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再戰津浦(十一)

安滕很苦惱,湯恩伯也很不好受,二十軍團的實力較之上次徐州戰役時更強,上次戰役時,十三軍還是個空架子,留在皖西整編沒有參戰,直到兩個月前才整編完成,現在二十軍團全軍達到十萬人。

新兵補充進來後,湯恩伯這兩個月就泡在軍營裡狠抓訓練。之所以這樣賣力,這裡面有他個人原因,在上次戰役中,他在臨沂與莊繼華髮生衝突,之後就被莊繼華拋在一邊,在最後階段才發揮了些作用,戰後論功,關麟徵和王仲廉都獲得了勳章,甚至連張軫都得了一枚寶鼎勳章,可他這個司令官卻什麼都沒有,相反蔣介石接見他時,還訓斥了他幾句,要他以後服從命令,這讓他清楚明白在蔣介石心目中,莊繼華的分量比他重多了,再不敢違抗莊繼華的命令。

安滕的進攻很猛烈,湯恩伯接到戰區改變作戰部署的通知後,立刻明白安滕的目的,他立刻調整部署,將關麟徵部調到莒縣正面,右翼王仲廉據守沐河以南的橋山,十三軍依託左翼的浮來山阻擊二十八師團。調整完畢後,湯恩伯下了道死命令,各陣地必須死守,必須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放棄陣地則殺。

隨着這道殺氣騰騰的命令,莒縣周圍血戰連連,雙方從將領到士兵都爆發出罕見的英勇。曰軍拼死進攻,中國士兵一步不退,每個陣地都在血戰,每個陣地都被鮮血染紅,每個陣地都堆滿屍體。

從南面的莒縣到北面的泰安,整個沂蒙山在燃燒,張自忠龐炳勳血戰萊蕪,孫連仲孫桐萱死死擋在泰安。

西尾壽造見遲遲打不開局面,心中焦急,從筱原義男指揮的四個師團中調出十四師團,回撤濟南,從濟南渡過黃河,繞道黃河北岸,經荏平東阿在平陰西南渡河,準備直接插向東平。

對這手,莊繼華早有準備,杜聿明的六十軍一直沒動,就是守在這裡等着曰軍,十四師團迎頭撞上早有嚴陣以待的六十軍,雙方隔河激戰,十四師團三次強渡都被杜聿明打回去了,杜聿明想渡河反攻,卻被莊繼華制止,嚴令不準渡河,同時抽調張力輝師增援孫連仲,防止筱原義男突破泰安防線。

東線戰局陷入僵局,北平的杉山元和南京的畑俊六都深爲不滿,爲打開東線局面,策應本間雅晴,畑俊六一方面督促羽田儘快北上,另一方面將第七師團秘密集結在上海,這個行動他瞞住了所有人,直到最後時刻才宣佈,大澤冒險將情報傳來,不過已經有些晚了,曰軍在上海登船,當天黎明在海州灣登陸。

第七師團登陸後,擊潰駐守在贛榆的當地保安團,佔領贛榆,隨即渡過青口河,向西北方急進,當天即佔領馬鞍山下的城頭鎮。

曰軍進軍速度奇快,莊繼華來不及反應,不得已之下,嚴令江蘇省主席,二十六集團軍司令韓德勤放棄泰州,迅速北上,從南面攻擊海州。這一路畢竟太緩,無法徹底消除莒縣側翼危險。

“命令新三十八師,立刻出擊,迎擊第七師團,堵住第七師團的進攻道路。”莊繼華神情肅然,畑俊六突然在這一線增加一個師團,兵力對比立刻向曰軍傾斜,畑俊六這手很陰毒,正好打在莊繼華的軟肋上。

“那臨沂怎麼辦?”徐祖貽忍不住問:“還有費縣,張自忠和龐炳勳那裡壓力也很大。”

把孫立人放在臨沂,不僅僅是爲了支持湯恩伯,另外還要照顧中路的張自忠和龐炳勳,他們移調走,後面要發生什麼,臨沂一線就空虛了。

“從二十四集團軍調一個師過來。”龔楚建議道:“原作戰計劃已經放棄,二十四集團軍集中在棗莊和臨沂一帶造成前後兵力脫節,不如將二十四集團軍前移到棗莊和費縣一線。”

龔楚本來是個比較自負的人,但這些年從共C黨到國民黨,從紅軍到國民黨軍,原來那股傲氣早消失得無影無蹤,變得小心謹慎,上次莊繼華很痛快的接受了他的建議,隨後他又大膽提出幾次建議,莊繼華都接受了,這讓他信心大振,越來越敢於發表意見了。

莊繼華皺眉想想後點頭:“嗯,這是個辦法,不過,兵力還是薄弱了一點,讓新二十二師去臨沂,二十軍去費縣,在費縣以北建立陣地。”

“那徐州怎麼辦?”龔楚驚訝的問,新二十二師調走後,徐州基本上就成了一座空城,除了戰區警衛團、憲兵團外,就沒兵了。

“只要外圍打得好,我們這裡就穩如泰山。”莊繼華平靜的說。

“新二十二師留在徐州,除了保護徐州外,還有保障南線的作用,如果調走了,南線怎麼辦?”龔楚並沒有放棄,而是繼續追問。

“南線?”莊繼華默默的想了想,肯定的搖搖頭:“不會的,南線不會有問題,我們在各處都佔優勢。”

本間渡河後,南線的曰軍也展開積極行動,第九師團和十三師團恢復了進攻,與四十一軍四十六軍五十一六十八軍沿澥河激戰。

對這條路曰軍,莊繼華還比較放心,第九師團和十三師團戰鬥雖然強,但畢竟只有兩個師團,集結在澥河北岸的四個軍總兵力有十萬之多,而且四十一軍五萬人,全是生力軍,裝備絲毫不弱於曰軍,完全可以將曰軍擋在澥河以南。

而西去的第六師團和十八師團,有四十五軍和五十八軍,十一集團軍阻擊,即便不能勝,至少也可以將谷壽夫擋在永城以南。

壽縣的第三師團,有二十一集團軍和第二軍負責攻擊,在這裡是三個軍十萬人攻擊第三師團兩萬人,兵力對比最大,因此莊繼華設計在這裡發起反擊。

縱觀整個南線,各處兵力都佔優,莊繼華不認爲會出問題,所以才大膽的準備將新二十二師調出徐州,增援東線戰場。

對莊繼華的判斷,徐祖貽也找不到毛病,如果說那一路稍弱,就只能是津浦線上的澥河北岸,他的弱就體現在五十一軍和六十八上,這兩支部隊的士氣和戰鬥力都較弱,前者因爲西安事變至今受到歧視,後者裝備奇差,也就比渝城造出來前的川軍好那麼一點,不過加強四十五軍後,四十五軍和四十六軍完全可以支撐起澥河北岸的防禦。

龔楚張張嘴,最終沒有反駁,他心裡對莊繼華的分析對比不以爲然,這些年他在國民黨軍中混,先是在粵軍餘漢謀部,然後是在中央軍,後來又去了孫連仲第二集團軍,對各地軍繫了解較多。他在心中暗暗將各軍與當初的紅軍作了個對比,認爲無論德械師還是以頑強著稱的西北軍,在堅韌上與紅軍相比都有一定差距;這也是每當相持不下時,最後取得勝利的都是紅軍,可經過一年多的戰鬥,他認爲在堅韌上,曰軍或許是唯一超過紅軍的部隊,而且他的裝備要遠超紅軍,南線守軍雖然多,但打到最後,結果是什麼還很難說,當然這個話,他現在是不敢說的。

“命令李延年,加快速度,”莊繼華忽然有些不高興了:“怎麼搞的,三天了,怎麼還沒發起進攻?”

李延年南下攻擊第三師團,是南線作戰的重要部分,莊繼華希望此舉能將谷壽夫的部隊吸引回來部分,但壽縣的戰鬥,首先要李延年發動,然後纔是廖磊。可李延年離開利辛已經三天,居然還沒發起進攻,這讓莊繼華難以理解,按照他事先估計,應該昨天就發起攻擊。

“可能遇上什麼難處了吧。”徐祖貽替李延年分辯,李延年也是黃埔一期,向以堅韌善戰聞名,當年北伐受阻於臨淮關,就是他堅持不退,才最終攻克臨淮關。

莊繼華沒有接受這個解釋,而是吩咐龔楚:“立刻發電詢問,口氣要嚴厲,讓李延年如實回報。”

第七師團越過馬鞍山後向臨沂前進,在臨沭鎮以南山區與孫立人迎頭撞上,雙方立時爆發激戰,孫立人搶佔大、小腰子嶺和苦竹山,阻擊第七師團。

在南線,李延年之所以遲遲未能發起進攻,是因爲他被蒙城過來的十八師團大吉聯隊纏住了,李延年沒把這個聯隊看在眼裡,可又不想暴露實力,因此只派了一個師與他周旋,沒想到這支曰軍就象狗皮膏藥一樣,甩不掉了,接到莊繼華措辭嚴厲的電報後,李延年下決心,用一個旅將大吉引走,主力南下壽縣。

隨着第七師團在海州登陸,戰場進一步擴大,從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到黃河南北的山東和河南。在這上千裡的戰場上,集中了中國百萬大軍,曰本六十萬大軍;雙方最高指揮部都意識到,打到這程度,已經形成淞滬戰役以來中曰雙方的第二次主力決戰。

對這場決戰,曰本方面是歡迎的,曰本大本營早就希望在一次主力決戰中,擊潰中[***]隊,逼蔣介石投降。相反,中國方面卻是不希望進行這樣的決戰,只是不知不覺中,不斷投入兵力,最終造成戰場無限擴大,形成主力決戰之勢。

(未完待續)

第二節 戰後之戰(一)第三節 聚才(五)第一節 德黑蘭(十五)第六節 新雲南(三)第十節 拉薩風雲(五)第六節 突破(五)第五節 曙光(一)第三節 會戰(十九)第二節 戰後之戰(五)第五節 雲集(五)第十節 大撤退(九)第七節 風波(二)第五節 雲集(六)第二節 山城霧(二)第二節 戰略轉向(一)第十節 風雲(二十一)第三節 結盟(一)第二節 察東收編(六)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八)第三節 狙擊(一)第二節 交易(五)第七節 生機(三)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八)第十節 風雲(十九)第一節 突破(二)第一節 返川(二)第二節 英雄報告團(七)第十六節 新兵連(一)第一節 蟄伏(八)第一節 奪軍(六)第十節 風雲(九)第六節 突破(三)第十節 風雲(三)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四)第二節 起航(五)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四)第一節 上海風波(二)第三節 戰鼓(八)第一節 突破(十二)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一)第三節 戰天津(十一)第七節 風波(八)第十節 虎嘯(三)第一節 出兵(二)第三節 會戰(十七)第四十九節 別離(四)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二)第四十二節 歧路(二)第十節 風雲(二)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四)第三節 縱論天下事第三節 太行行(四)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二)第三節 戰天津(五)第六節 攻略山東(七)第四節 陰雲(五)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六)第八節 轉折(四)第二節 戰後之戰(八)第三十二節 路遇(一)第五節 突擊(五)第二節 減租減息(三)第五節 反擊(七)第九節 轟炸東京(一)第一節 法幣(七)第六節 波瀾起(四)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五)第二節 再編川軍(一)第五節 圈套(一)第二節 交易(一)第一節 返川(三)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一)第四節 九天之上(一)第七節 閃電(二十一)第一節 上海風波(十一)第六節 救亡(九)第二十七節 轉變(五)第二節 重建(五)第二十五節 雲聚(四)第九節 轉機(二)第十一節 重振(六)第七節 塞克特(四)第九節 臨沂破軍(三)第一節 上海風波(九)第四節 新方向(二)第三節 鏖兵淞滬(八)第五節 試探第二節 策劃(十)第五節 “異心”(四)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七)第十一節 重振(一)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五)第十節 風雲(十三)第八節 轉折(一)第八節 天火(一)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五)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二)第三節 鐵血雄關(四)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四)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一)
第二節 戰後之戰(一)第三節 聚才(五)第一節 德黑蘭(十五)第六節 新雲南(三)第十節 拉薩風雲(五)第六節 突破(五)第五節 曙光(一)第三節 會戰(十九)第二節 戰後之戰(五)第五節 雲集(五)第十節 大撤退(九)第七節 風波(二)第五節 雲集(六)第二節 山城霧(二)第二節 戰略轉向(一)第十節 風雲(二十一)第三節 結盟(一)第二節 察東收編(六)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八)第三節 狙擊(一)第二節 交易(五)第七節 生機(三)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八)第十節 風雲(十九)第一節 突破(二)第一節 返川(二)第二節 英雄報告團(七)第十六節 新兵連(一)第一節 蟄伏(八)第一節 奪軍(六)第十節 風雲(九)第六節 突破(三)第十節 風雲(三)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四)第二節 起航(五)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四)第一節 上海風波(二)第三節 戰鼓(八)第一節 突破(十二)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一)第三節 戰天津(十一)第七節 風波(八)第十節 虎嘯(三)第一節 出兵(二)第三節 會戰(十七)第四十九節 別離(四)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二)第四十二節 歧路(二)第十節 風雲(二)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四)第三節 縱論天下事第三節 太行行(四)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二)第三節 戰天津(五)第六節 攻略山東(七)第四節 陰雲(五)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六)第八節 轉折(四)第二節 戰後之戰(八)第三十二節 路遇(一)第五節 突擊(五)第二節 減租減息(三)第五節 反擊(七)第九節 轟炸東京(一)第一節 法幣(七)第六節 波瀾起(四)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五)第二節 再編川軍(一)第五節 圈套(一)第二節 交易(一)第一節 返川(三)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一)第四節 九天之上(一)第七節 閃電(二十一)第一節 上海風波(十一)第六節 救亡(九)第二十七節 轉變(五)第二節 重建(五)第二十五節 雲聚(四)第九節 轉機(二)第十一節 重振(六)第七節 塞克特(四)第九節 臨沂破軍(三)第一節 上海風波(九)第四節 新方向(二)第三節 鏖兵淞滬(八)第五節 試探第二節 策劃(十)第五節 “異心”(四)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七)第十一節 重振(一)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五)第十節 風雲(十三)第八節 轉折(一)第八節 天火(一)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五)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二)第三節 鐵血雄關(四)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四)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