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

曹操乘袁紹之敗,整頓軍馬,迤邐追襲。袁紹奔至黎陽北岸,大將蔣義渠出寨迎接。袁紹握着蔣義渠的手,無比傷感地說:“我把自己的腦袋都交給你了。”蔣義渠說:“如今,我們只好還冀州,再商量對策。”袁紹同意了,便全軍拔寨起營。軍行之次,夜宿荒山。紹於帳中聞遠遠有哭聲,遂私往聽之。卻是敗軍相聚,訴說喪兄失弟,棄伴亡親之苦,各各捶胸大哭,皆說:“若聽田豐之言,我等怎遭此禍!”袁紹大悔說:“我不聽田豐之言,兵敗將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見他呢!”次日,上馬正行間,逢紀引軍來接。袁紹對逢紀說:“我不聽田豐之言,致有此敗。我今歸去,羞見此人。”逢紀因譖說:“田豐在獄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說:果不出我所料!”袁紹大怒道:“豎儒怎敢笑我!我必殺之!”遂命使者齎寶劍先往冀州獄中殺田豐。田豐在獄中。一日,獄吏來見田豐道:“與別駕賀喜!”田豐說:“何喜可賀?”獄吏說:“袁將軍大敗而回,君有重見天日。”田豐笑道:“我今天必死!”獄吏問說:“人皆爲君喜,君何言死也?”田豐說:“袁將軍外寬而內忌,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敗則羞,我便死定了。”獄吏未信。忽使者齎劍至,傳袁紹命,欲取田豐之首,獄吏方驚。豐曰:“吾固知必死也。”獄吏皆流淚。田豐說:“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乃自刎於獄中。

袁紹回冀州,心煩意亂,不理政事。其妻劉氏勸立後嗣。袁紹有三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他寵愛後妻劉氏,對劉氏所生的袁尚特別偏愛,有意以袁尚爲嗣,因此以長子袁譚爲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爲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幹爲幷州刺史,只留袁尚在身邊。當初沮授勸誡說:“年紀相當應選擇賢者爲嗣,德行又相當要用占卜來決定,這是自古以來的原則。將軍如果不能改變決定,禍亂就要從這件事上發生了。”袁紹則說:“我是準備讓幾個兒子各據一州,考察他們的才能。”當初袁譚到達青州後,控制的地區只有平原,於是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整個青州落入袁氏手中。袁紹便與審配、逢紀、辛評、郭圖四人商議、原來審、逢二人,向輔袁尚;辛、郭二人,向輔袁譚;四人各爲其主。當下袁紹謂四人曰:“今外患未息,內事不可不早定,吾將議立後嗣:長子譚,爲人性剛好殺;次子熙,爲人柔懦難成;三子尚,有英雄之表,禮賢敬士,我欲立之。公等之意如何?”郭圖說:“三子之中,譚爲長,今又居外;主公若廢長立幼,此亂萌也。今軍威稍挫,敵兵壓境,豈可復使父子兄弟自相爭亂呢?主公且理會拒敵之策,立嗣之事,毋容多議。”袁紹躊躇未決。

官渡之戰,審配的兩個兒子被曹操活捉。孟岱與審配有矛盾,就通過蔣奇對袁紹說:“審配在任獨攬權力,宗族大,兵力強,而且兩個兒子在南方,他必定想反叛。”郭

圖、辛評也這麼認爲。袁紹於是任命孟岱爲監軍,代替審配把守鄴縣。護軍逢紀同審配不和,袁紹就逭件事詢問逢紀,逢紀回答說:“審配天性剛烈率直,每次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都仰慕古人的節操,不會因爲兩個兒子在南邊而做不義的事情,您不要對他懷疑。”袁紹說:“你不是討厭他嗎?”逢紀說:“從前所爭的屬於個人私事,現在所說的是國家大事。”袁紹說:“太對了。”於是沒有罷免審配。自此審配、逢紀的關係更融洽了。回到冀州後,袁紹陸續平定了各處的叛亂。

忽報袁熙引兵六萬,自幽州來;袁譚引兵五萬,自青州來;外甥高幹亦引兵五萬,自幷州來:各至冀州助戰。紹喜,再整人馬來戰曹操。

人報袁紹聚四州之兵,得二三十萬,前至倉亭下寨。操提兵前進,下寨已定。次日,兩軍相對,各布成陣勢。操引諸將出陣,紹亦引三子一甥及文官武將出到陣前。操曰:“本初計窮力盡,何尚不思投降?直待刀臨項上,悔無及矣!”紹大怒,回顧衆將曰:“誰敢出馬?”袁尚欲於父前逞能,便舞雙刀,飛馬出陣,來往奔馳。操指問衆將曰:“此何人?”有識者答曰:“此袁紹三子袁尚也。”言未畢,一將挺槍早出。曹操視之,乃徐晃部將史渙也。兩騎相交,不三合,尚撥馬刺斜而走。史渙趕來,袁尚拈弓搭箭,翻身背射,正中史渙左目,墜馬而死。袁紹見子得勝,揮鞭一指,大隊人馬擁將過來,混戰大殺一場,各鳴金收軍還寨。

曹操與諸將商議破袁紹之策。程昱獻十面埋伏之計,勸曹操退軍於河上,伏兵十隊,引誘袁紹追至河上,“我軍無退路,必將死戰,可勝袁紹。”曹操聽其計。左右各分五隊。左:一隊夏侯惇,二隊張遼,三隊李典,四隊樂進,五隊夏侯淵;右:一隊曹洪,二隊張郃,三隊徐晃,四隊于禁,五隊高覽。中軍許褚爲先鋒。次日,十隊先進,埋伏左右已定。至半夜,操令許褚引兵前進,僞作劫寨之勢。袁紹五寨人馬,一齊俱起。許褚回軍便走。袁紹引軍趕來,喊聲不絕;比及天明,趕至河上。曹軍無去路,曹操大呼道:“前無去路,諸軍何不死戰?”衆軍回身奮力向前。許褚飛馬當先,力斬十數將。袁軍大亂。袁紹退軍急回,背後曹軍趕來。正行間:一聲鼓響,左邊夏侯淵,右邊高覽,兩軍衝出。袁紹聚三子一甥,死衝血路奔走。又行不到十里,左邊樂進,右邊于禁殺出,殺得袁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渠。又行不到數裡,左邊李典,右邊徐晃,兩軍截殺一陣。袁紹父子膽喪心驚,奔入舊寨。令三軍造飯,方欲待食,左邊張遼,右邊張郃,徑來衝寨。紹慌上馬,前奔倉亭。人馬睏乏,欲待歇息,後面曹操大軍趕來,袁紹捨命而走。正行之間,右邊曹洪,左邊夏侯惇,擋住去路。袁紹大呼道:“若不決死戰,必爲所擒矣!”奮力衝突,得脫重圍。袁熙、高幹皆被箭傷。軍馬死亡殆盡。袁紹抱三子痛哭一場,不覺昏倒。衆人急救,袁紹口吐鮮血

不止,嘆道:“我自歷戰數十場,不意今日狼狽至此!此天讓我是啊!你等各回本州,誓與曹賊一決雌雄!”便教辛評、郭圖火急隨袁譚前往青州整頓,恐曹操犯境;令袁熙仍回幽州,高幹仍回幷州:各去收拾人馬,以備調用。袁紹引袁尚等入冀州養病,令袁尚與審配、逢紀暫掌軍事。

卻說曹操自倉亭大勝,重賞三軍;令人探察冀州虛實。細作回報:“袁紹臥病在牀。袁尚、審配緊守城池。袁譚,袁熙、高幹皆回本州。”衆皆勸曹操急攻之。曹操說:“冀州糧食極廣,審配又有機謀,未可急拔。現今禾稼在田,恐廢民業,姑待秋成後取之未晚。”

劉備帶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糜芳等人準備投靠劉表,於是劉備派孫乾與劉表相見。禮畢,劉表問道:“公從玄德,何故至此?”孫乾說:“劉使君天下英雄,雖兵微將寡,而志欲匡扶社稷。明公與使君,同爲漢室之胄;今使君新敗,欲往江東投孫仲謀。孫乾僭言說:不可背親而向疏。荊州劉將軍禮賢下士,士歸之如水之投東,何況同宗乎?因此使君特使乾先來拜白。惟明公命之。”劉表大喜道:“玄德,吾弟也。久欲相會而不可得。今肯惠顧,實爲幸甚!”蔡瑁譖說:“不可。劉備先從呂布,後事曹操,近投袁紹,皆不克終,足可見其爲人。今若納之,曹操必加兵於我,枉動干戈。不如斬孫乾之首,以獻曹操,操必重待主公也。”孫乾正色說:“我孫乾非懼死之人也。劉使君忠心爲國,非曹操、袁紹、呂布等比。前此相從,不得已也。今聞劉將軍漢朝苗裔,誼切同宗,故千里相投。爾何獻讒而妒賢如此呢?”劉表聞言,乃叱蔡瑁說:“我主意已定,你勿多言。”蔡瑁慚恨而出,劉表遂命孫乾先往報玄德,一面親自出郭三十里迎接。劉備見劉表,執禮甚恭。劉表亦相待甚厚。劉備引關、張等拜見劉表,劉表遂與劉備等同入荊州,分撥院宅居住。

此時程昱已經升振威將軍,袁紹屯軍在黎陽時候將移兵南渡,而程昱卻只有七百兵守着鄄城,曹操知道危急,命人告訴程昱,欲加二千兵前往鄄城助守。程昱不肯接受,說道:“袁紹擁兵十萬之衆,自以爲所向無前。他若見昱領兵少,必不敢輕易來攻。但如果增加了我的士兵,過多則不可不攻,要攻之必克,只會兩損其勢。願公不要懷疑!”曹操從之。袁紹聞程昱兵少,果然不敢進兵。曹操聞其事,向賈詡道:“程昱的膽略,超過孟賁、夏育啊。”所以曹操很重視程昱。

曹操探知劉備已往荊州投奔劉表,便欲引兵攻之。程昱說:“袁紹未除,而遽攻荊襄,倘袁紹從北而起,勝負未可知矣。不如還兵許都,養軍蓄銳,待來年春暖,然後引兵先破袁紹,後取荊襄:南北之利,一舉可收也。”曹操聽其言,遂提兵回許都。至建安七年,春正月,曹操復商議興兵。先差夏侯惇、滿寵鎮守汝南,以拒劉表;留曹仁、荀彧守許都:親統大軍前赴官渡屯紮。

(本章完)

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外記(十二)龐羲別傳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外記(四)宛城陰謀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二十章 二次北伐
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離人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鮮卑第六十七章 中流砥柱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第十五章 再次交鋒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舊功臣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十三章 新盟誕生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外記(十二)龐羲別傳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八十六章 趙雲截江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外記(四)宛城陰謀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二十章 二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