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

許攸字子遠,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公元184年(中平元年),許攸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漢靈帝,立合肥侯,最終以失敗告終。王芬自殺,許攸等逃亡。公元189年(永漢元年),袁紹從董卓處逃出,投奔冀州,許攸跟隨併成爲袁紹的謀士,力勸袁紹與曹操聯盟。許攸算袁紹比較重視的謀士之一,許攸諫言袁紹:“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曹操可擒也。今曹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袁紹說:“曹操詭計極多,此書乃誘敵之計也。”許攸說:“今若不取,後將反受其害。”正話間,忽有使者自鄴郡來,呈上審配書。書中先說運糧事;後言許攸在冀州時,嘗濫受民間財物,且縱令子侄輩多科稅,錢糧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獄矣。袁紹見書大怒道:“濫行匹夫!還有面目於我面前獻計!你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爲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本當斬首,今權且寄頭在項!可速退出,今後不許相見!”許攸出,仰天嘆道:“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我子侄已遭審配之害,我有何臉面在見冀州之人!”遂欲拔劍自刎。左右奪劍勸曰:“公何輕生至此?袁紹不絕直言,後必爲曹操所擒。公既與曹公有舊,何不棄暗投明?”只這兩句言語,點醒許攸;於是許攸徑投曹操。

曹操聽到有人來報袁紹帳下謀士許攸來見,來不及穿鞋和穿衣服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曹操先拜於地。許攸慌扶起說:“公乃漢相,我乃布衣,何謙恭如此?”曹操說:“公乃操故友,豈敢以名爵相上下乎!”許攸說:“我不能擇主,屈身袁紹,言不聽,計不從,今特棄之來見故人。願賜收錄。”曹操說:“子遠肯來,我事濟矣!願即教我以破紹之計。”許攸嘆道:“我曾教袁紹以輕騎乘虛襲許都,首尾相攻。”曹操大驚道:“若袁紹用子言,我必敗。”許攸說:“公今軍糧尚有幾何?”曹操說:“可支一年。”許攸笑道:“恐未必。”曹操說:有半年耳。”許攸拂袖而起,趨步出帳道:“吾以誠相投,而公見欺如是,豈吾所望哉!”操挽留道:“子遠勿嗔,尚容實訴:軍中糧實可支三月耳。”攸笑道:“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曹操亦笑道:“豈不聞兵不厭詐!”遂附耳低言說:“軍中止有此月之糧。”許攸大聲道:“休瞞我!糧已盡矣!”曹操愕然道:“何以知之?”許攸乃出曹操與荀彧之書以示之道:“此書何人所寫?”曹操驚問道:“何處得之?”許攸以獲使之事相告。曹操執其手道:“子遠既念舊交而來,願即有以教我。”許攸道:“明公以孤軍抗大敵,而不求急勝之方,此取死之道也。攸有一策,不過三日,使袁紹百萬之衆,不戰自破。明公還肯聽否?”曹操喜道:“願聞良策。”許攸說:“袁紹軍糧輜重,盡積烏巢,今撥淳于瓊守把,瓊嗜酒無備。公可選精兵詐稱袁將蔣奇領兵到彼護糧,乘間燒其糧草輜重,則袁紹軍不三日將自亂矣。”曹操大喜,重待許攸,留於寨中。

次日,曹操自選馬步軍士五千,準備往烏巢劫糧。張遼道:“袁紹屯糧之所,安得無備?丞相未可輕往,恐許攸有詐。”曹操說:“不然,許攸此來,天敗袁紹。今吾軍糧不給,難以久持;若不用許攸之計,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詐,安肯留我寨中?且我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糧之舉,計在必行,君請勿疑。”張遼說:“亦須防袁紹乘虛來襲。”曹操笑道:“我已籌備好了。”便教荀攸、賈詡、曹洪同許攸守大寨,夏侯惇、夏侯淵領一軍伏於左,曹仁、李典領一軍伏於右,以備不虞。教張遼、許褚在前,徐晃、于禁在後,曹操自引諸將居中:共五千人馬,打着袁軍旗號,軍士皆束草負薪,人銜枚,馬勒口,黃昏時分,望烏巢進發。

沮授被袁紹收押在軍中,想到之前的事情,在官渡之戰前夕,

沮授就集合宗族,大散其財並說:“袁公在官渡勝利的話,我們就會有威無不加,但戰敗的話連自身也不能保住,真是悲哀啊!”沮授的弟弟不認同說:“曹操的軍士馬匹不足我們,兄長你何必懼怕呢?”但沮授看得出曹操的雄才說:“以曹兗州的大略,又有挾天子爲資本,我們雖然攻滅公孫瓚,但軍士疲倦,將軍驕橫,軍隊的破敗正在這一舉。揚雄說:‘六國蚩蚩,爲嬴弱姬’,就是這樣。曹操回到官渡,沮授向袁紹說:“河北兵雖然人多勢衆但勇猛不如河南兵,河南的糧少而財少過河北;河南利於速戰速決,河北利於緩慢戰鬥。緩慢抵抗,拖長戰事。“”建議以持久戰消耗曹軍,但袁紹又不聽從。袁紹攻曹操,初戰勝,起高樓射箭入曹營,但後爲曹軍發石車擊破。後來曹軍擊破袁紹運輸隊,袁紹於是命淳于瓊領軍帶領運輸車,據守烏巢。沮授又建議派遣蔣奇護送,以防止曹軍攻擊,袁紹又不聽。

這些歷歷在目,沮授非常嘆息。

是夜星光滿天,曹操領兵夜行,前過袁紹別寨,寨兵問是何處軍馬。曹操使人應道:“蔣奇奉命往烏巢護糧。”袁軍見是自家旗號,遂不疑惑。凡過數處,皆詐稱蔣奇之兵,並無阻礙。及到烏巢,四更已盡。曹操教軍士將束草周圍舉火,衆將校鼓譟直入。時淳于瓊方與衆將飲了酒,醉臥帳中;聞鼓譟之聲,連忙跳起問:“何故喧鬧?”言未已,早被撓鉤拖翻。眭元進、趙睿運糧方回,見屯上火起,急來救應。曹軍飛報曹操,說:“賊兵在後,請分軍拒之。”曹操大喝道:“諸將只顧奮力向前,待賊至背後,方可回戰!”於是衆軍將無不爭先掩殺。一霎時,火焰四起,煙迷太空。眭、趙二將驅兵來救,曹操勒馬回戰。二將抵敵不住,皆被曹軍所殺,糧草盡行燒絕。淳于瓊被樂進擒見曹操。曹操操對他說:“何爲如是?”淳于瓊回答說:“勝負自天,何用爲問乎!”曹操想起淳于瓊是舊識,沒有決定要處決瓊。許攸勸諫:“明旦鑑於鏡,此益不忘人。”聽完,曹操同意殺淳于瓊。

袁紹在帳中,聞報正北上火光滿天,知是烏巢有失,急出帳召文武各官,商議遣兵往救。張郃說:“我與高覽同往救之。”郭圖說:“不可。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曹操既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張邰說:“非也。曹操多謀,外出必爲內備,以防不虞。今若攻曹操營而不動,惇於瓊被俘,我屬皆被擒矣。”郭圖說:“曹操只顧劫糧,豈留兵在寨耶!”再三請劫曹營。袁紹乃遣張郃、高覽引軍五千,往官渡擊曹營;遣蔣奇領兵一萬,往救烏巢。

且說曹操殺散淳于瓊部率,盡奪其衣甲旗幟,僞作淳于瓊部下收軍回寨,至山僻小路,正遇蔣奇軍馬。蔣奇軍問之,稱是烏巢敗軍奔回,蔣奇遂不疑,驅馬徑過。張遼、許褚忽至,大喝:“蔣奇休走!”蔣奇措手不及,被張遼斬於馬下,盡殺蔣奇之兵。又使人當先僞報雲:“蔣奇已自殺散烏巢兵了”。袁紹因不復遣人接應烏巢,只添兵往官渡。

張郃、高覽攻打曹營,左邊夏侯惇、右邊曹仁,中路曹洪,一齊衝出:三下攻擊,袁軍大敗。比及接應軍到,曹操又從背後殺來,四下圍住掩殺。張邰、高覽奪路走脫。郭圖恐張邰、高覽回寨證對是非,先於袁紹前譖說:“張邰、高覽見主公兵敗,心中必喜。”袁紹說:“何出此言?”郭圖說:“二人素有降曹之意,今遣擊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損折士卒。”袁紹大怒,遂遣使急召二人歸寨問罪。郭圖先使人報二人云:“主公將殺你。”及袁紹使者至,高覽問到:“主公喚我等爲何?”使者說:“不知何故。”高覽遂拔劍斬來使。張郃大驚。高覽說:“袁紹聽信讒言,必爲曹操所擒;我等豈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張邰說:“我亦有此心久矣。”於是二人領本部兵馬,往官渡來投。荀攸和

曹操稟報身在烏巢的曹操說:“張、高二人來降,未知虛實。”曹操說:“我以恩遇之,雖有異心,亦可變矣。”遂開營門命二人入。二人倒戈卸甲,拜伏於地。此時曹操也回來了對兩位將軍道:“若使袁紹肯從二將軍之言,不至有敗。今二將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遂封張邰爲偏將軍、都亭侯,高覽爲偏將軍、東萊侯。二人大喜。

張郃字儁乂,河間鄚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爲軍司馬。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爲寧國中郎將。官渡之戰投降曹操以歷史的眼光來說,是正確的,後來成爲五子良將之一。

許攸投靠曹操,張郃和高覽的投降,淳于瓊被殺,烏巢之糧被燒這些讓袁紹及全軍大亂軍心惶惶。許攸又勸曹操作速進兵;張邰、高覽請爲先鋒;曹操從之。即令張邰、高覽領兵往劫紹寨。當夜三更時分,出軍三路劫寨。混戰到明,各自收兵,袁紹軍折其大半。賈詡獻計說:“今可揚言調撥人馬,一路取酸棗,攻鄴郡;一路取黎陽,斷袁兵歸路。袁紹聞之,必然驚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動時擊之,袁紹可破也。”曹操用其計,使大小三軍,四遠揚言。袁紹軍聞此信,來寨中報說:“曹操分兵兩路:一路取鄴郡,一路取黎陽去也。”袁紹大驚,急遣袁譚分兵五萬救鄴郡,辛明分兵五萬救黎陽,連夜起行。曹操探知袁紹兵動,便分大隊軍馬,八路齊出,直衝袁紹營。袁軍俱無鬥志,四散奔走,遂大潰。袁紹披甲不迭,單衣幅巾上馬;幼子袁尚後隨。張遼、許褚、徐晃、于禁四員將,引軍追趕袁紹。袁紹急渡河,盡棄圖書車仗金帛,止引隨行八百餘騎而去。自己一不小心摔下馬來,曹操軍追之不及,盡獲遺下之物,張遼、于禁等將趕來,曹操也趕到了,袁紹不理解地問:“爲什麼,做爲名門望族,我與你曹操一戰,是北方名士們衆望期待的,你是閹人之後怎麼會打敗我呢?”曹操說:“袁紹你不要說了,這樣會降低你的格調的。”袁紹愣了一下,曹操繼續說道:“名族的名聲、強大的軍隊,明明擁有力量,卻癡迷地維護舊的秩序嗎?”袁紹說:“你……在說什麼,曹操?”曹操說:“因爲你不懂纔會輸的,孤會超越你,邁向天下!”這時候袁紹護衛立即護着袁紹離去,曹軍所殺八萬餘人,血流盈溝,溺水死者不計其數。曹操獲全勝,將所得金寶緞匹,給賞軍士。於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袁紹暗通之書。左右說:“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曹操道:“當袁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且他人?”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曹操來到袁紹的大帳裡面,發現袁紹的大帳裡面放着圖書、珍寶、古玩,你說你出去行軍打仗你帶這些東西幹什麼?幹什麼,擺譜。袁紹總認爲自己名士風流,儒將風度,走到哪兒都把書啊、什麼珍寶古玩都帶着,弄個架子架着,擦得乾乾淨淨的,這個風度好極了,結果呢,全部變成了曹操的戰利品。這件事情是在建安五年的十月,這一仗以後,袁紹集團一蹶不振。

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宣告結束,曹操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地擊敗了袁紹的十萬大軍。這一戰,使曹操最終在黃河中下游流域、當時中國最繁榮、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奠定了他無可爭辯的統治地位。

袁紹兵敗而奔,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脫,爲曹軍所獲,擒見曹操。曹操素與授相識。授見操,大呼道:“授不降也!”曹操說:“本初無謀,不用君言,君何必執迷不悟呢?我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慮也。”因厚待之,留于軍中。沮授乃於營中盜馬,欲歸袁氏。曹操怒,乃殺之。沮授至死神色不變。曹操嘆道:“我誤殺忠義之士也!”命厚禮殯殮,爲建墳安葬於黃河渡口,題其墓名:“忠烈沮君之墓。”曹操下令攻冀州。

(本章完)

第十章 長安之亂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外記(一)濮陽之戰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五章 江東猛虎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外記(十一)荀彧之死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外記(三十七)人傑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三章 董卓入京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歷史註明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歷史註明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十二)龐羲別傳外記(三十六)英雄記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外記(三)笮融小傳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
第十章 長安之亂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外記(一)濮陽之戰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五章 江東猛虎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外記(十一)荀彧之死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外記(三十七)人傑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三章 董卓入京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歷史註明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歷史註明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十二)龐羲別傳外記(三十六)英雄記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外記(三)笮融小傳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