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戰潼關㈠

塞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

只知灞上真兒戲,誰爲神州竟陸沉。

華表鶴來應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

興亡誰識天公意,留着賀蘭閱古今。

秋風乍起,賀蘭軍整裝待發,數十面赤旗迎風高高飄揚,獵獵作響。汴河邊,河水長流不復返,大才子元好問應賀蘭國王之命作詩《壬辰七月十八日出京》。

自古國家不幸詩家幸,若無安史之亂,也許就成就不了杜工部的“詩聖”或“詩史”之名和他那沉鬱頓挫的不朽詩篇。大才子元好問被迫隨賀蘭國王赴河西,此時此景,猶如徽、欽二帝被北擄時的情景重現一般,國破山河碎,他感嘆國家淪喪,只有以詩寄託自己的哀思。

元好問的身旁,王若虛、劉祁、劉鬱等人也站在汴河邊回首眺望汴梁城,沉默不語。這一年,王若虛五十歲,字從之,號慵夫,元好問四十三歲,字裕之,號遺山,劉氏兄分別爲二十九歲和二十六歲。

趙誠輕笑道:“耶律楚材,你覺得元裕之此詩作如何?”

“有中原文壇盟主王從之在此,臣不敢造次!”耶律楚材捋着美須笑着說道。

趙誠的目光轉向一邊正黯然神傷的王若虛。

“詩文唯窮真是也,哀樂之真,發乎情性,方爲佳作。”王若虛道,“裕之此作,發乎於情,不事修飾。是爲佳作。有杜工部之遺風,立意沉鬱,無矯揉造作之嫌。”

王若虛評價着元好問的詩作,想到此時此地此情。頓感無趣得很。

“本王早聞中原文士大名,趙閒閒(趙秉文)、王庭筠、周昂等。只可惜,本王來晚了一步,速不臺圍汴趙閒閒應完顏守緒之命所作罪己詔,聽說滿城百姓聞之皆泣,奈何趙翰林五月病逝,本王未能相見也。”趙誠道,“趙閒閒之譽名,既使我文章不顯的河西士人也知其大名。”

元好問道:“趙公才名,我等末學不及也。”

“諸位也不可妄自菲薄。王從之與你元裕之的大名本王也是早有耳聞,就是劉氏兄弟本王也是心儀已久。”趙誠道,“諸位隨我回中興府,本王虛位以待也!”

趙誠這是表明自己地誠意,然而卻沒有得到這幾位老中青才子領情。

趙誠卻不以爲意,又道:“本王曾讀過元裕之那首《摸魚兒》,那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讓人讚歎不已。”

“那是元某年少時所作,不過是遊戲之作,少年不識愁滋味罷了。”元好問淡淡地說道。那首《摸魚兒》是他16歲時赴幷州趕考時寫的。因途中碰到一個捕雁的人說,他今天捕殺了一隻雁,另一隻逃脫的雁悲鳴不止,然後投地而死。元好問聽後非常感動,從獵人手裡買回了那隻殉情地雁,把它葬在了汾河邊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並即興感懷寫出一首傳世之作《摸魚兒》: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別離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爲誰去……

當年他是何等的年輕,過着是優裕地公子哥的生活。然而在他21歲之後,卻見到無數烽火、流血與滿眼的瘡痍,寫的最多的卻是喪亂詩,大有杜工部復生之勢。

“呵呵。”趙誠輕笑道,“此一時彼一時也,譬如你方纔所作之興亡誰識天公意之語,若天公決定着天下的興喪,決定士農工商的存亡,我等何必逆天?本王敬天卻不信之,只信手中的刀箭,只有刀箭才能護得天下蒼生,只有刀箭才能讓敵人避我於千里之外。人定勝天也,若是一國有亡國之跡,將所有的罪責全歸之於天,則人主無罪乎?崔立輩亦無罪乎?”

“國主若是如此自負,爲何還要讓我等手無縛雞之力地儒士同歸呢?”劉祁問道,“劉某觀國主也是仁君,貴軍對城中百姓秋毫無犯,爲何與我等書生爲難?”

“本王是爲你們好,若是某天有人再一次殺到汴梁城下,諸位能殺身成仁嗎?”趙誠反問道,“諸位若是因兵禍而亡,雖求得己身之仁,卻也只是名節得保,於世並無多大益處。”

劉祁等人默然,他們連崔立之徒都應付不了,何談爲皇帝盡忠的勇氣?雖然皇帝仍在,但他們已經將自己看作是亡國之人,有屈辱與痛苦之心,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不過,他們瞧趙誠有些得意的神情,卻又像是想用他們爲官的模樣,都有了不爲趙誠所動的打算。

強扭的瓜不甜,趙誠可沒有讓他們立刻爲己所用地打算,他準備將他們全送進賀蘭書院裡去,整個賀蘭正缺少這些儒士。所謂文治武功,一文一武不能偏廢,他可以招到無數沙場奮戰的勇士,但治國牧民之文臣卻是極少。

“傳我軍令,全軍開拔!”趙誠揮了揮手。

一時間,麾下兩萬餘兒郎怒馬狂奔,塵土飛揚,很快將汴梁城甩在了身後。隨行的還有金國宗室包括太后、皇后在內的十幾位“人質”,還有無數地金銀財寶與皇家實錄典籍。

烏古孫仲端站在汴梁城上,目送着一羣還算“知禮”的強盜遠去,胸中滿是惆悵、痛心與傷懷。而王若虛與元好問等人卻只有傷感,碧空如洗,尚不到大雁南飛時,唯有斷腸人遠離故都鄉土,淪落天涯。而賀蘭國王趙誠自始至終未入汴梁城一步。

黃河邊,潼關上。

巍巍雄關頭枕着大河滔滔的奔流,看盡天地變色風雲變幻,仍靜立不語。漢軍及契丹軍馬步軍萬戶宋平正召集手下衆人商議軍情。

他的面前擺放着一份邀戰書。這是劉黑馬之命送來的戰書。賀蘭軍地遊騎屢次在河東出現,劉黑馬對蒙古人死忠,又擔心賀蘭軍欲染指晉南富庶之地,他獨立難支。所以他一邊在晉北整軍備戰,擇日南下。一邊試圖憑潼關天險而守,邀潼關宋平部,兩方夾擊,將賀蘭軍阻隔或殲滅於關河一線。

劉黑馬建議宋平與他聯手,將轄下的平陽府兵馬都總管李守賢與河中府徵行萬戶奧屯世英地兵馬聚到潼關,加強防守,自己則領兵南下,欲拒河而守。

宋平收到劉黑馬這封書信,就將書信在手下衆人面前公開展示。衆人都忐忑不安。賀蘭國王已反地消息已經在潼關內外傳播開來,這裡所有人也都知道蒙古已經遭到了重大地打擊,連可汗都被殺了。

契丹千戶古哥偷偷看了看宋平此時地臉色,從宋平那古井不波地臉上,看不出什麼異樣來。他和身邊的所有千戶都是追隨宋平多年,一向唯宋平馬首是瞻,只是眼下這個情形卻是詭譎不測。讓人有些捉摸不定。

身爲蒙古人附屬軍隊中的一份子,他們本都應該爲蒙古人盡忠,可是古哥等人知道,來自中興府的錢、糧、馬匹與箭矢。仍然源源不斷地運到潼關,甚至比以往更多,更頻繁,幾乎每天都有行色匆匆的人進出潼關,甚至與宋平密談。這代表什麼?至少這表明自己一向信任的宋平宋大哥與賀蘭國王是站在一起的,將自己諸人矇在鼓裡。人人都不說話,心知肚明地等着宋平主動開口。

然而。宋平卻是問道:“諸位千戶說說看。劉元帥欲派兩軍前來我關,共守潼關。以拒賀蘭軍入關回師之勢,我軍應該如何應對?”

衆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指望着別人回話。宋平的目光看向古哥,古哥不得不硬着頭皮道:“將軍,此事不妙啊。”

“哦?古兄弟請詳言,我軍有潼關天險可守,又得平陽府與河中府的兵馬助陣,賀蘭國王怎可視我天險爲通途無物?”宋平故意怒罵道,“諸位都是久經沙場之人,豈能未戰先怯?”

古哥心裡腹誹了宋平一番,才道:“將軍,五年前察罕爲帥時,我們不過是個中等地萬戶軍吧?”

“對,那時我們不過四千人馬的中等萬戶,如今我們已經是個上等萬戶,雖然屢有老弱汰換,但總能保持滿員一萬人。”鄭奇道,“兵強馬壯,甲械齊全,錢餉充足,當年我軍豈能有如此風光?”

“這是爲什麼呢?”古哥攤着雙手,拋出這個問題,又自問自答,“這是因爲這幾年我們錢糧充足,錢糧從何而來?中興府啊。士卒從何處徵來?我們原駐守隴山一帶,我們的軍士當然大多是來自河西、隴山與橫山外的人氏。這就是說,他們都是賀蘭國王的治下百姓,他們要是知道我軍準備與賀蘭國王作對,在下料想,縱是將軍軍規嚴明,我等屬下嚴控本部兵馬,譁變也是免不了的,未戰自潰可期,我等將以何而戰?”

古哥還未明說的是,有資格參加議事地衆人,大多數都在中興府置地建宅,親屬也大多在中興府過着優裕的好日子,他古哥就有三位侄子在中興府讀書。他這話既像是爲宋平找理由,也像是在爲衆人找個不得以而降的好理由。

果然,他話音未落,衆人七嘴巴舌地說道:“古哥兄弟所言極有道理,應從長計議。”

古哥又道:“那賀蘭國王諸位兄弟都見過,國王曾與我等入隴山中行獵,每每席地環座,與我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我等與國王曾相處極洽,也曾得到過國王無數的賞賜。賀蘭國王在河西、隴西、隴東諸地地賢名,百姓交口稱讚,視其爲父母,我等……”

“古兄弟的意思是說,我等應主動向賀蘭國王投誠?”鄭奇故意問道。

古哥瞪了他一眼,心說這都是大家心照不宣之言,否則潼關早就亂了套,誰還會在聽聞趙誠已反的這一個月以來照舊訓練來自河西的士卒,照舊喝着中興府送來的美酒,照舊領着中興府送來的錢餉,彷彿什麼大事也沒有發生過一般?

“既然如此,爲了諸位兄弟的身家性命,只有降了賀蘭國王。”宋平道,“但國王自中原東來,我等若是降了他,難保不讓李守賢與奧屯世英起疑心,前來攻我。”

宋平表露出自己地意思,衆人輕舒了一口氣,關樓上微妙地氣氛變得輕鬆了起來。

“若是雪中送炭與錦上添花,在下願選前者。”古哥道“帶着功勞降了國王,即爲雪中送炭。若是因戰敗不得不降,那不過是錦上添花,並不令受降者尊敬,且無信也。”

“古哥兄弟詳言。”宋平微微一笑道。

“將軍,既然劉黑馬命平陽府與河中府的兵馬赴關固守,我等就將計就計,佯裝與賀蘭軍勢不兩立,做出決一死戰地模樣。待國王率軍親至,我等從李守賢與奧屯世英的背後殺入,到時候,此既能爲國王解危,又能表明我等投誠的心跡,甚至順勢能拿下河中府與平陽府。”古哥道,“我要是國王,一定會重賞這裡的諸位兄弟!”

“妙計、妙計!”衆人齊聲讚道。

衆人都是心領神會,紛紛獻計,議論着具體方略。

注:原詩應爲《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最後一句應爲“留着青城閱古今”。當年金人破宋,俘宋徽、欽二帝,在青城受宋人之降;正史中,蒙古軍破金,也在青城受金人之降,歷史的悲劇在同一個地方重演。癸巳年,是1233年,壬辰年是1232年。

注:正史中,汴梁城破,《金實錄》落入漢軍首領張柔手中,元好問曾欲抄之而不得,未能實現自己以布衣修成金史的願望。但他所收集及編撰的大量資料,卻爲元末修宋、遼、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爲脩金史奠定了基礎。正是因爲有元好問這個有心人,元末蒙古人修的三史中,以《金史》史學價值最高。西夏王朝最遺憾,因爲蒙古人未給西夏修史,以至後人對這個王朝瞭解太少。

第四十七章 揚鞭㈤第十章 征服與反抗㈢第二十九章 野馬之王㈡第二十七章 甕山泊㈡第四十章 寂寞河中府㈣第十章 忠義㈤第十章 英雄冢㈤第十四章 長纓在手㈣第六十四章 止戈㈠第九章 征服與反抗㈡第十六章 冬至㈠第十七章 耶律楚材㈠第五十二章 新的人生㈢第三十三章 伐交㈦第七章 長生天之佑㈡第三十八章 蟄伏與躁動㈥第十九章 耶律楚材㈢第四十三章 三年之約㈢第三十一章 我不是劉備㈠第五十二章 杭州與汴梁㈤第三十八章 賀蘭好兒郎㈤第十三章 夜宴㈡第六十章 河北風雲㈡第一章 獵㈠第五十二章 使宋㈥第四十二章 三年之約㈡第九十三章 輪迴㈥第三章 獵㈢第四十五章 燃燒的家園㈡第四十八章 螳螂與黃雀㈣第三章 征途㈡第四十一章 汴梁㈠第三十四章 馬之舞步㈠第九十二章 輪迴㈤第四章 瑞雪㈣第十三章 者別㈠第九章 長生天之佑㈣第八章 燕雲㈡第三十章 野馬之王㈢第十四章 流血的草原㈣第四十七章 揚鞭㈤第四十四章 三年之約㈣第四十三章 寂寞河中府㈦第八十八章 輪迴㈠第一百零一章 江山如畫㈣第五十六章 滿江紅㈣第七十章 凝固的黃河㈢第十八章 長纓在手㈧第十六章 冬至㈠第二十六章 甕山泊㈠第三十章 春風未還家㈠第二章 獵㈡第七十四章 烽火河南路㈡第四十三章 寂寞河中府㈦第二十五章 點石成金㈡第三十七章 蟄伏與躁動㈤第四十九章 燃燒的家園㈥第二十六章 甕山泊㈠第十二章 夜宴㈠第一章 春天裡的殺機㈠第二十章 長纓在手 完第二十章 巡察㈠第五十九章 河北風雲㈠第八章 趙誠說書㈠第八十七章 帝國落日㈩第二章 秋收㈡第八章 長生天之佑㈢第一百零八章 江山如畫 十一第二十六章 大昌原㈡第十一章 流血的草原㈠第五十一章 巍巍賀蘭㈡第四十章 中原路㈤第一百零二章 江山如畫㈤第四十七章 戰潼關㈢第八十四章 帝國落日㈦第六十二章 秦王的反擊㈧第五十七章 他也姓趙㈠第四章 瑞雪㈣第四十章 寂寞河中府㈣第九十七章 朝天子㈣第十九章 直搗黃龍府㈢第七章 東返之路㈠第七十五章 烽火河南路㈢第四十二章 三年之約㈡第十八章 冬至㈢第三十九章 寂寞河中府㈢小結及廣而告之第四章 秋收㈣第五十五章 秋風緊㈡第四章 征途㈢第二十七章 大俠第九十八章 江山如畫㈠第九十二章 輪迴㈤第六十七章 河北風雲㈨第四十八章 戰潼關㈣第二十章 巡察㈠第四十四章 三年之約㈣第十七章 長纓在手㈦第二十五章 紅雪㈠第五十三章 滿江紅㈠
第四十七章 揚鞭㈤第十章 征服與反抗㈢第二十九章 野馬之王㈡第二十七章 甕山泊㈡第四十章 寂寞河中府㈣第十章 忠義㈤第十章 英雄冢㈤第十四章 長纓在手㈣第六十四章 止戈㈠第九章 征服與反抗㈡第十六章 冬至㈠第十七章 耶律楚材㈠第五十二章 新的人生㈢第三十三章 伐交㈦第七章 長生天之佑㈡第三十八章 蟄伏與躁動㈥第十九章 耶律楚材㈢第四十三章 三年之約㈢第三十一章 我不是劉備㈠第五十二章 杭州與汴梁㈤第三十八章 賀蘭好兒郎㈤第十三章 夜宴㈡第六十章 河北風雲㈡第一章 獵㈠第五十二章 使宋㈥第四十二章 三年之約㈡第九十三章 輪迴㈥第三章 獵㈢第四十五章 燃燒的家園㈡第四十八章 螳螂與黃雀㈣第三章 征途㈡第四十一章 汴梁㈠第三十四章 馬之舞步㈠第九十二章 輪迴㈤第四章 瑞雪㈣第十三章 者別㈠第九章 長生天之佑㈣第八章 燕雲㈡第三十章 野馬之王㈢第十四章 流血的草原㈣第四十七章 揚鞭㈤第四十四章 三年之約㈣第四十三章 寂寞河中府㈦第八十八章 輪迴㈠第一百零一章 江山如畫㈣第五十六章 滿江紅㈣第七十章 凝固的黃河㈢第十八章 長纓在手㈧第十六章 冬至㈠第二十六章 甕山泊㈠第三十章 春風未還家㈠第二章 獵㈡第七十四章 烽火河南路㈡第四十三章 寂寞河中府㈦第二十五章 點石成金㈡第三十七章 蟄伏與躁動㈤第四十九章 燃燒的家園㈥第二十六章 甕山泊㈠第十二章 夜宴㈠第一章 春天裡的殺機㈠第二十章 長纓在手 完第二十章 巡察㈠第五十九章 河北風雲㈠第八章 趙誠說書㈠第八十七章 帝國落日㈩第二章 秋收㈡第八章 長生天之佑㈢第一百零八章 江山如畫 十一第二十六章 大昌原㈡第十一章 流血的草原㈠第五十一章 巍巍賀蘭㈡第四十章 中原路㈤第一百零二章 江山如畫㈤第四十七章 戰潼關㈢第八十四章 帝國落日㈦第六十二章 秦王的反擊㈧第五十七章 他也姓趙㈠第四章 瑞雪㈣第四十章 寂寞河中府㈣第九十七章 朝天子㈣第十九章 直搗黃龍府㈢第七章 東返之路㈠第七十五章 烽火河南路㈢第四十二章 三年之約㈡第十八章 冬至㈢第三十九章 寂寞河中府㈢小結及廣而告之第四章 秋收㈣第五十五章 秋風緊㈡第四章 征途㈢第二十七章 大俠第九十八章 江山如畫㈠第九十二章 輪迴㈤第六十七章 河北風雲㈨第四十八章 戰潼關㈣第二十章 巡察㈠第四十四章 三年之約㈣第十七章 長纓在手㈦第二十五章 紅雪㈠第五十三章 滿江紅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