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

吳國太傅諸葛恪決定趁東關大勝繼續出擊,準備起兵二十萬,遭到了朝廷大臣們的反對。由於滕胤與諸葛恪是兒女親家(滕胤之女嫁與諸葛恪之子諸葛竦爲妻)他勸說:““您在先帝去世新君繼位時,接受了伊尹、霍光一樣的重託,入則安定本國朝政,出則摧毀強大外敵,名聲傳揚全國,天下無不震動,百姓的心願,期望得以依賴您而安寧。如今在大興勞役之後,興師出征,百姓疲憊、國力虧虛,遠方國家的君主有所防備,如果攻城而不能克,野戰而無所獲,這就會喪失以前的功績而招致以後的責備。不如按兵息師,伺機而行。況且出兵作戰是重大事情,此事要靠大衆才能成功,衆人如果不高興,您豈得獨自安心?”

諸葛恪說:“大家說不可出兵,是他們都無計慮,心懷苟且偷安的思想,而您也認爲他們是對的,我還有什麼指望?因爲曹芳昏聵無能,而他的政權被控制在臣下手中,他的臣民本就懷有離心。如今我利用國家的力量,憑藉戰勝的威勢,則所向之處哪能不獲勝?”

諸葛恪見無人支持他,寫了一篇文章來曉喻衆人。文中諸葛恪舉出古今事例,認爲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不乘此時伐魏,將留下長遠的遺憾。臣們明知諸葛恪強詞奪理,但形格勢禁,一時無人敢再勸阻。

好友丹楊太守聶友也寫信勸阻,諸葛恪把自己寫的文章送給聶友,並在後面題字說:“你說的雖然也有道理,但沒有看到長遠大局,仔細看看我的文章,你就會明白了。”同年三月,諸葛恪不顧衆人反對,徵發二十萬人伐魏。吳地百姓騷動,諸葛恪開始失去民心。諸葛恪欲先到淮南炫耀武力,驅略百姓。

丁奉勸他:“如今引軍深入,敵人領地裡的百姓一定會逃走,恐怕士兵辛苦而收穫很小,不如停下來包圍新城。新城被圍困,敵人的救兵一定會到來,那時再設法進攻,一定會有大的收穫。”

諸葛恪聽從建議於五月回軍包圍合肥新城,這是魏吳兩國之間的第五次合肥之戰。諸葛恪更讓使者帶信給川地蜀國一同起兵。

諸葛恪出征後又命滕胤爲都下督,負責掌管國內一切事務。滕胤遂日夜勤勞工作,甚至整晚都不睡覺,所有表奏書疏,他都親自批閱處理,從不隨意交給屬下代辦。

姜維在費禕被刺後,權力暢行無阻,得信後,率數萬人出石營(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經董亭(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包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抵抗姜維蜀軍,並把戰事報給司馬師。司馬師先後得到兩邊戰事,意識到這次戰爭是歷史上規模空前絕後的一次進攻,司馬昭對司馬師說:“自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東吳三路大軍遙相呼應以來,將近二十年,沒有遇到過這麼大規模的入侵。”

司馬師剛得到消息也是很吃驚,朝政大臣們都在看着司馬師該怎麼化解這場危機,賈充問:“子上,你該怎麼做?”司馬師很快地鎮定了下來,自信地說:“我可是司馬家的繼承者。”

朝廷紛紛議論,擔心分兵攻打淮泗,並有守住各個水口的打算。司馬師說道:“諸葛恪剛得到吳國的權力,欲使用一時的權利,合兵於合肥新城,希望再次成功,沒有空餘時間攻擊青州和徐州

。況且水路口岸不單隻一個,多防的地方則用多兵,少防的地方則不足以抵禦。”諸葛恪確實把兵力集中在合肥新城。

司馬昭謝罪:“對不起大哥,如果不是在東興城大敗,也不會成這樣的。”

司馬師冷笑了一聲說:“這一戰也是給我們把吳軍一網打盡的機會,傳令下去,司馬孚率領二十萬人抵擋諸葛恪,讓守新城的張特和樂方三千人給我死守着,讓郭淮、陳泰堅守不出。”

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等請戰。司馬師說:“諸葛恪軍隊輕裝深入,投兵於絕境,兵力的鋒芒難以抵禦。況且新城小而堅固,攻擊也未能馬上攻克下來。”隨後,司馬師又對司馬昭說:“昭弟,我已請示陛下任命你爲徵西將軍,駐軍長安,督陳泰,郭淮抵禦姜維。”司馬昭說:“臣領命。”

據守合肥新城的張特得到命令後,採取緩兵之計對吳軍說:“告訴吳人說:“如今我已經無心再戰了。但魏國法律規定,被圍攻超過百日而救兵仍然未至者,雖然投降,其家屬也不治罪;我自受圍攻以來,已經九十多天了,這城中本來有四千餘人,戰死者已超過一半,城雖然失陷,但還有一半人不願投降,我要回去勸說他們,逐一辨別好壞,明天一早送名單過來,請先把我的印綬拿去當做信物。”

並將其印綬送給吳人,吳人聽信他的話但沒有接受他的印綬,遂停止了攻城,然後張特趁夜拆下房屋建材來修補城牆破損之處。到隔天,張特已修好了城牆,便告訴吳人說:“吾城中尚有半年之糧,豈肯降吳狗耶!盡戰無妨!”諸葛恪大怒,催兵打城。城上亂箭射下。諸葛恪額上正中一箭,翻身落馬。諸將救起還寨,金瘡舉發。衆軍皆無戰心;又因天氣亢炎,軍士多病。諸葛恪金瘡稍可,欲催兵攻城。營吏告說:“人人皆病,安能戰乎?”諸葛恪大怒道:“再說病者斬之!”衆軍聞知,逃者無數。

司馬孚督諸軍二十萬防禦,到達壽春,派毌丘儉、文欽等進攻。諸將想迅速出擊,司馬孚說:“進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暫且使用詐巧,不要與敵人力爭。”於是決定休整一個月。

天熱和飲水等原因,士卒們患腹泄、腳氣病的已經達半數以上,死的傷的隨處可見。各營軍官所報病人數目越來越多。患疾者過半,死傷慘重。諸葛恪自知攻魏失策,又以攻城不下爲恥,怒形於色。朱異對諸葛恪說:“應該快速返回豫章,襲擊石頭城,不出數日就可以攻克。”諸葛恪以書信曉諭朱異,朱異將書信扔在地上說:“不用我計,而用傒子言!”諸葛恪大怒,立即奪了朱異的兵權,並將朱異罷官遣還建業。都尉蔡林屢次獻策,諸葛恪都不採納,於是他策馬投魏

得知吳軍疲病,文欽奉命斷諸葛恪的退路,毌丘儉等將斷後。諸葛恪大驚,率軍撤退,被文欽,毌丘儉殺敗,死傷無數。司馬孚也率軍趕來,吳軍徹底潰敗。朝廷嘉許張特的事蹟,便以其爲雜號將軍,封列侯,又遷其爲安豐太守。

吳國土卒受傷染病,流落於道路,有的倒地添溝,有的被敵人捕獲,存亡忿痛,大呼小叫,而諸葛恪卻安然自若。諸葛恪率軍在江渚住了一個月,後又想到潯陽去屯墾,直等朝廷召他回去的詔書一封接一封地送來,他才慢悠悠地領兵返回。從此,百姓對諸葛恪大爲失望,怨恨的情緒產生。

西北戰事那邊,姜維率軍與魏軍對峙在鐵籠山。此戰,姜維還結好羌王。羌王迷當,得了禮物,便起兵五萬,令羌將俄何燒戈爲大先鋒,引兵南安來。魏軍先鋒徐質見蜀兵二百餘人,驅百餘頭木牛流馬,裝載糧草而行。魏兵一聲喊起,徐質當先攔住。蜀兵盡棄糧草而走。質分兵一半,押送糧草回寨;自引兵一半追來。追不到十里,前面車仗橫截去路。質令軍士下馬拆開車仗,只見兩邊忽然火起。質急勒馬回走

,後面山僻窄狹處,亦有車仗截路,火光迸起。質等冒煙突火,縱馬而出。一聲炮響,兩路軍殺來:左有廖化,右有張翼,大殺一陣,魏兵大敗。徐質奮死隻身而走,人困馬乏,正奔走間,前面一枝兵殺到,乃姜維也。徐質大驚無措,被維一槍刺倒座下馬,徐質跌下馬來,被衆軍亂刀砍死。徐質所分一半押糧兵,亦被夏侯霸所擒,盡降其衆。

夏侯霸將魏兵衣甲馬匹,令蜀兵穿了,就令騎坐,打着魏軍旗號,從小路徑奔回魏寨來。魏軍見本部兵回,開門放入,蜀兵就寨中殺起。司馬昭大驚,慌忙上馬走時,前面廖化殺來。昭不能前進,急退時,姜維引兵從小路殺到。昭四下無路,只得勒兵上鐵籠山據守。原來此山只有一條路,四下皆險峻難上;其上惟有一泉,止夠百人之飲,——此時昭手下有六千人,被姜維絕其路口,山上泉水不敷,人馬枯渴。司馬昭仰天長嘆道:“吾死於此地矣!”

主簿王韜說:“昔日耿恭受困,拜井而得甘泉。將軍何不效之?”昭從其言,遂上山頂泉邊,再拜而祝道:“司馬昭奉詔來退蜀兵,若司馬昭合死,令甘泉枯竭,司馬昭自當刎頸,教部軍盡降;如壽祿未終,願蒼天早賜甘泉,以活衆命!”祝畢,泉水涌出,取之不竭,因此人馬不死。

卻說姜維在山下困住魏兵,謂衆將道:“今司馬昭必被吾擒矣。”

郭淮聽知司馬昭困於鐵籠山上,欲提兵來。陳泰說:“姜維會合羌兵,欲先取南安。今羌兵已到,將軍若撤兵去救,羌兵必乘虛襲我後也。可先令人詐降羌人,於中取事;若退了此兵,方可救鐵籠之圍。”郭淮從之,遂令陳泰引五千兵,徑到羌王寨內,解甲而入,泣拜道:“郭淮妄自尊大,常有殺泰之心,故來投降。郭淮軍中虛實,某俱知之。只今夜願引一軍前去劫寨,便可成功。如兵到魏寨,自有內應。”迷當大喜,遂令俄何燒戈同陳泰來劫魏寨。俄何燒戈教泰降兵在後,令泰引羌兵爲前部。是夜二更,竟到魏寨,寨門大開。陳泰一騎馬先入。俄何燒戈驟馬挺槍入寨之時,只叫得一聲苦,連人帶馬,跌在陷坑裡。陳泰兵從後面殺來,郭淮從左邊殺來,羌兵大亂,自相踐踏,死者無數,生者盡降。俄何燒戈自刎而死。郭淮、陳泰引兵直殺到羌人寨中,迷當大王急出帳上馬時,被魏兵生擒活捉,來見郭淮。淮慌下馬,親去其縛,用好言撫慰曰:“朝廷素以公爲忠義,今何故助蜀人也?”迷當慚愧伏罪。郭淮乃說迷當說:“公今爲前部,去解鐵籠山之圍,退了蜀兵,吾奏準天子,自有厚賜。”迷當從之,遂引羌兵在前,魏兵在後,徑奔鐵籠山。

時值三更,先令人報知姜維。維大喜,教請入相見。魏兵多半雜在羌人部內;行到蜀寨前,維令大兵皆在寨外屯紮,迷當引百餘人到中軍帳前。姜維、夏侯霸二人出迎。魏將不等迷當開言,就從背後殺將起來。姜維大驚,急上馬而走。羌、魏之兵,一齊殺入。蜀兵四分五落,各自逃生。維手無器械,腰間止有一副弓箭,走得慌忙,箭皆落了,只有空壺。司馬昭下山引兵追趕,半途而回。夏侯霸隨後逃至,與姜維一齊奔走。姜維折了許多人馬,一路收扎不住,自回漢中。雖然兵敗,卻殺死徐質,挫動魏國之威,將功補罪。

司馬昭因這次軍功,又封爲新城鄉侯。同年八月,諸葛恪回到建業,當即召來中書令孫嘿,厲聲喝叱:“你們怎麼敢隨意濫發詔書?”孫嘿噤若寒蟬,惶懼退出,告病辭官。諸葛恪檢點名錄,把自己出徵後選曹奏準任命的各級官員,一律罷免,重新選任。此後,諸葛恪愈治威嚴,動不動就對人橫加責備,進見他的人,個個屏息斂氣。他還改換宿衛人員,用他親近的人來擔任,並命令部隊整裝待發,想進攻青州、徐州。

但是他忽視了一個人正虎視眈眈看着自己,他就是孫峻。

(本章完)

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二十章 二次北伐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外記(四)宛城陰謀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外記(一)濮陽之戰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外記(八)皇帝夢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外記(四)宛城陰謀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三十二章 白馬解圍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十九)袁紹部將外記(十八)黃巾餘賊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外記(三)笮融小傳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外記(十一)荀彧之死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一)濮陽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第五十五章 長阪怒吼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歷史註明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外記(十一)荀彧之死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外記(四)宛城陰謀
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二十章 二次北伐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外記(四)宛城陰謀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外記(一)濮陽之戰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外記(八)皇帝夢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外記(四)宛城陰謀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三十二章 白馬解圍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十九)袁紹部將外記(十八)黃巾餘賊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國事件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外記(三)笮融小傳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零六章 劉備稱帝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外記(十一)荀彧之死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第七十九章 義釋黃忠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一)濮陽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第五十五章 長阪怒吼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歷史註明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外記(十一)荀彧之死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外記(四)宛城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