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博浪沙

文昭昨日不知不覺,就剽竊了明代楊慎《說秦漢》的開場詞,使得陳宮、甘寧頗覺驚奇。

好在文昭當時尚存一絲理智,將‘滾滾長江東逝水’,改成了‘滾滾黃河東逝水’。不然的話,真的有些不應景。

詞並不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文昭剽竊的這首詞雖然不錯,然而在正統的漢代士大夫眼中,仍舊有些上不了檯面。

故此,陳宮倒也沒有刻意吹捧文昭。

第二次下午,船隊果真如同甘寧預料的那般,按時到達了陽武。

而此時,一身素裝的陳羣,早已和陽武縣令以及縣中官吏,在黃河渡口等待文昭的到來。

由於陽武與兗州相鄰,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就註定了文昭過來之時不會平靜。若此時袁紹譴麾下大將奇襲陽武,後果將不堪設想。

故此,河南尹早就在文昭到達之前,就已經令幾千之衆駐守在陽武附近,負責文昭及其家人的安全。

可以說,文昭此次東行有些勞民傷財,然而作爲族父的陳紀去世,他卻不得不走上一遭。

如今天色已晚,再加上衆人舟車勞頓,極其辛苦。是以宴席過後,文昭就帶着家人早早前去休息。

第二日一大早,陳氏族人都身着素服,前往祭拜陳紀以及陳平。由於陳平在大漢的特殊地位,是以哪怕陳氏曾經沒落了,陳平祠堂仍舊屹立不倒。

當濮陽陳氏、東武陽陳氏、潁川陳氏認祖歸宗以後,宗族祠堂就修建在這裡。陳紀去世,自然也進了宗族祠堂之中。

陽武乃是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多如牛毛。

文昭等人祭拜完了祖先、陳紀以後,就在當地官吏的帶領下,開始參觀陽武的名勝古地,以及百姓的生活。

說起了陽武這個地方,就不得不提兩個大漢的開國丞相。其中一個乃是陳平,衆人自然大都知曉。

然而有另外一人,他的名氣雖然不如陳平那麼大,卻也經歷個幾個朝代的興亡,擔任過大漢丞相一職。

這個人,正是陳平的同鄉張蒼。

張蒼亦是陽武人氏,他自幼就非常喜歡圖書、樂律及曆法。戰國末期,張蒼曾在荀子門下學習,與李斯、韓非等人乃是同門師兄弟。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張蒼擔任了御史一職,掌管宮中的各種文書檔案。

及至後來,張蒼因爲犯罪便逃跑回家了。等到劉邦起義,攻城略地經過陽武的時候,張蒼就以賓客的身份跟隨高祖攻打南陽。

燕王臧荼謀反的時候,高祖帶兵前去攻打,張蒼以代國相國的身份跟隨高祖征討臧荼,因功被封爲北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戶。

後來,張蒼當過管理財政的計相;在蕭何擔任相國之時,以列侯的爵位在相府辦公,幫忙蕭何管理各郡國交上來的會計帳簿。

高祖去世以後,張蒼和絳侯周勃等人,共同尊立代王爲孝文皇帝。在文帝四年擔任丞相的職位。

自漢朝建立到孝文帝已有二十多年時間,當時天下剛剛平定,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是軍人出身,而唯獨張蒼從擔任計相時起,就致力於探討、訂正音律和曆法的工作。

他不僅爲西漢王朝制定了律法與度量衡,制訂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關於度、量、衡方面的理論;還輔助校正了《九章算術》。

前後算起來,張蒼一共做了十五年的丞相,爲西漢王朝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蒼去世以後,就埋葬在故鄉陽武縣內,陽武縣領也帶着文昭,前去弔唁了一下這個西漢名相。

聽完了張蒼的事蹟,文昭對其人肅然起敬。不談論其他的功績,單是張蒼修正《九章算術》,都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事。

弔唁完了張蒼以後,陽武縣令見文昭興致頗高,當即說道:“主公,陽武還有一個位置,卻是不得不參觀一下。”

陳旭眉頭一挑,倒是來了興致,問道:“何地?”

陽武縣領答道:“博浪沙!”

“博浪沙?”

文昭聽着這個頗爲熟悉的名字,卻感到有些疑惑。

陳宮見狀,急忙說道:“博浪沙乃張子房擊秦之處是也。”

“張子房擊秦之處?”

陳旭聞言,臉上依舊帶着疑惑不解的神色。陳宮見狀,卻爲自家這個侄子而感到臉紅。

不得不說,文昭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對於很多古史、典故都不太理解,自然不知道‘張良刺秦’的典故。

陽武縣令頗爲機靈,看到自家主公的樣子,就知道他並不知曉這個典故。爲了不上他難堪,當即開始敘述這個典故。

原來,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兩朝的宰相。

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

故此,張良一直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且致力於推翻秦朝。

張良先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刺殺秦始皇的計劃。

哪怕他的弟弟不幸死去,張良也沒有花錢將其下葬,反而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爲他打製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

張良打聽到消息,確定秦始皇會經過博浪沙以後,就與大力士埋伏在附近。

秦始皇的車隊果真經過此地,但所有車輦全爲四駕,張良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只看到車隊最中間的那輛車,極度奢華。

於是乎,張良指揮大力士以大鐵錘擊向該車。

一百二十斤斤的大鐵錘,將乘車者全部擊斃倒地,張良趁亂鑽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而張良找到的那個大力士,卻被秦軍殺死。

然而,被大力士擊斃命者爲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倖免於難,當即龍顏大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然而大力士已經被殺,又不知道另一位刺客是誰,後來只得不了了之。

博浪沙,也因此聞名天下。後世詩人以博浪沙爲題材,所做的有名詩詞都不下四十首。

然而,文昭畢竟對於這些詩詞不太熟悉,故此聽着博浪沙的地名有些耳熟,卻也沒有想起博浪沙的事蹟。

聽完縣令的敘述以後,文昭才恍然大悟。他凝望着博浪沙這個地方,卻久久未語。

後人說起博浪沙,大多都驚歎張良對於故國的忠誠,對於張良敢於與暴秦作鬥爭而大聲喝彩。

然而,作爲一個對於秦國比較有好感的穿越人士,文昭前世查過大量史料,才發現史書歪曲了秦國,歪曲了這段歷史。

與其說秦國亡於暴政,倒不如說秦國亡於仁慈,亡於依法治國。

與其說秦國被農民起義軍所亡,倒不如說被一羣野心家,一羣妄圖復辟的六國餘孽,爲了自己的私慾,而攪亂了整個天下。

史書將秦始皇,刻畫成了一個不擇不扣的暴君。然而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卻沒有妄殺一位將軍大臣。

縱觀整個華夏的歷史,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事情。卻只有秦始皇、光武帝、李世民、趙匡胤,至始至終沒有妄殺麾下有功之臣。

在壽宴之上,齊國博士淳于越直言勸諫秦始皇,讓他使用分封制。他的言辭極其激烈,說道‘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的王朝若是不遵循古制,勢必不能長久,終有亡國的時候。若是一般的皇帝,有臣下敢說他的江山不能長久,恐怕早就被誅連九族了。

然而,秦始皇終究還是有着博大、寬廣的胸襟,雖然沒有采納淳于越的建議,卻也沒有治罪他,反對對其委以重用。

縱觀秦始皇的一生,他雖然南征北戰,橫掃列國一統天下。

然而當他統一天下之後,對於那些頑固的六國貴族,以及宗室,卻並沒有屠戮一空,反而將他們遷入咸陽好生供養。

不僅如此,哪怕對於燕太子派人刺殺自己,秦始皇非常憤怒。但是滅掉燕國以後,也沒有將這種憤怒發泄在百姓身上。

養六國宗室、貴族,不遷怒百姓,這既可以表現出秦始皇心胸的寬廣,也能從側面反映出秦國律法的深入人心。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就堅定不移執行‘依法治國’的路線。這種律法,打破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鐵律。

面對帝國的律法,哪怕一國之主與太子都不能觸犯。

就好像商鞅變法時期,秦孝公與商鞅縱然知道帝國的老士族,將會是變法最大的阻礙。甚至秦孝公,有好幾次都想要殺掉那些老士族,以絕後患。

然而商鞅卻認爲:這些人雖然會是變法的最大阻礙,但是他們沒有觸犯秦法,你身爲君王卻不能爲了剪除後患,就主動破壞秦國的法律。這樣的話,他們沒罪,你反而有罪。

正是因爲這個緣故,哪怕秦孝公死的時候放不下秦國新法,仍舊沒有妄動那些對新法虎視淡淡的老士族。

由此可見,秦法對於國君的約束能力。

秦國正是秉承了商鞅之法,一直依法治國,才能從一個偏僻、野蠻、落後的諸侯國,一躍成爲戰國時期強大的霸主。

也許秦始皇不殺六國宗室、貴族,是爲了表示自己的寬宏大量,其中也未嘗沒有秦法的影響。

可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對待六國宗室、貴族寬宏大量,他們卻想着國仇家恨,一直密謀推翻這個統一的帝國。

及至後來,待秦國滅亡以後,秦國宗室卻被六國餘孽屠戮一空。到底誰殘暴,誰仁慈,卻是引人深思。

至於秦國因爲暴政被農民起義推翻,這個在後世看來,更是一些無稽之談。

秦國的律法雖然苛刻,但是從秦國曆史就可以看出,秦法對於普通百姓卻是有着極大的益處。秦法觸犯的,只不過是老貴族的利益罷了。

廢除奴隸、軍功授爵、獎勵耕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廢除貴族的分封世襲制度,這一切的一些,對於百姓來講都只有好處。

這些秦法,剝奪的只是貴族的權益。

也許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歷史上六國才一直如此敵視秦國。在士大夫以及貴族看來,哪怕其實他國家統一天下,他們作爲貴族的權益也能保留。

唯獨秦國統一天下,他們卻會因爲秦法,而喪失自己的特權。

秦國推崇法家,一直致力於依法治國,自然是天下儒生的敵人。爲此,不少儒生可以歪曲秦國律法,講訴秦法的苛刻、殘暴。

但是戰國的歷史卻證明,秦國使用秦法,卻讓國家越來越強大。幾百年來秦人能適應秦法,不覺得殘暴、苛刻,唯獨六國貴族覺得苛刻麼?

歷史記載那場聞名後世的大澤鄉起義,其原因居然是:陳勝、吳廣等人,因爲朝廷徵發徭役,遇到大雨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按照秦國法津規定,衆人都要被殺頭。

這些可憐的百姓,因爲被逼無奈,這才起義反秦。

《史記》上面如此記載,後世之人讀到這段史料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憤憤不平,大罵秦國律法沒有人性,逼迫百姓不得不造反。

可以說,這道記載卻是坐實了秦法苛刻,秦人統治殘暴的事實。

然而,後世考古學家出土的文書,卻發現了秦國當時的律法,居然與史書完全不同。

出土的秦國《徭律》中明文規定: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意思就是:爲朝廷徵發徭役,如耽擱不加徵發,應罰二甲(2副鎧甲的錢)。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遇到降雨之類不可抗力,可以免責。

由此可見,史書記載陳勝、吳廣起義的動機,完全與事實不符。若他們果真是因爲大雨耽誤了行程,根本不會受到責罰。

文昭在後世看到這個出土的《徭律》以後,心中暗暗爲秦國喊冤。揹負了幾千年暴政的秦國,終於在被考古學家發現一些端倪。

一葉而知秋,《史記》在大澤鄉起義就刻意黑化了秦國,整個歷史書中的記載,又有多少值得相信?

儒生代表了儒家的思想,這些儒生就是秦國,在全境推行依法治國最大的阻礙。儒生與秦國之間,也正是一種不死不休的結局。

更何況,六國文字多有不一樣,一個字也許就有幾十種寫法。這種狀況,對於已經統一的帝國,對於百姓們的交流,自然有害無益。

正是因爲這個緣故,秦始皇才下令焚書坑儒。

而焚書坑儒的出現,更讓天下儒士視秦始皇爲妖魔鬼怪,爲天下暴君。及至後來,儒家把持天下以後,對於排斥自家學說的秦國,自然會刻意醜化。

其實,後世的法律幾乎也與秦法一樣,細緻到了百姓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作爲一個在社會主義國家長大,從小接受法制教育的文昭來講,對於秦國的施政方針,還是有着極大好感的。

儒家有儒家的風骨,法家有法家的魅力。文昭並不排斥儒家,至少有儒家思想統治,使得華夏曆史上出現數個強大的王朝,這就證明了儒家有他自己的優點。

然而,對於那個大一統,曾經曇花一現強盛帝國的消逝,文昭心中多少還有一些遺憾。

特別是儒生們對於秦國的刻意抹黑,更是讓文昭心中有着淡淡的反感。

他在心中暗歎:“依法治國,乃富民強國之根本。然而在這個儒家思想爲正統的時代,想要做到這點,卻是跟整個天下爲敵。”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假如我日後執意如此行事,可能被儒生們鬥爭失敗以後,也會留下千秋萬載的罵名吧。”

盡信書,不如無書。

來自於後世的文昭相信,世上沒有永恆的真理,哪怕史書上白紙黑字記載的東西,也可能是經過勝利者粉飾、抹黑後的產品。

收回了思緒,文昭忽然自嘲的笑了一下,暗暗想到:“秦國早已逝去,我在這裡發什麼感嘆呢?”

六月的陽光,已經非常曬人,站外太陽底下的時間太長,文昭也感覺身上有些燥熱。

眯着眼睛擡頭看了看太陽,文昭見衆人都在抹着臉上細密的汗珠,當即說道:“博浪沙果真名不虛傳,今日真是不虛此行啊。”

“然而,如今天氣十分炎熱,我等還是先回去吧。”

衆人聽見文昭之言,自然不會反對。一大隊人馬往往城中趕去,他們剛前行沒有多久,忽有人飛馬衝了過來。

典韋急忙護在文昭等人身前,待來人驗明正身,乃是軍中使者以後,纔將此人放了過來。

“啓稟主公,劉豫州聽聞主公前來,帶着關羽、張飛前來面見主公。”

陳旭聞言大喜過望,說道:“不曾想玄德在百忙之中,還抽空前來見我,我心甚慰啊。”

劉備現在待在潁川,距離陽武非常近。

因此,他得知文昭前來陽武的消息以後,就提前寫信說要過來相見。

陳旭得到書信,自然是滿口答應。他沒想到,劉備三兄弟居然會來得這麼快。

第218章 陳宮獻策第820章 龐統之謀第927章 會盟酸棗第879章 酷吏第391章 建安元年第59章 殤第611章 三問第807章 勸降第876章 死士入荊州第761章 黃沙漫天第169章 趙煌迴歸第736章 斷臂求生第172章 放風箏第998章 典韋返鄉第630章 縱第321章 文丑逞威第919章 雲長戰子義第569章 龐德報恩第13章 火起第1007章 託孤第109章 報仇第519章 神探文昭第49章 援兵第384章 下一代第869章 連橫東吳第606章 鴻門亭第611章 身份敗露第549章 水淹第204章 張遼威武第156章 伏兵第789章 屠城第876章 死士入荊州第521章 塵埃落定第504章 判刑第790章 望風而降第569章 龐德報恩第271章 唐姬第611章 身份敗露第786章 噩耗第787章 劍指涼州第228章 脣槍舌戰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917章 出使江東第408章 張飛之怒第242章 出塞第446章 考覈第320章 破公孫第853章 陳駿第506章 太學改革第568章 生死鬥第354章 欲起刀兵第772章 挾持吳懿第732章 第三天第4章 富貴馬上取第223章 安頓第458章 大逆轉第56章 折辱第715章 大戰開幕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647章 裸衣罵公卿第268章 棺木第165章 天降奇兵第701章 故技重施第177章 人間煉獄第215章 幷州平定第388章 董承身死第1002章 郭嘉請降第48章 東阿危急第447章 韓遂第910章 單騎入吳營第742章 四面環敵第992章 曹操去世第8章 典韋第944章 再斬一將第308章 換糧第20章 重逢第106章 生死不知第522章 文昭論法第685章 披荊斬棘第86章 甦醒第849章 虛位以待第969章 神兵天降第139章 盧植掌兵第313章 兗州之變第762章 迷路第577章 楊氏滅族第247章 反攻第393章 起兵伐袁第782章 含笑而死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840章 背盟取江東第993章 痛失一臂第570章 離別第480章 欣欣向榮第834章 危如累卵第390章 清洗第488章 博浪沙第746章 離別第608章 盜竊案第169章 趙煌迴歸
第218章 陳宮獻策第820章 龐統之謀第927章 會盟酸棗第879章 酷吏第391章 建安元年第59章 殤第611章 三問第807章 勸降第876章 死士入荊州第761章 黃沙漫天第169章 趙煌迴歸第736章 斷臂求生第172章 放風箏第998章 典韋返鄉第630章 縱第321章 文丑逞威第919章 雲長戰子義第569章 龐德報恩第13章 火起第1007章 託孤第109章 報仇第519章 神探文昭第49章 援兵第384章 下一代第869章 連橫東吳第606章 鴻門亭第611章 身份敗露第549章 水淹第204章 張遼威武第156章 伏兵第789章 屠城第876章 死士入荊州第521章 塵埃落定第504章 判刑第790章 望風而降第569章 龐德報恩第271章 唐姬第611章 身份敗露第786章 噩耗第787章 劍指涼州第228章 脣槍舌戰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917章 出使江東第408章 張飛之怒第242章 出塞第446章 考覈第320章 破公孫第853章 陳駿第506章 太學改革第568章 生死鬥第354章 欲起刀兵第772章 挾持吳懿第732章 第三天第4章 富貴馬上取第223章 安頓第458章 大逆轉第56章 折辱第715章 大戰開幕第642章 徐庶擇主第647章 裸衣罵公卿第268章 棺木第165章 天降奇兵第701章 故技重施第177章 人間煉獄第215章 幷州平定第388章 董承身死第1002章 郭嘉請降第48章 東阿危急第447章 韓遂第910章 單騎入吳營第742章 四面環敵第992章 曹操去世第8章 典韋第944章 再斬一將第308章 換糧第20章 重逢第106章 生死不知第522章 文昭論法第685章 披荊斬棘第86章 甦醒第849章 虛位以待第969章 神兵天降第139章 盧植掌兵第313章 兗州之變第762章 迷路第577章 楊氏滅族第247章 反攻第393章 起兵伐袁第782章 含笑而死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840章 背盟取江東第993章 痛失一臂第570章 離別第480章 欣欣向榮第834章 危如累卵第390章 清洗第488章 博浪沙第746章 離別第608章 盜竊案第169章 趙煌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