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南面稱王

府邸之內,張魯麾下的文武濟濟一堂,都在討論有關玉璽的事情。

楊任向張魯勸諫道:“師君佔據漢中之地,治所南鄭。今又有人在南鄭南方挖出玉璽,這難道不是上天要讓師君南面稱孤麼?”

楊任話畢,張魯麾下文武紛紛應和,就連張魯本人也有些意動。

雄踞一方南面稱王,可以說是每個男人都渴望的事情。如今張魯在漢中傳播五斗米道,百姓歸心,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

現在忽然有玉璽出世,張魯心中沒有想法絕無可能。

閻圃見張魯意動,當即心中一驚,急忙上前諫道:“漢川之內的百姓超過十萬戶,財產富足,土地肥沃,四面崇山峻嶺,十分險固。”

“主公佔據漢川之地,上可以輔助天子,能成就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縱然事有不濟,也可以仿效竇融,一生可以大富大貴。”

“如今能夠割據一方就已經足夠了,沒必要爲了虛妄的名頭稱王。希望主公暫且不要稱王,爲自己招惹禍患啊。”

閻圃知道張魯守城有餘,進取不足,沒有雄主之姿。如今天下雖然大亂,諸侯並起,然而有敢稱王、稱帝者卻沒有幾個。

縱然有些人妄自稱王、稱帝,最終也只不過是自取滅亡罷了。故此閻圃才極力勸諫張魯,希望他不要稱王。

他是一個標準的士人,對於張魯的五斗米道毫不感冒,也從來不稱呼張魯爲師君,反而稱其爲主公。

張魯對於自己的屬下,以及治下百姓都非常寬厚,也不會在意他們對自己的稱呼。

張魯雖然不是一代雄主,卻也能夠善納良言。他聽見閻圃的話以後,心中頓時有些動搖,將目光放在了楊松身上。

若是沒有董昭的提醒,楊松也不會摻和這件事情。

然而正如董昭所言,楊氏與張魯的關係早已千絲萬縷,張魯若是能夠稱王,他們楊氏在漢中的地位也會水漲船高。

至於稱王爲自己招惹禍端這件事情,楊松卻是有些不以爲意。漢中地廣民富,糧草充足,山川險峻,其餘諸侯想要攻打進來卻是無比困難。

感受到了張魯的目光,楊松急忙說道:“正如閻功曹所言,漢川百姓衆多,國富民強,四周地勢險峻。縱然其餘諸侯不自量力前來進犯,我等又何懼之有?”

“如今漢川百姓對於使君歸心,玉璽又被人從南方的樹林之中挖了出來,這正是上天選中了師君,要讓師君在此稱王。”

“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師君若此時不稱王,恐怕會寒了漢中百姓之心,反而會爲自己招惹禍端啊。”

張魯聞言心中一驚,他乃是五斗米道的教主,對於鬼神之事自然十分迷信。現在聽聞楊松這麼一說,頓時又有些猶豫了起來。

說到底,張魯並非一代雄主,優柔寡斷倒也在所難免。

然而,楊氏在漢川之地的影響力非同一般。如今就連楊松這個楊氏的掌舵人都發話了,楊昂、楊任、楊柏自然是紛紛勸諫張魯稱王。

有了這些人開頭,張魯麾下文武對於他稱王的呼聲,也就變得更高了。誰都知道,若是張魯能夠更進一步,他們的地位也會跟着水漲船高。

假如此時極力反對張魯稱王,難保不會讓人覺得自己心懷二心。故此,這些人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都紛紛開始勸諫張魯稱王。

閻圃見到衆人的表現,急忙諫道:“主公稱王之事萬萬不可,袁公路佔據三州之地,手下兵多將廣,妄自稱帝都是惹禍上身,更何況是主公乎?”

楊松當即冷笑兩聲,說道:“袁公路稱帝,主公只是稱王,兩者如何能夠相提並論?你三番四五次阻攔師君稱王,莫非有二心耶?”

楊松的話字字誅心,其餘諸將頓時將目光放在了閻圃身上。閻圃聞言,當即心中大急,指着楊松說道:“你少在這裡血口噴人!”

兩人都是張魯麾下謀士,卻並非一條心。閻圃厭惡楊松此人貪財忘義,楊松卻瞧不起閻圃的出身,更是嫉妒張魯對於閻圃的信任。

以前兩人經常在張魯面前爭執,由於閻圃的確才華過人,逞口舌之利楊松又怎麼會是閻圃的對手?故此,兩人相爭楊松經常落在了下風。

這次好不容易抓到一次機會,楊松又豈會輕易放過閻圃?他當即準備趁勝追擊,給閻圃頭頂扣上一頂大帽子。

張魯看到兩人擺出的架勢,就知道他們又要爭論起來,急忙打圓場說道:“好了,好了,你二人不要再多說什麼了。”

話畢,張魯將目光放在了自己弟弟張衛的身上,說道:“公則,對於此事你有何見解?”

張衛皺着眉頭思量半晌,說道:“漢中險峻,國富民強,百姓歸心。如今又有玉璽出世,百官再三勸諫兄長封王,若是不從,恐怕會寒了衆人之心啊。”

張魯聽見自己弟弟的話,當即說道:“既然如此,就依諸位之言,尋覓一個良辰吉日封王!”

閻圃見大局已定,當即忍不住暗歎一聲,沒有再多說些什麼。百官都勸諫張魯封王,他閻圃一人卻也是獨木難支啊。

楊松今日勝了閻圃,當即心中十分高興。

他回到府中以後就召來董昭,說道:“今日若非聽你之言,吾亦不會竭力勸諫師君封王,更不會落了那閻圃的面子。”

“日後只要有我楊某人在漢川,定然能夠護得你一家周全。”

董昭急忙假裝感激涕零的說道:“某謝過楊公!”

“只是吾素來聽聞,師君對於閻功曹非常其器重,封王之事若是拖得久了,恐怕會從中生變啊。”

楊松略一思量,當即說道:“無妨,我定會催促主公儘快封王。”

一般來講,封王不是一件小事,若是準備的足夠隆重,縱然拖上一年半載的時間,也未嘗不可。

然而有漢川楊氏從中周旋,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就已經爲張魯準備好了封王的一應事宜。

就這樣,張魯在漢中自稱爲漢寧王,天下震動。

第10章 陳靜的瘋狂第142章 山雨欲來第791章 入敵營第193章 心思第667章 秦宓獻計第833章 欲擒劉備第726章 文聘之死第886章 打回東郡第270章 交鋒第47章 黃巾再起第377章 驚變第52章 暗鬥第191章 名將來投第170章 比武第968章 不好預感第144章 鬥將第602章 基情四溢第115章 抓走再說第287章 厚葬之第301章 反應第435章 得汝南第805章 約戰第40章 出戰第948章 蘆葦蕩第187章 拔刀相助第157章 三箭之威第533章 欲滅袁紹第634章 雖死無憾第91章 包辦婚姻第888章 連克五郡第387章 圍殺第402章 風起雲涌第651章 朝中風波第992章 曹操去世第34章 劫營第878章 方攸論儒道第872章 野炊第621章 設伏第892章 陷陣營第484章 畸形繁榮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246章 追擊第950章 襲殺周瑜第551章 凱旋第326章 誘敵第359章 初戰告捷第595章 準備撤兵第778章 投降與否第800章 繼承第843章 幷州戰局第799章 陳沫第19章 名揚州郡第76章 文昭論戰第783章 十日之約第26章 易首邀酬第108章 破敵第991章 接見姜維第681章 形勢危急第787章 劍指涼州第478章 韓遂死第195章 英雄輩起第160章 中平三年第962章 鄧艾失蹤第348章 觸柱而死第459章 龐德之請第145章 回馬槍第52章 暗鬥第702章 一意孤行第608章 盜竊案第938章 奇襲函谷關第654章 再殺一人第179章 毛遂自薦第961章 張遼敗亡第649章 以進爲退第726章 文聘之死第929章 初戰周瑜第418章 詭異舉動第549章 幕後之手第153章 再添豪傑第58章 遊街第689章 中伏第892章 陷陣營第176章 困境第449章 說客第808章 馬超之死第284章 旭之志第359章 初戰告捷第343章 臨陣機變第351章 衣帶詔?第995章 袁譚人頭第681章 形勢危急第390章 清洗第242章 出塞第609章 刁難第129章 東風乍起第238章 晉陽王氏第199章 諸侯討董第402章 風起雲涌第617章 讒言第691章 火燒張任
第10章 陳靜的瘋狂第142章 山雨欲來第791章 入敵營第193章 心思第667章 秦宓獻計第833章 欲擒劉備第726章 文聘之死第886章 打回東郡第270章 交鋒第47章 黃巾再起第377章 驚變第52章 暗鬥第191章 名將來投第170章 比武第968章 不好預感第144章 鬥將第602章 基情四溢第115章 抓走再說第287章 厚葬之第301章 反應第435章 得汝南第805章 約戰第40章 出戰第948章 蘆葦蕩第187章 拔刀相助第157章 三箭之威第533章 欲滅袁紹第634章 雖死無憾第91章 包辦婚姻第888章 連克五郡第387章 圍殺第402章 風起雲涌第651章 朝中風波第992章 曹操去世第34章 劫營第878章 方攸論儒道第872章 野炊第621章 設伏第892章 陷陣營第484章 畸形繁榮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246章 追擊第950章 襲殺周瑜第551章 凱旋第326章 誘敵第359章 初戰告捷第595章 準備撤兵第778章 投降與否第800章 繼承第843章 幷州戰局第799章 陳沫第19章 名揚州郡第76章 文昭論戰第783章 十日之約第26章 易首邀酬第108章 破敵第991章 接見姜維第681章 形勢危急第787章 劍指涼州第478章 韓遂死第195章 英雄輩起第160章 中平三年第962章 鄧艾失蹤第348章 觸柱而死第459章 龐德之請第145章 回馬槍第52章 暗鬥第702章 一意孤行第608章 盜竊案第938章 奇襲函谷關第654章 再殺一人第179章 毛遂自薦第961章 張遼敗亡第649章 以進爲退第726章 文聘之死第929章 初戰周瑜第418章 詭異舉動第549章 幕後之手第153章 再添豪傑第58章 遊街第689章 中伏第892章 陷陣營第176章 困境第449章 說客第808章 馬超之死第284章 旭之志第359章 初戰告捷第343章 臨陣機變第351章 衣帶詔?第995章 袁譚人頭第681章 形勢危急第390章 清洗第242章 出塞第609章 刁難第129章 東風乍起第238章 晉陽王氏第199章 諸侯討董第402章 風起雲涌第617章 讒言第691章 火燒張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