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

江東孫策自父親孫堅死後,便於公元194年(興平元年)繼續投靠壽春的袁術,孫策容貌俊美,且性格開朗、直率、大度,善於聽取部屬的意見,很會用人,說話又愛開些玩笑,有幽默感,因此贏得了士人、百姓的擁戴,士民都願意爲他效忠。揚州名士張紘因喪母,時居江都。孫策幾次拜見,和他研究天下大勢。孫策先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漢祚衰微,天下紛亂,英雄豪傑,都擁兵自重,各圖發展。沒有人出於公心,扶危濟亂。先父曾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不幸被黃祖所害。我雖年輕識淺,但卻有心要幹一番事業。如今,我想到袁術那裡去,請求他把先父當年的舊部交我統領,然後到丹陽(安徽宣城)去依靠舅父吳景,收集流散兵士,東據吳郡(江蘇吳縣)、會稽(浙江紹興),報仇雪恥,做臣服於朝廷的外藩。您以爲如何?”張紘推託:“我識見簡陋,況且又服喪在身,對您的事,實在難以幫忙。”孫策進一步請求:“您的大名,名聞遐邇。四方之人,無不向往仰慕。我的這些打算,成與不成,由您一言而決。您一定要對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大仇得報,決不會忘記您的教誨之恩。”說到動情之處,孫策眼中不覺落下淚來。

張紘見孫策言辭慷慨,神色間流露着忠義豪壯之氣,深受感動,終於對孫策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當年周朝王道陵遲,齊桓公、晉文公才能應運而起;王室一旦安寧,諸侯就只能貢奉周朝,盡臣子的本分了。您繼承父輩威烈,驍勇善戰,假如真能棲身丹陽,召集吳郡、會稽兵馬,那麼,荊揚二州自可掃平,報仇雪恨也指日可待。那時您憑倚長江,奮發威德,掃除羣雄,匡扶漢室,所建的功業,絕不會亞於齊桓、晉文,定會流芳千古,豈止作一個外藩呢?目前世難時艱,如果您想建功立業,就應當南渡,我將與我的好友一起去支持您。”

孫策聽了張紘的一番話語,心中激盪難平:“那一言爲定!我馬上開始行動!只是我有老母幼弟,不便同行,現在全都託付給您。希望您多加照顧,使我無後顧之憂。”孫策馬上趕赴壽春,去見袁術。他流着眼淚對袁術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袁術聆其語言,察其舉止,知道他能屈能伸,大有過人之處。但要馬上將孫堅舊部還給他讓他自立,自己又心有不甘。於是,袁術便說:“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吳景爲丹陽太守、你的堂兄孫賁爲都尉。丹陽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們,召集兵勇。”

孫策便接了自己的母親,帶着汝南人呂範和族弟孫河,到了丹陽曲阿。依靠舅父的力量,不久,孫策便召募到兵勇數百人。但是不幸遭到涇縣大帥祖郎的襲擊,全軍覆沒不說,差一點丟了性命。

孫策只好又去見袁術。袁術這纔將孫堅舊部一千多人交還給孫策統領。從此,孫策漸漸流露出英雄本色,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漢朝廷太傅馬日磾持節安撫關東,在壽春以禮徵召孫策,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爲懷義校尉。袁術麾下的大將橋蕤、張勳等也都愛慕孫策的風采。就連袁術見孫策少年英雄,常嘆息說:“如果能讓我生兒子像孫策一樣,我就算死了也沒有怨恨了。”

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周瑜慕孫策之名,專程到壽春拜訪。周、孫兩人同歲,且均少年有志,英達夙成。因而於壽春一見如故,便推誠相待,結爲義兄弟。周瑜勸孫策移居舒縣,以便往來,孫策應允。於是,周瑜便讓出靠道邊的大宅院給孫策居住,且升堂拜母,互通有無,年幼相知,世稱爲“總角之好”。

孫策部下有一騎兵,犯罪後爲逃避責罰,逃進了袁術的軍營,藏到馬棚裡面。孫策派人追捕,直衝袁術營中,將罪犯搜出,就地斬首。事情結束後,孫策纔去拜見袁術,說明情況,向他道歉。袁術說:“士兵裡經常有反叛的事情,你就應當這樣做,謝什麼?”這件事,進一步提高了孫策的聲譽,而軍中

對孫策也更加敬畏。

不過袁術爲人反覆無常,往往言而無信,起初他許諾任用孫策爲九江太守,不久,卻改用自己的親信丹陽人陳紀擔任。後來,袁術攻打徐州,向廬江(治舒縣,即今安徽廬江西南)太守陸康(陸遜的叔祖父)索求三萬斛軍糧,陸康不給,袁術早已大怒。正巧孫策以前曾去拜訪陸康,陸康看不起孫策,只讓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來相見,爲此,孫策懷恨在心。袁術就派孫策去攻打陸康,並且又許願說:“之前我錯用陳紀,經常後悔自己用錯人了。如果這次你拿下陸康,廬江郡一定封給你。”

孫策奉命出擊,輕鬆拿下廬江。可袁術居然又出爾反爾,任用他的老部下劉勳當了廬江太守。對袁術,孫策一次比一次感到失望。

而在此前,漢獻帝派劉繇擔任揚州刺史,揚州過去的治所是壽春,而壽春已被袁術佔領,劉繇便在孫策的舅父吳景和堂兄孫賁的協助下南渡長江,在曲阿設立了治所。這次孫策攻打廬江,劉繇憂心忡忡,因爲他知道,吳景、孫賁是袁術任命的,他們又是孫策的自己人,擔心他們與袁術、孫策聯手吞併自己,於是就用武力逼趕他們,吳景和孫賁只好退往歷陽(今安徽和縣)。劉繇派部下樊能、於麋駐紮在橫江郡,讓張英駐紮在當利口,來與袁術對抗。袁術則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爲揚州刺史,以吳景爲督軍中郎將,和孫賁一起率兵進擊張英。雙方隔江對峙了好長時間,也沒有結果。

丹陽尉朱治是孫堅的老部下,過去曾任孫堅的校尉,他發現袁術政德不立,就勸說孫策趁機收取江東。於是孫策就去見袁術。孫策對袁術說:“我家舊日對江東人多有恩義,我願帶兵去幫助舅父征伐橫江。橫江攻克之後,我還可在當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萬人。那時,我再率領他們助您平定天下,謀成大業。”袁術明知孫策對自己不滿,但他認爲,劉繇佔據曲阿,王朗佔據會稽,孫策未必能有什麼作爲,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爲折衝校尉。孫策遂率父親舊部和自己的數百門客東進。

一路上,不斷有人來投,孫策的隊伍不斷壯大,到吳景的駐地歷陽時,已有五六千人。當時,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帶兵出來迎接孫策並贊助軍糧。孫策大喜,對周瑜說:“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於是,孫策立即率部渡江,進擊橫江、當利,相繼攻克,樊能、張英戰敗。接着,孫策連續出擊,所向披靡,沒人能抵擋他的鋒銳,而且孫策軍隊的軍紀嚴明,百姓們也都相當擁護。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二十一歲的孫策在周瑜、程普和黃蓋等人的支持下,從歷陽渡江,首先打敗了牛渚營(今採石磯)的劉繇,奪得倉庫中所有糧食和兵器戰具。勢力越發強大。

孫策見笮融負險固守,一時難以攻克,便引兵南向,先在梅陵(今安徽南陵縣)擊敗劉繇的別部,接着轉兵攻克湖孰(今江蘇江寧縣南湖熟鎮)、江乘(今江蘇句容縣北)等地。然後,整頓部隊,到曲阿與劉繇決戰。

當時,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劉繇,奉他爲盟主,薛禮佔據秣陵城,而笮融駐紮在縣南。孫策首先攻打笮融,斬殺五萬多人,笮融膽裂,緊閉營門,不敢妄動。孫策轉而揮師攻打薛禮,薛禮突圍逃走。這時樊能、於麋等人,又糾集兵士來奪牛渚。孫策立即回軍,打敗他們,俘獲萬餘人。然後重新進攻笮融:戰鬥中,孫策腿部中箭,無法乘馬,部下擡他回營療傷。有人對笮融說:“孫郎被箭射死了!”當時,孫策也才二十來歲,雖有官位名號,但人們還是都叫他“孫郎”。笮融聞孫策死訊,大喜,派將士與孫策部隊對壘。孫策先派幾百兵馬挑戰誘敵,而在後面設好伏兵。敵兵出擊,孫策部假作潰敗,引敵進入包圍圈中,然後一聲號令,伏兵盡起,斬殺一千多敵人。孫策乘勝進攻笮融營地,並命手下將士高

聲喊話:“孫郎如何?”聲撼敵營,地動山搖,嚇得不少敵兵連夜奔逃。笮融見孫策還在,越發警惕小心,深溝高壘,嚴加守備。

公元195年,孫策開始與劉繇於曲阿交戰,此時太史慈與劉繇同鄉,但未見面於是太史慈亦渡江到曲阿相視劉繇,未去而孫策已攻至東阿。有人勸劉繇可以任用太史慈爲大將,以拒孫策,劉繇卻說:“我若用子義,許子將必會笑我不識用人。”因此只令太史慈偵視軍情。孫策在牛渚灘擊敗張英,張英帳內被防火,放火的一人乃九江壽春人,姓蔣,名欽,字公奕;一人乃九江下蔡人,姓周,名泰,字幼平。二人皆遭世亂,聚人在洋子江中,劫掠爲生;久聞孫策爲江東豪傑,能招賢納士,故特引其黨三百餘人,前來相投。策大喜,用爲軍前校尉。收得牛渚邸閣糧食、軍器,並降卒四千餘人,遂進兵神亭。張英敗回見劉繇,劉繇怒欲斬之。謀士笮融、薛禮勸免,使屯兵零陵城拒敵。劉繇自領兵於神亭嶺南下營。孫策率領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等十三騎前進到上嶺。

此時,孫策只見前方有一人和一騎卒,太史慈見十三騎掛有“孫”字大旗,就知爲首的就是孫策,立即綽槍出營,不畏黃蓋、宋謙等猛將,大叫:“孫策休走!”

孫策將十三騎一齊擺開。孫策橫槍立馬於嶺下待之,太史慈見一人縱馬於前道:“爲首的便是孫策?”孫策應道:“在下正是孫策,你是何人?”太史慈道:“我乃東萊太史慈,敢與我一戰嗎?”孫策笑道:“你兩個一起上,我都不怕你。”太史慈說:“你們衆人都來,我亦不怕!”縱馬橫槍,直取孫策。孫策提槍來戰,兩馬相交,戰五十合,不分勝負。太史慈見孫策槍法無半點兒滲漏,乃假裝詐敗,引孫策趕來。太史慈卻不由舊路上嶺,竟轉過山背後。孫策趕到,大喝道:“走的不算好漢!”太史慈心中自忖:“這廝有十二從人,我只一個,便活捉了他,也吃衆人奪去。再引一程,教這廝沒尋處,方好下手。”於是且戰且走。策那裡肯舍,一直趕到平川之地。太史慈兜回馬再戰,又到五十合。孫策一槍搠去,太史慈閃過,挾住槍;太史慈也一槍搠去,孫策亦閃過,挾住槍。兩個用力只一拖,都滾下馬來。馬不知走的那裡去了。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袍扯得粉碎。孫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亦掣了策頭上的兜鍪。策把戟來刺太史慈,太史慈把兜鍪遮架。

忽然喊聲後起,劉繇接應軍到來,約有千餘。孫策正慌急,程普等十二騎亦衝到。策與慈方纔放手。太史慈于軍中討了一匹馬,取了槍,上馬復來。孫策的馬卻是程普收得,孫策亦取槍上馬。劉繇一千餘軍,和程普等十二騎混戰,逶迤殺到神亭嶺下。喊聲起處,周瑜領軍來到。劉繇自引大軍殺下嶺來。時近黃昏,風雨暴至,兩下各自收軍。次日,孫策引軍到劉繇營前,劉繇引軍出迎。兩陣圓處,孫策把槍挑太史慈的小戟於陣前,令軍士大叫道:“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太史慈亦將孫策兜鍪挑於陣前,也令軍士大叫:“孫策頭已在此!”兩軍吶喊,這邊誇勝,那邊道強。太史慈出馬,要與孫策決個勝負,策遂欲出。程普說:“不須主公勞力,我自擒之。”程普出到陣前,太史慈說:“你非我的敵手,只教孫策出馬來!”程普大怒,挺槍直取太史慈。兩馬相交,戰到三十合,劉繇急鳴金收軍。太史慈說:“我正要捉拿賊將,爲何收軍?”劉繇說:“人報周瑜領軍襲取曲阿,有廬江鬆滋人陳武,字子烈,接應周瑜入去。我家基業已失,不可久留。速往秣陵,會薛禮、笮融軍馬,急來接應。”太史慈跟着劉繇退軍,孫策不趕,收住人馬。長史張昭說:“彼軍被周瑜襲取曲阿,無戀戰之心,今夜正好劫營。”孫策然之。當夜分軍五路,長驅大進。劉繇軍兵大敗,衆皆四紛五落。太史慈獨力難當,引十數騎連夜投涇縣去了。

(本章完)

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外記(三)笮融小傳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六章 玉璽爭鋒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外記(二十)山陽國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外記(一)濮陽之戰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六章 玉璽爭鋒外記(三十七)人傑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外記(八)皇帝夢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第四章 關東聯軍歷史註明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外記(三十六)英雄記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四十七章 臥龍之理外記(九)毛玠與崔琰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五十五章 長阪怒吼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外記(七)袁紹的失敗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五十五章 長阪怒吼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
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外記(三)笮融小傳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六章 玉璽爭鋒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外記(二十)山陽國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外記(一)濮陽之戰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六章 玉璽爭鋒外記(三十七)人傑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外記(八)皇帝夢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第四章 關東聯軍歷史註明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外記(三十六)英雄記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四十七章 臥龍之理外記(九)毛玠與崔琰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五十五章 長阪怒吼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外記(七)袁紹的失敗第十四章 濮陽大戰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五十五章 長阪怒吼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