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最大問題

黎元洪的北京政.府,所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財政,也就是沒錢。這不是個新問題,因爲北京政.府早就陷入財政破產的邊緣。

黎所以任命英美派外交家顧維鈞爲財政討論委員會委員長,目的就在於取得西方國家的大借款。

奉直戰後,英、美、法三國公使曾開會研究,有意在財政上援助北京政.府實現南北統一。

日本爲了要消除它曾經援助奉系的嫌疑,也同意參加。

但是。日本和西方國家在對華問題上的矛盾重重,西方國家內部很多問題也不一致,使得借款一拖再拖。

北京政.府由於借款遲遲拿不到,軍餉便不能按時發放,全國各地到處發生兵變。光是七八兩個月之間,保定、衛輝、熱河等地就傳來一片兵變之聲,北京也被波及。特別是江西,連續發生了多次的兵變,引起外交團一再提出嚴重的抗議。

北京政.府各部的公務員終日忙於索薪,全體教職員因斷炊而罷課,北京城內到處都是訴苦和哭窮之聲。

七月十五日,陸軍部被裁人員七百餘人組織索薪團,包圍國.務.院。黎元洪正在列席國務會議,匆忙地避開。

那位號稱“活包公”的財政總長董康,跑遲了一步,竟被請願索薪的人員揪住。紗馬褂被扯破,近視眼鏡被打落,眼皮也被擦破了,還捱了三下耳光,嚇得他狂呼救命。

事件過後,“活包公”覺得這個“窮”官實在是沒有當頭,第二天就提出辭呈,堅決求去。

各地的錢收不上來,外邊的款一時間借不到,所謂巧婦難爲無米炊,黎元洪能有什麼辦法?

交通總長高恩洪擬以京奉、京漢、京綏、津浦四路作抵,進行三億元的“統一”大借款。面對這樣一個風雨飄搖中的政.府,四國銀行團如何能沒有顧慮,研究來研究去,也下不了決心做這筆生意。

內閣本是由顏惠慶暫時代理,顏只答應看守到八月一日國會復會那一天爲止。

黎元洪一直想在南方找一位人出來,以達成形式上的南北統一。

他原本想請的伍廷芳,此時已經病亡。黎又想到南方的另一位“名流”唐紹儀,想請他北上組織內閣,以便促進統一。

七月下旬黎派金永炎先後到保定和洛陽,就請唐紹儀組閣一事,去徵求曹、吳兩位老闆的意見。

曹、吳都很客氣,表示內閣總理應由元首選派,他們決不干涉。

曹錕提出高凌霨爲交通總長,汪士元爲財政總長,張紹曾爲陸軍總長,其餘閣員概不過問。

吳佩孚補充了一個人,就是請曹同意仍由高恩洪留任交通總長,而將高凌霨調任爲財政總長。

七月三十一日,黎元洪派王寵惠暫行代理內閣總理。

八月五日,黎正式發表唐紹儀的組閣令,唐未北上前仍由王寵惠暫代。

閣員名單如下:

外交總長顧維鈞

內務總長田文烈

財政總長高凌霨

交通總長高恩洪

陸軍總長張紹曾

海軍總長李鼎新

司法總長張耀曾

教育總長王寵惠

農商總長盧信

黎認爲這個新閣算是各方兼顧了,曹、吳兩位大老闆的人都放在了重要位子上,盧信是唐紹儀的親信,張耀曾屬政學系。爲了慎重起見,在提出盧信和張耀曾時,黎還和府中策士饒漢祥、韓玉辰等討論過,他們認爲元首有組織內閣的特權,不必事事請教別人。黎又把閣員名單和國會議長吳景濂仔細研究過,取得了吳的同意後才正式公之於衆。

組閣命令發表後,唐紹儀在廣東香山原籍不肯“出山”,高凌霨因爲財政沒有辦法,也不敢出任,張紹曾則意存觀望,田文烈宣稱不願與人競爭而不肯就職,於是這個新閣仍是殘破不全。

黎爲了避免別人說他干涉內閣行政,不再列席閣務會議。

八月八日,代理國務總理王寵惠舉行政治宴會,在宴會中內務次長兼代部務的孫丹林,拿出吳佩孚的七日和八日兩通電報給大家傳看。

吳的七日電雲:“曉峰(金永炎)來,商組閣事,對唐決不贊成,以維持現狀爲宜。如顏不願續,以亮畸(王寵惠)代揆,高交(指高恩洪的交通總長)不動,張長陸軍,餘請元首斟酌。李印泉(李根源)、張西(張耀曾)、谷九峰(谷鍾秀)諸君,(按上三人均爲政學系),川、滇、粵與之向有惡感,現正力謀統一,未便入閣。”

吳的八日電雲:“適接公府歌電,唐閣已發表。查唐主上海八年和會,外間嘖有煩言,張西入閣,妨礙川、滇、粵統一;盧信爲金星公司交易所詐財流氓(按盧爲該公司總經理),均不可入閣。金曉峰來,言之至再,不意回京後卒然發表,顯系別有用意,何必惶惶來洛,貌爲周旋,想議員諸公洞徹大局,決不輕予通過也。”

同一天,吳佩孚另有致“某要人”的電報說:“南有政學,北有安福。南北政黨,一丘之貉!”

這些電報像幾枚炸.彈一樣,震動了北京政壇。很簡單,吳佩孚現在正是北京政.府的後臺老闆,他公然表示對於現狀不滿意,這個政.府怎麼還能存在?

可是,吳、曹一再表示“不幹政”,且公諸通電,發出宣言,言猶在耳,何至突變。

公府中的策士,認爲這是孫丹林捏造的假電報,以爲孫由於沒有坐上內務總長的位子,藉此以發泄私忿。

九日,黎元洪把孫丹林召進公府,查詢吳佩孚電報的真相,令人失望的是這些電報竟都是真的。

黎不禁轉羞爲怒,拍着桌子說:“都是你搗的鬼,你簡直是徐樹錚第二。”

孫丹林怒目相對,拂袖退席,氣沖沖地走出,聲稱要到洛陽去告狀。還是高恩洪勸他冷靜一點,他纔沒有離開北京。

黎又找王寵惠來訴苦,王勸黎不如就把內務總長這個位子給孫丹林,省得孫暗中搗鬼,鼓動政潮。

黎元洪老.毛病又犯了,他表示堅決不肯讓步,並且憤慨地說:“我不,看他們把我怎麼樣?他們把我推上臺,原來是叫我來活受罪!”

其實這日子徐世昌早就受夠了,對黎元洪來說也不是新鮮事。

黎第一次做總統受的是段祺瑞、徐樹錚和督軍團的氣。

徐世昌則是受段祺瑞和張作霖、曹錕的三夾板罪。

現在段系倒了,奉張也退回關外,黎元洪要伺候曹錕和吳佩孚這兩個新後臺老闆,也是很不容易。

這時候,吳佩孚已撕下了不幹政的面具。明確提出:唐紹儀是南方的人,是北洋系的對頭,由唐來組閣是絕對不可以的。

唐閣組不成,誰來組閣呢?“媳婦”得徵求“婆婆”意見。

“婆婆”不止洛陽的吳佩孚,還有一個保定的曹錕。

派出人先去徵求曹錕意見,曹錕還是“高姿態”,軍人不幹政,這是總統的權力。

看到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忠厚可親的樣子,讓派去的人好感動。可惜,這人離去的時候,沒有回頭,否則,他就能看到那忠厚可親的樣子,變成了一副怎樣地壞笑。

曹錕是想自己登上總統寶座,吳佩孚給黎出難題他正暗自高興。如果黎能知難而退,也就爲他創造出上臺的機會了。

派出的人在保定得不到要領,便馬不停蹄到了洛陽。吳佩孚這位“婆婆”倒是不矯情正式提出要王寵惠組織內閣。

吳佩孚不止於此,同時還有電報致王寵惠本人。

電報中有言:“願以全力爲兄後盾,但須摒斥陰謀擾亂妨害統一之輩。”

九月十九日,黎元洪終於屈從吳佩孚的意見解除了名義上的唐內閣,正式派王寵惠組閣。

閣員名單如下:

王寵惠署國務總理

顧維鈞署外交總長

羅文幹署財政總長

張紹曾署陸軍總長

李鼎新署海軍總長

徐謙署司法總長

湯爾和署教育總長

孫丹林署內務總長

高恩洪署交通總長

高凌霨署農商總長

董康署大理院院長

在這個名單中,所有吳佩孚反對的人都榜上無名,吳的嫡系高恩洪仍長交通,孫丹林由次長坐升總長,因此人稱這是“洛派政.府”。同時內閣閣員中王寵惠、顧維鈞、羅文幹、湯爾和都是英美派,不屬於國內黨派的無黨無派人士,所以又有好人政.府之稱。

可是,滿足了洛陽方面,保定方面不高興了。

在新閣中屬於保定派的,只有一個高凌霨,曹錕一看就火了,拍着桌子罵起了大街。他身邊的人又趁機添油加醋,說吳佩孚已經拿到了內閣,下一步就要拿總統了。

說到了總統大位,曹錕精神緊張了。這個忠厚長者,以老實人著稱的人,其實野心極大,只是一直藏得很深。人是不能看表面的,有些人表面很老實、很忠厚,其實內心可能更齷齪。

曹的左右一直認爲吳佩孚這個下屬目無尊長,一直爲曹錕鳴不平。很長時間了,就千方百計地在離間曹吳兩人的關係上下功夫,但都沒能得逞,這一次竟然大功告成。

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12章 平叛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410章 會考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261章 張作霖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62章 垂釣洹上第84章 海軍起義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68章 武昌起義第410章 會考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8章 約定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44章 肅貪治吏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49章 君主立憲第81章 戰漢陽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491章 求博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99章 六路北伐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68章 張勳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41章 東南互保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8章 高密事件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134章 較量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45章 積重難返第21章 被矇在鼓裡
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12章 平叛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410章 會考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261章 張作霖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62章 垂釣洹上第84章 海軍起義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68章 武昌起義第410章 會考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8章 約定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44章 肅貪治吏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49章 君主立憲第81章 戰漢陽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491章 求博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99章 六路北伐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68章 張勳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41章 東南互保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8章 高密事件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134章 較量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45章 積重難返第21章 被矇在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