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入涼州

就在陳旭攻打益州的時候,荊州局勢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卻說孫策、周瑜攻克江夏以後,兵鋒直指襄陽,大軍所過之處無人可擋。

劉表派人想要將文聘召回來,卻得到了文聘戰死的消息,更是憂慮交加,居然因此一病不起。

就在江東兵長驅直入,將要打到襄陽城下的時候,劉表突然病逝,荊州變得羣龍無首,混亂不堪。

蔡瑁、蔡夫人等人,雖然想要立劉琮爲荊州之主,可是如今的劉琮尚且不滿十歲,根本難以擔當重任。

而且,由於劉表比歷史上提前去世好幾年,此時劉表長子劉琦尚且沒有完全失寵,支持劉琦的人也不在少數。

劉表也知道次子太過年幼,知道將荊州託付給他,荊州家業就將毀於一旦。

故此,劉表臨死之前,直接將荊州之主的位置,傳給了劉琦。

可是蔡瑁等人卻不願如此,再加上江東兵即將兵臨城下,一時間襄陽城內人心惶惶。

就在此時,劉備卻領軍殺回襄陽。

劉備一反往日溫和,以鐵血手腕將蔡瑁等人清處,然後輔佐劉表長子劉琦,登上了荊州牧的位置。

隨後,劉備整頓荊州兵馬,以徐庶爲軍師,關羽、張飛爲上將,開始與江東兵交戰。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卻有一人前去面見曹操,此人正是鳳雛龐統。

自從陳旭派人將諸葛亮書童送回來以後,諸葛亮就隱居的更加隱秘了,哪怕是徐庶等人,也不知道他住在何處。

徐庶爲了擴充劉備勢力,就不停遊說自己好友,希望他們能夠輔佐劉備成就大業。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諸葛亮認爲天命難違,出言拒絕了,而且拒絕的十分堅決。

龐統正覺無聊,聽到諸葛亮的說法,偏偏想要逆天而行,就去與劉備見了一面,兩人見面的時候,劉備還是寄人籬下,正是求賢若渴之際。

他並沒有因爲龐統的長相而對其冷落,反而因爲徐庶先前之言,對於龐統極爲看重,甚至不亞於歷史上對於諸葛亮的器重。

徐庶乃是謙謙君子,並且認爲龐統才華在自己之上,自願擔任右軍師的職位。

至於龐統,卻是被劉備授予左軍師職位。

在華夏古代,以左爲尊,龐統此時地位明顯在徐庶之上。

當然,因爲龐氏在荊州影響力非凡,爲了不讓劉表對於劉備心生忌憚,龐統投奔劉備之事,並不爲外人知曉。

就在曹操領兵退出關中以後,龐統就動身往徐州趕去。

卻說曹操剛剛撤兵退回徐州,聽見荊襄名士龐士元前來求見,不敢有絲毫怠慢,親切會見了龐統。

龐統雖然長相醜陋,曹操卻不是那種以貌取人之輩,與其交談過後甚愛龐統之才,待其甚厚。

龐統得了曹操欣賞,當即說道:“陳文昭鯨吞益州之事已成定局,此人大勢已成,無可匹敵,若不減去羽翼,天下早晚都會爲其所得。”

曹操也感受到了巨大壓力,正色問道:“我雖有心殺賊,奈何無能爲力,不知士元可有妙策教我?”

龐統侃侃而談:“此次諸侯伐陳,若非孫伯符攻打荊州,致使劉荊州慌忙召回玄德公,武關不見得不會被攻克。”

曹操聞言卻是不置可否,面含微笑的看着龐統。

龐統繼續說道:“今陳文昭與孫伯符締結盟約,將軍、袁本初、劉荊州乃是盟友,孫伯符兵鋒強盛,圍困襄陽。”

“假使陳文昭攻下益州,孫伯符拿下荊州,此二人再合力攻打將軍與袁冀州,卻該如何是好?”

曹操心中凜然,表面仍舊不動聲色,因爲這種事情郭嘉等人都跟他提過。

曹操卻裝作惶恐的樣子,拉低姿態問道:“還請士元教我。”

龐統捋了捋自己那並不算長的鬍鬚,說道:“孫伯符雖然圍困襄陽,可是玄德公卻已經領兵回援,料想短期之內襄陽可保無虞。”

“如今江東空虛,將軍何不趁此良機南下攻取豫州、揚州?”

“孫伯符若不退兵,將軍可斷其根基,再添兩州富庶之地,也有了與陳文昭相抗衡之資本。”

“江東軍若是領兵回援,將軍即可與玄德公相約攻打江東。”

“事若成功則平分其地,縱然不成,荊州之危解矣,玄德公必然感念將軍恩義,歃血爲盟,共抗旭賊,匡扶漢室,豈不美哉?”

曹操聞言撫掌大笑,道:“士元之言正合吾意,我這就點齊兵馬殺奔江東!”

龐統使命完成,當即不顧曹操再三挽留,飄然而去。

待龐統走了以後,曹操纔將郭嘉等人召集起來,商議起兵攻打江東事宜。

荀攸臉色凝重的說道:“龐士元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不想卻投了劉玄德,看來荊州早晚易主啊。”

郭嘉聞言卻是輕笑道:“如今陳文昭勢大,荊州若是仍由劉表掌控,早晚必被他人所得。”

“劉玄德假如能夠拿下荊州,也會成爲主公一大助力,致使陳文昭不敢小覷關東諸侯。”

其實在此之前,曹操已經與麾下謀士定下策略,要領兵攻打江東,行那圍魏救趙之計。

無論如何,荊州都不能被孫策所得,曹操、袁紹也不能失去荊州這個盟友。

不然的話,待陳旭拿下益州,徹底穩固後方以後,再與孫策聯合興兵,縱然曹操、袁紹聯盟,也不能與其相抗衡。

龐統的到來,也只不過是一個催化劑罷了。

就算劉備沒有派遣龐統,前來徐州充當說客,聰慧如曹操也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自然會出兵。

至於龐統所言,兩相聯合攻打江東,平分其地的說法,曹操也並不以爲意。

孫策並非常人,手下兵多將廣,人才濟濟。

曹操先攻關中失利,士卒戰意本就不十分濃重,荊州軍現在雖有自保之能,卻無進取之意。

曹操只希望,能夠逼迫孫策退兵罷了。

龐統其實也知道這些,他相信,曹操不會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定會發兵相救,這纔會淡然處之。

龐統此行,也不過是爲了釋放親善的信號罷了,好使劉備拿下荊州以後,可以繼續與曹操結盟,共抗陳旭。

曹操出兵揚州以後,正在與劉備交戰的孫策,擔憂根基有失,只得領兵撤退。

孫策退回江東,曹操也不繼續與其交戰,直接帶着搶奪的人口、物資撤回了徐州。

爲此,孫策怒氣勃發,想要領兵北上殺奔徐州,卻被周瑜等人制止。

劉備卻是趁此良機,重新奪回江夏,而後以劉琦的名義,迅速整頓荊州兵馬,謹慎防備關中軍。

是的,劉備奪回江夏以後,不但沒有繼續追趕孫策,反而開始防備陳旭。

因爲那個時候,正是劉璋投降之時,關中軍威勢正盛,徐庶擔憂關中軍從巴郡、漢中殺入荊州,這才提醒劉備小心防備。

事實上,田豐當時也的確向陳旭提過,趁勢拿下整個荊州的戰略,可是沒過多久孫策就退兵了。

再加上劉備自己謹慎防備,關中軍久戰疲憊,陳旭又想着爲陳靜報仇之事,這纔沒有出兵荊州。

劉備將孫策趕出荊州,在百姓之中的威望變得越發濃重,劉琦雖然乃是名義上的荊州之主,實際不過是一個傀儡罷了。

局勢穩定下來以後,荊州被清理了一遍,劉琮也被劉琦所殺。

當然,劉琮到底如何死的,其中卻是有不少疑點,終究沒有人去詳細探尋,那些頗有微詞的人,也都先後消失了。

直到此時,劉備才露出了自己尖銳的獠牙。

他有自己仁義的一面,可是作爲一代梟雄,又豈會真的有婦人之仁?

包括劉表的突然暴斃,其中都夾雜着龐統的身影,只是很少有人看得出來罷了。

劉備掌控整個荊州以後,麾下文有徐庶、龐統、蒯良、蒯越,武有關羽、張飛、黃忠、魏延、陳到等人。

一時間,劉備聲勢如日中天。

再加上劉備禮賢下士,荊州豪傑紛紛來投,勢力越發強盛起來。

就在荊州徹底被劉備掌控以後,荊州牧劉琦次年便‘因病去世’。

劉備因此嚎啕大哭,在麾下文武的再三勸諫下,這才‘不情不願’領了荊州牧的職位。

此後,劉備自領荊州牧,大勢初成。

卻說趙雲得到來自陳旭的命令以後,急忙召集麾下一萬精銳騎兵,以及五千新組建的騎兵,辭別程昱等人之後,就星夜兼程往涼州趕去。

此時天氣已經變得炎熱起來,馬超本來想要再次攻打涼州。

шωш ●ttk an ●¢O 可是聽說益州被破,諸侯退兵的消息以後,心中略微有些膽寒,居然捨棄了先前佔據的城池,退回隴西四郡。

趙雲率領騎兵千里奔襲,居然後發先至,比陳旭更早抵達隴縣境內。

又過了十來日,陳旭才率領呂布等人,抵達了隴縣境內。

“踏踏踏!”

整齊的腳步聲響起,陳旭率領一萬關中精銳,滿頭大汗的往隴縣城中趕去。

一個斥候飛馬來到陳旭身旁,大聲說道:“趙將軍以及涼州文武,在前面恭候主公。”

陳旭輕輕勒住繮繩,抹了一把臉上細密的汗珠,自言自語的說道:“子龍已經率先抵達隴縣了麼?”

擡頭看了看懸掛在天際的烈日,陳旭眉頭不由微微皺起。

過來之前,他就已經得到馬超退回隴西四郡的消息,頓時感覺心中有些煩躁。

若是馬超不自量力,膽敢在漢陽郡與陳旭交戰,將會省去陳旭很多功夫。

然而馬超退回隴西四郡,卻會讓陳旭這趟征討之旅,變得越加曲折起來,在夏季遠征荒漠,絕對是件非常瘋狂的事情。

“先讓士卒們進入城中再說。”

陳旭收回思緒,縱馬往前狂奔,沒過多久便看到了趙雲等人。

“籲!”

來到諸將面前,陳旭先讓大軍停止腳步,而後拉住繮繩跳下戰馬,看到了一些惶恐不安的臉龐。

樊稠、李樂、韓暹都是低垂着頭顱,不敢與陳旭對視,鍾繇臉上也有一絲微不可查的不自然。

這些人都是陳靜屬下,陳靜戰死他們卻還好好活着,心中多少有些不安,害怕陳旭怪罪下來。

李樂、韓暹還好,只不過是輔佐鍾繇留守在隴縣罷了,樊稠卻是跟隨陳靜一起出徵。

“見過主公!”

衆人心中雖然有所想法,卻也只能硬着頭皮上前行禮。

行禮過後,鍾繇急忙跪伏於地,道:“陳靜將軍戰死塞外,此事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還請主公責罰。”

樊稠、李樂、韓暹亦是跪在地上,紛紛請罪。

對於事情的前因後果,陳旭已經瞭解的十分清楚了,微微嘆了一口氣,就先後將鍾繇、李樂、韓暹扶了起來。

陳旭溫言對他們說道:“阿靜不聽人勸,這才落得此等下場,與爾等何干?我也不是那種不講理之人,你們無需如此。”

三人被扶了起來,只有樊稠一人跪在地上,冷汗順着他的脖子流了下去。

鍾繇三人不被治罪還情有可原,可是樊稠身爲陳靜副將,主帥戰死他卻苟延殘喘,真要追究下來,樊稠絕對會吃不了兜着走。

見陳旭將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樊稠急忙說道:“末將未能保護使君安全,罪該萬死,罪該萬死。”

看着極度惶恐的樊稠,陳旭走上前去,攙着他的手臂說道:“此次若非有樊稠將軍,那些出塞的兒郎們,恐怕會折損殆盡。”

“將軍不但無罪,反而有功,當重賞!”

預料中的雷霆之怒沒有出現,陳旭舉動讓衆人感覺無比驚訝之餘,也長長舒了一口氣。

掃視了衆人一眼,陳旭問道:“馬玩何在?”

聽見馬玩的名字,樊稠臉上明顯帶着怒意,道:“若非那廝貽誤軍機,我軍怎會有此大敗?使君也不會飲恨戰場了!”

“使君戰死以後,馬玩那廝可能是做賊心虛,居然直接領兵回到了安定郡。”

陳旭眼中厲色一閃而過,繼而向樊稠斥責道:“戰場瞬息萬變,馬玩將軍耽誤了一些時間,倒也情有可原。”

“隨後他又保全了一部分士卒,並且領兵守住安定,有功無過!”

衆人聞言,全都一臉不可置信的看着陳旭。

第156章 伏兵第901章 張任之怒第806章 天神相助第994章 覆滅在即第874章 二請諸葛亮第525章 兩封信第820章 龐統之謀第765章 對峙第478章 韓遂死第272章 少年第469章 欲擒故縱第992章 曹操去世第597章 落魄劉備第5章 臥虎嶺第547章 渡河第502章 孰對孰錯第768章 劍閣城下第225章 招賢納士第68章 欲投黃巾第477章 反目第849章 虛位以待第93章 以死脅迫第12章 太平道第108章 破敵第408章 張飛之怒第638章 諸葛至第754章 天下無雙第890章 意欲渡河第225章 招賢納士第547章 斬淳于瓊第253章 初平三年第174章 兵臨靈丘第350章 怒第974章 周瑜中箭第921章 入徐州第644章 天子及冠第885章 內亂第73章 暴走第817章 建言稱帝第65章 譁變第38章 虛張聲勢第274章 安心第265章 驚變第676章 義釋嚴顏第666章 欲取益州第541章 劉備昏迷第269章 止戈第539章 戰!第848章 連斬兩將第284章 旭之志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601章 魯肅(下)第781章 連斬數將第283章 狂妄男子第534章 憂慮第335章 連戰連捷第431章 羣狼噬虎第888章 連克五郡第786章 噩耗第524章 簡雍第615章 今日陳靜第887章 腹背受敵第212章 張揚第674章 秦宓死第174章 兵臨靈丘第17章 殺人第912章 月英之死第93章 以死脅迫第137章 主公何志第669章 固若金湯第877章 稷下酒肆第237章 借貸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949章 東風第289章 疑惑第430章 仲德獻策第861章 諸侯盡稱王第834章 危如累卵第38章 虛張聲勢第639章 李代桃僵第691章 火燒張任第694章 連失兩城第492章 野炊第214章 苦衷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535章 仲達第719章 風起隴西第587章 欺人太甚第118章 敲暈第801章 塞外風雲第279章 水師第940章 谷城截殺第604章 喜得麟兒第475章 逃脫第437章 離間第46章 再議黃巾第254章 詐死第646章 李儒發威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42章 卜己之死
第156章 伏兵第901章 張任之怒第806章 天神相助第994章 覆滅在即第874章 二請諸葛亮第525章 兩封信第820章 龐統之謀第765章 對峙第478章 韓遂死第272章 少年第469章 欲擒故縱第992章 曹操去世第597章 落魄劉備第5章 臥虎嶺第547章 渡河第502章 孰對孰錯第768章 劍閣城下第225章 招賢納士第68章 欲投黃巾第477章 反目第849章 虛位以待第93章 以死脅迫第12章 太平道第108章 破敵第408章 張飛之怒第638章 諸葛至第754章 天下無雙第890章 意欲渡河第225章 招賢納士第547章 斬淳于瓊第253章 初平三年第174章 兵臨靈丘第350章 怒第974章 周瑜中箭第921章 入徐州第644章 天子及冠第885章 內亂第73章 暴走第817章 建言稱帝第65章 譁變第38章 虛張聲勢第274章 安心第265章 驚變第676章 義釋嚴顏第666章 欲取益州第541章 劉備昏迷第269章 止戈第539章 戰!第848章 連斬兩將第284章 旭之志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601章 魯肅(下)第781章 連斬數將第283章 狂妄男子第534章 憂慮第335章 連戰連捷第431章 羣狼噬虎第888章 連克五郡第786章 噩耗第524章 簡雍第615章 今日陳靜第887章 腹背受敵第212章 張揚第674章 秦宓死第174章 兵臨靈丘第17章 殺人第912章 月英之死第93章 以死脅迫第137章 主公何志第669章 固若金湯第877章 稷下酒肆第237章 借貸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949章 東風第289章 疑惑第430章 仲德獻策第861章 諸侯盡稱王第834章 危如累卵第38章 虛張聲勢第639章 李代桃僵第691章 火燒張任第694章 連失兩城第492章 野炊第214章 苦衷第576章 張魯逆襲第535章 仲達第719章 風起隴西第587章 欺人太甚第118章 敲暈第801章 塞外風雲第279章 水師第940章 谷城截殺第604章 喜得麟兒第475章 逃脫第437章 離間第46章 再議黃巾第254章 詐死第646章 李儒發威第845章 鮮卑寇邊第42章 卜己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