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

赤烏六年(243年),祖父顧雍逝世,數月後顧雍之孫顧譚成爲太常,代替顧雍的尚書職務。顧譚少年時和諸葛恪、張休、陳表同爲太子孫登的學友,爲輔正都尉。弱冠後與諸葛恪成爲太子四友。從中庶子轉輔正都尉。因自己偏向太子孫和,而向孫權諫言:“望陛下能明辨嫡庶之分,異尊卑之禮”表明孫和的正統地位,以絕孫霸爭位的心。孫權不聽。

朝廷衆臣大多數認爲孫權做法不妥,孫權便讓兩子分宮,兩子便開始有嫌隙了。公元245年太子太傅吾粲亦上書請求申明孫和的地位,更請讓孫霸出駐夏口,將孫霸心腹楊竺調離建康。兩宮之爭開始蔓延到朝堂之上了。

而魯王孫霸這邊有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人的支持,全寄、吳安、孫奇、楊竺等人亦暗裡共附孫霸,並圖危害太子。此時駐守武昌的丞相陸遜接到了吾粲的多次通訊,請求他支持太子孫和。陸遜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立即找到了全琮:“大司馬之子全寄最近跟魯王走得很近,恐怕不適宜吧。”全琮不屑:“不勞煩丞相費心了,犬子錯失交給我了。”顧譚本身在芍陂之戰中因阻截魏軍前進而獲得比全緒、全端更高的將軍位,反令全氏怨恨,於是陷害顧譚,讓他與其弟顧承同被流放到交州。

陸遜意識到太子之位漸漸不穩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他說:“太子爲皇位正統繼承人,地位應穩如磐石,魯王爲藩臣,應當在榮寵賜賞和地位上與太子有所差別,這樣他們各得其所,上下才能得到安寧。爲臣謹向陛下叩首流血,陳述己見。”他還要求到建業當面申述自己的意見,因而得罪了孫權。吾粲亦因孫霸和楊竺等中傷,因與陸遜多次有書信往來而下獄被殺。

孫權長公主孫魯班做爲大司馬全琮之妻,她想從中謀利,立孫亮,她找到已經嫁給朱據的妹妹孫魯育,希望讓朱家能支持孫亮,但遭到了拒絕:“政治之事不是我們女人家可以管得了的。”孫魯班氣憤不已,便走了,這就姐妹之間產生了隔閡。

陸遜得罪了孫權,導致不許陸遜還都,又以親附太子的罪名處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流徙。陸遜惶恐不已孫權還多次派中使前去責罵陸遜,陸遜憂傷過度,於赤烏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終年六十三歲。陸遜死後,家無餘財。陸遜長子陸延早亡,次子陸抗襲爵。陸抗亦有大將之才,爲吳國後期最著名的將領。陸遜死後,孫權以楊竺所白陸遜二十事一一問陸遜子抗,陸抗事事條答,權意乃稍解。

直到景帝孫休繼位時,才追諡陸遜爲昭侯。

陸遜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又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陸遜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足智多謀善於用兵。在討伐山越暴亂時,他巧設疑兵,多建部隊番號,乘夜進入山谷,到處鳴起軍號鼓角之聲,造成有幹軍萬馬的聲勢,從心理上瓦解了叛軍。然後一鼓作氣勇猛進擊,終於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幾萬人的山越暴亂。巧奪荊州一戰,他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全力對付曹操。這樣,呂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輕取荊州。夷陵之戰時,陸遜則又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採取了誘敵深入、疲敵師志的戰略方針。劉備十萬之衆來勢兇猛。陸遜則主動放棄大片土地和戰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區讓給蜀軍。待蜀軍銳氣頓減之時,陸遜巧用火攻大獲勝利。從指揮

藝術上說,作爲一軍之帥,陸遜的確是善於審時度勢,做到了知己知彼,能準確捕捉戰機,出奇制勝。陸遜雖置身行伍,卻還有一套治國安民的謀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政績明顯,深受百姓擁戴。他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稱他爲“神君”。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指出:“峻法嚴刑,非常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他建議孫權要象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儘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爲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些主張說明陸遜並非“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

陳壽評價其:“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抗貞亮籌幹,鹹有父風,奕世載美,具體而微,可謂克構者哉!”

吳赤烏八年(245)七月,吳將馬茂與兼符節令朱貞、無難督虞欽、牙門將朱志等合謀,欲乘孫權與公卿諸將入苑射獵,權在苑中,而衆臣在門外未入時,朱貞持節宣詔,盡收衆臣,而由馬茂入苑擊權,分據宮中及石頭塢,遣人報魏。事泄,均被族誅。馬茂原爲魏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長,叛降吳,爲吳徵西將軍,領九江太守、外部督,封侯,領兵千人。

公元246年(延熙九年),蔣琬病逝,追諡爲恭侯。陳壽評價其:“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然猶未盡治小之宜,居靜之理也。”同年,董允去世,因爲人耿直,爲蜀地後人唸叨稱讚。

陸遜死後,吳赤烏九年(246)九月,吳以驃騎將軍步騭爲丞相,車騎將軍朱然爲左司馬,衛將軍全琮爲右司馬。分荊州爲兩部:以鎮南將軍呂岱爲上大將軍,督右部;以威北將軍諸葛恪爲大將軍,督左部,代陸遜鎮武昌。除陸遜、顧譚和吾粲外,朝中驃騎將軍朱據、大將軍諸葛恪、會稽太守滕胤、施績、尚書丁密等都支持太子。

全國官員、將領都分成兩派。孫權因而不滿,有改立嗣子的意圖。但這意圖一直蘊釀打算。

蜀延熙九年(246)九月,大赦。大司農孟光當衆責大將軍費禕,認爲大赦乃非不得已而行之,蜀當時不需施此非常之恩,使奸宄之徒受惠。禕但顧謝踧踖而已。光之意蓋與諸葛亮同。亮曾謂:“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願爲赦,若劉景升、季玉父子歲歲赦宥,何益於治!”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陽人,漢靈帝末爲講部吏。董卓挾持獻帝至長安,光逃入蜀。劉備領益州,拜爲議郎。劉禪即位,爲符節令、屯騎校尉、長樂少府,遷大司農。後坐事免官,年九十餘卒。孟光博物識古,無書不讀,尤銳意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長於漢朝典章制度。好公羊春秋,不喜左傳。

蜀延熙九年(一說十年)九月,蜀以涼州刺史姜維爲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並錄尚書事。同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平康夷起事,維領兵討平之。

吳赤烏九年、魏正始七年(246)二月,吳車騎將軍朱然襲魏柤中(今湖北襄樊南漳),魏將李興等人聽聞朱然率軍深入,於是帶領六千步騎斷絕朱然的後路,朱然趁晚上出擊迎戰魏軍,戰鬥最終勝利,斬獲數千,軍隊凱旋。245年,馬茂企圖叛逆,被發現並且誅

殺,這件事一直讓孫權非常憤怒。朱然出征柤中之前上疏說:“馬茂小人,居然膽敢有負國家的恩惠。臣現在奉天子的威名,戰事有幸報捷,有所斬獲,震撼國內外,整合船艦充塞江面,令其足以成爲大觀,來解天子和臣下的怨恨。希望陛下理解臣戰前的此言,以後再責臣日後努力的戰績。”當時孫權收下此表而不向大臣們公佈,朱然凱旋後,羣臣紛紛上表祝賀,孫權舉酒作樂,然後拿出朱然出征之前的上表,說:“朱然之前已經有上表給我,但我認爲此戰難以成功,現在果然如朱然所預料的,可以說是在預料事情方面有高明的眼光。”於是派遣使節拜朱然爲左大司馬、右軍師。

公元244年(正始五年),毌丘儉帶步騎兵萬人出玄菟討伐高句麗,先後在沸流水、樑口兩度大敗高句麗東川王,將號稱有二萬人的高句麗軍誅滅一萬八千餘人,東川王偕同妻子及千餘騎逃竄往東沃沮(又稱南沃沮),守堅固的丸都城。毌丘儉圍城後,見山城的西北面山體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採用避實就虛,正面佯攻,西北偷襲的戰法,選派一些身強體壯善於攀登的士兵,帶着兵器長繩,偷偷地順着山崖爬上去,先殺死上面的守兵,“束馬懸車”,攻破了丸都山城。據《三國志》所載,魏兵“屠丸都”,但對當初勸說國王不要侵犯魏國的沛者得來一家網開一面,“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魏正始七年(一說六年)二月,魏國幽州刺史毌丘儉自公元244年後,於再徵高句麗,東川王奔買溝(注:今朝鮮鹹北會寧)。隨後,毌丘儉自在丸都一帶坐鎮,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另一路由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於高句麗的不耐等濊貊種落。王頎的軍隊追至竹嶺,再度大破東川王餘部。隨後,魏軍殺至沃沮境內,將協助高句麗的邑落一併攻破,斬殺三千餘人。東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內,魏軍進一步追討。但高句麗王終於在部下的忠誠保衛下擊殺一小隊魏軍而得以隱匿。王頎軍主力則進一步向東北行,一直抵達北沃沮與肅慎的邊境地帶。而劉茂、弓遵也成功擊潰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舉邑降,將東漢初廢棄的臨屯郡故地再次納入版圖。整個征剿行動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結束,最終毌丘儉等刻石紀功並於245年5月回師凱旋。(注:1906年毌丘儉刻石記功碑在吉林集安市被發現,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不久,東川王在逃亡中抑鬱死去。(注:據《三國史記》載,高句麗以詐降計刺殺王頎,打敗魏追兵。此事不見於中國史籍,應爲其吹噓之語。)魏軍兩次征討,每次均俘獲高句麗人口數千,將他們遷入內地。

毌丘儉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原屬高句麗統轄的朝鮮半島嶺東濊貊地區,也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高句麗幾遭滅頂之災,僥倖苟延殘喘了下來。以後四十餘年,高句麗不敢再向遼東入寇,並頻頻向魏、晉納表稱臣,過了一段太平的日子。毌丘儉後來遷任左將軍,假節監豫州諸軍事,領豫州刺史,轉爲鎮南將軍。

吳赤烏十年(247)二月,吳帝孫權以建業宮原爲權之將軍府,材柱均細,並皆腐爛,乃詔徙武昌宮殿木材磚瓦修繕建業宮。有司奏謂武昌宮已二十八年,其材恐不堪用,以伐取新材爲宜。權謂大禹以卑宮爲美,時軍事未已,所在多賦,若再逼伐,妨損農桑,徙武昌材瓦,自可用也。乃徙居南宮。三月,改作太初宮。令諸將及州郡皆義作(義務勞動)。

(本章完)

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統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一章 蠢蠢欲動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外記(十八)黃巾餘賊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外記(四十)荒漠鮮卑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外記(八)皇帝夢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第九十一章 捲土重來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外記(三十七)人傑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三十二章 白馬解圍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
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統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七十二章 黃蓋僞降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七十章 初戰三江口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四十二章 江東基業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一章 蠢蠢欲動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外記(十八)黃巾餘賊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外記(四十)荒漠鮮卑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外記(八)皇帝夢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第九十一章 捲土重來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九十九章 漢中稱王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外記(三十七)人傑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一百七十二章 殊途同歸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三十二章 白馬解圍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