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奪軍(一)

上海的抗爭震動了國人本已有些麻木的心,廣州率先發起支持上海工人、學生的運動,在[***]廣東區委領導下,廣州各工廠發起支持上海工人、抵制英國產品的運動,中山大學,廣州師範學校、廣州政法大學等學校學生相繼走上街頭舉行示威遊行,廣州工人經過醞釀之後,發起支持上海的工人的罷工,華資工廠罷工一天,英資工廠則是持續罷工,於上海罷工同步。

抵制英國商品和英資工廠罷工使英方惱怒萬分,向大本營發出外交照會,要求大本營制止目前的廣東的反英行爲,否則大英帝國不會容忍此等事件的蔓延。隨着外交照會到來的是二十餘艘英法美軍艦,這些軍艦就停泊在白鵝潭,炮口直指廣州城。

英國照會送到大本營負責外交的陳友仁手中,回覆這樣的照會按照常理應該由最高負責人親自定奪,可是現在胡漢民不知道該怎麼辦。

事態的發展使國民黨中央有些準備不足,本以爲數千裡之外上海發生的事情在廣州引起些反應是正常的,沒想到抗議的規模越來越大,走上街頭的人數也越來越多,甚至有商家主動互相串聯準備罷市。

面對這樣的情況胡漢民決不敢輕易下令接受英國的要求,但白鵝潭的軍艦又是現實的威脅,他也不敢輕易拒絕。

“友仁,你是負責外交的,你對這個照會怎麼看”胡漢民思前想後感到不好辦,於是先徵詢陳友仁的意見。

“威脅,訛詐;這是英國的威脅和訛詐,應該予以拒絕。”陳友仁毫不含糊的回答道,他是在1918年纔開始追隨孫中山的,可由於他對國際事務的熟悉很快就曾孫中山的重要助手,不但代表孫中山參加了巴黎和會,還參與了孫越會談,成爲孫中山在外交上的重要助手,孫中山的致蘇俄遺書也是他起草的。

前世在孫中山去世後,陳友仁還留在燕京一段時間,不過你是有了些微改變,陳友仁的人生旅途也有些微改變。孫中山去世後,他在燕京《民國曰報》上發表了幾篇反對奉系媚曰和窮兵黷武的文章,讓張作霖大爲氣惱,被迫回到廣州,回到廣州就被一致推舉爲外交事務的負責人。

“你說他們會不會真的開炮。”威脅,訛詐,胡漢民當然知道。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英國人會不會發動進攻。

“這,不好說,不過不管他們開不開炮,我們都應該拒絕這個照會,這涉及國家最基本的權力。”陳友仁答道。

胡漢民感到很失望,他對外交不熟悉,對國際法更是陌生。

看到胡漢民的樣子,陳友仁感到有必須要解釋一下什麼是國家的基本權力。

“國家的基本權力是保障國民的安全,讀力處理國內事務;此次事件是由於上海巡捕槍殺我國國民導致的,因此能否解決,完全要看上海事件的解決,上海解決了,廣州也就解決了。”

“那如何回覆呢?”

“當然是拒絕。”

胡漢民搖搖頭,感到就這樣回覆不妥,他想想還是不要只聽陳友仁的意見,於是他叫進秘書,讓通知汪精衛、廖仲愷、鄒魯、伍朝樞、譚平山下午開會,討論如何回覆英國照會;猶豫片刻又加上軍事部長許崇智和衛戍區司令蔣介石,要真的打起來,軍人會怎麼說。

莊繼華與熊克武、喻培棣、餘際唐一行人剛回到廣州,進城就遇見一羣羣遊行隊伍,在遊行的人羣中莊繼華髮現了一些熟悉的朋友,象久違的黃明誠、宮繡畫、彭分田、李浩一等人。他們也看到他了,不過見他身邊的人就知道他有公務,便遠遠示意,算是打招呼。

熊克武他們也站在路邊觀察,見莊繼華不時與遊行中的人示意,知道是他的朋友。十多天來,熊克武已經很欣賞這個年青人了。剛進連山時,川軍高級軍官對大本營的輕慢非常惱火,在言語上便有些夾槍帶棒,甚至有個軍官還想出手教訓莊繼華,可是面對川軍上下的挑釁,莊繼華始終不卑不亢,不怒不火。當然莊繼華也不是空手去迎接熊克武的,他隨身帶着五萬大洋,他把五萬大洋當場交給了熊克武,而且還很細心的告訴川軍軍官,在廣州要注意那些事情,特別是語言,四川人根本聽不懂廣東話,他建議從滇軍朱培德的部隊中抽調一些懂四川話和廣東話的士兵來川軍當翻譯,低級軍官不懂,熊克武和他的那些高級軍官可是知道的,當初他在廣州參加廣州起義(即黃花崗起義)前,潛入廣州作準備時,就吃過不少語言不通的虧,失敗之後也差點因爲語言不通被抓住。

莊繼華也解釋了爲什麼派他這個少校來迎接川軍,他坦言他的軍銜是低了,以熊克武的資歷最差來迎接的也應該是少將,甚至軍事部長許崇智來迎接不爲過,不過劉楊叛亂初定,廣州事務繁雜,無法脫身,只好派他來代表。莊繼華的“低三下四”讓川軍軍官們的氣消了不少。

後來的酒桌之上莊繼華拿出前世修煉的酒量,與軍官們一通海喝,當然他當場“壯烈”,被兩個隨從扶回旅舍,可隨後發生的事情讓熊克武開始重視莊繼華了。酒宴結束後,結賬的卻是莊繼華的一個隨從,那個姓趙的士兵說莊繼華喝酒以前就吩咐了,如果他醉了,就由他來付賬,務必讓將軍們喝好。這讓熊克武本來已經作好出錢消氣的準備意外,隨後又從趙姓士兵那裡知道莊繼華原是蔣司令的聯絡處主任。

聽說了是聯絡處主任,熊克武心中剛有些不以爲然,認爲又是一個紈絝,到軍中混曰子的,他就沒有再理趙士兵了。但這個士兵付賬之後卻沒有離開,而是一直陪同他們,不管他們作什麼,他都搶先付賬。這又讓熊克武產生好奇,於是又派套他的話,卻只套出莊繼華是從野戰部隊調出來的,其他一慨不知,趙士兵很誠實,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逼急了就紅着臉承認是粗人,沒聽連長的話,好好識字。

套話的貼身衛士後來告訴熊克武,這個士兵上過戰場,而且是那種不生即死的戰鬥。熊克武相信衛士的話,這種戰鬥衛士已經打過好幾場了,也只有經歷過這種戰鬥的人才能認出這樣的人。既然有這種士兵那說明莊繼華不是那種紈絝,混曰子的人,而是特意提拔的,說明他來迎接川軍是有意安排的。儘管得出這樣的判斷,熊克武依然不以爲意,沒有把莊繼華放在心上,隨後他立刻嚐到莊繼華的厲害。

隨後幾天,莊繼華走訪川軍上下,卻沒有催促熊克武儘快去廣州,雖然川軍入粵之後,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到廣州由高層商議解決,比如部隊駐地,軍餉,彈藥補給等等,這些都需要到廣州決定才能。在酒醒之後的第二天,莊繼華來司令部問過熊克武什麼時候去廣州,被熊克武以部隊剛到,還沒安置好,推託之後,莊繼華就再也沒問什麼時候去廣州的問題,熊克武也不提,兩人就這樣打啞謎。

熊克武不問的原因是先看看大本營接下來的動作,也就是會不會再派個分量更重的人來迎接自己,這倒不是嫌莊繼華的軍銜低了,而是有更深的用意。

如果大本營派了,那麼說明廣州大本營很需要自己這支隊伍,川軍待遇方面自然可以開價高點;如果沒有…。

莊繼華不提是因爲他已經看出熊克武的想法,既然你都不急我作什麼急,他在心裡冷笑,都窮途末路了,還念念不忘東山再起;所以他給蔣介石的報告上寫的是:“…,熊克武希望要高價,是否給高價,校長當根據廣州的局勢考慮。”

在報告中他提都沒提軍事部長許崇智和代帥胡漢民,也絲毫沒有考慮蔣介石只是廣州的衛戍司令,還沒有權力決定川軍的未來。

相持幾天之後,熊克武感到不對了,可莊繼華始終不問,每天只恭謹的來他的司令部報道,然後就下部隊,當然熊克武也派他的副官陪同,同時也命令各部指揮官不要輕易讓廣州來人把部隊虛實摸清了。

可是陪同副官的報告卻是,莊繼華在部隊與士兵談的都是生活問題,其他的根本不管,吃飯吃得飽不,晚上睡得好不好,天氣適應不,等等;軍事上的事一句不問,最後莊繼華甚至連醫務隊也去了,隨後就給醫務隊要來一批藥品,這讓川軍官兵感激不已。

這樣相持十來天后,熊克武終於明白自己小瞧這個年青人了,這個年青人可能年紀不大,但行事絕對老辣,自己穩坐釣魚臺的心思已經被人看破,而且還利用這段時間走訪部隊,雖然不談軍事,可部隊在經濟上窘迫不就全清楚了。至於軍事,屢戰屢敗,長期行軍的部隊就算不看,從作戰部隊出來的人也清楚。

熊克武想通了這點之後,他決定立刻去廣州,而且不是他一個人去,大部分高級軍官都去。

(未完待續)

第九節 倒胡驅許(一)第五節 戰雲密佈(一)第十節 虎嘯(一)第六節 爾虞我詐(五)第十節 暗棋(四)第五節 曙光(四)第四節 塞北烈焰(六)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二)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四)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一)第四十六節 旁觀(三)第四十九節 別離(四)第一節 蟄伏(十一)第三節 戰鼓(十四)第二節 投敵(二)第三節 會戰(四)第九節 殤(七)第四十二節 歧路(三)第四節 婚禮(一)第四節 決戰前奏(一)第六節 攻略山東(八)第二十五節 雲聚(三)第四節 九天之上(九)第七節 生機(五)第十節 虎嘯(七)第三節 太行行(七)第二節 策劃(八)第九節 倒胡驅許(一)第八節 刺廖(二)第一節 遏制(一)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三)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九)第三節 結盟(二)第四節 塞北烈焰(八)第八節 天火(二)第三節 太行行(十一)第四節 謀殺(四)第七節 風波惡(二)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七)第九節 殤(五)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五)第七節 誤判第四節 決戰前奏(三)第五節 突擊(四)第四節 密林血戰(九)第二十一節 逃兵(一)第七節 閃電(十八)第九節 臨沂破軍(七)第五節 雲集(五)第九節 殤(十)第二十九節 癡狂第五節 反擊(一)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八)第十二節 破局第一節 出兵(四)第六節 突破(三)第一節 奪軍(十)第十二節 陰雲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四)第七節 風波(十)第三節 調整(四)第一節 湖議(一)第四十六節 襲淡水(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四)第一節 蟄伏(十一)第二節 察東收編(二)第八節 轉折(十三)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九)第一節 突破(七)第七節 風波(十五)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五)第六節 新雲南(一)第四節 以牙還牙(三)第三十節 軍議第十節 拉薩風雲(七)第三節 戰天津(十)第十一節 重振(四)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二)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四)第四節 戰爭(一)第一節 德黑蘭(七)第五節 戰雲密佈(二)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一)第十一節 重振(四)第四節 塞北烈焰(八)第四節 密林血戰(二)第八節 九變(二)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五)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三)第九節 臨沂破軍(一)第二十五節 雲聚(二)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三)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一)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五)第七節 鎮藍衣(五)第八節 九變(二)第三節 會戰(十五)第六節 “小文革”(一)第十八節 新兵連(四)第十一節 重振(三)
第九節 倒胡驅許(一)第五節 戰雲密佈(一)第十節 虎嘯(一)第六節 爾虞我詐(五)第十節 暗棋(四)第五節 曙光(四)第四節 塞北烈焰(六)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二)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四)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一)第四十六節 旁觀(三)第四十九節 別離(四)第一節 蟄伏(十一)第三節 戰鼓(十四)第二節 投敵(二)第三節 會戰(四)第九節 殤(七)第四十二節 歧路(三)第四節 婚禮(一)第四節 決戰前奏(一)第六節 攻略山東(八)第二十五節 雲聚(三)第四節 九天之上(九)第七節 生機(五)第十節 虎嘯(七)第三節 太行行(七)第二節 策劃(八)第九節 倒胡驅許(一)第八節 刺廖(二)第一節 遏制(一)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三)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九)第三節 結盟(二)第四節 塞北烈焰(八)第八節 天火(二)第三節 太行行(十一)第四節 謀殺(四)第七節 風波惡(二)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七)第九節 殤(五)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五)第七節 誤判第四節 決戰前奏(三)第五節 突擊(四)第四節 密林血戰(九)第二十一節 逃兵(一)第七節 閃電(十八)第九節 臨沂破軍(七)第五節 雲集(五)第九節 殤(十)第二十九節 癡狂第五節 反擊(一)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八)第十二節 破局第一節 出兵(四)第六節 突破(三)第一節 奪軍(十)第十二節 陰雲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四)第七節 風波(十)第三節 調整(四)第一節 湖議(一)第四十六節 襲淡水(四)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四)第一節 蟄伏(十一)第二節 察東收編(二)第八節 轉折(十三)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九)第一節 突破(七)第七節 風波(十五)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五)第六節 新雲南(一)第四節 以牙還牙(三)第三十節 軍議第十節 拉薩風雲(七)第三節 戰天津(十)第十一節 重振(四)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二)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四)第四節 戰爭(一)第一節 德黑蘭(七)第五節 戰雲密佈(二)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一)第十一節 重振(四)第四節 塞北烈焰(八)第四節 密林血戰(二)第八節 九變(二)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五)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三)第九節 臨沂破軍(一)第二十五節 雲聚(二)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三)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一)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五)第七節 鎮藍衣(五)第八節 九變(二)第三節 會戰(十五)第六節 “小文革”(一)第十八節 新兵連(四)第十一節 重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