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

爲普大籌劃舉辦了以“十一世紀的中國印刷術”爲題的特別書展結束後不久,胡適與校方簽訂的兩年合約期滿。見校方無意再續簽合約,胡適推薦童世綱接任了自己的職務,這樣,他也就失去了這份不高的固定收入。

以後的日子,他在美國著名學府做短期講學,零星講演的機會雖然很多,但因爲沒有可靠的收入,他在美國的經濟情況也就更加拮据了。

在紐約的寓公生活,除了考《水經注》,和之前管圖書之外,胡適其實還負有特別使命。胡適所以離開大陸到美國,和蔣介石的勸說不無關係。

前邊提到過。1949年1月8日晚,胡適去蔣介石官邸晚餐,蔣介石勸胡適去美國的話是:“我不要你做大使,也不要你負什麼使命。例如爭取美援,不要你去做。我只要你出去看看。”

話是如此說,但事實上蔣對胡適這位“美國通”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因爲胡適到達美國後不久,蔣介石於5月28日寫有一封密信給胡適。

蔣在信中說:“此時所缺乏而急需於美者,不在物質,而在其精神與道義之聲援。故現時對美外交之重點,應特別注意於其不承認中共政權爲第一要務。至於實際援助,則尚在其次也。對於進行方法,行政與立法兩途,不妨同時並進,但仍以行政爲正途,且應以此爲主務。望先生協助少川(按:顧維鈞字)大使,多加功夫爲盼。”

胡適也頗爲盡力。曾幾次去華盛頓會見美國政界人士,但此一時而彼一時,一些過去支持蔣政府的人,見蔣政府如此不爭氣,不願再爲其出力。而此時,由於將政府名聲不好,就是“許多同情於中國的朋友,如Hornbeck,如Bullitt,如Pros.George H.Blakeslee,都覺得‘一籌莫展’!第二次去時,見着Wedemeyer,他也是‘有心無力’”。

胡適回憶說:“這次出去我很苦痛,由於許多老朋友的失敗心理,使我感到難於說話。”

胡適從來不是個讓朋友爲難的人,到處碰壁後,他通知中國駐美使館,“取消一切約會,不接見任何政府和國會的領袖。因爲大家成見太深,使我處處碰壁;也因爲局勢太大,不是私人間的談話所能轉移的”。

這年8月,美國國務院發表《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

白皮書除對中國共產黨進行指責外,對蔣介石集團的腐敗無能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毫不留情的批評。在談到蔣介石集團一敗再敗時說,腐敗使國民黨的抵抗力受到致命的削弱。國民黨的領袖們對遭遇的危機無力應付,軍隊已經喪失鬥志,政府失去人民的支持。白皮書還說蔣介石是與過去的軍閥並無區別的反動分子。

蔣介石早就得到消息,氣得暴跳如雷,大罵杜魯門、艾奇遜不是東西。當時,蔣介石雖下野,但仍以國民黨總裁的名義,在幕後操控一切。蔣介石氣憤地對幕僚說:“美國政府口裡總說中國重要,不能落入中共之手,援華時又小氣得要命,如果他們對我們的經援、軍援得力一點,我們就不會輸得這樣慘。事情到了這一步,將責任全往我們身上推,太不道德!”

白皮書也使胡適更加失望和喪氣,有五個月不曾去華盛頓。直到12月8日,胡適才找到一個機會,又赴華盛頓,在“東西協會華盛頓分會”上,演講《中國歷史上爭取自由的奮鬥》,鼓吹“西方國家不應貿然承認中共,共產主義同政治自由絕不能相容”。雖然沒有很大影響,畢竟是在爲逃踞臺灣小島上的蔣介石政府說話了。

胡適經常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內看書,結識了他的小朋友和關們弟子唐德剛。

唐德剛(1920—2009),生於安徽省合肥縣西鄉(今屬肥西縣)山南館唐家圩。唐德剛幼承庭訓,國學根底深厚;小學五年級後,接受新式教育;1939年秋,考入重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1943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後曾在中學擔任歷史教員。1944年,又應安徽學院史地系主任李則剛之聘,到立煌做講師,教授《西洋通史》。

1948年,唐德剛赴美留學,主修歐洲史和美國史。隨後,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取得美國國籍。留校執教長達15年,先後開設《漢學概論》《中國史》《亞洲史》《西洋文化史》等課程。1962年初起,在東亞研究所做研究員,同時兼任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圖書館館長達7年。1972年,受聘爲紐約市立大學亞洲學系教授,後兼任系主任12年之久。

唐德剛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成形“歷史三峽”說,在學術上有獨到之處。“歷史三峽”說認爲中國全部文明史可分爲三個階段,中間經過兩次轉型。

第一次轉型從戰國時期到秦漢大一統帝國,大概經過三百年,核心轉變見於三個基本制度的變化:一、政治上廢封建,立郡縣;二、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三、學術思想上由百家爭鳴轉爲獨崇儒術。轉型完成即創建了農業大帝國的定型。

近代的大動亂是從中華帝國到現代國家的第二次轉型。新的中華文明定型也必然有文化─社會─政治體制的三方面的轉型:一、政治上化君權爲民權;二、經濟上化農業經濟爲工商業經濟;三、學術思想上化控制思想爲開放思想。他從此演繹出一個綜合的文化概念──第一次轉型是造成“行同倫”的社會,第二次轉型則是行爲不再同倫,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多元化的社會。

此時,唐德剛正在哥倫比亞大學半工半讀。去哥大圖書館時,因爲唐是館內胡適所認識的唯一的一位華裔小職員。唐常替他借書、查書。他去哥大圖書館時便總是找唐,於是他們便熟悉起來,併成爲好朋友。

這一時期,美國的排外思想很重。用唐德剛的話說,胡適之的確把哥大看成北大,但哥大並沒有把胡適看成胡適。

哥大到處羅致人才來充實有關漢學的教研,胡適可以說是最佳人選,但卻因爲不加入美國籍而被排除在外。

在國內時,胡適就特別喜歡同青年人交朋友,發掘他們,鼓勵他們。胡適與唐德剛等年齡和地位相差一大截,但老少同處,一齊嘻嘻哈哈。那時,唐德剛、周策縱、吳納孫、周文中、蔡寶瑜等一班人,在紐約組織了一個“白馬文藝社”,這是一個純友誼小組織,是一個吃吃喝喝的文藝俱樂部。胡適對他們這個小文藝團體非常愛護和支持,花費很多時間,仔細評閱他們的著作。一九五六年六月,他還在“白馬文藝社”做了《再論新文學新詩新文字》的報告。

胡適一直將唐德剛視爲自己的學生,雖然唐德剛沒有上過胡適的課,但唐德剛自認是胡適的弟子,對胡適這位老師極爲尊敬。

但需要指出的是,唐德剛雖然尊敬胡適、在與胡適的交往過場中時時執弟子禮,但在學術問題上,卻毫不含糊。不因胡適是自己尊敬的老師就盲目地同意胡適的觀點,而是敢於對胡適的觀點進行挑戰,表現出了極強的原則性。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轟動一時的《文學改良芻議》,在這篇文章中,胡適提出寫文章的八點主張: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這篇文章的影響非常大,可以說是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但唐德剛先生對這篇文章的觀點卻頗有看法,1979年1月23日,他寫了 《芻議再議——重讀適之先生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對胡適的觀點提出了置疑,並逐條進行批駁。

唐德剛是這樣理解“老師”一詞的意義的:“至於我這個學生對老師的學問的學習保持個什麼態度呢?我認爲‘老師’一詞的意義,並不代表真理的終點,但是老師畢竟是老師,所以對老師的全盤否定,甚至把老師的祖墳也給挖掉,那就太混賬了;相反,對老師的全面肯定,也是病態。

唐德剛說,“胡先生一輩子都叫我們做個‘不受惑的人’”。他還提到了胡適經常引用的“洞山和尚”的故事加以說明。

洞山和尚是雲崖和尚的及門高足,有人問洞山和尚:“你贊成你的老師雲崖和尚的話嗎? ”洞山和尚回答說:“半肯半不肯。 ”那個人又問:“爲什麼不全部肯定? ”洞山和尚說:“若‘全肯’,即辜負先師也! ”

唐德剛對胡適的態度,也是“半肯半不肯”。這種態度看似大逆不道,其實是對學術的一種尊重,也是爲了不辜負胡適、不辜負文化,誠如他自己所解釋的那樣:“對他們的老師不願‘全肯’,不是不敬愛其老師,正是由於‘不辜負先師’纔不願‘全肯’。 ‘全肯’則沒有進步,沒有進步則文化便停擺了。做個胡老師真正的學生,就要遵從師訓,不能‘全肯’,‘全肯’便是辜負文化了。 ”

唐德剛對胡適的這種批評精神,其實就是在踐行亞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96章 風雲突變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27章 如願以償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249章 就職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46章 辦實業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81章 戰漢陽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12章 平叛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5章 去買官第37章 涉外事件第491章 求博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123章 孫袁會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33章 告密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482章 離開第3章 科舉之路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49章 君主立憲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67章 迫不及待第106章 小德張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33章 告密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39章 進德會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
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96章 風雲突變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27章 如願以償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249章 就職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46章 辦實業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81章 戰漢陽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12章 平叛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5章 去買官第37章 涉外事件第491章 求博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123章 孫袁會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33章 告密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482章 離開第3章 科舉之路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49章 君主立憲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67章 迫不及待第106章 小德張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33章 告密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39章 進德會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