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宴請隱士

太興元年七月,鎮北大將軍衛朔再三派人到隴山中延請楊軻、辛謐、索襲出山,盛情難卻之下,在隴山上隱居的三個大才只好坐上馬車前往長安。

漢末至魏晉時期,由於政權交替頻繁,政治鬥爭殘酷,稍有不慎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而且越是有名望的人,越容易沾染上禍患,如孔融、嵇康、潘岳之流無不是因捲入政治鬥爭而慘遭滅門。

因而,在這個特殊時代裡,形成了極具時代特色的隱逸文化現象。

“隱逸文化”最直觀表現就是一大批名士紛紛遁跡山林,不問世事,當起隱士。

儘管儒家創始人孔子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人得意時仕,失意時隱,自古而然。

但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隱士之多,恐爲歷代之冠。

在這一大批隱士當中,雖有像諸葛亮、王猛、謝安這樣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絕世大才,又有像陶淵明這樣妙筆生花的文人雅士,但大多數都是沽名釣譽、浪得虛名之輩。

楊、辛、索三位是西晉末西北有名的隱士,其才華不在於治世安民上,反而各個都是善屬文、教書育人的學問大家。

隨着遼東軍收復整個關中,各地大學堂正在籌建當中,急需名士大家坐鎮。

故而,衛朔纔再三盛情邀請楊、辛、索到長安來。

爲了招待好三位隴山隱士,衛朔還把曾隱居商洛山的大儒董景道、臺產、續鹹三人請來作陪。

華燈初上,到了開宴時間,衛朔連忙邀請衆人入座。

隨着遼東實力越來越高,前來投奔的名士大家也越來越多,而每次舉行宴席時,參加的人越來越多。

衆人紛紛謙讓,找到自己的位置後坐下。

緊接着數以百計的簽約女婢男僕,在酒席間穿梭往來,爲客人捧菜添酒。沒過多久,大堂內氣氛熱烈起來。

因爲是爲隱士舉辦的宴會,顯得隆重而不熱鬧,採用目前流行的雙席制,足足筵開三十多席,直襬滿了整個廳堂。

大堂對着大門的一端只設四席,一席是衛朔這個主人,另三席則是楊軻、辛謐、索襲三位名震西北的大隱士。

其他席位陳列兩旁,共有三重,每席四人,中間騰出大片空地,以供歌舞表演之用。

不多時菜餚美酒上來,衆人興趣紛紛被吸引到吃喝上。宴席間酒水食物有太重的遼東痕跡,不但有衛朔從後世帶來的新作物、新食物,又有遼東商賈從別處引進的稀罕物,總之讓參加宴席的人大開眼界。

楊軻、辛謐、索襲坐在宴席之間毫無拘束感,一邊品嚐着各種珍饈佳餚,一邊對着各種奢侈品咋舌不已。三人早聽說遼東富庶無比,今日一見才曉得孤陋寡聞。之前他們再怎麼想象遼東富庶,也沒料到宴席上所用器皿竟全是琳琅滿目的玻璃製品。

滿屋玻璃器皿,白的晶瑩如玉,紅的古樸典雅,青的蒼翠可愛,在三位隱士眼中各個價值不菲。

酒過三巡後,只聽音樂聲起,一羣百多舞姬來到場中,載歌載舞,綵衣飛揚,極盡視聽之盛宴。

舞伎素質極高,個個姿容俏麗,垂着燕尾形髻,穿着呈半透明質輕紗衣,翩翩若飛鴻地舞進殿內,載歌載舞,作出各種曼妙的姿態,看得衆人如癡如醉。

隨着舞姬舞罷退了出去,現場氣氛漸漸熱烈起來。

大儒續鹹此時舉杯道:“若非鎮北大將軍力挽狂瀾,擊滅胡虜,我等也不可能在今日齊聚長安,共享歌舞、美食之樂!老夫遙敬鎮北大將軍一杯,讓老夫不至於淪爲亡國之奴,也不用遠離家鄉遙祭先人。”

言罷續鹹一飲而盡,這時衆人這才反應過來,紛紛出言附和起來,當然免不了又對衛朔一番恭維。

連楊軻三人也面露敬意,忍不住隨聲附和幾句。他們雖是因不滿朝廷政策而被迫隱居避世,但卻對於數次拯救了天下危局,又讓天下晉民避免被胡虜奴役的鎮北大將軍衛朔懷有深深敬意。

若非如此,當初軻也不會主動出來給北宮純出謀劃策,幫助其翻越隴山。

“孝宗過獎啦!”

衛朔謙虛道:“續老先生將挽救天下的大功歸於朔一身,實在是讓某感到汗顏。沒有文冀、景前、世容、太真、昌之等棟樑之才廟算籌謀,沒有段文鴦、劉遐、毛寶、北宮純等將士衝鋒陷陣,怎會有遼東今日之盛世?”

“遼東軍之所以百戰不殆,與重視人才不無關係。希仁、偉祖、叔重都是當世大才,若一直避世隱居不免由浪費人才之嫌,我意延請三位先生出山相助,不知幾位意下如何?”

“這……”楊軻猶豫了。

面對北宮純盛情,他可以選擇拒絕,可此次面對未來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鎮北大將軍的邀請,楊軻猶豫了!

魏晉時期隱士文化興起與當時政治形勢、天下局勢密不可分,除了極少數是真正的淡泊名利之輩外,大多數隱士並不是‘真隱’,而是迫於某種現實壓迫不得不隱居避世。如諸葛亮躬耕隆中,王猛隱居華山,都是在擇機出仕。

以楊軻爲例,雖然他骨子裡亦有淡薄名利之念,但若說他對名利一點兒都不動心也不可能。從他隱居後,還能開館收徒看出,其人是有政治抱負和理想。而今面對衛朔力邀,他自然要權衡再三。

“朔知道三位先生品行高潔,皆視名利爲糞土,故而不敢以高官厚祿敗壞幾位先生名節,不如請幾位入主長安大學堂,主持籌建雍州學堂如何?”

隨着時間推移,遼東推行的各項政策開始流傳出去。雖然有不少世家士族對遼東推行的大多數政策極爲不滿,可要說起遼東各大學堂山長、博士無不翹起大拇指稱讚。作爲遼東極爲清貴的職位,受到無數讀書人追捧。

“鎮北大將軍麾下人才濟濟,續孝宗、臺國俊、董文博都是當世宿儒名家,有諸位大才在,長安大學堂必將在最短時間內籌建成功,大人還是放我等迴歸山林吧。”

不出預料是索襲先拒絕了衛朔邀請,在三人當中,索襲最不看重名利,而且所學最爲駁雜,亦是衛朔最看重的人才。

在楊、索、辛三人中,楊軻研究易經,屬黃老一派;辛謐,正統儒家子弟,善屬文,工草隸書尤爲出衆;唯有索襲不但研習了儒學,還精通陰陽學、地理學、天文學,足見所學之雜,有天文、地理方面的著作數十篇。

“偉祖先生爲何拒絕呢?是不是朔某些地方做的不夠好?我聽說先生正在編寫幾篇地理文章,若是先生不嫌棄,朔願意出資支持先生編著一部囊括世界地理在內的煌煌鉅著。”

索襲表面上竭力保持平靜,沉聲道:“鎮北大將軍功高蓋世,在下豈敢有所不滿?以在下之見,未來能還天下百姓一片淨土者,非鎮北大將軍莫屬。說實話大人的提議,在下十分心動,可索某一向疏懶,擔心不能完成大將軍之重託。”

“哈哈哈,偉祖先生過謙了,以先生之才華,編纂一部地理學術不是很簡單事嗎?再說了,有遼東在背後鼎力支持,先生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就是,就是,偉祖先生有所不知,進入學堂任博士,還有很多學生、博士可以給你幫忙!”

“三位皆是當世大才,隱居山林太可惜了,不如趁機出世爲天下百姓做點兒共享!”

面對來自衛朔諸人盛情邀請,楊軻、索襲、辛謐三人最終只能選擇留下。(。)

第473章 王者歸來!第239章 敲詐拓跋六修第592章 王敦‘入朝’第505章 新年述理論第190章 洞房花燭第452章 張賓至薊城第121章 裴嶷來投第386章 南安姚弋仲!第421章 千里奪戰馬第41章 裴穎兒的好意第408章 榆眉會戰之前鋒戰第511章 開春視察第656章 進退不得第149章 新年驚變第62章 裴盾又回來了第602章 治蝗之議第270章 擂鼓助威第295章 老而彌堅的樑芬第577章 止步淮河第298章 秦州內訌第230章 挑撥離間第242章 江左裴府的變化第404章 襲取華陰第238章 會盟雁門關第240章 劉、衛深談第157章 邵續來訪第354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13章 安撫流民第277章 戰前動員第287章 馮翊賑災第480章 大戰在即第374章 被激怒的遼東軍第348章 欲徵南洋第184章 大演習(下)第483章 整編青州兵第151章 提升工匠的地位第672章 東晉變天(下)第491章 賈堅神射第225章 創立闡教第607章 不甘心的李越第615章 秋闈將至第504章 夫人外交第555章 擊殺麻秋第390章 蔡豹之死,羣豪離心第611章 東北劃界第545章 建鄴城破第233章 拓跋內亂第546章 范陽陷落第267章 劉遐入關第157章 邵續來訪第110章 封釋的打算第418章 隱士獻策第627章 百年河患第580章 受封燕王第256章 淮南羣豪第228章 風起北疆第51章 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第113章 帶方、樂浪危矣!第478章 影響(下)第562章 羯胡弱點第644章 燕晉第二次爭鋒第648章 暗潮涌動第46章 永嘉之亂第275章 移鎮薊城第326章 討胡檄文!第432章 出巡之太子隨行第439章 陰差陽錯第251章 琅琊王的心病第373章 扶南偷襲第197章 石勒的轉變第270章 擂鼓助威第449章 扶余來使第278章 校閱出征第573章 再見張賓第592章 王敦‘入朝’第53章 商議退敵第38章 赴約第235章 出兵代郡第86章 兩棲登陸戰第100章 引來烏丸人第615章 秋闈將至第195章 邵續反了?!第139章 大戰來臨第562章 羯胡弱點第201章 遼東軍初戰!第589章 天子駕崩第227章 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第674章 何去何從第595章 新的時代第538章 王敦佔上風第659章 出兵龜茲第330章 重鑄榮耀第252章 羣起而攻第579章 反攻清算(2)第92章 終至臨淄第591章 交換領土第653章 高昌被圍第288章 謀取隴東第80章 招募船工第621章 司馬紹的決心
第473章 王者歸來!第239章 敲詐拓跋六修第592章 王敦‘入朝’第505章 新年述理論第190章 洞房花燭第452章 張賓至薊城第121章 裴嶷來投第386章 南安姚弋仲!第421章 千里奪戰馬第41章 裴穎兒的好意第408章 榆眉會戰之前鋒戰第511章 開春視察第656章 進退不得第149章 新年驚變第62章 裴盾又回來了第602章 治蝗之議第270章 擂鼓助威第295章 老而彌堅的樑芬第577章 止步淮河第298章 秦州內訌第230章 挑撥離間第242章 江左裴府的變化第404章 襲取華陰第238章 會盟雁門關第240章 劉、衛深談第157章 邵續來訪第354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13章 安撫流民第277章 戰前動員第287章 馮翊賑災第480章 大戰在即第374章 被激怒的遼東軍第348章 欲徵南洋第184章 大演習(下)第483章 整編青州兵第151章 提升工匠的地位第672章 東晉變天(下)第491章 賈堅神射第225章 創立闡教第607章 不甘心的李越第615章 秋闈將至第504章 夫人外交第555章 擊殺麻秋第390章 蔡豹之死,羣豪離心第611章 東北劃界第545章 建鄴城破第233章 拓跋內亂第546章 范陽陷落第267章 劉遐入關第157章 邵續來訪第110章 封釋的打算第418章 隱士獻策第627章 百年河患第580章 受封燕王第256章 淮南羣豪第228章 風起北疆第51章 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第113章 帶方、樂浪危矣!第478章 影響(下)第562章 羯胡弱點第644章 燕晉第二次爭鋒第648章 暗潮涌動第46章 永嘉之亂第275章 移鎮薊城第326章 討胡檄文!第432章 出巡之太子隨行第439章 陰差陽錯第251章 琅琊王的心病第373章 扶南偷襲第197章 石勒的轉變第270章 擂鼓助威第449章 扶余來使第278章 校閱出征第573章 再見張賓第592章 王敦‘入朝’第53章 商議退敵第38章 赴約第235章 出兵代郡第86章 兩棲登陸戰第100章 引來烏丸人第615章 秋闈將至第195章 邵續反了?!第139章 大戰來臨第562章 羯胡弱點第201章 遼東軍初戰!第589章 天子駕崩第227章 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第674章 何去何從第595章 新的時代第538章 王敦佔上風第659章 出兵龜茲第330章 重鑄榮耀第252章 羣起而攻第579章 反攻清算(2)第92章 終至臨淄第591章 交換領土第653章 高昌被圍第288章 謀取隴東第80章 招募船工第621章 司馬紹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