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生機(八)

幾天之後,張羣的報告便交到蔣介石的案頭,連同報告一起交上來的還有張學良的讀書筆記,包括那篇《中國之命運》的筆記心得,蔣介石看後什麼也沒說便鎖進書房的抽屜內,宋美齡假裝不知道,暗暗留心蔣介石的態度。

戰爭臨近結束,國內事務又成了蔣介石重點關心對象,聚集在西南三省的工業企業開始逐步向中部遷移,武漢成爲遷移的重點地區,經過兩年搶修,漢陽鋼鐵廠恢復生產,新建設的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是第一座橫跨長江的大橋,通車那天舉國轟動,湖北省主席餘漢謀、國民政斧行政院副院長宋子文,紛紛出席通車儀式,中外記者數百人從各地趕到,橋樑總設計師茅以升宣佈通車。

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將平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連成一線,軍事運輸變得通暢,從廣州出發的火車可以一路直達山海關,緩解了前線後勤物資壓力。

隨着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國民政斧宣佈交通發展十年規劃,決定在十年內,修建鄭州黃河大橋,濟南黃河大橋,以隴海線和平漢津浦一橫兩縱鐵路大動脈爲軸,建設遍及全國的交通網絡。

在報紙上,關於戰爭的消息大爲減少,三十萬曰軍盤踞江南,江淮戰區和江南戰區近兩百萬兵力卻沒有進攻的想法,薛嶽關麟徵專心整軍練兵,關麟徵以新12軍和九十二軍爲核心,大力整編地方部隊;薛嶽則以土木系爲核心,將江南戰區內的地方部隊悉數整編。

西北方面,疆省叛亂徹底平息,白崇禧調離疆省後,蔣介石任命張治中爲疆省省主席,蒙疆委員會主席,蒙疆綏靖公署主任;劉文輝爲南疆行署專員,蒙疆委員會副主席,蒙疆綏靖公署副主任,陶峙嶽爲疆省保安司令。

張治中上任疆省後,開始推行一系列和解政策,邀請大批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加入省政斧,緩解了疆省的緊張局面。

疆省平叛的另一個結果是,原蘇俄在疆省投資建設的大批企業礦山銀行被收歸國有,儘管蘇俄提出抗議,中國政斧以這些企業是在盛世才與蘇俄簽訂不公平條約下建立的,予以拒絕。隨着這些企業的被沒收,蘇俄再也無法控制疆省的經濟。

軍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可國內政治卻始終不平靜,全國各地成立了數十個黨派,蔣介石看着這些黨派就頭疼,民盟,民建,人民聯盟陣線,這些還算好的,還有什麼婦女解放黨,素食黨等等,幾十個人也成立個黨。

讓蔣介石感到威脅的還是GCD和人民聯盟陣線,GCD似乎始終不安定,在東北會戰結束後,周EN來又在兩黨常規會談中提出抗議,指責東北戰區部隊對南滿的八路軍游擊隊進行攻擊,策反新11軍部隊,陳誠對此不予承認,不過答應讓東北戰區進行調查。

東北戰區很快回函,對前者承認,對後一個指控進行反駁,認爲是新11軍南下導致原僞滿洲國防軍叛亂,與[***]無關。

至於前者,東北戰區並不知道南滿有八路軍游擊隊,根據情報,東北地區並沒有八路軍部隊,新11軍在北滿作戰,南滿沒有八路軍部隊,故部隊在作戰時將八路軍游擊隊當作了僞滿洲國防軍,戰區發現這個事情後,已經下令部隊注意。

陳誠當然清楚,這肯定有莊繼華有意所爲,八路軍在東北會戰前便有兩支部隊進入東北,一支向北,一支向南,向北的楊C武部挺進到黑龍江地區,在現在的濱江省南部地區開闢了根據地,曾K林所部則南下,向南滿挺進,這支部隊面臨的困難更大,曰本人在南滿經營多年,統治嚴密。

曾K林不得不將部隊分散遊擊,華北會戰後,僞滿洲[***]心動搖,曰軍主力開始向山海關集結,游擊隊獲得發展空間,一些僞滿洲國地方官員和警察開始與游擊隊聯繫,游擊隊藉機開闢了一些小塊根據地。

可在東北會戰中,南滿是重點戰場,雙方大軍雲集,迅速將游擊隊的空間壓縮,莊繼華更是抓住機會,將游擊隊組建的地方政權消滅,軍隊要麼被收編要麼被趕走。

東北國民黨佔據絕對優勢,兩黨雖然衝突,可由於是莊繼華在主持,衝突還在控制範圍下,嚴重的是山西。

在山西,八路軍佔領大約一半地區,晉北晉西北晉東和晉東南,均被八路軍佔領,閻錫山和中央軍各佔剩下一半。閻錫山佔領太原地區,山西最平坦和肥沃的土地,中央軍佔據了晉南地區。

對這種局面,閻錫山並不甘心,他一方面與GCD保持表面的友好,雙方高層經常見面,時常還合作點事,暗地裡卻不斷向東向北擴展,頻頻擠壓GCD根據地政權,挑起雙方紛爭,小規模衝突不斷,周EN來在渝城頻頻抗議。

對山西的情況,陳誠表示愛莫能助,中央對閻錫山影響有限,晉軍不聽中央的聽閻錫山的,讓延安與太原交涉,可私下裡,蔣介石在財政極度緊張的情況下,向山西提供了兩千萬法幣的資金,同時向晉軍提供了兩個整編軍的全部裝備,從各地抽調軍事幹部幫助閻錫山整編軍隊。

爲了對抗國民黨的軍事威脅,延安加緊調整部署,林B率新11軍主力六萬人南下返回關內,出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陳Y出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劉B承出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

在加強軍隊的同時,政治上,延安也進一步整頓統一內部,第七屆代表大會正在加緊籌備,各地領導人紛紛返回延安。

在軍事上加強防,在政治上加強進攻,是延安的既定策略。

紅巖辦事處工作人員頻頻出席各黨派集會,在各種場合宣揚政治改革,推行明煮,組建聯合政斧的主張。這個主張得到大多數黨派的支持,民盟和人民聯合陣線也相繼提出自己的主張,這些主張都要求國民黨結束訓政,實行憲政。

可陳誠也知道,延安也在加緊備戰,軍統綏遠站傳來的情報表明,最近一段時間,中蒙邊境地區運輸繁忙,包括105榴彈炮在內的大批武器裝備從蒙古越境進入八路軍控制區,隱藏在綏遠地方的情報人員估計,這些武器足以裝備五萬兵力。

這些情況報上去後,蔣介石卻沒有多少反應,延安從蘇俄獲得武器裝備在意料之中,他指示駐蘇大使向蘇方交涉,便沒有其他動作,他現在最關注的還是鄧演達。

鄧演達嚴重到瀋陽後,一反常態的顯得很低調,除了接受美國記者韋伯和白修德的採訪外,再沒有接受其他記者的採訪。

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的人民聯盟陣線分部低調成立,鄧演達只是出席了瀋陽分部的成立儀式,便很少露面,似乎路上的刺殺已經讓他膽戰心驚。

注意鄧演達主要是因爲莊繼華,莊繼華現在的態度捉摸不定,上次的憤怒通電後,莊繼華便再沒提及此事,也不知道他是怎樣說服鄧演達的,讓他保持了沉默。

看上去莊繼華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東北重建上,他將西南開發的經驗又搬到東北去了,原西南開發的專家們被他請到東北,隨後便提出東北道路交通建設方案,開始着手重建東北交通。

五億法幣投入東北後,爲東北經濟注入了能量,工廠開工,銀行開門,商店營業,民衆將藏起來的僞滿洲幣拿到銀行兌換,滿洲銀行和曰本銀行被收歸國有,莊繼華也沒有交出來,而是組建了一個新銀行,東北銀行。

東北銀行是個合資銀行,工商銀行和四川發展銀行,還有虞洽卿控制的四明銀行先後給東北銀行注資,成爲東北銀行的股東。東北銀行藉助傳統優勢,憑藉先後注資的數億資金,迅速成爲東北第一大銀行。

戰爭讓整個國家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整個中國北方成爲一個龐大的工地,華北平原的重鎮天津、廊坊、塘沽,到處都是工地,各地都在向中央要錢。

宋子文這時也讓蔣介石感到頭痛,蔣介石將兜裡翻遍了也找不出幾塊法幣,他希望採取孔祥熙的方式,實行赤字財政,可宋子文不幹,認爲這會造成猛烈的通貨膨脹,蔣介石退而求其次,希望能發行債券募集些資金,可宋子文依舊拒絕。

在這個問題上馬寅初和財政部次長劉航琛卻支持了蔣介石的意見,馬寅初認爲,隨着戰爭的勝利,法幣的流通範圍也擴大,“曰軍以前實行經濟戰,不準法幣在淪陷區流通,目的就是爲了打擊我國經濟,現在華北,東北光復,這些地區有人口一億以上,以平均每人每年使用一百法幣計算,可以容納法幣一百億,通貨膨脹並不可怕,只要將通貨膨脹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也是可以接受的。”

劉航琛也認爲,可以執行赤字財政,增發十億法幣,並不會帶來多大的膨脹,而且華北重建需要的資金巨大,僅僅天津一地需要的資金便超過二十億,即便算上民間資本,也需要三億作爲啓動資金。

“莊隊長有句話很正確,社會保持穩定,首先便是要讓人有工作,有工作纔有收入,有收入才能買糧食,才能養活家人,增發一部分貨幣可以讓經濟盤活,讓急需資金的工廠盤活,促進就業增長。”

馬寅初和劉航琛的支持,讓宋子文不得不讓步,同意增發十億法幣,蔣介石大筆一揮增加到十五億,宋子文也只能無奈接受,這十五億撥出五億給了東北,五億給華北,剩下五億中,有一億給了疆省,一番折騰,蔣介石手上還剩四億。

讓蔣介石真正高興的是國際問題,羅斯福終於同意說服斯大林,雅爾塔會議不是三國會議而是四國首腦會議,上次美國大使高斯來便是通報這件事,羅斯福罕見的對斯大林強硬起來,他警告斯大林,如果中國不能出席,那麼雅爾塔會議便沒有舉行的必要。

斯大林也同樣需要雅爾塔會議,蘇軍打出國門,戰後歐洲問題須比得到盟國的支持,蘇俄對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還有巴爾幹半島諸國,斯大林非常希望能將這些國家納入蘇俄影響範圍。

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經過修整後,繼續對曰軍發動進攻,在結束馬里亞納會戰後,美軍開始清掃菲律賓外圍島嶼,對菲律賓的進攻迫在眉睫。

中美聯合空軍頻頻轟炸曰本,唯一能阻擋他們的只有他們的後勤。爲了增強後勤能力,美國與中國商議,要求中國擴大青島港口,準備讓盟軍艦隊停靠。

“委員長,有些事情不要急,經濟可以慢慢來,要注意關鍵問題。”陳果夫慢悠悠的說,他瘦削的臉龐似乎永遠充滿憂慮。

蔣介石對他所說的關鍵問題心知肚明,可問題是,現在的莊繼華猶如一支刺蝟,看上去好處理,可實際上很難處理。

上次去東北,他已經放出話來,戰爭結束後便要離開,可蔣介石能讓他離開嗎?東北戰區的那些川軍將領,他親手提拔的那些將領,在他統帥下戰無不勝的士兵,會同意他走?〕除了這些,蔣介石還必須面對洶涌的社會輿論,兔死狗烹,貶斥功臣,這些指責必將洶涌而來,國民黨內那些欣賞莊繼華的人,那些中間派人士,也必然暗生嫌疑,進而動搖對他的忠誠。

更可怕的是,莊繼華說出這句話還產生另外一個效果,蔣介石原定以明升暗降,提升他爲總參謀長的辦法,胎死腹中,很顯然,他不會接受這個決定。

蔣介石嘆口氣:“還是那句話,慢慢來,不用着急。”

陳果夫似乎也明白這事的棘手,他點點頭,院外的秋更深了,落葉隨風飄舞,院子裡的侍從已經換上秋裝,美國呢制的中山裝,筆直而貼身,整個人看上去整潔英武。

一陣秋風從山間刮過,樹葉嘩嘩作響,枯黃的樹葉離開樹枝,上下翻飛,時而升上高空,時而潛入地面。

蔣介石望着隨風起舞的黃葉,心情也時起時伏,不管怎樣,已經聞到勝利的味道,這股味道是如此芬芳,令人陶醉。

(未完待續)

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三)第九節 魅影(十)第一節 德黑蘭(三)第四節 陰雲(四)第六十九節 拉攏(二)第二節 策劃(一)第九節 魅影(二)第四節 新方向(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四)第六十九節 拉攏(二)第一節 德黑蘭(十)第四節 以牙還牙(十)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四)第五節 號角(三)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三)第三節 新人舊人(四)第六節 救亡(七)第四節 外交(七)第六節 戰地黃花(二)第五節 曙光(八)第二節 空軍(二)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二)第一節 德黑蘭(四)第五節 曙光(十一)第九節 魅影(九)第三十三節 整軍(一)第九節 臨沂破軍(六)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三)第十一節 大捷(三)第九節 臨沂破軍(五)第七節 上書第四節 戰鼓(二)第四節 謀殺(六)第八節 南京,南京(五)第五節 號角(八)第六節 爾虞我詐(九)第十節 暗棋(五)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四)第八節 南京,南京(九)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五)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八)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四)第五節 受罰與訛詐第六節 救亡(二)第四節 經濟改革(五)第八節 天火(七)第四節 密林血戰(二)第二節 英雄報告團(三)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六)第二節 沙基(二)第十節 風雲(二)第十四節 圍殲第一節 德黑蘭(八)第三十節 軍議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第一節 突破(九)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一)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一)第十節 大撤退(三)第七節 閃電(十四)第六節 突破(五)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六)第五節 雲集(四)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六)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四)第一節 德黑蘭(八)第八節 艱難的花(三)第六節 攻略山東(十一)第十節 風雲(十五)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六)第四節 戰鼓(七)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八)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四)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一)第四節 視察(一)第十節 虎嘯(三)第一節 上海風波(六)第五節 突擊(八)第十一節 重振(八)第五節 盟國(七)第二節 減租減息(六)第七節 生機(三)第二節 策劃(十一)第九節 中央入川(一)第十二節 懸軍第六節 攻略山東(九)第三節 太行行(三)第八節 南京,南京(六)第五節 曙光(四)第十一節 酒話第九節 溧水反擊(五)第五節 調整(一)第六節 救亡(七)第五節 曙光(十六)第八節 離校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七)第七節 鎮藍衣(三)第一節 挽弓(十二)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七)第五節 謀功(四)
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三)第九節 魅影(十)第一節 德黑蘭(三)第四節 陰雲(四)第六十九節 拉攏(二)第二節 策劃(一)第九節 魅影(二)第四節 新方向(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四)第六十九節 拉攏(二)第一節 德黑蘭(十)第四節 以牙還牙(十)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四)第五節 號角(三)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三)第三節 新人舊人(四)第六節 救亡(七)第四節 外交(七)第六節 戰地黃花(二)第五節 曙光(八)第二節 空軍(二)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二)第一節 德黑蘭(四)第五節 曙光(十一)第九節 魅影(九)第三十三節 整軍(一)第九節 臨沂破軍(六)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三)第十一節 大捷(三)第九節 臨沂破軍(五)第七節 上書第四節 戰鼓(二)第四節 謀殺(六)第八節 南京,南京(五)第五節 號角(八)第六節 爾虞我詐(九)第十節 暗棋(五)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四)第八節 南京,南京(九)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五)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八)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四)第五節 受罰與訛詐第六節 救亡(二)第四節 經濟改革(五)第八節 天火(七)第四節 密林血戰(二)第二節 英雄報告團(三)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六)第二節 沙基(二)第十節 風雲(二)第十四節 圍殲第一節 德黑蘭(八)第三十節 軍議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第一節 突破(九)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一)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一)第十節 大撤退(三)第七節 閃電(十四)第六節 突破(五)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六)第五節 雲集(四)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六)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四)第一節 德黑蘭(八)第八節 艱難的花(三)第六節 攻略山東(十一)第十節 風雲(十五)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六)第四節 戰鼓(七)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八)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四)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一)第四節 視察(一)第十節 虎嘯(三)第一節 上海風波(六)第五節 突擊(八)第十一節 重振(八)第五節 盟國(七)第二節 減租減息(六)第七節 生機(三)第二節 策劃(十一)第九節 中央入川(一)第十二節 懸軍第六節 攻略山東(九)第三節 太行行(三)第八節 南京,南京(六)第五節 曙光(四)第十一節 酒話第九節 溧水反擊(五)第五節 調整(一)第六節 救亡(七)第五節 曙光(十六)第八節 離校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七)第七節 鎮藍衣(三)第一節 挽弓(十二)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七)第五節 謀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