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祭天祈雨

得知自己家族與東郡陳氏的淵源以後,陳羣不再猶豫,拿着文昭的徵辟文書,星夜奔赴蒲阪。

也許在後世之人看來,經過幾百年的分離,縱然他們祖上有些淵源,也不可能再有絲毫親戚關係。

然而,華夏古代對於宗族的概念,卻是非常濃烈。

何爲宗族?擁有共同祖先、共同姓氏人羣的集合,就是宗族。

宗族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一個是宗祠,一個是家譜。宗祠指的是宗族祠堂,裡面供奉着一個家族的歷代祖先。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一般來講,族長行使權力都在祠堂之中;族內後輩子孫的教育,也大多都在這裡。

華夏古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最能體現這種等級差距的,就是對於祖先的祭祀了。

宗祠是宗家血脈所繫,也是宗家盛衰的標誌。歷代帝王將相,都將宗祠看作國家權利的象徵,統治人民的支柱。

祠堂的出現,與家廟,神廟有極大的聯繫。上古先民時期,只有天子、神靈纔有資格擁有祠堂。

《周禮》規定:最大的家廟當屬天子家的太廟,其次是各諸侯,王公的宗廟,這一級一級區分下來,才輪到了士大夫。

至於普通庶民,根本沒有沒資格建造祠堂,只能路祭。

民間祠堂,是從西漢開始出現並逐漸興起的,漢代祠堂是建築在墓前的祭祀場所,祠堂多爲石質,又稱石室。

西漢乃是華夏封建社會的初期,風氣還是極其開放的,哪怕民間百姓建造祠堂不合禮法,朝廷仍舊沒有過多的干涉。

然而,此後數代由於等級制度的禁錮。天子以及王公貴族,爲了彰顯自己身份的顯赫,就開始禁止民間私立祠堂。

那些有資格擁有宗祠的家族,卻是變得越來越少。直到明代嘉靖皇帝,頒佈了允許民間‘聯宗立廟’詔令,民間建立宗祠才獲得合法的地位。

可以說,在漢代是否擁有家族祠堂,亦可看出這個家族的底蘊是否深厚。

若是潁川陳氏,能與東郡陳氏聯合在一起,就可以重建家族祠堂。這對於每個陳氏族人來講,都是一件值得讓人期待的事情。

於宗族來講,第二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族譜。

然而,萬物有陰就有陽,有興就有衰。哪怕一個家族再如何強盛,也終究有敗落的時候。

樹倒猢猻散,隨着家族的敗落以及族人的出走,族譜經過一代又一代改變,終究還會變得面目全非。

就好像現在潁川陳氏的族譜,濮陽陳氏的族譜,以及東武陽陳氏的族譜,除了祖先幾代以外,其餘都沒有絲毫記載過對方。

一個宗族的族譜是否完善,以及記載族人數量的多寡。亦是衡量一個宗族,是否顯赫非常重要的標準。

若是三地陳氏的族譜能夠合而爲一,對於完善陳氏族譜,卻也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古時候的宗族之中,本來就有許多人相隔很多代,血緣關係極其淡薄。他們更加在乎的是家族的傳承,以及是否擁有相同的祖先。

哪怕是從未走動的族人,當本族之人有了出息以後,他們也會紛紛來投。一則,是爲了謀個更好地差事,另一方面也未嘗沒有幫助宗族壯大的意思。

任人唯親聽起來好像是個不好的名詞,但是在華夏古代,卻也能彰顯一個人的品德高尚。

試想一下,若是連自己宗族之人都不能用,也未免有些太薄情寡義了。

這也是爲什麼,陳旭與陳宮以前關係那麼疏遠,最終卻走在了一起。文昭還認了陳宮爲叔父,並且放心將整個幷州都交給陳宮了。

綜上所述,當陳羣得知自己與陳旭的關係後,沒有絲毫猶豫就前去投奔了文昭,倒也是在情理之中。

陳羣的到來,自然使得文昭大喜過望。當陳羣拿出族譜以後,文昭亦是呆立當場。

雖然文昭沒有見過自家的族譜,卻也聽說陳家村人們的祖先都是陳平。假如陳羣手中的族譜爲真的話,文昭與長文都會成爲真正的一家人。

不敢有絲毫怠慢,文昭當即前去求見族老,希望能夠借族譜一看。對比過後,陳羣果真是文昭的族兄。

“吾此次前來,乃是奉了家翁的命令,一則過來輔佐大將軍,二則希望大將軍能夠爲陳氏完善族譜、建立祠堂。”

文昭思考半晌,說道:“族中之事,多由族老管理,我甚少插手。而且,就算要完善族譜、建立祠堂,也應該召回晉陽的陳宮叔父,一同商議此事。”

“甚至連伯父,也應過來一起商議才行。”

陳羣自然知道茲事體大,當即派人前去接陳紀前來蒲阪。另一方面,文昭則是寫了一封書信,召陳宮回來。

鍾繇得知陳羣前來投奔陳旭以後,自然是欣喜異常,每日前來與陳羣相會。

直到十幾日以後,陳紀與陳宮才先後來到蒲阪。他們與陳家村的族長商議之後,對於合併族譜、建立祠堂之事,都是舉雙手贊成。

不管是對一個家族的發展來講,還是對於文昭而言,建立祠堂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有了家族祠堂,陳氏子弟就有了歸屬感,陳旭也能徹底擺脫平民的身份,成爲名門之後。如此一來,天下的士族也不會對他太過牴觸了。

如今關東諸侯互相攻伐,勝負難分,只有陳旭治下,以及益州才顯得有些平靜。

陳紀、陳宮都認爲,正好可以趁着現在建立宗族祠堂。只是文昭怕勞民傷財,有些猶豫。

“此事無需擔憂,建立祠堂所需的一切花費,當然是有我們陳氏擔當。更何況,建立祠堂乃是天大的事情,很多環節都要陳氏子弟親自操作才行。”

“這樣一來,亦可省下許多錢糧。”

文昭深以爲然,就讓張裕選定了良辰吉日,準備動工建立宗族祠堂。

建安元年,真是個多事之秋。

袁紹中了陳旭的離間之計,率領大軍攻打徐州,卻與曹操僵持了大半年不分勝負。

兩人俱爲當世豪傑,手下兵多將廣,謀士如雲。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打得難分難捨。

這場戰爭持續了大半年以後,袁紹見奈何不得曹操。再加上遼東公孫瓚蠢蠢欲動,這才藉口冀州缺糧,率領大軍撤退。

半年下來,袁紹唯一的戰果,就是打下了泰山郡,得到了整個兗州。

回到冀州以後,許攸趁着晚上無人悄悄來到袁紹住處,小聲說道:“主公既然早就知道,那封書信乃是僞造,爲何不早點退兵?”

原來,袁紹起兵攻打曹操,曹操自然派遣使者質問袁紹何意。待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曹操才知道是陳旭在後面使壞,拼命派人前去袁紹處解釋。

謊言終有被拆穿的時候,更何況袁紹麾下的謀士,也都不是浪得虛名之輩。沒過多久,袁紹就已經理清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袁紹聽見許攸的話沒有回答,只是揮手讓許攸離開。

見許攸的身影慢慢消失以後,袁紹才嘆息着自言自語說道:“吾盡起三州之兵攻打孟德,後來才得知那封書信乃是僞造。”

“然而,若寸土未得就帶領大軍撤退,天下人又會怎麼看待我?”

心中帶着淡淡的愁緒,袁紹起身眺望着佈滿繁星的天空。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卻說袁紹讓出了豫州以後,劉備領兵進駐汝南。孫策自是心中不忿,領兵攻打劉備。

劉備雖然兵少,卻佔據城池的便利,又有關羽、張飛這兩個絕世猛將。

孫策、太史慈和關羽、張飛交過手以後,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四人亦是有些惺惺相惜。

與此同時,劉表盡起荊州之兵攻打江東,卻被周瑜死死擋住不得寸進。

及至袁紹、曹操兩人罷兵以後,空耗錢糧、兵馬的劉表等人,也都很有默契的罷兵休戰。

一時間,整個大漢再次重歸平靜。

五方混戰的諸侯之所以罷兵,也是因爲實在支撐不下去了。建安元年仍舊乾旱不休,許多地方再次顆粒無收。

經歷過三年的乾旱以後,這一年來被餓死的百姓更是數以萬計。甚至連陳旭治下,以及荊州、江東都有些難以繼續支撐下去。

蒲阪城,皇宮大殿之內,羣臣紛紛諫道:“陛下,如今乾旱連年,饑荒四起,民不聊生。還請陛下沐浴更衣,祭拜天地,好讓這場災禍早早過去。”

天子亦是有些慌了神,如今大漢本就風雨飄搖。若干旱真的再持續下去,恐怕天下所有人都會以爲,大漢乃是氣數已盡,上蒼這才降下責罰。

連續三日,天子都是焚香、沐浴、素食。

三日以後,劉協率領百官,前往蒲阪南方的雷首山上祭天。祭天完畢,天子以及百官盡皆跪伏於地,懇請上蒼憐憫天下百姓。

當時正好將近年關,天寒地凍,不少朝中公卿直接跪到昏迷。

是日,風聲大作,寒氣逼人,天空飄起了鵝毛大雪。天子以及百官見狀,全都忍不住抱頭痛哭起來。

瑞雪兆豐年,鵝毛大雪傾瀉而下,正是預兆了乾旱的結束。

第558章 法正第970章 攻破薊縣第595章 準備撤兵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121章 戰第522章 文昭論法第554章 吾誓殺汝第363章 斬李暹第783章 十日之約第61章 救人第969章 神兵天降第3章 阿虎之勇第955章 鬥陣(上)第665章 稷下晨報第919章 雲長戰子義第710章 陰雨將至第473章 一夜築城第865章 孫策之死(下)第232章 兵犯昌邑第460章 大捷第701章 故技重施第612章 涼州急報第232章 兵犯昌邑第224章 襲城第733章 破寨第80章 前途堪憂第257章 欲殺呂布第416章 大破袁軍第267章 捷報第333章 投效第621章 膽大包天第539章 戰!第713章 鄧芝第754章 天下無雙第765章 兩敗馬超第669章 固若金湯第598章 戰國翻版第900章 誅殺滿門第963章 聯軍窘境第890章 意欲渡河第524章 簡雍第336章 李儒獻策第387章 圍殺第852章 陣前鬥將第714章 合縱伐陳第173章 趙雲統兵第703章 用兵如神第596章 擾敵撤兵第897章 法正之死第937章 一退再退第793章 法正獻策第411章 不能退兵第379章 圖謀第312章 義釋韓遂第188章 依附第205章 罷兵第527章 亂世男子第351章 衣帶詔?第732章 第三天第1007章 託孤第1008章 去世第858章 大戰落幕第911章 勸諸葛第493章 百姓生活第925章 改名第330章 按律當斬第155章 丁原呂布第139章 盧植掌兵第128章 火燒連營第124章 勝負有憑第153章 再添豪傑第230章 郭嘉第908章 巨大犧牲第237章 借貸第186章 馬賊第702章 一意孤行第667章 秦宓獻計第547章 斬淳于瓊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795章 益州定第233章 斬將第834章 危如累卵第769章 詭異第644章 天子及冠第665章 稷下晨報第463章 羌患始末第637章 衝突第492章 野炊第288章 欲殺人第690章 援軍斷後第428章 天下形勢第328章 龜兒子第344章 追殺李傕第593章 程昱進諫第237章 借貸第889章 暗度陳倉第689章 中伏第513章 隱情第904章 英雄末路第970章 攻破薊縣
第558章 法正第970章 攻破薊縣第595章 準備撤兵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121章 戰第522章 文昭論法第554章 吾誓殺汝第363章 斬李暹第783章 十日之約第61章 救人第969章 神兵天降第3章 阿虎之勇第955章 鬥陣(上)第665章 稷下晨報第919章 雲長戰子義第710章 陰雨將至第473章 一夜築城第865章 孫策之死(下)第232章 兵犯昌邑第460章 大捷第701章 故技重施第612章 涼州急報第232章 兵犯昌邑第224章 襲城第733章 破寨第80章 前途堪憂第257章 欲殺呂布第416章 大破袁軍第267章 捷報第333章 投效第621章 膽大包天第539章 戰!第713章 鄧芝第754章 天下無雙第765章 兩敗馬超第669章 固若金湯第598章 戰國翻版第900章 誅殺滿門第963章 聯軍窘境第890章 意欲渡河第524章 簡雍第336章 李儒獻策第387章 圍殺第852章 陣前鬥將第714章 合縱伐陳第173章 趙雲統兵第703章 用兵如神第596章 擾敵撤兵第897章 法正之死第937章 一退再退第793章 法正獻策第411章 不能退兵第379章 圖謀第312章 義釋韓遂第188章 依附第205章 罷兵第527章 亂世男子第351章 衣帶詔?第732章 第三天第1007章 託孤第1008章 去世第858章 大戰落幕第911章 勸諸葛第493章 百姓生活第925章 改名第330章 按律當斬第155章 丁原呂布第139章 盧植掌兵第128章 火燒連營第124章 勝負有憑第153章 再添豪傑第230章 郭嘉第908章 巨大犧牲第237章 借貸第186章 馬賊第702章 一意孤行第667章 秦宓獻計第547章 斬淳于瓊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795章 益州定第233章 斬將第834章 危如累卵第769章 詭異第644章 天子及冠第665章 稷下晨報第463章 羌患始末第637章 衝突第492章 野炊第288章 欲殺人第690章 援軍斷後第428章 天下形勢第328章 龜兒子第344章 追殺李傕第593章 程昱進諫第237章 借貸第889章 暗度陳倉第689章 中伏第513章 隱情第904章 英雄末路第970章 攻破薊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