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以進爲退

李儒一言既出,滿堂皆驚。

若陳旭乃皇族子弟,縱然封王也並無大礙,可重點是陳旭不姓劉,又如何能給其封王?

縱觀整個漢代歷史,異姓王亦是屈指可數。

秦統一天下之後,就廢除分了封制,並且設立郡縣。及至後來天下大亂,六國貴族以農民起義軍的名義四處叛亂,各地分封制才紛紛恢復。

漢高祖劉邦消滅項羽,統一天下之時,迫於局勢才分封了不少異姓王。饒是如此,這些異姓王相比起周時,亦是實力大減。

當時最主要的異姓王有七位,分別是楚王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七王之中張耳病死,其子張敖即位,後因罪被爲貶宣平侯;燕王臧荼謀反,被劉邦親兵討平;後燕王盧綰也被逼叛變,最後老死在匈奴。

楚王韓信更是被貶爲淮陰侯,而後被呂后處死;樑王彭越亦是先被被貶,再被呂后處死。

呂后先殺淮陰侯韓信,又誅殺了樑王彭越,並且將彭越剁成了肉醬,把肉醬煮成粥用食盒裝好,分別賜給諸侯。

淮南王英布眼見諸王先後被殺,又接到了用彭越肉醬煮成的粥,心中無比恐懼,亦是被迫造反,而後身死。

劉邦手下有兩個韓信,一個乃是淮陰侯韓信,另一個就是韓王信。

韓王信當時在北方抵禦匈奴,爲朝廷所猜忌,韓王信心中恐懼,就投降了匈奴,後來也被漢軍所殺。

七王之中,也只有長沙王吳芮一人得以善終,其封國亦是歷經五代而亡。

除此之外,也只有呂后分封了幾個呂氏族人爲異姓王,分別是呂王呂臺、樑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

魯王張偃因爲其母親乃是呂后女兒,本人又是趙王張耳之孫,這才被封爲了魯王。

除此之外,漢代至今再無其他異姓王。

自古以來,異姓王的存在本來就是一個異類。他們要麼是亂世中的野心家,要麼就是開國功臣。

當一個政權持續很久以後,忽然再出現異姓王,就代表了皇帝處於勢弱。一旦封異姓王,也就意味着一個朝代,將由興盛轉爲衰敗,甚至於即將滅亡。

至少在東漢時期直到如今,也沒有哪個人被封爲異姓王。哪怕當初權傾朝野的董卓,也未曾動過封王的心思。

張魯稱王之所以乃是大逆不道,就因爲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

故此,當李儒要求天子給陳旭封王以後,整個大殿之內的朝臣,全都安靜了下來,屏住了呼吸。

衆人強行壓下心中的震驚,都將目光放在了陳旭身上,他們想要看看,封王之事到底是不是陳旭自己的意思。

不僅是朝中大臣,就連關中文武亦是如此。

文昭微微皺起了眉頭,暗暗想到:“文優今日是怎麼了,爲何要提出封王之事?”

依照陳旭的心思,封王之事爲時尚早,歷史上哪怕曹操擊敗袁紹,幾乎統一北方之後,仍舊只敢封公,而不敢稱王。

現在天下諸侯的數量,還要遠遠超過那個時期,陳旭又怎敢在此時冒天下之大不韙,妄自稱王?

感受到了衆人的目光,陳旭輕咳兩聲,對着門口的甲士說道:“文優瘋病越發嚴重了,居然敢說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你們還是現將其帶下去吧。”

隨後文昭上前兩步,向天子躬身行禮道:“陛下,文優瘋病越來越重,又在胡言亂語,還請陛下莫要怪罪他。”

甲士們聽見陳旭的喊聲,急忙進入大殿將李儒架着往外走,李儒卻仍舊高聲喝道:“我沒瘋,我沒瘋,大將軍功高蓋世,理當封王,理當封王!”

天子目送李儒出去,聽着陳旭的話之後,臉色纔好看了一些。

最起碼可以肯定一件事情,那就是封王乃李儒自己所提出來,陳旭根本不知道。不然的話,陳旭也不會是這種表情,這種反應了。

滿朝公卿在惱怒李儒的同時,亦是將懸着的心放了下來。

若是陳旭果真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稱王,憑藉他在朝中的權勢,縱然滿朝公卿都極力反對,恐怕亦是無濟於事。

陳旭若稱王,其餘諸侯勢必紛紛效仿,大漢也就真的沒救了。

然而,陳旭麾下的一些文武,卻有不少人眼中露出了失望之色。他們都是死忠陳旭之人,自然希望陳旭身份能夠提高。

如此一來,他們的身份也會跟着水漲船高。

可不少人也頭十分腦清醒,知道稱王尚且沒到時候,故此倒也沒說什麼。

感覺朝堂之中緊張的氣氛緩和了一些,文昭這纔對着天子再拜說道:“臣對於大漢忠心耿耿,雖然有微薄之功,卻也萬萬不敢居功自傲。”

“如今諸侯不服王命,擁兵割地自立,臣每日殫精竭慮,唯恐不能匡扶漢室,又怎敢有其他心思?”

陳旭態度是十分真誠,得天子以及百官聞言,臉色越發好看了起來。

楊彪上前說道:“大將軍忠君愛國之心,陛下又豈會不知?而且我等皆知,大將軍每日爲朝政操勞,不敢有絲毫懈怠。”

“如今陛下已經成年,大將軍自己完全能夠輕鬆起來。假以時日,待陛下成爲一代明君,重振漢室之後,大將軍也未嘗不能名垂青史啊。”

相比起孔融的鋒芒畢露,楊彪說話卻更加委婉,更加老練。

陳旭聞言卻是臉色微微一僵,心中有些惱怒的想到:“楊彪這廝難道看不清局勢,非要撕破臉皮麼?”

念及於此,他臉上雖然仍舊帶着笑意,可是看向楊彪的眼神,卻是略微帶上了一絲殺氣。

權臣之路,亦是如同逆水行走,不進則退,甚至於還要更加殘酷,不進則死。

想要讓陳旭交權於天子,這件事情絕無可能,也是一個絕對不可觸摸的底線,誰觸誰死。

雖然感受到了文昭身上微微露出來的殺氣,楊彪仍舊神色從容盯着陳旭,一臉坦然無懼的樣子。

就在此時,另外一道聲音響徹大殿:“大將軍雖然自謙不願居功,然而若有功之人得不到賞賜,豈不會讓三軍將士寒心?”

“愚以爲,縱然不能封王,封公加九錫卻也不以爲過。”

第782章 含笑而死第968章 不好預感第481章 春耕第989章 刺客第549章 幕後之手第291章 戰鼓響第902章 錦囊第726章 文聘之死第392章 劉備告密第462章 賈詡獻書第384章 下一代第909章 空前勝利第178章 三日餘糧第34章 劫營第357章 蛻變第688章 追擊第683章 兵臨城下第166章 歷史真相第611章 身份敗露第927章 會盟酸棗第844章 叔侄第530章 議事第168章 改良馬具第47章 黃巾再起第931章 諸將齊鬥第426章 田豐論道第582章 挑選第784章 尋找法正第148章 戌夫山上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278章 相見第250章 搶功第421章 攻心爲上第732章 第三天第967章 相互算計第291章 戰鼓響第74章 滿腚傷第692章 將計就計第539章 戰!第298章 獅虎鬥第151章 兄妹相見第604章 喜得麟兒第297章 典韋心機第480章 欣欣向榮第301章 反應第110章 議事第46章 再議黃巾第174章 兵臨靈丘第99章 復奪廣宗第839章 張繡襲襄陽第232章 兵犯昌邑第808章 馬超之死第565章 密謀第8章 典韋第8章 典韋第101章 詭異第661章 血色蒲阪第275章 出巡第893章 英雄相見第167章 決定出兵第452章 楊定之謀第389章 殺貴妃第948章 蘆葦蕩第90章 中意第119章 噩耗第458章 大逆轉第43章 黃巾退兵第877章 稷下酒肆第315章 郭嘉之謀第403章 民心所歸第928章 拜將第349章 奪權第484章 畸形繁榮第256章 無家可歸第132章 天下震動第301章 反應第334章 雛鷹起飛第73章 暴走第478章 韓遂死第704章 國士無雙第954章 退兵函谷關第931章 諸將齊鬥第389章 殺貴妃第514章 真實鄭屠第13章 火起第879章 酷吏第652章 扒光衣服第707章 洪水滾滾第96章 末路第568章 生死鬥第86章 甦醒第848章 連斬兩將第173章 趙雲統兵第72章 華雄第965章 一封信第348章 觸柱而死第875章 孔明戲益德第224章 襲城第173章 趙雲統兵第900章 誅殺滿門
第782章 含笑而死第968章 不好預感第481章 春耕第989章 刺客第549章 幕後之手第291章 戰鼓響第902章 錦囊第726章 文聘之死第392章 劉備告密第462章 賈詡獻書第384章 下一代第909章 空前勝利第178章 三日餘糧第34章 劫營第357章 蛻變第688章 追擊第683章 兵臨城下第166章 歷史真相第611章 身份敗露第927章 會盟酸棗第844章 叔侄第530章 議事第168章 改良馬具第47章 黃巾再起第931章 諸將齊鬥第426章 田豐論道第582章 挑選第784章 尋找法正第148章 戌夫山上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278章 相見第250章 搶功第421章 攻心爲上第732章 第三天第967章 相互算計第291章 戰鼓響第74章 滿腚傷第692章 將計就計第539章 戰!第298章 獅虎鬥第151章 兄妹相見第604章 喜得麟兒第297章 典韋心機第480章 欣欣向榮第301章 反應第110章 議事第46章 再議黃巾第174章 兵臨靈丘第99章 復奪廣宗第839章 張繡襲襄陽第232章 兵犯昌邑第808章 馬超之死第565章 密謀第8章 典韋第8章 典韋第101章 詭異第661章 血色蒲阪第275章 出巡第893章 英雄相見第167章 決定出兵第452章 楊定之謀第389章 殺貴妃第948章 蘆葦蕩第90章 中意第119章 噩耗第458章 大逆轉第43章 黃巾退兵第877章 稷下酒肆第315章 郭嘉之謀第403章 民心所歸第928章 拜將第349章 奪權第484章 畸形繁榮第256章 無家可歸第132章 天下震動第301章 反應第334章 雛鷹起飛第73章 暴走第478章 韓遂死第704章 國士無雙第954章 退兵函谷關第931章 諸將齊鬥第389章 殺貴妃第514章 真實鄭屠第13章 火起第879章 酷吏第652章 扒光衣服第707章 洪水滾滾第96章 末路第568章 生死鬥第86章 甦醒第848章 連斬兩將第173章 趙雲統兵第72章 華雄第965章 一封信第348章 觸柱而死第875章 孔明戲益德第224章 襲城第173章 趙雲統兵第900章 誅殺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