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風雲(十三)

林蔚這些天也一直在思考兩黨衝突問題,他從莊繼華處理商丘衝突,以及調解黃橋戰後的衝突中得到啓發,認爲現在對GCD採取軍事行動,在政治上非常不利,可這不代表,不能對GCD發動進攻,這種攻勢應該是政治上,宣傳上。

“蔚文,你說說,我們應該怎樣辦?”蔣介石對林蔚的建議非常感興趣,連聲催問。

“首先我們應該淡化山西事件,着重抓郝鵬舉事件,郝鵬舉事件很明顯是GCD違反協定,策反[***];還有,抓住郝鵬舉的歷史作文章,揭露GCD庇護郝鵬舉的真正目的。

其次,山東光復,完全是我[***]艱苦犧牲得來,GCD搶佔地盤,其目的是在戰後與政斧對抗,形成割據勢力,成爲新一代軍閥。我建議,仿效當年長城抗戰後,文革組建英雄報告團的模式,從參戰各軍中抽調一批立功將士,到大後方作報告。

我聽說鄧演達他們在聯繫,打算提出兩個議案,第一個是GCD合法化,承認各黨派平等,我以爲可以接受這個議案,由政斧頒佈法令,承認GCD合法。但我們也要提出一點,要求GCD放棄秘密黨員制,在全國公開登記民衆的政治身份。

第二個議案是要求政斧提出政治改革時間表,我認爲可以接受,此舉向各明煮黨派和盟友表明,我們願意推進政斧改革。

委員長,在戰後,我們的主要對手是GCD,其他黨派不足爲慮,爲什麼呢?因爲只有GCD有軍隊,其他黨派都沒有,我們接受這兩個議案後,勢必獲得明煮黨派的支持,可以起到孤立GCD的效果。”

林蔚說完之後,蔣介石沒有立刻答應,陳誠陳立夫陳布雷也沒有開口,幾個人都在思索。鄧演達他們打算在參政會提出這兩個議案的消息,陳誠是首次聽說,其他倆人早兩天便知道了。鄧演達他們這次有些奇怪,幾乎是公開進行串聯活動,戴笠的軍統,徐恩增的中統都有報告,只是沒有引起蔣介石的重視,蔣介石現在的全副心思都在兩黨衝突和德黑蘭會議上。

“GCD會接受公開秘密黨員嗎?”陳立夫首先感到不妥,他對GCD特工的利害可是深有感觸,當年連中統總部都被滲透了,徐恩增的機要秘書都是GCD員。

“如果他們不答應,我們可以再退一步,給他們個時間表,比如兩年,三年,之後他們便必須放棄秘密黨員制,否則政斧有權力對他們實行監督,包括竊聽、跟蹤等手段。”林蔚見蔣介石對他的建議流露出感興趣的樣子,便將他最近思索的結果慢慢說出來,這要換以前,他是絕對不敢的。

蔣介石原本有些皺的眉頭鬆開了,如果能就此機會解決GCD的秘密黨員,承認GCD的合法地位,那根本就算不了什麼,就算現在GCD沒有合法地位,周EN來不是照樣公開活動,這場抗戰還是國共聯合抗戰。他想起當年莊繼華的建議,在恰當的時候,承認GCD,同時迫使他們放棄秘密黨員制。

“改革政治?”陳立夫又問:“這是什麼意思?是不是組建聯合政斧?”

“其實,我們現在的政斧也是聯合政斧,”林蔚說:“立夫,你不得不承認,目前各黨派都在政斧內有代表,最差也在參政會中有代表,既然如此,爲什麼不乾脆宣佈接受他們的提議,對政治進行改革。況且,我們也不能就這樣改,怎樣改,還需要大家坐下來商量,所以我們的讓步並不大。”

可是陳立夫還是搖頭:“既然制定了時間表,GCD也不是傻子,肯定不會給我們太長時間,可一旦我們答應下來,到時候不辦,那還不如不答應。”

“時間到底多長,我以爲首先應該畫條線,抗戰期間要保持政治穩定,政治改革暫不進行,所有時間都要從抗戰結束後開始。而且政治改革牽涉層面衆多,必須留給我們足夠的緩衝時間,我的意見是五年。”林蔚的神態依舊保持沉穩。

陳立夫的反對在他意料之內,政治體制改革,說白了,就是將黨部剝離開來,此後黨部對行政系統的影響將大降,這會對基層國民黨部產生深遠影響。

“當然,我們還可以提出,GCD政權同樣需要改革,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GCD根據地的政權形式是黨委領導,黨組織纔是他們政權的核心,他們也要進行同樣改革。”說到這裡,林蔚淡淡一笑,其實GCD政權的組織形式與國民黨大同小異,兩者都是仿效蘇俄。

陳布雷笑道:“這樣甚好,GCD是否願意,還謂爲可知。”

可陳立夫的態度依舊堅決:“GCD佔領的地區有多大?我們控制的地區有多大?用這樣小的代價,換取這樣大的成果,他們會不幹?委員長,這條無論如何不能答應。”

蔣介石依舊沒有開口,莊繼華曾經兩次向他建議組建聯合政斧,實際上他採納了他的部分建議,但要全面實施,就必須在全國各級行政機構中實行,這在國民黨內會引起巨大震動,反對者甚至包括一些元老,蔣介石不想冒這種險。

可現在林蔚也提出可以適時進行政治改革,這讓他有些心動了,況且,林蔚話裡的含義很清楚,抗戰期間不進行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放在抗戰之後,那麼緩衝餘地便變得很大。

陳誠這時想清楚了,他點頭說:“委員長,政治改革放在戰後進行,我看可以,抗戰勝利之後,我黨勢必得到極高聲望,委員長個人和我黨的威信將大幅度上升,再說,我們進行社會改革,民衆對我們的支持也加強了,所以在戰後進行政治改革,對我們有利。其次,進行了政治改革後,矛盾會有所緩和,對鞏固我黨統治有利。”

陳誠話裡的含義很清楚,政治改革進行後,明煮黨派勢必進一步要求進行普選,這個時候,政治改革便成了擋箭牌,爲全民普選贏得緩衝期,如此蔣介石的地位便能得到保證。

陳立夫失望的看到蔣介石點了下頭:“蔚文的提議很好,如果鄧演達他們提出這兩個方案,我們便與他們談判,以辭修爲主,立夫,你的工作要調整,我想讓你去浙江擔任省主席,中央黨部人選你有什麼建議?”

陳立夫聞言大驚,此前蔣介石從未說過讓他到省去,儘管是擔任省主席,可與中央黨部比起來,還是算被貶了。

蔣介石見他驚訝的,眼珠一轉,便笑道:“立夫,你不要想多了,我對你是信任的,只是,從廣州開始你便在我身邊,此後長期負責黨部,缺少下面的實踐經驗,去浙江積累些經驗。再說,如果實行政治改革,我黨需要大批熟悉基層,熟悉行政的幹部,你到下面去幹幾年,培養髮掘些幹部。”

蔣介石這番說辭,聽上去挺好,可房間內的其他三人的表情卻不同,林蔚陳布雷似乎早知如此,陳誠卻有些發呆,似乎不知道爲何作出如此大的調整。

林蔚心中卻明白,蔣介石對陳立夫的不滿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特別是陳立夫阻撓蔣經國對黨部的改革,另外與蔣經國爭搶河南山東,陳立夫不知道,蔣經國的舉動都是得到蔣介石同意的,他與蔣經國搶,實際就是與蔣介石作對。

“我黨今後要形成習慣,幹部必須要有基層勾過來做經歷,戴季陶對我說,西南的幹部生機勃勃,爲什麼會這樣呢?他認爲,這些幹部都是從基層提拔起來的緣故,不虛浮,辦實事。今後我黨應該形成這樣的制度,沒有基層經驗的,不能提拔到高層。”蔣介石繼續解釋。

陳立夫臉色沮喪,去浙江擔任省主席,他心裡萬分不願,心裡直罵莊繼華,他認爲這是莊繼華下的絆子,他沒回來之前,蔣介石沒有絲毫這樣的表示,他回來一圈,剛走沒多久,蔣介石便要趕他出中央。

“委員長派我去那,我便去那。”陳立夫穩定下情緒,平靜的表示接受。

“你去了浙江以後,要在浙江推行社會改革,仿照渝城。”蔣介石目光盯着他:“你在西南挑選些幹部過去,社會改革對我黨至關重要,浙江又是我黨傳統區域,國家富庶之地,你千萬莫掉以輕心。”

蔣介石再三叮囑,生怕陳立夫輕率誤事:“文革,在渝城、四川、河南、貴州,推行社會改革均獲得成功,你千萬不要讓我失望。”

陳立夫陡然一驚,莊繼華在數省推行社會改革成功,這給他帶來巨大聲望,培養了無數追隨者,在民間軍隊黨部中,有無數人視你其爲國民黨的希望,將來蔣介石的班最好由他來接,如果他要想與莊繼華爭鋒,沒有基層基礎,沒有主持地方工作的經歷,根本沒有勝算。

陳誠心中同樣巨震,他長期擔任軍事職務,雖然也插手地方,可不像莊繼華那樣,橫跨黨政軍。他很自信,他的土木系幹部清正廉潔,富有才幹,可是,莊繼華培養的幹部卻腳踏實地,遍佈數省,在莊繼華開始推行社會改革之初,他並不認爲會成功,而且認爲成功了效果也有限,可現實卻告訴他,這個判斷是錯誤的,他將來想要與莊繼華爭鋒,也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未完待續)

第四節 再戰津浦(八)第五節 “異心”(四)第一節 上海陰謀(一)第二十七節 轉變(二)第四十二節 歧路(三)第十一節 重振(七)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二)第五節 反攻(七) 2009第四十六節 旁觀(五)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二)第五節 兩全(三)第四節 再戰津浦(四)第四節 再戰津浦(一)第一節 突破(二)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二)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四)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一)第一節 諜影(三)第四節 以牙還牙(四)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八)第二十七節 轉變(三)第四十七節 分路(五)第二節 山城霧(一)第七節 風波惡(四)第四節 決戰前奏(三)第六節 攻略山東(四)第三節 別動隊(二)第三節 前哨戰(一)第五節 雲集(二)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一)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第六十九節 拉攏(二)第十節 大撤退(八)第三節 結盟(二)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二)第十一節 重振(五)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六)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一)第三節 狙擊(四)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一)第二節 起航(二)第七節 風波惡(四)第七節 閃電(八)第九節 殤(八)第四節 以牙還牙(六)第一節 突破(四)第一節 諜影(一)第三節 暗戰(六)第五節 反攻(七) 2009第一節 出兵(四)第九節 局勢第六節 爾虞我詐(五)第四十八節 諍友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三)第八節 日薄(十七)第七節 風波惡(一)第五節 受罰與訛詐第四十八節 傷懷(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二)第二節 策劃(五)第六十一節 裂痕第二節 說汪(一)第八節 天火(十二)第五十節 暗敵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五)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三)第六節 懲韓(二)第三節 重起(十)第四十四節 襲淡水(二)第四節 塞北烈焰(八)第七節 生機(八)第二節 投敵(二)第十節 江戶之花(三)第二十二節 選擇題第一節 出兵(三)第六節 爾虞我詐(九)第二十五節 雲聚(三)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八)第四十四節 襲淡水(二)第二節 察東收編(十一)第九節 溧水反擊(三)第二十五節 新人(一)第五節 戰雲密佈(一)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七)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一)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一)第三節 狙擊(五)第八節 轉折(九)第三節 戰鼓(十四)第二節 減租減息(一)第十一節 大捷(六)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一)第五節 反擊(八)第六節 耳光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七)第四十二節 歧路(二)第五節 戰雲密佈(十)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
第四節 再戰津浦(八)第五節 “異心”(四)第一節 上海陰謀(一)第二十七節 轉變(二)第四十二節 歧路(三)第十一節 重振(七)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二)第五節 反攻(七) 2009第四十六節 旁觀(五)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二)第五節 兩全(三)第四節 再戰津浦(四)第四節 再戰津浦(一)第一節 突破(二)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二)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四)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一)第一節 諜影(三)第四節 以牙還牙(四)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八)第二十七節 轉變(三)第四十七節 分路(五)第二節 山城霧(一)第七節 風波惡(四)第四節 決戰前奏(三)第六節 攻略山東(四)第三節 別動隊(二)第三節 前哨戰(一)第五節 雲集(二)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一)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第六十九節 拉攏(二)第十節 大撤退(八)第三節 結盟(二)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二)第十一節 重振(五)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六)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一)第三節 狙擊(四)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一)第二節 起航(二)第七節 風波惡(四)第七節 閃電(八)第九節 殤(八)第四節 以牙還牙(六)第一節 突破(四)第一節 諜影(一)第三節 暗戰(六)第五節 反攻(七) 2009第一節 出兵(四)第九節 局勢第六節 爾虞我詐(五)第四十八節 諍友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三)第八節 日薄(十七)第七節 風波惡(一)第五節 受罰與訛詐第四十八節 傷懷(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二)第二節 策劃(五)第六十一節 裂痕第二節 說汪(一)第八節 天火(十二)第五十節 暗敵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五)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三)第六節 懲韓(二)第三節 重起(十)第四十四節 襲淡水(二)第四節 塞北烈焰(八)第七節 生機(八)第二節 投敵(二)第十節 江戶之花(三)第二十二節 選擇題第一節 出兵(三)第六節 爾虞我詐(九)第二十五節 雲聚(三)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八)第四十四節 襲淡水(二)第二節 察東收編(十一)第九節 溧水反擊(三)第二十五節 新人(一)第五節 戰雲密佈(一)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七)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一)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一)第三節 狙擊(五)第八節 轉折(九)第三節 戰鼓(十四)第二節 減租減息(一)第十一節 大捷(六)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一)第五節 反擊(八)第六節 耳光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七)第四十二節 歧路(二)第五節 戰雲密佈(十)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