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走投無路的袁術,將帝號歸於袁紹,想投奔袁紹長子時任青州刺史的袁譚。袁紹接到久無往來的袁術的一封來信,信上說:“漢朝的天下早就丟掉了,天子受人控制,政出於私門,豪強角逐,國土分裂,和周朝末年七國紛爭的時代沒有兩樣,結果是強者兼併天下。我們袁家受命於天,理應當皇帝,符命、祥瑞都顯示得一清二楚了。今日您擁有四州之地,民戶百萬。論實力無人比得上您的強大,論德行無人比得上您的崇高。即使曹操有心扶衰拯弱,怎麼能夠接續已經滅絕了的天命呢?”袁術在公元197年(建安二年)稱帝淮南,但只過了兩年半時間,搞得資實空虛、內外交困、衆叛親離,在走投無路之際,他“慷慨”地表示願把帝號讓給袁紹。袁紹見信雖然不敢聲張,心裡卻是求之不得的。他指使主簿耿苞爲自己當皇帝尋找根據,耿苞私下對他說:“赤德已經衰敗,袁氏是黃帝后裔,應該順天意、從人心。”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按“五德相生”的“理論”,漢朝是所謂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黃帝就是土德,而袁家爲黃帝的後代,所以袁氏取代漢朝是“天意”。袁紹向軍府僚屬公開了耿苞的這些言論,僚屬們都認爲耿苞妖言惑衆,混淆視聽,應當殺頭。袁紹知道時機還不成熟,唯恐露出馬腳,不得已令人殺了耿苞。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孫策派張紘向漢廷貢獻禮物,曹操想要利用孫策安定江東,與之結納,上表奏準任命他爲討逆將軍,封爲吳侯。這時,袁術任命周瑜爲居巢長,魯肅爲東郡長,但二人知袁術難成大器,相繼棄官渡江來依從孫策。同年劉繇因病而逝,享年42歲。孫策得知劉繇逝去的消息後親自趕到豫章,將他慎重的葬到其故鄉東萊牟平,並且帶回其遺孤。

袁術想投靠袁紹的消息被曹操得知,派朱靈、路昭率軍阻擊。此時劉備也提出與朱靈等人同行,其實這是劉備脫身之計,郭嘉、程昱知曹操已遣劉備進兵徐州,慌入諫說:“爲何令劉備督軍?”曹操說:“欲截袁術。”程昱說:“公前日不圖備,昱等誠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異心。”董昭勸諫說:“劉備英勇而志向遠大,關羽、張飛作他的輔佐,恐怕劉備的心思還真不好說啊!”曹操大悟說:“劉備想脫離我的控制,恰巧袁術給了他的機會。”立即派許褚帶兵追趕。劉備正行之間,只見後面塵頭驟起,謂關、張說:“此必曹兵追至也。”遂下了營寨,令關、張各執軍器,立於兩邊。許褚至,見嚴兵整甲,乃下馬入營見劉備。劉備說:“公

來此何干?”許褚說:“奉命特請將軍回去,別有商議。”劉備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面過君,又蒙曹公鈞語。今別無他議,公可速回,爲我稟覆曹公。”許褚尋思:“主公與他一向交好,今番又不曾教我來廝殺,只得將他言語回覆,另候裁奪便了。”遂辭了劉備,領兵而回。回見曹操,備述劉備之言。曹操猶豫未決。程昱、郭嘉說:“劉備不肯回兵,可知其心變矣。”曹操說:“我有朱靈、路昭二人在彼,料劉備未必敢心變。況我既遣之,何可復悔?”遂不復追劉備。劉備兵至徐州,刺史車胄出迎。公宴畢,孫乾、糜竺等都來參見。劉備回家探視老小,一面差人探聽袁術。探子回報:“袁術奢侈太過,雷薄、陳蘭皆投嵩山去了。袁術勢甚衰,乃作書讓帝號於袁紹,袁熙命人迎接袁術術,術乃收拾人馬、宮禁御用之物,先到徐州來。”劉備知袁術將至,乃引關、張、朱靈、路昭五萬軍出,正迎着先鋒紀靈至。張飛更不打話,直取紀靈。鬥無十合,張飛大喝一聲,刺紀靈於馬下,敗軍奔走。袁術自引軍來鬥。劉備分兵三路:朱靈、路昭在左,關、張在右,劉備自引兵居中,與袁術相見,在門旗下責罵道:“你反逆不道,我今奉明詔前來討汝!你當束手受降,免你罪犯。”袁術罵道:“織蓆編屨小輩,安敢輕我!”麾兵趕來。劉備暫退,讓左右兩路軍殺出。殺得袁術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渠;兵卒逃亡,不可勝計。又被嵩山雷薄、陳蘭劫去錢糧草料。欲回壽春,又被羣盜所襲,只得住於江亭。止有一千餘衆,皆老弱之輩。時當盛暑,糧食盡絕,只剩麥三十斛,分派軍士。家人無食,多有餓死者。袁術嫌飯粗,不能下嚥,乃命庖人取蜜水止渴。庖人說:“止有血水,安有蜜水!”袁術坐於牀上,大叫一聲,嘆道:“我袁術生年以來,不知有劉備,今日卻亡於他手,不甘啊!”倒於地下,吐血鬥餘而死。此時是公元199年六月。

袁術從弟袁胤畏曹操,不敢居壽春,率其部曲奉術柩及妻子奔廬江太守劉勳。孫策破劉勳後,收留了袁術的家人。後來袁術兒子袁耀仕吳爲郎中,耀女又許配給孫權的兒子,這是後話。

劉備知袁術已經死了寫表申奏朝廷,書呈曹操,令朱靈、路昭回許都,留下軍馬保守徐州;一面親自出城,招諭流散人民復業。朱靈、路昭回許都見曹操,說劉備留下軍馬。曹操怒,欲斬二人。荀彧說:“權歸劉備,二人亦無奈何。”曹操乃赦之。荀彧又說:“可寫書與車胄就內圖之。”曹操從其計,暗使人來見車胄,傳曹操鈞旨。車胄隨

即請陳登商議此事。陳登說:“此事極易。今劉備出城招民,不日將還;將軍可命軍士伏於甕城邊,只作接他,待馬到來,一刀斬之;某在城上射住後軍,大事濟矣。”胄從之。陳登回見父陳珪,備言其事。陳珪命登先往報知劉備。陳登領父命,飛馬去報,正迎着關、張,報說如此如此。原來關、張先回,劉備在後。張飛聽得,便要去廝殺。關羽說:“他伏甕城邊待我,去必有失。我有一計,可殺車胄:乘夜扮作曹軍到徐州,引車胄出迎,襲而殺之。”張飛然其言。那部下軍原有曹操旗號,衣甲都同。當夜三更,到城邊叫門。城上問是誰,衆應是曹公差來張遼的人馬。報知車胄,車胄急請陳登議說:“若不迎接,誠恐有疑;若出迎之,又恐有詐。”車胄乃上城回言:“黑夜難以分辨,平明瞭相見。”城下答應:“只恐劉備知道,疾快開門!”車胄猶豫未定,城外一片聲叫開門。車胄只得披掛上馬,引一千軍出城;跑過吊橋,大叫:“文遠何在?”火光中只見雲長提刀縱馬直迎車胄,大叫道:“匹夫安敢懷詐,欲殺我大哥!”車胄大驚,戰未數合,遮攔不住,撥馬便回。到吊橋邊,城上陳登亂箭射下,車胄繞城而走。關羽趕來,手起一刀,砍於馬下,割下首級提回,望城上呼說:“反賊車胄,我已殺之;衆等無罪,投降免死!”諸軍倒戈投降,軍民皆安,此時爲公元200年。

公元200年劉備殺死車胄怕曹操有追兵趕來,在陳登的建議下,在徐州名士鄭玄的修書下,與袁紹取得了聯繫,袁紹接見了孫乾,看了書信後,與衆人商議。

這時,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割據河內的眭固欲與袁紹和縱,卻被曹操所滅,袁紹感覺到與曹操的戰爭不可避免,袁曹聯盟開始破裂。是否接納劉備,袁紹對劉備在謀士前做出了個人評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謀士郭圖說:“主公兵多曹操,豈說無名?公正當及時早定大業。願從鄭玄之言,與劉備共仗大義,剿滅曹賊,上合天意,下合民情,實爲大幸!”

此時劉備留關羽守下邳,行使太守的職責,自己回到小沛。東海昌豨以及諸郡縣多從劉備,劉備有了數萬兵馬,於是北連袁紹抗擊曹操。曹操派司空長史沛國劉岱、中郎將扶風王忠往攻,被劉備擊退。

許攸、荀諶這時候進來,袁紹問兩人意見,兩人同聲說:“與劉備聯合抗曹這是幸事,曹操乃漢賊,我們應該聯合劉備討伐曹操。”袁紹說:“正合我意。”於是派孫乾回覆給劉備,讓他準備接應,自己也開始準備進軍黎陽。

(本章完)

第五十五章 長阪怒吼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外記(十)渭南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外記(三十六)英雄記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外記(七)袁紹的失敗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統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外記(十八)黃巾餘賊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外記(十七)南方叛賊
第五十五章 長阪怒吼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外記(十)渭南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外記(三十六)英雄記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外記(七)袁紹的失敗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統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零八章 火燒連營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外記(十八)黃巾餘賊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外記(十七)南方叛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