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

正始四年(243),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相繼爲官,長子司馬師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爲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深得司馬懿喜愛。作爲吳國四路徵魏國之一的諸葛恪因交戰不利退守宛城,司馬懿率兵攻之,議者以爲諸葛恪佔據堅城,廣有糧谷,孤軍遠攻,救兵必至,那時進退失據,未見其便。司馬懿卻說:“賊所擅長的是水戰,今我攻其城,以觀其變化。賊若用其所長,棄城奔走,這是我們預定的目的。賊若敢固守城池,湖水冬淺,船不能行,救兵必棄船就陸相救,這就要進行他們不擅長的陸戰,這對我們是有利的。”

九月,司馬懿率軍出征。軍隊到達舒城,孫權準備救援諸葛恪可望氣者說不利於出兵,於是讓諸葛恪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諸葛恪如司馬懿所料焚燒積聚,棄城而走。司馬懿又巡視淮北屯田區,提拔農家子弟鄧艾主持屯田。

鄧艾憑其才學被推薦爲典農都尉(相當於縣)學士,由此可以擔任典農都尉的佐、乾等下級官吏,以後如有勞績還可能逐步升遷,這對於出身卑微的人來說。不失爲一條改換門庭的進身之路。但因爲口吃,典農都尉認爲他不適於擔任重要職務,便指派他充當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長者見其家貧,經常資助他,而鄧艾開始時沒有表示感謝。

鄧艾喜歡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裡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遭別人譏笑也不介意。鄧艾平淡地過了近二十年。後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有機會見到洛陽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徵召他爲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

他見到司馬懿是自己人生的轉折,魏國準備在東南一帶進行屯田,積儲軍糧,對付吳國,因此就派鄧艾前往視察。鄧艾從陳縣(今河南淮陽)、項縣(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視到壽春。經過考察,鄧艾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他認爲:“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夠充分利用土地。應當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又開通漕運的水路。”於是,便著《濟河論》闡明瞭自己的觀點。鄧艾還認爲:“從前平定黃巾之亂,爲此而屯兵開田。在許都積蓄了許多糧食,目的在於控制天下。而今三面已平定,但淮河以南還有戰事,每當大軍南征,僅用於運輸的兵力就佔去一半,耗資很大,勞役繁重。陳、蔡之間,土地肥沃,可以減省許昌周圍的稻田,引水東下。而今淮河以北屯兵二萬人,淮河以南屯兵三萬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輪休,常有四萬人,邊種田邊戍守。風調雨順時,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扣除兵民的費用,每年用五百萬斛作爲軍資。六七年間,可以在淮河上游積蓄三千萬斛糧食。這些糧食夠十萬軍民吃上五年。憑着這些積蓄進攻東吳,可無往而不勝啊!”

司馬懿看到鄧艾的建議後,感到滿意對身邊的人說:“鄧艾小小年紀,聰明過人,是個不可估量的奇才,將來前途無聊啊。”

公元241年(正始二年)起,魏國在淮南、淮北廣開河道,大舉屯田。北以淮水爲界,自鍾離以南,橫石以西,至沘水源頭之間的四百多裡範圍的土地上,五里設置一個軍屯營。每營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衛。同時,淮陽、百尺兩條河渠也拓寬了,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潁南、潁北修成了許多陂田。淮水流域挖掘

了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從而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幾年之後,從京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出現了一派繁榮富庶的景象。從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展,魏國在東南的防禦力量也大大加強。每當東南有戰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軍資糧食有儲備,又沒有水害。這些,都是鄧艾的功勞。

可以說,三國中的魏國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後期,鄧艾的許多政治主張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243年(蜀後主延熙六年)冬十月,大司馬蔣琬自漢中還涪。十一月,費禕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兩大權臣權力交叉,相互制衡,各有側重。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姜維升爲鎮西大將軍,並任涼州刺史,獨立擔當在西北邊陲抗魏的重任。公元243年,諸葛恪出兵襲擊舒縣。後來更曾意圖攻擊壽春,因孫權認爲不可能成功而被阻止。

同年,吳國丞相顧雍去世,孫權素服臨吊,諡曰肅侯。

公元244(赤烏七年)正月,孫權在前任丞相顧雍死後,任命陸遜爲丞相。下詔說:“朕以無德之人,承應天命,登上大位,天下尚未統一,奸亂之徒充塞道路,朕朝夕憂恐,顧不上休息。惟你天資聰穎,美德顯著,擔任重職,輔佐朝廷除亂。有蓋世之功者,就應受到廣大的榮耀,兼具文武才幹的人,定要擔當社稷重任。過去伊尹使商湯興隆,呂尚輔佐西周,如今朝廷內外大事,實由你一人肩負。今以你爲丞相,遣使持節太常傅常授予您印章綬帶。你自當發揚光大高尚的美德,建樹美好的功業,恭服遵從王命,安撫平定四方。嗚呼!總管三公職事,訓導羣臣百官,能不嚴肅認真嗎?你自勉努力吧!你原來擔任的荊州牧、右都護兼武昌留守等職仍舊。”

陸遜從江東都督轉變成內務丞相,可謂是“出將入相”。陸遜對諸葛恪說:“在我之前的人,我一定事奉他與我一道升遷;在我之後的人,我則幫助扶持他。現在看您氣勢侵凌上級,心裡蔑視下屬,這並非能鞏固自己德行的基礎。”又有廣陵人楊竺,年輕時就博得較大的名聲,而陸遜認爲他最終會惹禍敗亡,便勸楊竺的哥哥楊穆與楊竺分開生活另立門戶。

魏正始五年、蜀延熙八年(244)二月,蔣琬病重,蔣琬認爲,認爲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艱險,來往不便,不如沿漢水、沔水東下,於是,蔣琬大造舟船,準備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二地,但不料舊疾復發,未能成行。朝中官員大多認爲:水路出兵容易,但萬一失敗則回返不易,不是上策。於是朝廷派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來漢中,試圖勸阻蔣琬,蔣琬於是上書給後主:“爲漢室除殘去穢,是我應盡的職責,自臣奉辭來到漢中,已經六年了,由於我資質駑鈍,又兼疾病,並無進展,俯仰惟艱,寢食不安。現在曹魏跨帶九州,根深蒂固,想要除去並不容易,如果我們和東吳合力,成犄角之力,就算不能迅速將魏國吞併,也慢慢將其蠶食掉。但是吳期二三,連不克果,舉步維艱,廢寢忘食,於是與費禕等人商議,認爲涼州地勢險要,進退有資,羌胡人心存漢室,昔日以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應該是首要的事情,宜用姜維爲涼州刺史,姜維出軍西北,我當率軍後繼,而涪縣水陸通達,萬一東北有變,應付不難。”蔣琬於是進駐涪縣,病情日益加重。

益州刺史之職讓與費禕,劉禪於是以費禕爲益州刺史。以侍中董允爲守尚書令,爲費禕之副。費禕

聰悟過人,閱讀文書,過目不忘,其速數倍於人,故事繁而不廢,尚有餘暇博弈嬉戲。及董允代禕,欲學禕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積滯。允乃嘆道:“人才相遠如此,非吾之所及也!”

三月,曹爽西至長安(今西安西北),任命親族夏侯玄(夏侯淵從子夏侯尚之子,玄母爲曹爽的姑姑)爲徵西將軍,都雍、涼州諸軍事,曹芳即位被升任散騎常侍、中護軍。司馬懿曾經與他談及時事,夏侯玄提出了“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等政治制度,被司馬懿贊同。雍州刺史郭淮爲夏侯玄軍前鋒。

大司馬司馬懿指出曹爽不宜出兵:“當初太祖武皇帝徵兵漢中一敗塗地。”曹爽依然堅持出兵。

三月,曹爽自己從長安率數萬人出發和夏侯玄的部隊會合,從駱谷合兵十餘萬,自駱谷口攻漢中。司馬懿次子司馬昭奉命隨徵,作爲夏侯玄的副手,率軍出駱谷,駐紮在興勢。

時蜀國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有人說:“現在我們的兵力不足以阻擋魏軍,應該放棄關隘固守漢、樂二城,魏軍進入漢中以後,涪城的援軍一到,就可以將陽平關搶回來。”王平卻說:“不行,漢中去涪城有一千餘里,魏軍若是得了陽平關就會成爲禍患,現在應該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我爲後拒,若是魏軍分兵進攻黃金城,我親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時候涪城的救兵就剛好到來,這纔是上策。”護軍劉敏支持王平的意見,便領兵據興勢拒敵,並多張旗幟,綿延百餘里,以壯軍威。王平自率軍在後,兼防魏軍分兵從黃金谷(興勢東)來攻。費禕聽此消息便留鎮南大將軍馬忠於成都,平尚書事,自己則督諸軍往興勢赴救,率衆御魏。

大戰一觸即發。光祿大夫來敏至費住所禕許別,求共對圍棋。其時軍中籌備嚴駕,紛紛營營,而費禕與來敏留意對戲,面無厭倦之色。來敏便道:“我只是聊觀試君而已!君信可人,必能對付賊者。”

四月,魏軍被阻於興勢,供給困難,牛馬騾驢多死,兵疲意懈,而蜀漢大將軍費禕又自成都督軍趕至漢中。魏參軍楊偉認爲形勢不利,勸曹爽急退,但鄧颺力主:“繼續進軍。”與參軍楊偉在曹爽面前爭執不休。氣的楊偉罵道:“鄧颺、李勝兩人拿軍國大事開玩笑,應當斬首!”曹爽聽的很不高興,不願退兵。太傅司馬懿在曹爽進軍前就表示反對,現在亦急致書夏侯玄,指出有全軍覆沒之險:“以前武皇帝與劉備征戰漢中,差點一敗塗地,你不是不清楚。如今蜀軍已佔據興勢,你們前攻不能進,後路再被蜀軍包抄,等到全軍覆沒,恐怕連負責任的命都沒了!”

蜀將王林夜間偷襲司馬昭軍營,司馬昭堅持按兵不動。王林終於退走。事後,司馬昭對夏侯玄說:“費禕佔據險要之地而固守,我軍前進得不到作戰的機會,攻堅而不能下,應趕快撤退,以後再作打算。”夏侯玄嚇得清醒過來,也勸諫曹爽撤軍,曹爽才很不情願地答應。

五月,費禕果然知魏軍將退,率軍繞道佔據三嶺(即沈嶺、衙嶺、分水嶺。均在今陝西周至縣西南之駱谷中),斷其歸路。曹爽遭截擊,督軍爭險苦戰,死傷慘重,逃回關中。

司馬昭因諫言有功,被拜爲議郎。

費禕因此戰進封成鄉侯並在漢中逗留到244年9月才返回成都。此戰曹爽所帶去轉運的牛馬也幾乎耗盡,羌、胡等地對他怨聲載道,關中也大爲虛耗。

曹爽便開始失去了威信,使得司馬懿有機可乘。

(本章完)

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第四章 關東聯軍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統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外記(十七)南方叛賊外記(十八)黃巾餘賊歷史註明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
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第四章 關東聯軍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統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外記(十七)南方叛賊外記(十八)黃巾餘賊歷史註明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