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聲是利器

新一批的畢業證書都放在陳佑那座小樓中,同去年一樣,今年他也得簽字。

今天這座小樓在它的主人沒有到場的情況下迎來了周國最尊貴的一人——周帝趙元昌。

可能是因爲在書院的關係吧,趙元昌坐到主位上,而是按着馮道坐下,他自己站在桌子前翻看那一沓畢業證書。

汪弘洋看在眼裡,心裡透亮,知道接下來書院要把“官家尊師尊老,寧願自己站着也要扶着太傅坐下”給傳播出去。

把這事當做頭等大事記下來,汪弘洋給趙元昌介紹今年的畢業生,同時也提到了前幾天陳佑在課上說得獎勵措施。

聽到這裡,趙元昌眉頭動了動,目光微不可查地移向坐在椅子上休息的馮道,之後又迅速移開,問汪弘洋:“我聽說陳將明他還寫了一本書是吧?”

驟然被問到這個問題,汪弘洋沒有絲毫猶豫,直接就點頭:“陳山長的確寫了一本名爲《天行有常,萬物有理》的小冊子,總共也就三篇文章,算不上書。”

“拿來我看看。”

汪弘洋立刻吩咐隨從去取,然後轉身對趙元昌解釋道:“官家稍待,這本冊子全都放在書院的藏書館,離這邊有些距離。”

趙元昌點點頭,隨手拉過一把椅子,坐在馮道身旁,轉頭笑着同馮道說話:“將明這裡倒是樸素,看不出來是一個高官顯貴的地方。”

“畢竟爲人師表,總要注重德業。”馮道笑呵呵地接過話頭,“我看吶,他是野心大得很,想要進文廟啊!”

自唐時開始,文人死後進文廟,武人死後進武廟,是天底下最大的兩個追求。

文廟就是孔廟,主祀孔子,入文廟的除了孔子的一干弟子之外,還有就是後世的著名學者,分爲先賢和先儒兩等。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主祀姜太公,入祀文廟的都是歷朝歷代于軍事上表現優異的將相。

說來也怪,唐朝帝王對這種國家榮譽多有創新,比如凌煙閣,比如文廟武廟。要知道,文廟一開始只祭祀孔子及其弟子,自唐時開始加入了左丘明等先賢先儒;武廟也是,之前有過文武並祀,可惜武廟勢頭一直比不過文廟,直到唐肅宗以太公爲武成王,選取古代名將配祀,這才把武廟的地位提上來。

想進武廟,要看軍事上的貢獻,而想進文廟,就要看學術上的貢獻。

趙元昌現在已經確定馮道提議來書院看看的原因了,故而他也是笑道:“要是將明能入文廟,不知道史書上對我會是什麼個評價。”

這時候,除了馮道之外,其他人全都眼觀鼻鼻觀心,垂着頭抿着嘴一言不發,假裝沒有聽到兩個人的對話。

馮道也笑道:“便是陳將明沒能入文廟,也不妨礙官家是一個賢明之君。”

“那不一樣。”趙元昌擺擺手,“出一個能入文廟的臣子,那才能彰顯文治之功。”

說到這裡,他看向汪弘洋,指點着道:“你們這些人可要仔細着點,切不可把書院裡的少年人給教偏了!”

汪弘洋連忙躬身:“陛下放心,我等必定兢兢業業如履薄冰。”

“嗯,可惜將明於我,於國都有大用,不能留給你們專心研究學問。”

趙元昌說出這句,又引起一陣笑聲。汪弘洋接話道:“山長也說過,咱們做學問,要於國有利,想來山長他也樂於爲陛下效勞以求得天下太平。”

這話叫趙元昌面露滿意神色:“此言甚妙,做學問要於國有利,你們能專心做好學問,就是大功臣!”

話音剛落,屋子內的書院衆人就在汪弘洋的帶領下齊聲道:“臣等必不負陛下之望!”

趙元昌馮道在拿到那本小冊子之後就離開了。

陳佑事後才得知了這個消息,仔細詢問汪弘洋當時的場景之後,立刻反應過來這是馮道在幫他。

核心思想就一句話:陳佑想要開宗立派,十分注重名聲。

翻譯一下就是官家你不用擔心陳佑,只要用道德把他拘束住,他不可能做自損名聲的事情,可以放心大膽的用。

師父都做到這種程度,陳佑自然不能辜負,隔了兩天就在真理堂講了一堂名爲“學問之難,難在純粹”的課。主要內容就是讓學術遠離政治,同時讓政治不要牽扯到學術。

這算是向皇帝表明心跡。

趙元昌手段也十分大氣,直接就下敕令:書院優異畢業生前三名可以直接授官。

這無異於爲陳佑的物理之學添了一陣風,至少書院裡那些有志於仕途的學子都會重視起來,畢竟在書院優異畢業生的評比中,物理也佔了不小的比例。

嘉定五年的最後一段時間,朝廷內外都在傳着君臣相得的佳話,更多的人是羨慕陳佑聖眷之濃無以復加。

洛陽城這個年尾過得不順暢,年前,樞密副使、北平縣開國公馮暉病逝。

馮暉今年夏天就病了,在御醫的治療下拖了半年終於藥石無醫,撒手人寰。

一個去世的老臣,最能得到優待,趙元昌下詔追贈馮暉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陳留王。

同時,元日大朝會也順勢取消。

馮暉病逝只是恰逢其時,之前開了冬至大朝會,趙元昌本就不怎麼想再來一次元日大朝會,正好老臣病逝,便輟朝不受賀。

嘉定六年,在平靜中到來。

既然元日大朝會沒了,陳佑就得在上元節之前回到長安城。

之前同趙元昌談的關於定難軍的條陳他已經遞了上去,只不過到現在都沒動靜。估計一時半會不可能再讓他去延州,所以他也就能安下心來繼續發展京兆府。

正月初七,收到戶部的提醒後,陳佑奏請離京。

當天下午,正在給丁驍等人做離京前最後囑託的陳佑被召入宮中。

趙元昌這次是在百戲堂接見的陳佑。

一進殿門,陳佑就看到一些熟悉的東西,大多數都是用來驗證他在那本冊子裡提出的一些現象的道具。

看到這些東西,再聯想到這段時間宮中關於興平郡王玩物喪志的傳聞,陳佑心中一沉。

第五百十八章 池靜亦有暗流涌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兩手準備終定音(三)第二百八十二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三)第七百九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五)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二)第三百七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六)第四百八十四章 操演堪比實戰險第五十九章轉遍東京聞兵訊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各有算計亂紛紛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三)第二百一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一)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六百二十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七)第六百八十八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五)第二百八十四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二)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一)第二百七十一章 千年大計看將明(二)第三百四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三)第一百九十一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二)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二百七十九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三)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三)第747章 烽火家書抵萬金第一百四十七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一)第四百一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闢進身階第六百七十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四)第九十一章局面僵持如雞肋第七百十章 爲求生計拋臉面第七百三十五章 仲春雜事如繁花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一百六十二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一)第二百六十三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三)第五百三十章 師友侍讀何人佳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九)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一)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二)第五百四十九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當如何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三)第六百七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二)第五百六十五章 同明殿裡刀光起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尊者諱爭道義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三)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禮畢詔書頻出第一百章消息不斷時機逝第六百二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二)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一)第六百五十八章 造化弄人御史苦第五十六章初見皇帝受問詢第一百六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三)第一百九十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一)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爲第四百五十二章 將往淮南保皇子第三百六 空辯不若實爲證(二)第四百四十二章 久別重逢父子情第二百二十九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二)第五十六章初見皇帝受問詢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五百三十五章 說諸葛皆是忠臣第五百十二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六)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四)第一百二十章士兵委員可行否?第三百十七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四)第七百一章 明志立旗且隨風第七百三十五章 仲春雜事如繁花第六百七十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五)第四百九十七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九)第七百三十二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四)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綻之處在一人第十五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三)第五百三章 欲立大功行陰私第五百十四章 戰雖止諸事仍雜第五百二十章 一令兩難算計空第六百一十章 上下皆起別樣心第三百十九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六)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六百一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一)第七百二十二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二百七十七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一)第七十四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兩手準備終定音(三)第一百八十五章 君臣交手政局變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五百七十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五)第二百六十四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一)第九十七章使者方至軍中亂第五百二章 論立場章鵬施計第四百二十六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九)第七十四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一)第六十五章套路從來得人心
第五百十八章 池靜亦有暗流涌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兩手準備終定音(三)第二百八十二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三)第七百九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五)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二)第三百七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六)第四百八十四章 操演堪比實戰險第五十九章轉遍東京聞兵訊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各有算計亂紛紛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三)第二百一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一)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六百二十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七)第六百八十八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五)第二百八十四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二)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一)第二百七十一章 千年大計看將明(二)第三百四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三)第一百九十一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二)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二百七十九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三)第六百七十八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三)第747章 烽火家書抵萬金第一百四十七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一)第四百一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闢進身階第六百七十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四)第九十一章局面僵持如雞肋第七百十章 爲求生計拋臉面第七百三十五章 仲春雜事如繁花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五)第一百六十二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一)第二百六十三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三)第五百三十章 師友侍讀何人佳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九)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一)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二)第五百四十九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當如何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三)第六百七章 看江山誰主沉浮(二)第五百六十五章 同明殿裡刀光起第一百二十二章廣植羽翼乃正道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尊者諱爭道義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三)第一百七十六章 典禮畢詔書頻出第一百章消息不斷時機逝第六百二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二)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一)第六百五十八章 造化弄人御史苦第五十六章初見皇帝受問詢第一百六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三)第一百九十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一)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爲第四百五十二章 將往淮南保皇子第三百六 空辯不若實爲證(二)第四百四十二章 久別重逢父子情第二百二十九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二)第五十六章初見皇帝受問詢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五百三十五章 說諸葛皆是忠臣第五百十二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六)第三百六十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一)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四)第一百二十章士兵委員可行否?第三百十七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四)第七百一章 明志立旗且隨風第七百三十五章 仲春雜事如繁花第六百七十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五)第四百九十七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九)第七百三十二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四)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綻之處在一人第十五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三)第五百三章 欲立大功行陰私第五百十四章 戰雖止諸事仍雜第五百二十章 一令兩難算計空第六百一十章 上下皆起別樣心第三百十九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六)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六百一章 國政定於言語間(一)第七百二十二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二百七十七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一)第七十四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兩手準備終定音(三)第一百八十五章 君臣交手政局變第五十七章百年之後誰顧命第五百七十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五)第二百六十四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一)第九十七章使者方至軍中亂第五百二章 論立場章鵬施計第四百二十六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九)第七十四章雙王大婚宴平樂(一)第六十五章套路從來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