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戰鼓(十三)

梅津美治郎看上很和氣,完全沒有上位者的,顯得文質彬彬,在立高之助的印象中,梅津美治郎是個公開反對軍人干政的曰本軍人,他極其厭惡曰軍中的下克上傳統,特別是陸軍頻繁使用手段倒閣,不過這妨礙在幾年前,他縱容關東軍下屬和華北派遣軍聯手逼內閣同意發動對蘇戰爭。

“爲什麼呢?閣下。”立高之助有些不解,無論是同意還是反對,都可以,但不知道怎樣回答,這個讓他很是不解。

“華北決戰態勢已成,”梅津美治郎站起來走到旁邊的桌上拿起地圖,攤開在茶几上,立高之助發現這是張華北地圖:“已經查明番號的支那軍有一百五十萬,北線支那軍兵力還不知道,華北派遣軍有兵力四十五萬左右,如果是盧溝橋事變時的皇軍,四十五萬兵力也略顯不足。

淞滬作戰時,皇軍投入兵力大約四十萬,支那軍投入大約八十萬精銳,經過六年戰爭,支那軍無論裝備還是訓練都大幅提高,相反,皇軍的實力卻在,”梅津美治郎略微停頓:“很遺憾,我認爲在下降,這主要表現在兵員和裝備。”

立高之助感覺到,當梅津美治郎說道皇軍實力下降時,身後的辻政信情緒略有些波動,不過也就那麼一下便過去了。

“我研究過支那將軍,”立高之助心中一嘆又涌起股自豪,在曰軍將領中,研究先生的很多,沒有一個曰軍將領擊敗過先生,從鬆井石根到岡村寧次,到過中國的將領,好像只有東條英機,沒有在先生手上敗過,那是他在中國的時間短,沒有去過南方。先生攻無不取,戰無不勝,曰軍將領以擊敗先生爲榮,岡村寧次研究過他,西尾壽造研究過他,板垣徵四郎研究過他,沒想到遠在滿洲的梅津美治郎也在研究他。

“從南京到山東會戰,我研究了支那將軍所有能找到的作戰部署,這是個非常謹慎的人,但這次他卻一反常態,這麼早便將全部實力展現出來,其中是什麼目的呢?”梅津美治郎沉凝下斷然說道:“他是想決戰,他希望帝國集中精銳,在華北平原與他決戰,他對獲得勝利有充分信心。”

“支那軍有一百五十萬,其中經過整編的支那師團至少有一百二十萬,整編過的支那軍,與皇軍的戰鬥力相比,二比一,此外,支那將軍還有空中優勢,這些都是支那將軍信心的來源。不過,我認爲,他的信心很有道理,在華北決戰對支那將軍有利。”

立高之助心沉下去了,梅津美治郎的判斷與他相同,所以他希望能在華北決戰,最好能將關東軍一部分,比如說十萬,五十五萬曰軍正好滿足先生的胃口。

“可是,…”立高之助剛張口便被梅津美治郎揮手製止,梅津美治郎接着說:“可不在華北決戰呢?石原君提出後撤到滿洲邊境,但平津失守,對整個戰局的影響極大,蘇俄現在還算安靜,可如果平津一旦失守,蘇俄會作出什麼反應呢?

關東軍被削弱得很厲害,如果,支那軍逼近滿洲國,蘇軍絕不會坐看,他們一定會爭取搶先進入東北,這個問題,看看斯大林在德黑蘭的要求便知道了。那時,關東軍和華北派遣軍便面臨支那軍和蘇軍的兩線夾攻,情況會變得更加危險。”

說到這裡,梅津美治郎走到立高之助的身邊,拍拍他的肩膀:“立高君,你是華北雙壁,在戰略上極其出色,我想聽聽你的觀點。注意,我要的不是岡村君的。”

最後這句補充,讓立高之助變得極爲尷尬。在梅津美治郎看來,岡村寧次要守住華北,那是他作爲華北派遣軍司令,必須要做的。可他不希望立高之助以完成岡村任務的方式來談論這個問題。

但立高之助作爲華北派遣軍成員,自然應該站在華北派遣軍的立場上;可梅津美治郎要求的卻是站在全局上,將中國戰場和蘇俄戰場,將華北派遣軍和關東軍作爲一個整體。

立高之助沉默下,微微想了下,手指在地圖上輕輕敲擊,笠原幸雄和石原莞爾都很有興趣的望着他,笠原幸雄對他是瞭解的,在第二次津浦路會戰中,立高之助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石原莞爾是首次見到立高之助,此前也聽說過他的名字,他有些好奇也有些審視的注視着,想聽聽這個與他得意弟子並列的人的觀點。

立高之助迅速作出判斷,他認爲,梅津美治郎與石原莞爾肯定交換過意見,石原的目的是將華北派遣軍後撤到滿洲邊境,與關東軍會合,利用滿洲邊境地區的地形,與中[***]隊決戰。但這個計劃必須說服岡村寧次放棄華北決戰,放棄平津,可石原莞爾剛從華北過來,清楚岡村寧次的態度,所以他們將突破口選在他身上。

“從整個戰局看,皇軍的不利態勢非常明顯,”立高之助的語氣緩慢:“支那軍在取得鄂北會戰,山東會戰的勝利後,軍心士氣非常高,我看過支那軍的整軍手冊,還有支那將軍的戰術手冊,坦率的說,如果支那軍完全按照這個手冊整訓,將非常危險。

根據我們得到的情報,支那軍現在有兩百六十萬左右經過整訓的部隊,其中一半在江南戰區和緬甸戰區,華北戰區有大約一百三十到四十萬。從兵力對比來看,華北決戰,支那軍佔有絕對優勢。”

“我們現在面臨很大問題,華北決戰,皇軍處於劣勢,這種劣勢雖然可以通過精神、訓練和戰術來縮短。但兵力對比相差太大,閣下剛纔說一比二,說實話,是給皇軍留了面子,在我心裡,認爲只有一比一點五,我不知道您是否研究過王瞳阻擊戰,在這次作戰中,支那軍投入的還不是經過整編的部隊。可以這樣說,支那第一強軍,四十九集團軍有十萬兵力,這十萬可以抵消至少八萬皇軍”

立高之助分析了,自從鄂北會戰後,支那軍表現出的變化,特別是訓練和戰術的變化,另外還特別分析了支那將軍:“正如閣下所言,支那將軍作戰非常謹慎,所以要讓他上當非常困難。從以前的情況看,支那將軍很狡詐,他表現出來的東西很難說是最後要實施的。所以目前得到的情報,很難說是他真正的方案。”

“那麼閣下所言,我們應該採取的策略,放棄平津,後撤到滿洲國邊境,誠如閣下所顧慮,放棄平津在政治上將產生極壞的影響,有可能會影響蘇俄在遠東的態度。

從戰術上看,熱河山海關地區,地形上對皇軍極爲有利,可以最大程度的節約兵力,可也存在另一個問題,支那人幾乎不戰收復平津,如此,支那軍便有了充足的時間整編軍隊。”

但立高之助說到這裡時,石原莞爾微微皺眉,按照他的設想,支那軍會繼續進攻,持續不斷的進攻,然後在皇軍面前撞得粉碎。

“從整個戰局看,支那戰場進展非常快,美軍還在太平洋上與皇軍爭奪島嶼,蘇德戰爭還沒有明顯改觀,特別是美軍,我估計美軍至少還要有一年才能威脅帝國本土,纔有可能在本土登陸。而在此期間,支那人會充分利用膠東和華北的機場對本土實行轟炸。此外,支那人還可以派出一支軍隊北上,攻入蒙古,也可以從內蒙古繞道攻入黑龍江。支那可以選擇的戰略非常多。”

“特別轟炸,一旦支那人對本土進行轟炸,考慮到國民的情緒,陛下和內閣都會要求,關東軍進攻,從陸地上消滅支那空軍,那時候,閣下作何選擇?”

“鑑於這些考慮,閣下,我還是贊同岡村司令的計劃,在平津決戰。”

立高之助說出這個結論時,神態很平靜:“平津決戰,我們不是沒有機會,支那將軍現在很有信心,可也可以看作驕傲,自古驕兵必敗,他犯了錯誤。

關東軍只要抽出三十萬兵力,會同華北派遣軍的四十五兵力。以華北派遣軍在第一線與支那軍決戰,關東軍主力秘密入關,隱蔽在冀東。一部分集中在營口,海軍集結一支艦隊,在必要時,在天津登陸。這場會戰我們有七成勝機。”

立高之助結束了自己的長篇大論,端起面前的茶,潤潤有些冒煙的嗓子,笠原幸雄看看石原莞爾和梅津美治郎,倆人都在默默思考,立高之助的論述不能說完全打動了他們,可他們卻從立高之助的話中想到了些別的東西。

石原莞爾認爲,要想獲勝,只有與蔣介石和談,全力迎戰美軍。可如果放棄平津,支那人便可以調主力南下,全力攻擊江南戰區,如此,曰本手中就再無籌碼,只能拿滿洲國作交換,可內閣會接受嗎?

“我認爲,皇軍最大的憂慮不是兵力,而是信心!”

辻政信突然開口,打破了屋內的沉寂,石原莞爾和梅津美治郎有些驚訝的望着他。按照曰軍傳統,他這種級別的軍官,在這種情況下,上級沒有垂詢時,是沒有資格開口的。

立高之助心中卻非常高興,辻政信終於跳出來了,這傢伙不是個安靜的人,這種關鍵時刻,他一定不會放過。

(未完待續)

第三節 鏖兵淞滬(一)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十一)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五)第四十五節 遷都(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一)第三節 戰天津(八)第五節 反擊(四)第七節 生機(二)第四節 以牙還牙(三)第七節 風波惡(一)第六節 救亡(三)第八節 天火(七)第三節 交易(一)第五節 “異心”(四)第八節 南線(六)第四節 視察(一)第一節 遏制(三)第十節 風雲(五)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二)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十)第四節 密林血戰(三)第六節 爾虞我詐(二)第七節 鎮藍衣(三)第二節 川軍(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三)第六節 耳光第八節 九變(五)第一節 奪軍(十二)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四)第四節 密林血戰(二)第二節 戰後之戰(九)第三十九節 變第三節 戰天津(一)第五節 海關(一)第一節 辦學(三)第二節 交易(七)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二)第一節 蟄伏(三)第一節 德黑蘭(十六)第三節 鐵血雄關(一)第四十一節 戰東莞(七)第十三節 冷遇第五節 受罰與訛詐第三節 狙擊(三)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五)第四十八節 傷懷(七)第九節 殤(五)第九節 中央入川(二)第六節 戰地黃花(一)第十節 餘波(二)第七節 悼蔣先雲(二)第一節 奪軍(一)第十節 風雲(九)第二節 策劃(三)第七節 閃電(五)第六節 爾虞我詐(六)第七節 風波(九)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二)第九節 臨沂破軍(三)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三)第十一節 大捷(五)第三節 戰鼓(六)第五節 雲集(四)第六節 攻略山東(九)第四節 經濟改革(五)第三十一節 妥協(一)第五節 曙光(八)第三節 戰天津(十五)第七節 生機(八)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七節 曙光(三)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七)第三節 魅影(六)第五節 戰雲密佈(八)第一節 奪軍(十一)第三十三節 路遇(二)第六節 爾虞我詐(十)第十節 拉薩風雲(四)第七節 生機(七)第五節 盟國(八)第三節 會戰(十八)第三節 狙擊(五)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六)第四節 再戰津浦(四)第三節 聚才(五)第七節 閃電(六)第九節 臨沂破軍(七)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六)第三節 調整(四)第四節 以牙還牙(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九)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第三節 太行行(十三)第十一節 重振(一)第三節 聚才(五)第五節 反擊(五)第十節 江戶之花(六)第五節 曙光(四)第四節 再戰津浦(一)
第三節 鏖兵淞滬(一)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十一)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五)第四十五節 遷都(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一)第三節 戰天津(八)第五節 反擊(四)第七節 生機(二)第四節 以牙還牙(三)第七節 風波惡(一)第六節 救亡(三)第八節 天火(七)第三節 交易(一)第五節 “異心”(四)第八節 南線(六)第四節 視察(一)第一節 遏制(三)第十節 風雲(五)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二)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十)第四節 密林血戰(三)第六節 爾虞我詐(二)第七節 鎮藍衣(三)第二節 川軍(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三)第六節 耳光第八節 九變(五)第一節 奪軍(十二)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四)第四節 密林血戰(二)第二節 戰後之戰(九)第三十九節 變第三節 戰天津(一)第五節 海關(一)第一節 辦學(三)第二節 交易(七)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二)第一節 蟄伏(三)第一節 德黑蘭(十六)第三節 鐵血雄關(一)第四十一節 戰東莞(七)第十三節 冷遇第五節 受罰與訛詐第三節 狙擊(三)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五)第四十八節 傷懷(七)第九節 殤(五)第九節 中央入川(二)第六節 戰地黃花(一)第十節 餘波(二)第七節 悼蔣先雲(二)第一節 奪軍(一)第十節 風雲(九)第二節 策劃(三)第七節 閃電(五)第六節 爾虞我詐(六)第七節 風波(九)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二)第九節 臨沂破軍(三)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三)第十一節 大捷(五)第三節 戰鼓(六)第五節 雲集(四)第六節 攻略山東(九)第四節 經濟改革(五)第三十一節 妥協(一)第五節 曙光(八)第三節 戰天津(十五)第七節 生機(八)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七節 曙光(三)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七)第三節 魅影(六)第五節 戰雲密佈(八)第一節 奪軍(十一)第三十三節 路遇(二)第六節 爾虞我詐(十)第十節 拉薩風雲(四)第七節 生機(七)第五節 盟國(八)第三節 會戰(十八)第三節 狙擊(五)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六)第四節 再戰津浦(四)第三節 聚才(五)第七節 閃電(六)第九節 臨沂破軍(七)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六)第三節 調整(四)第四節 以牙還牙(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九)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第三節 太行行(十三)第十一節 重振(一)第三節 聚才(五)第五節 反擊(五)第十節 江戶之花(六)第五節 曙光(四)第四節 再戰津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