的武化精神確是比別省人民高的多,普遍的多。這不僅僅是全省灰布制服給我們的印象,也不僅僅是民團制度給我們的印象。我想這裡的原因,一部分是歷史的,一部分是人爲的。一是因爲廣西民族中有苗、搖、撞、洞、嶺、裸裸等,富有強悍的生活力,而受漢族柔弱文化的惡影響較少。(廣西沒有鄒魯校長和古在主任,所以我這句話是不會引起廣西朋友的誤會的。)一是因爲太平天國的威風至今還存留在廣西人的傳說裡。一是因爲廣西在近世史上頗有受民衆崇拜的武將,如劉永福,馮子材之流,而沒有特別出色的文人,所以民間還不曾有重文輕武的風氣。一是因爲在最近的革命戰史上,廣西的軍隊和他們的領袖曾立大功,得大名,這種榮譽至今還存在民間。一是因爲最近十年中,全省雖然屢次經過大亂,收拾整頓的工作都是幾個很有能力的軍事領袖主持的,在全省人民的心目中,他們是很受崇敬的。——因爲這種種原因,廣西的武化,似乎比別省特別容易收效……”

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182章 開張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38章 高密事件第609章 考據癖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8章 約定第390章 內幕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66章 機會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22章 大事不妙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93章 南北議和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57章 管見十條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614章 轉折點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
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182章 開張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38章 高密事件第609章 考據癖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8章 約定第390章 內幕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66章 機會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22章 大事不妙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93章 南北議和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57章 管見十條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614章 轉折點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