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

從九月進入十月,天氣越來越冷,劉備的心也越來越冷。自從進入江夏以來的一個月時間,劉備幾乎沒睡過一個囫圇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江夏郡原本不是自己的地盤,郡守府和都尉府以及各縣長吏全都是生面孔不說,就連地理道路都不是十分熟悉,若不是劉琦率領隊伍帶路,連如何繞過雲夢澤抵達治所夏口都成問題。而且各縣的百姓錢糧都在向夏口集中,其中的轉運和維持秩序工作千頭萬緒。原本在南陽的時候這個事情是由諸葛亮統籌的,如今他去了柴桑,劉備手頭上一時沒有合適的人才,只能自己親自負責起來。

堂堂左將軍親自出馬,劉琦任命的那些地方官和郡官還要賣些面子,否則換了簡雍、孫乾等幕僚,誰認識他們是誰。

夏口的城牆讓劉備稍感心安,劉琦這半年多的時光確實沒有浪費,城牆修繕得頗爲結實不說,江面也重新佈置過了,港口的設置更加合理,甚至還重新組建了一支由三百餘艘船隻組成的水軍,不過其中大船隻有二十幾艘,其餘均是隻能載十來個人的小船。

然而在巡視了夏口周圍的地理環境之後,劉備的心又涼了下來。

夏口臨江設城,港口實際上位於一個被挖掘出來的人工內湖北側,這樣一則能夠避風浪,二則使得外來戰船必須通過狹窄的入口才能進入港口範圍進行登陸,入口的兩側堤壩上都設置了兵寨。可以部署霹靂車和弩炮等重型武器。從防禦上講,黃祖設計地防禦體系還是相對很嚴密的,無論是孫權還是曹操,要想破開這個體系都要付出重大代價。

但是——那是指從江面上向夏口發動登陸作戰的話。

夏口的北面地勢起伏很小,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一馬平川,往北數百里才能進入桐柏山區。這樣的地形使得夏口根本無法進行陸上防守,只要北面的安陸縣一旦失守。大批敵軍就會從北面一直殺到夏口城下,敵軍主力能夠很容易在上千裡方圓的平原地帶進行集結編隊。而後三面合圍夏口。

這是一個極端不利於防守方地形勢。

如此廣闊的平原地帶,根本無法進行防守,劉備總共只有三百騎兵,便是全當做斥候派出去也不可能覆蓋全部地域,而曹軍,僅僅虎豹騎便擁有一萬五千匹馬,雙方地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十月初一。劉備走了一趟安陸縣城,他想考察一下這個縣城是否具備防守的可能。

但是在到達縣城的當天,劉備便放棄了守安陸的念頭。這個縣城雖然對於堵住桐柏山出來的敵軍有一定戰略價值,但是對於從西面的河谷和西北面山谷中出來的敵軍卻毫無防範能力,若是在這裡部署重兵進行防禦地話,敵軍可以很輕易地切斷城池與後方的聯絡通道及糧道補給線。一句話,這座縣城是一座死城。

劉備手上能打仗的兵只有一萬出頭,曹操卻最少有二十萬人馬。在一個縣城周圍拼消耗,劉備拼不起。

何況,如果曹操繞過安陸取夏口,劉備除了坐視沒有任何辦法,而沒有有經驗的部隊駐守,夏口便是一座不設防的城池。一旦曹軍佔領夏口,便等於實際上佔領了荊州全部。到時候即便江東出兵,劉備也沒有辦法與其取得聯繫相互呼應。

總之,守夏口是愚蠢的,但是守安陸更加愚蠢。

在通盤考慮了局勢之後,劉備開始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

十月十五,關羽的斥候帶來了一個壞消息,曹軍一部出現在安陸縣城以北三百二十里處溳水和繆水交界處地隨縣,敵軍兵力不詳,從這一天開始。隨縣與夏口之間的聯絡便中斷了。儘管沒有更多的消息。但是劉備還是感受到了危機的迫近。

在南陽的時候已經犯過一次的錯誤他不想再犯了,就在這一天。他做

出了一個最終決定。

他決定渡江南撤,將全部軍隊和物資南撤到長江以南,江夏郡在江南還有數百方圓地地盤,就在夏口東南長江下游的地方,有一個佔地數十萬畝的大湖,這個大湖在長江南岸,通過一條並不寬闊的小河與長江相連。就在這條小河的西面,有一個很小的縣城,這個縣城小到只有不到一千人口,甚至連長令丞都沒有設置,全縣只設置了一名縣尉。

這個縣城,叫做樊口。

從建安十三年十月十六開始,這座小縣城突然間熱鬧起來,大小船隻載着大批的士兵和物資源源不斷地沿着長江繞過一個大大的弧線抵達這裡,卸載下運載的人和物資之後,船隻連夜都不過,當即迴轉夏口。原本冷冷清清的縣城內如今擠滿了身穿盔甲地士兵,原本狹窄而空曠地街道上如今到處都停放着儲運物資的大車。

這場跨江大撤退足足持續了二十天,十月二十九日,烏林水寨地張允水軍向曹軍投降的消息傳來,劉備再次加快了自夏口向樊口運送物資的速度,他將長江南岸及湖面上所有能被看到的大小船隻全部都集中了起來,晝夜在夏口與樊口之間往返。

長江在沙羨到樊口這一段江面上拐出了一個大彎,使得整條大江在這個段位向北彎出了一塊,這一帶的南岸多是高出江面數丈的懸崖峭壁,可以停kao登陸的淺灘幾乎沒有,江北來的運送物資的船隻必須通過小河一直駛入樊口東面的內湖才能靠岸,而小河河面不到十丈的寬度很容易封鎖。

劉備在小河兩岸設置了軍寨,打造了霹靂車和弩炮。曹軍跨江而來,卻只能乘坐船隻通過這條狹窄的河道才能夠進入腹地登陸。利用這個有利地地勢,劉備可以憑藉手中有限的兵力將曹軍的登陸部隊一點一點吃掉。

比起夏口,這個樊口的確是個很利於防守的據點。

十月三十日,諸葛亮乘船自柴桑返回,抵達了樊口。

他帶來了好消息,在經過十分艱苦的討價還價之後。江東的孫權終於同意出兵與劉備組成聯軍抵禦曹軍,具體地兵力裝備情況孫權沒有透lou。諸葛亮只能大體判斷主力應該是水軍。不過諸葛亮打探到了孫權任命的幾位將領。建威中郎將左軍都督行都督水軍事周瑜爲主帥,右軍都督程普爲副帥,魯肅爲贊軍校尉,其他領軍將領不詳,但是從主帥副帥地人選上可以看出,江東這一次的軍事行動是動真格的,否則不會將軍方兩大重臣一次性全部派出來。

同時諸葛亮向劉備報告了此次交涉的最終協議條件。一旦曹軍退兵,南陽、章陵、南郡、江夏等江北郡縣悉數割讓給江東,江南最富庶、地域最廣闊、人口最稠密的長沙郡割讓給江東,而武陵、零陵、桂陽三郡則由劉備實際佔領,但是名義上這三個郡也必須隸屬於江東破虜將軍府名下,劉備有權獨自任免縣級官員收取賦稅,但是在聯盟中必須奉孫家爲主。

讓堂堂左將軍向一個雜號將軍稱臣,這是個十分傲慢的條件。但是劉備卻別無選擇,如此總比無家可歸被曹軍攆得全天下亂竄要好得多。

似乎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孫權提出的另外一個條件是,劉備必須以左將軍地名義上表漢帝,奏請加封孫權爲前將軍領徐州牧。

地盤明明在揚州,卻要做徐州牧。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孫家本身便是揚州人士,依漢制,地方牧守必須異地做官,不得官本郡,因此孫策當年不做吳郡太守而只能做會稽太守,曹操明明是豫州人卻要把豫州牧的頭銜讓給劉備自己只能做冀州牧,劉備可以做豫州牧卻不能做幽州牧。

儘管漢室已經名存實亡,但是地方諸侯和當國的權臣卻還在遵守着這個朝廷頒下的制度,這說明漢家此刻仍然是天下的旗幟,仍然是九州正統

儘管大家尊重的其實不過是個形式……

對於諸葛亮帶回來的這個“喪權辱國”的合縱盟約。劉備幾乎是喜出望外。實際上。窮途末路地他已經做好像依附劉表一樣依附孫權繼續苟延殘喘的準備了,如今諸葛亮一口氣要來了三個郡的實權。這已經頗出乎他的意料了。

劉備自信,自己不是劉景升,有這三個郡在手,已經頗能夠做些事情了。

盟約的另外一個條件是劉軍必須服從江東軍的統一指揮,對於這一點,劉備加以了確認。再沒有什麼人比半輩子都在征戰中度過地劉備更加了解戰爭了,要想打勝仗,必須統一指揮權,一支令出多門心思不一的軍隊是極度脆弱的。本來己方便處於劣勢,若再不能齊心協力,這一仗不用打也知道輸定了。

至此,諸葛亮代表荊州軍方和江東軍方簽訂的盟約條款全部得到了劉備的認同,這便意味着盟約正式生效,孫劉聯盟正式結成。

當然,出於禮貌,劉琦也在盟約上署了名。實際上雙方都明白,既沒有劉表的實力也沒有劉表的威望的劉琦已經不再是盟書上的主角了。

從這一刻起,江東孫氏正式確認了劉備作爲荊州勢力代表的地位。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初九,寬闊地長江江面上,駛來了一支浩浩蕩蕩綿延十餘里地龐大船隊,三千多艘大小戰船組成的艦隊逆流而上,幾乎覆蓋了整個江面,檣櫓旌旗遮天蔽日,聲勢驚人。

在接到探馬斥候地稟報之後,劉備沉吟了良久,斷然道:“準備走舸,我親自去迎周公瑾!”

關羽和諸葛亮幾乎同時驚呼:“不可!”

“盟約雖成,畢竟沒有和江東方面見過面,其心意到底如何尚未可知,此時主公親往,實在太過危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大哥且在樊口安坐,某家願前去與周公謹接洽,如此萬一江東包藏禍心,還不至於毫無還手之力!末將好歹有萬壽亭侯爵位,代表主公去迎,也不算怠慢了周瑜……”關羽急聲道。

“我軍早已在危牆之下——”劉備毫不猶豫地反駁道,“若是江東不肯與我一心,無論我在不在,我軍皆是窮途末路,如此大敵當前,正要顯示我劉備的誠意,相比之下些許風險,微不足道!”

“主公,主公親迎周公瑾,如此紆尊降貴,只怕東吳諸將輕看了我軍。雲長公說得不無道理,以侯爵迎建威中郎將,已經給足江東面子了。彼雖勢大,已經在盟約中佔盡了便宜,此番前去,若是周瑜、程普一念之差,不放主公歸來,則我軍全軍,皆處進退兩難之境。還請主公三思!”

劉備搖了搖頭,“這不是講求虛榮之時,曹軍大軍不日東來,我軍與江東軍合軍,協調指揮乃是大問題,我早一日和周公謹見面,此事便早一日解決。不能迅速理順建制統一指揮,一旦開戰,有敗無勝。如此大事,雲長等諸將均做不得主,商議之後又要回來稟我,豈不要誤了大事?此事毋庸再議,準備走舸,我必當親往。”

衆人無語,又拗不過劉備,只得準備下一條小船,由趙雲帶了十名衛兵貼身護衛,張起帆櫓,直下江中。

到日落時分,小船與江東艦隊堪堪相會,對面一艘船上江東士兵高喊道:“來船止帆——!”

對面船艦之上,無數弓箭弩炮,此時都對準了劉備的小船,魏延站立船頭,緊張地望着對面,手心裡全是汗水。

劉備卻極爲滿意,“反應很快,警惕性頗高,周公瑾治軍,不愧名將之稱!”

說罷,這位左將軍扯起喉嚨高喊道:“請速速通稟江東周都督、程都督,就說大漢左將軍領豫州牧劉備現在船中,請見兩位都督——”

(本章完)

外記(十一)荀彧之死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外記(三)笮融小傳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七章 爭霸序幕外記(三十六)英雄記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歷史註明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歷史註明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
外記(十一)荀彧之死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一百二十一章 孫權稱帝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滅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外記(二十三)興勢之戰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外記(三)笮融小傳外記(三)笮融小傳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變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七章 爭霸序幕外記(三十六)英雄記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數終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七十八章 計取桂陽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二十四章 再擊呂布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歷史註明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五十一章 計獻荊州外記(二十一)曹休敗仗-石亭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歷史註明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外記(二十八)明元郭皇后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五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